-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兩岸交流30年 | 他親歷了兩岸新聞交流三個歷史瞬間
「這段珍貴的的採訪與報導轟動了整個臺灣,成為兩岸新聞史上一個特殊時刻。作為親歷者也是重要推動者,不到一年,俞雨霖又經歷了一次兩岸新聞界重大交流事件。1991年7月21日,福建漁船「閩獅漁2294號」和「閩獅漁2295號」與臺籍漁輪「三鑫財號」在臺灣海峽發生糾紛,原本只是一宗普通的兩岸漁民糾紛,但在臺灣軍方的插手和政界小題大做之下,演變成一起複雜的政治事件。
-
30年 兩岸歌飛血脈親(看臺灣)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鄉愁……」臺灣民歌手楊祖珺懷抱吉他,在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紀念晚會上動情唱道。上世紀80年代,楊祖珺作為首個在大陸開演唱會的臺灣籍歌手,曾在北京唱響這首《少年中國》。 在那時,來大陸開唱是需要些冒險犯難精神的。全面封殺、限制自由,種種代價可能接踵而來。
-
兩岸開放交流30年,這11個故事讓人淚目......廈門衛視《兩岸新新聞》 年終特別節目《回家》今晚開播
>交流交往30周年從兩岸交流的大門開啟到今天兩岸的親情回歸漫漫回家路灑滿了多少骨肉至親的辛酸淚?尋找30年來的見證人 親歷者 講述人 1987年 臺灣電視人凌峰以探親和拍紀錄片的名義開啟了風靡一時的電視節目《八千裡路雲和月》兩岸文化交流「擺渡人」凌峰如何見證三十年來兩岸的歷史文化記憶?
-
2017華韻之星海峽兩岸青少年藝術交流周
2017華韻之星海峽兩岸青少年藝術交流周 為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和平發展,華韻之星國際青少年藝術節組委會應臺北市演藝工會邀請
-
兩岸交流的「旗手」吳天璽
臺胞吳天璽在鄭州過冬至12月21日,冬至,鄭州金色港灣社區,臺胞吳天璽和她的三哥天順,還有好友,一邊吃餃子,一邊跟遠在臺灣的大哥天鑫一家視頻,共同度過兩岸線上團圓節。開心快樂過冬至回首在河南生活的30年,吳天璽為豫臺經濟文化交流,做了不少事,如今,早已深深地融入了鄭州,成了一名老鄭州,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也是河南人」。
-
臺灣首個公立民樂團「四十不惑」:盼兩岸更多交流
新華社臺北9月4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兩岸民樂家來來往往是常態性現象。」臺北國樂團團長鄭立彬4日在2019/2020樂季開季暨40周年團慶活動記者會上表示,在兩岸交流方面,民樂家一直走在前面。希望未來兩岸更多攜手交流,探求更多可能性。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利用假期來大陸「充電」。這一現象成為兩岸交流的新趨勢。7月6日至11日,包括黃冠豪在內的百名臺灣大學生在湖南參加了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此次活動由中國教育部、全國臺聯主辦,湖南省委統戰部、湖南中醫藥大學等承辦。
-
臺媒:兩岸出版業30年風水輪流轉 臺灣出版優勢在喪失
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導 1988年10月20日,汪道涵在「海峽兩岸圖書展覽」開幕式上指出:「兩岸同胞同宗同文,出版界應攜起手來,推動兩岸出版交流,加強合作。」兩岸交流30年,互相激蕩,彼此合作是出版業的交往常態。
-
臺灣涵碧樓董事長賴正鎰:承載兩岸交流夢
以涵碧樓為支點,搭建兩岸交流平臺 《南京地產》:賴先生,臺灣與南京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您對南京印象如何? 賴正鎰:南京是個非常有魅力的城市,一方面,古城風韻猶存,我曾經去過晨光1865吃飯,那裡正對著南京600多年歷史的老城牆,腳下有千年秦淮河悠悠流過,非常有特色和意境。
-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在青參加「兩岸一家親」鄰居節活動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在青參加「兩岸一家親」鄰居節活動 2019年04月30日 09:48: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來青島參訪。(圖片來源:青島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4月30日青島訊 近日,臺灣臺北市基層交流團來青島參訪。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對相聲演員來說,兩岸交流確有必要。」八鬥喜說演班藝術總監、臺北曲藝團資深團員朱德剛日前在臺灣花蓮如是說。 11月25日晚間,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落幕。兩岸笑星「歡樂匯」十年,今年迎來一場特殊相聚——在「雲端」同臺共演。活動期間同時舉行研討論壇,臺灣曲藝家們在花蓮與現場嘉賓連線。 朱德剛在論壇致辭上回顧,他曾在2000年拜入天津相聲演員魏文亮門下,「深感兩岸相聲之各有特色」。
-
兩岸融合激流勇進!2021開年又添4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21開年又添4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21年01月13日 11: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1155期】 2009年12月17日,經國臺辦批准,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成立。臺兒莊對於兩岸同胞來說,是個必須被銘記的地方。1938年4月,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侵華日軍浴血奮戰,取得中國人民八年抗戰正面戰場上第一場勝利,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抵抗外侮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在臺兒莊設立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具有重大意義。
-
兩岸一家親—— 石獅鵬山工貿學校-臺灣戲曲學院 兩岸學子交流活動圓滿完成
我校與臺灣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兩岸一家親」大型聯歡晚會於2018年6月18日晚在我校蔡衍善大禮堂舉行
-
臺灣著名導演李行:兩岸電影交流第一人
龍年歲尾,在中國影協和臺灣著名導演、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行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北京舉辦了六屆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第一次走向海峽對岸,在臺灣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式及相關活動,又移師北京完美收官。 率團實現破冰之旅 時光回溯到1990年。
-
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臺灣學生在滇學雜技 促兩岸文化藝術交流 圖為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展示在滇學習的雜技技能旨在加強兩岸雜技教學交流,促進兩岸同胞情誼的同時通過28天的研修,使34名雜技學員、4名雜技教師在專業技術技能以及訓練方法和觀念上得到提高。 演出開始前,同學們在教室進行最後的排練。他們當中最小的12歲,最大的20歲。他們告訴記者,由於學習時間較短,面對此次匯報演出有些緊張。 「學習雜技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無數次的失敗才能收穫最後的成功。」
-
臺灣兄妹大陸求學後在蓉育人:兩岸教育交流「從娃娃抓起」
王鵬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15日電 題:臺灣兄妹大陸求學後在蓉育人:兩岸教育交流「從娃娃抓起」 作者 王鵬 「目前兩岸的教育交流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不太多。」10月中旬,成都市溫江區一教育機構內,一群幼兒正在一間標註著「臺北101」的教室裡玩「桌遊」。教室外,負責人遊佳勳不時走動,留意著教室內的教學狀況。
-
「北臺灣媽祖文化節」宜蘭登場 南天宮盼兩岸交流更熱絡
新華社臺北9月6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2019北臺灣媽祖文化節」6日在臺灣宜蘭縣登場。今年首次舉辦海上繞境活動,搭配陸上繞境行程,為期三天兩夜。 當天上午,媽祖起駕儀式在宜蘭南方澳南天宮舉行。北臺灣參與活動的所有媽祖宮廟約80尊媽祖神像,從南方澳漁港上船,展開海巡繞境行程,逾百艘船舶出航守護。
-
"一帶一路"兩岸廣播影視及新媒體推介結果發布!甘肅文化影視頻道喜提多獎!
為加強兩岸廣播影視及新媒體業界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影視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廣播電視及新媒體的競爭力,由亞廣協(北京)媒體傳播技術研究院、亞洲廣播影視促進會、臺灣中華節目內容製作產業發展協會、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主辦,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臺灣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視界》雜誌社等協辦的2019(第七屆)「一帶一路」、兩岸廣播影視與新媒體創新論壇暨年度
-
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三亞1月15日電 題: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在三亞出席第十一屆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及2010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會的臺灣著名影人、前臺灣金馬獎組委會主席焦雄屏14日接受媒體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