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兄妹大陸求學後在蓉育人:兩岸教育交流「從娃娃抓起」

2020-12-23 海峽之聲網

    一間教室被標註為「臺北101」。 王鵬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15日電 題:臺灣兄妹大陸求學後在蓉育人:兩岸教育交流「從娃娃抓起」

  作者 王鵬

  「目前兩岸的教育交流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不太多。」10月中旬,成都市溫江區一教育機構內,一群幼兒正在一間標註著「臺北101」的教室裡玩「桌遊」。教室外,負責人遊佳勳不時走動,留意著教室內的教學狀況。談及創業初衷,這位30歲的臺灣青年說,希望兩岸教育交流「從娃娃抓起」。

  遊佳勳是臺灣桃園人,祖籍成都。在臺灣讀小學期間,因父母決定前往成都溫江區經商,他便轉學到溫江。幾年前從復旦大學畢業後,他先回臺灣工作,後回成都創辦「微領熊教育」。後來,畢業於武漢大學的妹妹遊佳榕也加入其中。

遊佳勳進行教學。受訪者供圖

  「微領熊教育」的標誌是一隻臺灣黑熊,校區內的教室也分別被標註為「臺北」「新北」「桃園」等臺灣城市。「這是希望讓成都孩子從小了解臺灣,成都有大熊貓,臺灣有黑熊,還有很多城市。」遊佳勳說。

  「其實當時我也糾結過,是留在大陸還是回臺灣。」回憶大學畢業後在臺灣和大陸間「折返」的經歷,遊佳勳回憶,自己當時剛出學校,需要潛心學習和觀察,便選擇了發展比較成熟的臺灣地區培訓業作為入門地點。

遊佳榕在教學。受訪者供圖

  也是回臺灣的那幾年,遊佳勳逐漸意識到兩岸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回到大陸創業的想法悄然萌生。2016年底,他從臺灣辭職回到溫江,開始正式的「蓉漂」生活,從事基礎教育培訓,專注於品格教育、情商教育。

  創業很少有一帆風順。遊佳勳回憶,剛起步時,他的教育理念很難得到家長的認同。「不少家長聽完介紹後,搖著頭離開,甚至有人指著我們說,『這些東西我自己都會教,弄些什麼不接地氣的課程』。」

  經驗不足、不了解當地教育政策、不接地氣……很快,遊佳勳的第一個「蓉漂」項目夭折了。但也是這次打擊,讓他沉下心來,進一步了解教育市場及政策,為第二次創業積蓄力量。

兄妹兩人與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遊佳勳開始籌備第二家教育機構。與此同時,在上海工作的妹妹遊佳榕也決定回到成都,與哥哥一起創業。

  「兩個人一起做事,一加一大於二。」遊佳榕比哥哥小三歲,為了創業,她特意回臺灣參加兒童桌遊講師培訓。這種通過遊戲教會小朋友思考的教育方式,已在臺灣流行了很多年,大陸卻很少有。「我們想把臺灣比較適合大陸這邊的內容搬過來,不一樣的東西就求同存異。」

  今年6月初,隨著大陸疫情放緩,「微領熊教育」的新啟蒙課程正式開課。遊佳勳介紹,有了第一次的失敗經驗,他重新定位,提供幼兒階段的啟蒙服務——不僅是品格和性格行為的啟蒙,更搭配孩子之後的語文數學學習,提供中文表達和邏輯思維啟蒙。

遊佳勳給溫江的孩子們授課。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這對臺灣兄妹已服務了當地40餘組家庭,並建立了穩定有效的聯繫。每天至少有12小時,兩人都會待在校區,進行教學或研發教學內容。採訪中,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基礎教育需要耐心,我們的長期規劃也是在成都,在大陸。」

  「我們目前還走進了多所溫江當地的學校,獲得了很多肯定。」談及未來,遊佳勳說,基礎教育是兩岸教育交流的趨勢,希望自己從一個實踐者開始,能推動兩岸基礎教育面對面的交流,讓更多兩岸小朋友從小就互相了解。(完)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名校共話教育交流與合作
    來自臺灣的18所高校和大陸23所高校負責人共話教育合作的「機遇和挑戰」,為兩岸教育交流出謀獻策。  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靈山介紹,本屆研討會立足兩岸教育未來發展的實際,就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兩岸高校學生交流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兩岸高校實質性合作交流的深化與拓展等議題進行研討。
  • 蜂擁來大陸求學!臺灣學霸們都是怎麼想的?
    小黃也有同感,他表示,除了北大、清華,很多同學也申請了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大陸優秀高校。臺灣媒體也感知到了這場突然而至的「大陸求學潮」,臺灣《聯合報》報導稱,一名臺灣陸委會諮委表示,臺灣人赴陸年齡層已降到高中生族群,已不再是大學畢業後才至對岸找工作,「最近好幾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讀建中的兒子,都要去念北京清華,擋都擋不住,他們同學都在講,念臺大不如念北京清華!」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利用假期來大陸「充電」。這一現象成為兩岸交流的新趨勢。7月6日至11日,包括黃冠豪在內的百名臺灣大學生在湖南參加了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此次活動由中國教育部、全國臺聯主辦,湖南省委統戰部、湖南中醫藥大學等承辦。
  • 兩岸逆轉 臺灣女嫁大陸男越來越多 臺灣男要加油了..
    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政治系教授陳陸輝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去大多為臺灣男士娶相對弱勢的大陸女孩;二是大陸經濟發達後,愈來愈多臺灣女性到大陸工作。其實,兩岸的婚戀在兩岸民間大交流時代和大陸經濟崛起中,已經有了明顯質量上的改變和趨同性。
  • 專訪黃智賢:兩岸都是中國人,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
    走遍世界形成的「大中國觀」  環球時報:您的求學經歷很豐富,考上北一女(臺灣最好的中學之一),高二時卻輟學,之後打了7年雜工。在美留學走遍美國48個州,在英國讀碩士也幾乎走遍歐洲,後來又在大陸讀中醫學博士。這些經歷對您有什麼影響?  黃智賢:我求學過程很周折,這種周折代表著我對人生的探索,讓我思考究竟未來要往哪裡去。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 兩岸青年交流邁入新階段
    」,主張西進大陸的臺灣青年應該「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也有臺媒指出,在大批赴陸臺青中,免不了有隻想搭便車拿大陸創業補助的投機分子,這些人將錢一拿到就會離開大陸,對兩岸交流毫無任何幫助。
  • 臺陸委會又開始發「洗腦包」,阻止臺生到大陸求學
    同時,為了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民進黨當局瞄準了島內的年輕人,他們將「魔手」滲透到臺灣的教育界,想要通過「洗腦」的方式,讓臺灣的年輕人出現激烈的「反華」情緒。此前,民進黨當局就特地篡改了歷史教材,令島內的年輕人沒有機會了解大陸。最近,民進黨當局為了不讓臺灣學生去大陸求學,他們特地公布了8條關於「去大陸求學」的注意事項!
  • 兩岸三地讀書熱復興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作為兩岸三地書店的經營模範,臺灣誠品書店的經驗一直被內地書店所推崇。誠品書店敦南店於1999年開始24小時營業,是亞洲首創。如今,敦南誠品已成為許多臺北人夜生活的重要去處之一。  2012年8月,24小時誠品書店進軍香港,高調落戶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據香港媒體報導,當日香港誠品內「人潮湧動,一度令扶手電梯停擺」。
  • 臺灣不承認大陸學歷
    同時我們也看到,祖國大陸接收臺灣學生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臺灣當局卻對兩岸的教育交流設置了種種障礙,最近臺灣當局就宣布不承認大陸學分,就這一話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北京市臺聯副會長葉芳女士、中國人民大學港澳臺辦的馬琰女士。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接受和培養世界各地學生的工作,把它看作是文化、教育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
  • 科學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
    新學期伊始,各個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都開設了科學課,並將課程標準由啟蒙課程改為基礎課程,把科學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於科學課的新要求為以科學教育推進科學普及開了一個好頭。但是若要真正做好這項工作,還需要學校和家長能夠通力協作、相互配合,讓科學課成為開啟孩子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 「90後」臺灣民謠女孩北京求學:找尋不同的詩意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電 題:「90後」臺灣民謠女孩北京求學:找尋不同的詩意  作者 楊喆  長發,黑衣,身材嬌小,背著顯得很大的吉他穿過北京的胡同趕往演出現場,來自臺灣的「90後」女孩張心柔並不顯眼。在她看來,民謠就是在行走中找尋不同的詩意,這也是她來北京的初衷。
  • 洪秀柱來大陸參加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強調兩岸要交流不要戰爭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臺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9日下午搭機來大陸杭州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出發前在桃園機場受訪時提到,改善兩岸年輕人的關係,還是要透過交流,民間的交流不能斷。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還是要透過交流嘛,所以這一次現在的「政府」,好像完全阻隔了交流的管道,任何人想要去,就各種的這種說法,講句難聽話啦,這威脅也好、恐嚇也好,那麼讓大家這個左右為難。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臺陸委會又發洗腦「懶人包」,阻止臺生到大陸求學
    為蹭大陸高考熱度,臺灣方面陸委會8日發布所謂「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裡面充斥著對大陸的貶低和偏見,
  • 南京新北視訊交流疫後教育
    本報新北5月17日電(記者陳曉星、孫立極)一場新北市和南京市的視訊交流活動今天舉行,交流主題是疫情後期的教育問題,兩市的學者、教師、在校學生就疫情後期的校園管理、教育觀念、陸生和臺生遇到的困難等問題進行線上交流,令因疫情中斷的兩岸教育交流再次起步。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對相聲演員來說,兩岸交流確有必要。」他亦曾登上大陸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臺,將相聲中切口部分改用臺灣特色的口語,獲得當年最受觀眾喜愛節目獎。  「由此可見,大陸對臺灣相聲的接受度相當高。」朱德剛說,兩岸生活背景有些許不同,「但守望相助,可透過交流活動達到相互學習觀摩的必要性。」
  • 臺灣前「偶像歌手」 跨界轉型「蓉漂」當牙醫 網友評論亮了
    2000年前後的臺灣娛樂圈,曾經有過一個男團叫「可米小子」,主打青春活力,一首《青春紀念冊》簡直就是回憶殺!而如今,成員之一的許君豪從當年的男團偶像,跨界轉型 「蓉漂」 當了牙醫。2003年,許君豪在彩排中意外受傷,開口腔診所的父親鼓勵他重新考醫學院。2004年,他被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錄取。2011年,畢業後的他繼續去德國攻讀口腔碩士。
  • 蔡衍明:兩岸心靈契合 臺灣人才能共享大陸發展
    (圖片來自臺媒)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昨出席「兩岸新經濟論壇」時呼籲,回歸「臺灣人就是中國人」事實,有這個認同,兩岸就能步入真正「心靈契合」階段,臺灣人也才有資格、才有權利來共享大陸資源,參與大陸發展,並共同決定兩岸的未來。
  • 臺灣名嘴:兩岸統一時 「臺獨」會在家縫五星紅旗
    出身臺南偏綠家庭,卻在電視上毫不留情痛批民進黨「暴政」,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稱「統一是臺灣最好的路」。有大陸網友看過黃智賢主持的《夜問打權》後,大讚她「愧煞藍軍,羞死綠營,真乃中國臺灣奇女子」。上周,黃智賢因其胞弟被誤讀的「飛彈炸三峽」言論走進大陸媒體視線,她在為弟弟澄清、道歉的同時,也呼籲兩岸應「彼此相愛」,她的真誠和勇氣贏得了不少大陸民眾的支持。黃智賢的政治認同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