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編劇宋方金的一句話,「一座城,沒有一家24小時書店,是不完美的」。
如今,在北京簋街、三裡屯之外,終於有了一處安安靜靜的夜生活之地——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結束了為期10天的24小時試營業,從18日起正式成為京城裡唯一一家全年24小時營業的書店。
跟誠品書店相比「夜讀書」
12日凌晨,三聯韜奮書店不打烊的第一個周末。1500平米的兩層書店內,有超過200位讀者流連於此。
據書店銷售經理王玉介紹,以前每晚七點以後書店人流量就會減少。但24小時試營業後,每天晚上,三聯韜奮書店的晚8點到10點成了客流高峰期,周末的客流高峰還會一直持續到晚12點,甚至凌晨兩點也有不少讀者。其中,年輕人的比例超過70%。
「跟臺灣誠品書店相比,我們在服務和硬體設施上還有差距,但是我們會努力進步,為愛書人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空間。」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樊希安這樣說。
作為兩岸三地書店的經營模範,臺灣誠品書店的經驗一直被內地書店所推崇。誠品書店敦南店於1999年開始24小時營業,是亞洲首創。如今,敦南誠品已成為許多臺北人夜生活的重要去處之一。
2012年8月,24小時誠品書店進軍香港,高調落戶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據香港媒體報導,當日香港誠品內「人潮湧動,一度令扶手電梯停擺」。
若按當年進軍香港後的規劃,臺灣誠品書店今明兩年將會在蘇州落戶首家大陸分店。不過,24小時的運營理念,大陸書店已經搶了先。
三聯韜奮書店並非大陸「第一個吃螃蟹者」。資料顯示,1997年,京城出現第一家24小時書店,彼時還提供電話訂書、送書上門等業務。2003年,上海思考樂書局也挑戰「24小時」,不過在苦撐兩年後宣布放棄。在消費時代和網絡時代來臨之際,實體書店經歷了從繁榮到萎縮的發展曲線,24小時書店亦是如此。
2012年,上海大眾書局大膽重走「24小時」經營之路。兩年之後,不打烊書店也重返北京。
試營業10天後,三聯韜奮書店夜間營業額累計65萬元。
「中國人不愛讀書?」
去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覆蓋了大陸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2011年,這一數據為4.35本。
而據國際出版藍皮書的統計,韓國近年人均閱讀紙質圖書11本,法國人均閱讀8.4本,日本人均閱讀介於8.4本至8.5本之間。
2013年3月,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在一項《臺灣出版業發展策略》的報告中指出,臺灣人每人每年平均僅閱讀兩本書。對此,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認為,閱讀風氣並不盛行,令人憂心。
再來看生活節奏飛快的香港。香港書店分布較為廣泛,既有坐落在高檔商場、裝修豪華的誠品、PAGE ONE書店,也有隱身鬧市、特色鮮明的「二樓書店」。每年,「亞洲最大書展」都會在這裡舉行。
但據港媒報導,去年7月香港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在調查前半年平均每人讀書約兩本,過半數受訪者在此前半年未有過閱讀。有閱讀習慣(即半年內曾閱讀)的受訪者僅佔47.8%,較去年的58.2%大幅下降。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根據各個電商網站和實體書店的2013年暢銷書榜,記者發現:大陸的讀者偏愛「文藝」範兒的書籍;職場溝通類和科普類圖書則摘得臺灣2013年暢銷書桂冠;而香港的實體書店中,旅遊類書籍最受年輕人的追捧。
《2013年度當當網閱讀盛典暨圖書年度榜單》顯示,新書第一名為《願風裁塵》(虛構榜)、《謝謝你離開我》(非虛構榜),「常青書」第一名為《偷影子的人》(虛構榜)、《看見》(非虛構榜)。四本暢銷書均是文藝類圖書。
相比之下,去年榮登誠品榜首的是教導職場談話技巧的《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臺灣金石堂書店最熱賣書籍則是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科普著作《快思慢想》。
在香港,記者在誠品書店看到,最受歡迎的圖書類型是旅遊類書籍。在「孤獨星球」系列、「長風自遊」系列圖書旁,總是圍著一對對年輕男女。
讀書皆「從娃娃抓起」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的調查顯示,2012年,在0-8歲兒童的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佔到87.5%,這些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費26.67分鐘陪孩子讀書,比2011年的陪讀時長有所增加。
此外,2012年中國0-8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3.75次,比2011年的3.12次略有增加。購書頻率這一指標連續三年呈增長趨勢,且增幅明顯。
臺灣教育部門今年3月發布的居民調查習慣報告也佐證了「讀書從娃娃抓起」。報告稱,在走入各地公共圖書館的居民中,兒童是圖書館閱讀主力人口。從借閱者的年齡分布來看,以7-12歲的學童為閱讀主力人口,去年每人平均借閱冊數為7.2冊。(記者張晶 姚遠 劉歡 苑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