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讀書熱復興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套用編劇宋方金的一句話,「一座城,沒有一家24小時書店,是不完美的」。

  如今,在北京簋街、三裡屯之外,終於有了一處安安靜靜的夜生活之地——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結束了為期10天的24小時試營業,從18日起正式成為京城裡唯一一家全年24小時營業的書店。

  跟誠品書店相比「夜讀書」

  12日凌晨,三聯韜奮書店不打烊的第一個周末。1500平米的兩層書店內,有超過200位讀者流連於此。

  據書店銷售經理王玉介紹,以前每晚七點以後書店人流量就會減少。但24小時試營業後,每天晚上,三聯韜奮書店的晚8點到10點成了客流高峰期,周末的客流高峰還會一直持續到晚12點,甚至凌晨兩點也有不少讀者。其中,年輕人的比例超過70%。

  「跟臺灣誠品書店相比,我們在服務和硬體設施上還有差距,但是我們會努力進步,為愛書人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空間。」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樊希安這樣說。

  作為兩岸三地書店的經營模範,臺灣誠品書店的經驗一直被內地書店所推崇。誠品書店敦南店於1999年開始24小時營業,是亞洲首創。如今,敦南誠品已成為許多臺北人夜生活的重要去處之一。

  2012年8月,24小時誠品書店進軍香港,高調落戶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據香港媒體報導,當日香港誠品內「人潮湧動,一度令扶手電梯停擺」。

  若按當年進軍香港後的規劃,臺灣誠品書店今明兩年將會在蘇州落戶首家大陸分店。不過,24小時的運營理念,大陸書店已經搶了先。

  三聯韜奮書店並非大陸「第一個吃螃蟹者」。資料顯示,1997年,京城出現第一家24小時書店,彼時還提供電話訂書、送書上門等業務。2003年,上海思考樂書局也挑戰「24小時」,不過在苦撐兩年後宣布放棄。在消費時代和網絡時代來臨之際,實體書店經歷了從繁榮到萎縮的發展曲線,24小時書店亦是如此。

  2012年,上海大眾書局大膽重走「24小時」經營之路。兩年之後,不打烊書店也重返北京。

  試營業10天後,三聯韜奮書店夜間營業額累計65萬元。

  「中國人不愛讀書?」

  去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了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調查覆蓋了大陸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結果顯示,2012年中國18-70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2011年,這一數據為4.35本。

  而據國際出版藍皮書的統計,韓國近年人均閱讀紙質圖書11本,法國人均閱讀8.4本,日本人均閱讀介於8.4本至8.5本之間。

  2013年3月,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在一項《臺灣出版業發展策略》的報告中指出,臺灣人每人每年平均僅閱讀兩本書。對此,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認為,閱讀風氣並不盛行,令人憂心。

  再來看生活節奏飛快的香港。香港書店分布較為廣泛,既有坐落在高檔商場、裝修豪華的誠品、PAGE ONE書店,也有隱身鬧市、特色鮮明的「二樓書店」。每年,「亞洲最大書展」都會在這裡舉行。

  但據港媒報導,去年7月香港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在調查前半年平均每人讀書約兩本,過半數受訪者在此前半年未有過閱讀。有閱讀習慣(即半年內曾閱讀)的受訪者僅佔47.8%,較去年的58.2%大幅下降。

  大陸愛「文藝」臺灣愛「職場」

  根據各個電商網站和實體書店的2013年暢銷書榜,記者發現:大陸的讀者偏愛「文藝」範兒的書籍;職場溝通類和科普類圖書則摘得臺灣2013年暢銷書桂冠;而香港的實體書店中,旅遊類書籍最受年輕人的追捧。

  《2013年度當當網閱讀盛典暨圖書年度榜單》顯示,新書第一名為《願風裁塵》(虛構榜)、《謝謝你離開我》(非虛構榜),「常青書」第一名為《偷影子的人》(虛構榜)、《看見》(非虛構榜)。四本暢銷書均是文藝類圖書。

  相比之下,去年榮登誠品榜首的是教導職場談話技巧的《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臺灣金石堂書店最熱賣書籍則是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科普著作《快思慢想》。

  在香港,記者在誠品書店看到,最受歡迎的圖書類型是旅遊類書籍。在「孤獨星球」系列、「長風自遊」系列圖書旁,總是圍著一對對年輕男女。

  讀書皆「從娃娃抓起」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的調查顯示,2012年,在0-8歲兒童的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佔到87.5%,這些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費26.67分鐘陪孩子讀書,比2011年的陪讀時長有所增加。

  此外,2012年中國0-8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3.75次,比2011年的3.12次略有增加。購書頻率這一指標連續三年呈增長趨勢,且增幅明顯。

  臺灣教育部門今年3月發布的居民調查習慣報告也佐證了「讀書從娃娃抓起」。報告稱,在走入各地公共圖書館的居民中,兒童是圖書館閱讀主力人口。從借閱者的年齡分布來看,以7-12歲的學童為閱讀主力人口,去年每人平均借閱冊數為7.2冊。(記者張晶 姚遠 劉歡 苑蘇文)

相關焦點

  • 文藝?俗套?兩岸三地電影譯名大比拼
    近幾年,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也有不少香港的電影人不斷尋求北上發展。然而,兩三代人的隔閡導致了大陸、港澳以及臺灣的文化差異相當巨大。這一點從許多歐美電影名稱的翻譯上便可一窺一二。由於文化不同,各地區在引進國外電影的時候出於市場的考慮都會針對片名進行一些本土化的翻譯。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這就是本周由三聯書店推出的《對照記@1963》,該書亦在香港、臺灣同步出版。  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來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開了「對照」寫作。
  • 觀察|大陸電視劇「霸屏」寶島電視臺 大陸亞文化崛起「反哺」兩岸三地文化圈
    喜歡《後宮如懿傳》的年輕人覺得:大陸電視劇製作精良,臺灣本土古裝劇很少有這樣的質感。大陸電視劇為何能夠在臺灣風靡,小編採訪行業資深人士徐亮,他直言:「大陸電視劇近兩年在投資、製作等方面有著長足進步,如今的電視劇水平臺灣本土偶像劇很難超越。同時,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也讓大陸電視劇很容易『走近』臺灣尋常百姓家。」
  • 兩岸三地 臺灣新黨王炳忠吊打蔡英文,香港市民掌摑港毒仔
    兩岸三地  | 網絡首個陸港臺聯合節目 ↑點名關注 《兩岸三地》003期 每周六晚8
  • 大陸學生: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再去臺灣讀書
    以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命名的銘傳大學,本月13日在寧波舉行大陸新生歡迎會。這是這所招收陸生最多的臺灣高校連續第6年跨越海峽舉辦迎新會,但卻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冷清的場面——今年總計55名陸生來該校攻讀本科,加上研究生也僅有86人,甚至不及開放陸生赴臺讀書的第一年、2011年的88名。
  • 專訪黃智賢:兩岸都是中國人,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
    上周,黃智賢因其胞弟被誤讀的「飛彈炸三峽」言論走進大陸媒體視線,她在為弟弟澄清、道歉的同時,也呼籲兩岸應「彼此相愛」,她的真誠和勇氣贏得了不少大陸民眾的支持。黃智賢的政治認同是怎樣產生的?她又是如何看待當前的兩岸關係?《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臺北對她進行了專訪。
  • 臺灣新媒體面面觀(三)|愛奇藝在臺灣的發展情況
    愛奇藝、騰訊遭封殺不利兩岸文化交流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列舉的中國大陸地區可以在臺灣投資開放的項目,影視內容並不在其列。因此在過去,愛奇藝多次試圖以設立分公司或伺服器的方式進入臺灣市場,但都被臺灣方面駁回,直到2016年,愛奇藝迂迴通過臺灣本地公司歐銻銻娛樂代理運營成功進入臺灣市場。
  • 愛奇藝登陸臺灣 兩岸可以同步追劇了
    月用戶達3.25億、估值28億美元的大陸影音平臺愛奇藝即將在臺灣開站,最快將在兩個月內上線。
  • 「920就愛你」兩岸電商臺灣精品購物活動盛勢來襲!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進入購物頁面,「920就愛你」,兩岸電商臺灣精品購物節等你來狂歡!!  「920就愛你」兩岸電商臺灣精品購物活動由天貓國際、雲集和中國臺灣網融融好貨等兩岸電商協作聯盟發起單位攜手推出,旨在打造成一個可以比肩「雙十一」的臺灣優質、特色產品的購物「狂歡節」。  9月20日零時,活動準時上線,在天貓國際和雲集同步推出活動專區。鳳梨酥、烏龍茶、面膜、金門高粱酒……上架的融融好貨臺灣精選商品超30款,覆蓋美妝、個護、食品、生鮮等多個品類。
  • 中共十九大臺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臺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臺灣,我以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從它軟實力、硬實力的迅速進步,我認識到執政黨是與時俱進的政黨。
  • 《梁祝·愛之交響》兩岸萬人音樂會奏響臺灣竹北
    忠信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高天極為李梅鮮花  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新竹縣竹北市公所共同主辦的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新竹縣竹北市公所共同主辦的「2016兩岸梁祝·愛之交響萬人音樂會」在竹北市精彩呈現,連演兩場
  • 歌聲串起兩岸共同記憶:大陸唱《浪子回頭》,臺灣流行《學貓叫》
    (海外網 李昊/攝)「我12歲時來到大陸,經常能聽到《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正當大家好奇為什麼這首歌能經久不衰時,來自臺灣、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律師沈傑繼續說道:「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女排取得耀眼的成績,當時的教練陳忠和是福建人,他經常唱這首歌。」聽到他這麼說讓人不禁感嘆,原來,中國女排的傳奇故事和拼搏精神早已穿過那道淺淺的海峽,抵達了對岸。
  • 讓臺灣年輕人又愛又恨的大陸綜藝
    青衫溼    《中國有嘻哈》的爆紅不是一枝獨秀,是大陸綜藝節目全面開花的一朵。正如張震嶽所說:「臺灣還沉浸在小清新、小確幸氛圍裡。」 年輕人早已對臺灣綜藝節目失去了期待,他們對新聞資訊的攝取轉向facebook,INS,對綜藝節目的需求也轉向了綜藝發達的韓國與同宗同文的大陸。
  • 職場指南|臺青登陸後如何更好融入大陸生活,專家這樣說……
    這座海峽對岸的城市,對於剛從臺灣政治大學畢業的他們三個來說很陌生,但是好在,他們可以一起去到那所頗負盛名的學校——中國政法大學,在同一個專業就讀研究生。「來大陸讀研,主要是考慮在大陸機會更多,外資企業比較多,同時天花板比較高。」但林晏平說,那時候,大家初到大陸都不太適應環境,求學壓力也很大。赴陸高校讀書的臺生,大多在臺灣的時候就對大陸情況有過了解。
  • 到底誰更愛臺灣?臺灣民眾已經在用「腳」揭曉答案
    有人認為,應該乾脆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三黨來比賽,究竟誰更愛臺灣?誰更能夠給人民更好的發展機會與空間?與此同時,島內也出現另外一種現象,伴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一系列便利臺胞措施的出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臺灣,西進大陸發展。  島內的這股「登陸潮」還吸引了外媒關注,英國BBC中文網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新詞——「脫臺者」。
  • 【兩岸觀察】臺灣否決愛奇藝入島
    愛奇藝臺灣站 【香港商報網訊】大陸知名影音網站愛奇藝赴臺一事,此前臺灣文化部門以公司不在臺無法管,不贊同。之後,該公司對此進行調整,擬注資在臺成立公司,但綠營執政的臺灣經濟部投審會又搬出所謂三大理由來對此否決。具體理由是,愛奇藝非單純信息服務業、大陸未開放臺灣影視內容進入及臺灣未開放大陸視頻網站赴臺。
  • 2015海峽兩岸七夕牽手會 高雄愛河上兩岸男女浪漫之夜 廈門90男孩牽手臺灣女生!!!
    經過四天時間,在走過臺北、新北、南投、臺中的「尋愛文創之旅」後,昨日,「愛之船」駛進了高雄港愛河之中。來自兩岸的近百名文藝青年相聚「蝴蝶公主」遊艇,以愛之名,幸福啟航。這場浪漫指數百分百的聯誼會是2015兩岸七夕牽手會的「壓軸大作」,兩岸青年在遊艇上浪漫牽手,溫馨共度美好時光。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 2
    16件作品在兩岸「互看」中獲獎,其中大陸作者毛羽以《臺灣!臺灣!》和臺灣作者孫葦萍以《轎夫老曹的寶島之旅》分獲「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看大陸」的首獎。大陸20多家主要媒體的領導專程赴臺見證這一盛事,同時也記錄下大陸媒體人看臺灣的點滴感受。
  • 誰規定我只能愛臺灣?
    在我成長的年代,臺灣一直是國民黨執政,當時所受的教育都是很強的國民黨意識形態特點;然而,在2003年,我都40多歲了,首次到北京的清華大學讀書,面對臺上授課教師,這樣的反差實在很奇妙,著實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 愛在人間!兩岸明星空降「泰和縣」敬老愛幼跨年文藝燈光篝火晚會全場免費看!
    兩岸明星跨年敬老扶幼文藝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