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現場(海外網 李昊/攝)
海外網12月6日電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首歌的前奏剛一響起,在座的嘉賓和觀眾們就紛紛猜中了答案。沒錯,在兩岸民眾的心目中有太多關於音樂的記憶。4日上午,在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的以「我們聽著一樣的歌長大」為主題的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中,共同的音樂把我們拉回到那個充滿回憶的年代。
活動現場大家相談甚歡。(海外網 李昊/攝)
「我12歲時來到大陸,經常能聽到《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正當大家好奇為什麼這首歌能經久不衰時,來自臺灣、如今在北京工作的律師沈傑繼續說道:「因為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女排取得耀眼的成績,當時的教練陳忠和是福建人,他經常唱這首歌。」聽到他這麼說讓人不禁感嘆,原來,中國女排的傳奇故事和拼搏精神早已穿過那道淺淺的海峽,抵達了對岸。
沈傑繼續說,「當時我在成都,大家都在聽周杰倫、王力宏和SHE的歌,但正版的CD只有新華書店賣,一張二三十塊錢,很貴。」即使這樣,也阻攔不住大家對於音樂的熱愛,攢錢買CD成了很多80、90後共同的青春回憶。近些年,傳到大陸的臺語歌也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最近兩年閩南語歌《浪子回頭》也特別火,在臺灣交換時,同學們得知我是福建人,就會讓我唱這首歌」,來自福建、曾在臺灣交換的北理工學生魏宏說。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它的兩岸專屬音樂場。「鄧麗君是50、60後鍾愛的歌手,一些上了年紀的大陸遊客到臺灣去,都喜歡到商店買鄧麗君的海報;70後很多都愛聽校園歌曲,比如說《童年》;80、90後的世界裡,周杰倫、五月天的歌就比較火了,大家在KTV和文藝晚會上都愛唱。」作為一名經常往返兩岸的記者,柴逸扉講述了他心目中關於兩岸音樂的記憶。
事實上,大陸音樂的起步是稍晚於臺灣的。但隨著大陸近些年來經濟的騰飛和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音樂創作也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如今,很多大陸神曲湧入島內,聽大陸歌成為島內民眾喜聞樂見的休閒娛樂方式。
《臺北女孩看大陸》的作者郭雪筠(海外網 李昊/攝)
「說起兩岸音樂的融合,問我們這一代不太準了,得問00後了。」《臺北女孩看大陸》作者、兩岸新聞評論人郭雪筠興奮地說道,「大陸影視劇進來之後,歌也跟著火了。比如《步步驚心》火了之後,它的主題曲就火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火了之後,《涼涼》就火了。去商場,會看到少數民族的小朋友在跳《小蘋果》,隔壁鄰居在聽《學貓叫》。」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而新媒體的發展,尤其是各種各樣的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平臺成為當下更有力的傳播手段。「一些網紅在做直播時,會加入當下大陸比較火的歌作為背景音樂,這樣為島內民眾所熟知。」正在北京清華大學攻讀碩士的臺生李致陽說道。《沙漠駱駝》、《我們不一樣》這些當下在大陸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在島內也收穫了一大波粉絲。
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海外網 李昊/攝)
儘管臺當局試圖操控民意、煽動對立,但音樂的傳遞是無法阻隔的。正如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所說,「他們想要遮蓋的東西,通過音樂,我們可以重新認識」。
沙龍進行到一半,主持人同現場的嘉賓和觀眾玩起了猜歌遊戲,《曹操》、《發如雪》、《我只在乎你》等耳熟能詳的歌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今後,歌聲不會斷、兩岸的交流不會斷,而我們共同的記憶也會越來越多。(海外網 魏雪巍)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魏雪巍、徐亦超
31677685,.歌聲串起兩岸共同記憶:大陸唱《浪子回頭》,臺灣流行《學貓叫》,.2019-12-06 15:07:41,.204387,.魏雪巍、徐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