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臺復活節|馬世芳:我在這裡,而我不在這裡

2021-02-09 貓王音樂臺

▼ 喜歡音樂的人都在聽 ▼

8月11日,2018年第二屆電臺復活節倒計時第7天。

昨天貓臺新聞官推介了聲音旅行者組合——阿飛(獨立音樂策劃人、電臺DJ )和劉倩(音樂節目主持人、深圳廣電集團音樂頻率製片人),他們是深圳電臺「飛揚971」音樂頻率節目「行走的耳朵」主持人、貓王音樂臺獨播節目「秘境回聲」主持人。

今天貓臺新聞官給各位樂迷朋友們隆重推薦第九位聲音旅行者——資深廣播人、作家馬世芳 。

繪圖 怪奇鵝藝術家:小川蟲之介

2018電臺復活節

馬世芳會給大家帶來什麼節目?來聽他自己說

▼▼

資深廣播人、作家。大學時代開始廣播生涯,深入引介流行音樂近三十年,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歌物件》,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六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2015年起主持視頻音樂節目「聽說」。合譯有《藍儂回憶》,擔任《巴布狄倫詩歌集》主編及部分翻譯,並曾主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目前在Alian電臺主持「耳朵借我」節目。

在首屆電臺復活節,馬世芳在摩洛哥撒哈拉24h馬拉松電臺直播回傳「流浪遠方,流浪撒哈拉」,放起那些象徵熱情,象徵遠方,象徵流浪的歌曲,以及曾將摩洛哥寫進歌裡的音樂,還有錄下的關於當地音樂人的演奏曲目,在沙漠這個環境裡聽到這些歌,多了幾分具體的氣味和溫度。

 

那些曾在歌裡出現的城市名字,無論是卡薩布蘭卡,是丹吉爾,還是馬拉喀什,都引起了他對這個遠方異國的奇妙幻想。「沒想到當我來到這裡,一路走一路看,再聽這些歌的時候,又收穫了更多特別的感受。」他說。


視頻拍攝:一條

「當年電視剛發明的時候,
也有人說:廣播就要滅亡了吧?
好像也沒有嘛。
你用電腦排一堆歌單,
它永遠沒辦法在播歌的時候,
給你那麼多故事。」

 # 熱愛電臺 # 

在貓王音樂臺,馬世芳獨播一檔全新的音樂節目《耳邊風》,一陣風,帶你穿越樂史,大開耳界。

談及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馬世芳說:「有的音樂很髒卻很強壯,有的音樂美得令你絕望,有的音樂墮落不堪卻讓你得了救贖,有的音樂繁花錦簇,有的音樂深不見底。你坐在車裡,把收音機聲量扭大,搖下窗戶,風灌進來,你仰頭斜斜向外看,悲欣交集,那樣的音樂,是我喜歡的。」

其實早在孩童時期,馬世芳就開始分享音樂,談論與音樂有關的故事。小時大概是9歲時,在中廣公司有一個兒童音樂節目叫《兒童的音樂世界》,那時候介紹給小朋友聽古典音樂,主持人聽說陶曉清的兒子馬世芳,講話還算通順,口齒還算清楚,就開了一個新的單元,讓馬世芳來每個星期說說故事。

 

那算是馬世芳入播音員這一行最早最早的記憶。每個禮拜拿個故事書到臺北仁愛路三段中國廣播公司的中廣大樓去播音室報到,隔著一塊玻璃那邊是錄音師,一按了鈕,馬世芳就開始講故事。

 

他從高中畢業後就在中廣青春網擔任電臺來賓,介紹經典搖滾樂。也曾在臺北之音電臺擔任「臺北有點晚」節目製作人、天下雜誌叢書編輯。1999年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並跨足獨立音樂製作、發行,代表作包括陳珊妮《後來我們都哭了》、拜金小姐專輯、天水樂集專輯復刻版等,曾獲得金曲獎和華語傳媒音樂大獎等肯定。

2002年,馬世芳在臺北 News98 電臺開啟了流行音樂周播節目「音樂五四三」的十五年旅程。在「音樂五四三」十五年的歌單裡,馬世芳從臺灣民歌運動聊到中國新民謠,從英美搖滾史講到香港地下樂團,生怕錯過他聽過的任何一首好歌。十五年來,這個節目已然成為文藝青年們抱團取暖的一處隱秘角落。

在廣播逐漸走向式微的今天,許多經典的廣播節目已經離開聽眾的耳畔,連馬世芳曾經主持的「音樂五四三」也不例外。但在他心裡,廣播並沒有走向末日,它「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馬世芳說:「電臺改變了我,由一個原本內向怕生的人,也可以敞開心懷和千萬陌生人分享心愛的音樂和故事。」


臺灣廣播金鐘獎50周年,他從母親陶曉清手中接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和「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後,寫下的話也許更加深情:

「廣播或許不是最熱鬧的媒體,但我以為,它可以是最深的媒體。一個用心製作的廣播節目,在耳畔或許稍縱即逝,對你的影響卻可以是一輩子。」 

對廣播的熱愛,對分享好歌的執念,讓他已經斬獲5座廣播金鐘獎。

馬世芳(圖左):以《音樂五四三》拿走第52屆廣播金鐘獎「流行音樂節目獎」

其母陶曉清(圖右):第52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得主

#電臺復活節2018.敦煌#

今年8月,馬世芳將同其母親陶曉清(臺灣廣播界重量級人物,臺灣民歌運動的推動者)一起來到第二屆電臺復活節敦煌24h電臺馬拉松直播現場,這次他將給各位樂迷帶來節目「我在這裡,而我不在這裡」。

陶曉清上大兒子馬世芳的廣播節目宣傳「民歌四十」

 馬世芳說 

藝術的發生,往往來自對當下處境的不滿足,歌也不例外。有時聽見遠方的鼓聲,便想出走。有時候你已身在遠方,卻又思念熟悉的氣味和聲響。無論得意落魄,難免總會寂寞想逃,有的人寫歌尋求解藥,於是聽歌的我們有時幻想得救,有時更加心癢難熬。

 如果遇到外星人?


這次電臺復活節的節目音頻將會跟隨「聲音旅行者」號衛星,發向太空。

馬世芳說:「既然他們有耳朵,我想請天外來客聽聽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這樣就會知道伊們是不是也能流眼淚了。」


#  致聲音旅行者 #

 ♫ 24小時電臺馬拉松直播DJ陣容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給喜歡音樂的朋友

一起來狂歡!)



聲音旅行者陸續登場……

(點擊了解)

▼▼


黎文/陶曉清/小樹/Demone/Kent李啟健/阿飛/劉倩


 ♫  2018年電臺復活節 

 正確玩法大公開 ♫ 

點擊獲取玩法攻略

▼▼

2018電臺復活節全陣容公開

1、免費露營!誠邀100位粉絲在復活節現場免費露營,零距離接觸;

2、義工!我們招募瘋狂打CALL飛天義工團,2018夏天最酷舉動;

3、美學店鋪聯動!歡迎全國各大城市線下店鋪,讓海報佔領城市,一起全宇宙傾聽。

▼▼

歡迎加入社群

貓王飛天台@第二屆電臺復活節

群滿100人,請掃碼添加貓王音樂臺小助手貓貓的個人微信(ID:ggswyk),入群暗號:飛天。

▼▼

相關焦點

  • 電臺復活節|陶曉清:生命河流之歌
    是我的最愛。我要不是國語不標準,我也可以做。」她聽了心裡很難過,暗自發誓一定要努力做好,總有一天要變成無可取代。1975年,陶曉清推出「中西民歌」節目以推廣原創歌曲,廣受校園學子歡迎,帶動民歌風潮,間接推動後來華語音樂在80年代的商業發展,她的貢獻使後來的人稱她為「民歌之母」。
  • 電臺復活節|小樹:在東西的交界聞歌起舞
    這也使他站在了臺灣樂壇的最前線,對當下音樂圈的風向了如指掌,DJ馬世芳這樣說到,「我和當下臺灣獨立樂壇新風潮接軌,全靠小樹了。」#電臺復活節2018.敦煌#今年8月,小樹將帶著他的節目「我心狂野」來到第二屆電臺復活節。有多麼狂野呢?按小樹的話說,他將要「在歷史的面前班門弄斧、在東西的交界聞歌起舞」。
  • 李宗盛對談馬世芳:流行歌曲是每個年代的腔調
    戲,已經拉開序幕1989年,馬世芳開始做廣播,整整25年,他笑稱自己也許可稱是資深廣播人,但以前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走上廣播這條路。母親陶曉清,1966年開始做廣播節目(19歲),是全臺最早開始在電臺介紹西洋流行音樂的DJ之一;1970年代,民歌運動開始,陶曉清女士成為大家口中的「臺灣民歌之母」。
  • 電臺復活節|萬芳:寫給宇宙的一張明信片
    # 熱愛電臺 # 2017年,萬芳參加首屆電臺復活節並作為24小時直播的主播之一,帶來了節目「在我生命中的這一天」,無可複製的這一天,撒哈拉沙漠的這一天,我在這裡,我在那裡,透過聲波,透過聆聽,相遇每一個剎那
  • 優酷垂直文化精品再度襲來 馬世芳攜《聽說》第二季全新上線
    《聽說》是優酷為臺灣廣播金鐘獎得主、著名電臺主持人馬世芳量身打造的視頻節目,節目中,馬世芳通過一首首經典的東西方流行音樂,講述臺灣的社會面貌和生活變遷,展現兩岸之間青年的追求和愁思,用音樂帶你走進未曾抵達過的地方。
  • 一個你夢想中的音樂電臺開始播音 !
    再邀請一群會用音樂製造幸福的人,他們是馬世芳、Richard Lavelle、萬芳、張有待、李啟健Kent、劉倩、阿飛、Demone 、黎文……幸福,首先是一臺收音機。它可以立於手掌,與你的手機相連,播放你喜歡的聲音。
  • 電臺復活節回顧 | 陶曉清:生命河流之歌
    本來,這首歌不在我的歌單裡頭,我突然想到這首歌和我有不錯的緣分,本來只播九首歌,結果現在播了十首。我原來挑了大概十二首歌,刪掉了兩首。而且,萬一我話講得多了,不能播十首,先刪哪一首歌我都想好了,結果很圓滿,十全十美。
  • 臺灣音樂人馬世芳:孕育好作品的土壤不是選秀,也不是音樂節
    然而,其實馬世芳並不把周末2小時的電臺主持當成一份正經八百的工作。雖然薪酬不高,他卻在節目中有自由的語域和空間。「對我來說,它是好處特別多的一件事。」因為這檔節目,他能按時收到唱片公司寄來的專輯,接觸到欣賞的音樂人,聽到音樂背後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
  • 19個打卡第三屆電臺復活節的理由|跨星球聯結
    是啊,前兩屆電臺復活節搞得太神秘了,而且,兩次都是在沙漠舉行,建一個直播間,再讓它憑空消失。貓爪醬誠意奉上第三屆電臺復活節全攻略,let's get the party on!O1. 一個把夢想偽裝成直播間的地方我們不是去復刻一艘 The Beatles 同款黃色潛水艇,而是復刻一個不孤寂的俱樂部。
  • 2019貓王收音機電臺復活節玩法全攻略|19個必去的理由
    貓爪醬誠意奉上第三屆電臺復活節全攻略,let's get the party on!O1. 一個把夢想偽裝成直播間的地方我們不是去復刻一艘 The Beatles 同款黃色潛水艇,而是復刻一個不孤寂的俱樂部。
  • 馬世芳暫別廣播圈,電臺節目的版權到底歸誰?
    其緣由,則是電臺講述他與籤約廣播臺之間的節目著作權的歸屬衝突。據他陳述,2021年的新規定要求所有節目以競標方式採購代替原來的逐年議約,且電臺節目的著作權將完全歸廣播臺所有,放棄人身權和財產權,這讓馬世芳無法接受。在幾經努力卻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馬世芳決定將"告別這家電臺",《耳朵借我》也將停更。
  • 2019第三屆貓王收音機電臺復活節全陣容公布
    才能在時間的數字後,從容留下 10 個字符:貓王收音機電臺復活節。此時此刻,「貓王收音機之星」衛星仍在太空軌道上繞行。它攜帶的2018年電臺復活節節目、《B612:太空漫遊》唱片的音頻還依然在宇宙廣播。「第三屆貓王收音機電臺復活節」,如約而至。
  • 2017復活節Easter Show無敵體驗+攻略在這裡!這個視頻帶你看完今年Easter Show的全部亮點!
    復活節小長假如何讓你嗨到飛起視頻點這裡▼▼▼「復活節是什麼?」 復活節的兔子提到復活節,當然也少不了復活節的兔子!兔子是多產的動物,所以也象徵著春天的復甦和新生命的誕生,代表著復活節「新生」以及萬物「欣欣向榮」的美好願景。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耳朵借我》——李宗盛認真執著的聽歌態度之外,馬世芳是臺灣70年代民謠運動推動者、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女士之子。「那你就是民歌本人咯?」——馬世芳說,這個笑話他從小到大講了不下五百次。但從小來往家中的客人大多是薛嶽、李泰祥、李雙澤、李宗盛等日後在華語流行樂壇舉足輕重的人物,這確實讓馬世芳得以比旁人更多目睹了流行樂壇背後的樣子。把耳朵借給馬世芳吧,聽他放一首歌,認識寫歌的人和那個年代的故事。——侯德健關於「時代和歌」,如果你有任何想問的,請在文末留言。
  • 電臺復活節 | 毒舌電影:野心有點大,想帶女神上太空
    8月13日,2018年第二屆電臺復活節倒計時第5天。昨天貓臺新聞官推介了第十二位聲音旅行者波叔(自媒體Bookface主筆),聽波叔聊聊孤獨這個話題。除此之外,他還是粉絲心目中那個愛用周星馳表情包、喝酒擼串看電影、不抖腿就打不了字的中年男人。信奉「批評無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從最開始的,對《富春山居圖》的那句「五彩斑斕的屎還是屎!」,徹底打響了毒Sir「乾死爛片!」的旗號。
  • 側寫邱比|華語金曲獎評審馬世芳講邱比
    —— 華語金曲獎評審 馬世芳若從公開發表作品的時間算起,邱比「出道」也好幾年了,儘管他從來不曾以「娛樂圈」的標準模式發片,打歌,宣傳。回到臺灣,他仍然低調,一切仿佛照舊,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沒多久,他出版了第一本科幻小說《最後安慰》,一部他從高中時代就開始寫的小說,情節角色極之複雜,融合科幻和反烏託邦的末日故事元素。我讀這本書,時時會停下來想:「邱比的腦袋到底裝了些什麼?」書出之後,他還架了網站,把情節,角色依編年體與列傳體製成圖表,俾迷路的讀者參考搭著出書的宣傳,我才終於邀邱比來上節目。
  • 【常工電臺】馬小,我叫艾迪生!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常工電臺。
  • 跑到撒哈拉聽了24小時電臺後,我發現情懷是剛需
    虎嗅註:7月末,虎嗅應邀參加了由貓王收音機在北非摩洛哥舉辦的「電臺復活節」——15名優秀主播在撒哈拉沙漠中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電臺直播,向「海盜電臺」致敬,直播共收穫了累計超過500萬的聽眾。此次,虎嗅從非洲帶回了「電臺復活節」、「收音機創業」、「非洲的中國創業者」三個故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反主流,此篇是非洲系列的第一篇。
  • 《音樂萬萬歲4》眾星齊唱 馬世芳約定七月再相見
    許富凱、曹雅雯、林俊逸近日上《音樂萬萬歲4》最後一集「封麥與封關」,眾人獻唱「小哥」費玉清與「二姊」江蕙各時期的經典好歌,主持人馬世芳更宣布本節目今年7月會再以全新集數與觀眾相見。許富凱說:「開歌單好痛苦,根本不知道唱哪首。」
  • 跑到撒哈拉聽了24小時電臺後,我發現情懷是剛需-虎嗅網
    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70多名DJ、媒體、經銷商在20小時的飛行之後,到達北非摩洛哥——貓王收音機「電臺復活節」活動舉辦地。這場發布會無異於一場冒險,他們宣稱要向「海盜電臺」致敬卻把我們帶到非洲,接下來的每一天要發生什麼我們一無所知。唯一確定的是,非洲真的不適合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