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2021-02-10 誠品生活蘇州


08/20(六)14:00-16:00

誠品生活蘇州 3F 展演廳

【會員專場】08/20(六)活動當日上午10:00起,誠品會員(含誠品人會員及累計卡友)至3F展演廳入口,憑會員卡/累計卡可兌換入場券1張。活動13:30起開放入場,14:00(活動開始後)即停止檢票,請勿遲到。

※每人每卡限兌換入場券1張(建議12歲以上兒童參加,兒童同樣憑票入場)。共限量100張,先到先得,兌完即止。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憑入場券將獲贈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耳朵借我》(籤名版)一本。

※洽詢電話:0512-6298-6008 轉 31368 ╱31369

曾經,一首歌也能埋伏啟蒙的咒語,

穿透我們無力描述的世界,預言我們不忍逼視的未來。

——《耳朵借我》


 「假如你是認真的樂迷,這裡有很多厲害的歌……」由馬世芳主持,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流行音樂節目「音樂五四三」開播至今已逾十載。節目中關於歌曲旋律、編曲、演奏、和聲、歌詞等各方面的認真剖析,在十餘年間逐漸積累成為提升華人社會流行音樂素養的豐厚養分。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李宗盛

認真執著的聽歌態度之外,馬世芳是臺灣70年代民謠運動推動者、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女士之子。「那你就是民歌本人咯?」——馬世芳說,這個笑話他從小到大講了不下五百次。但從小來往家中的客人大多是薛嶽、李泰祥、李雙澤、李宗盛等日後在華語流行樂壇舉足輕重的人物,這確實讓馬世芳得以比旁人更多目睹了流行樂壇背後的樣子。

把耳朵借給馬世芳吧,聽他放一首歌,認識寫歌的人和那個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關於「時代和歌」,如果你有任何想問的,請在文末留言。8月20日(六),臺灣知名廣播人馬世芳即將做客誠品生活蘇州,在暮夏時分,與各位認真的樂迷一同,分享美麗的聲音和時代的故事。我們將在所有留言中挑選精彩問題,請馬世芳老師現場作答。

馬世芳是廣播人,也是作家。1971年生於臺北,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五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2015年在優酷土豆「看理想」平臺制播視頻節目「聽說」,介紹臺灣流行樂史;

2015年統籌編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

2014年出版散文輯《歌對象》、《耳朵借我》,後者獲選「2014開卷年度十大好書」;

2010年出版散文集《昨日書》;

2009年統籌編輯《1975-2005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2006年出版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提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2004年合譯《倫農回憶》;

2002年起在News98電臺主持「音樂五四三」,屢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流行音樂節目,獲2014、2015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及2015「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1995年主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1998年與友人合著《在臺北生存的100個理由》;

畢業前夕和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臺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

主辦單位:誠品eslite

※本場活動由浦發銀行獨家贊助 

延伸閱讀

《耳朵借我》

作者: 馬世芳 

出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二○一○到二○一四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李泰祥、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曾經被遮蔽、被遺忘的人與事,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糾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地點,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我們,或許曾為了同一首歌流淚、吶喊。馬世芳的文字,喚起我們曾經難以忘懷的記憶,也告訴我們不該遺忘的真相。

誠品會員申辦

Step 1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安裝【誠品人eslite】APP 

Step 2點擊側滑選單「個人設置」進入「申請新卡」

Step 3填寫「個人資料」並完成「手機認證」

Step 4擁有專屬誠品累計卡


當日消費滿¥2,000 或 累計卡友2年內消費滿¥2,000

※請持有效身份證明文件至服務臺申辦╱升級,其他相關詳情請洽門市服務人員。


關於「時代和歌」,如果你有任何想問的,請在文末留言。我們將在所有留言中挑選精彩問題,請馬世芳老師現場作答。

相關焦點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前些日子讀馬世芳《耳朵借我》這本書,常常都是開著音樂搜尋引擎
  • 馬世芳《耳朵借我》: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 | 一日一書
    耳朵借我作者: 馬世芳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5-6馬世芳,一個讓兩岸文藝青年眼睛發亮的名字。從小拿西洋流行音樂榜單塗鴉長大,家裡客廳就是臺灣民歌運動的集會場所,跨足寫作、電臺、網絡、獨立唱片多個領域,被譽為「臺灣首席文藝青年」,因為母親是「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也曾被戲稱為「民歌本人」。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首度聯手座談,人龍排滿信義學堂現場25號晚上,離金曲獎頒獎典禮不到三天,甫出版《耳朵借我》聚焦論述華語流行音樂的馬世芳,以及今年以《山丘》專輯入圍四項金曲獎、人稱華語流行樂壇教父的李宗盛聯手,以"今晚,請將耳朵借我"為題,在臺北信義學堂近距離與四百多位讀者,暢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馬世芳-耳朵借我】完結篇-唐曉詩《不要告別》完整版珍貴錄音
    《耳朵借我》節目在2020年12月29日播出了最後一期,今晚守在直播前聽完了完結篇,沒想到這個節目的最大的驚喜就隱藏在它的終點——大師李泰祥為唐曉詩打造的
  • 馬世芳x郭小寒:你的耳朵今天借我
    8月初,馬芳老師來京做《聽說》的線下分享和《耳朵借我》的新書沙龍,在新書沙龍上,「民歌本人」馬世芳和被稱為「民謠酵母」的郭小寒在單向空間進行了一場關於音樂的對談,一不小心,就談到了兩岸流行音樂發展史……本期微信為大家奉上對談沙龍視頻實錄,以及馬世芳、郭小寒「互換耳朵」 環節的文字實錄。今天,讓我們把耳朵暫時借給他們。
  • 馬世芳: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我當時和美瑤說,以前的書出了兩次,感覺都挺沉甸甸的,特別有情懷的那種,這次可以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開本可以比較小,圖文的比列稍微接近一點,以前圖是穿插在文章裡,做為陪襯,在《歌物件》裡我想要把圖片的角色強調一下,而且翻起來感覺不要那麼重。於是就去找聶永真聊,他也覺得蠻好玩,就想出了如今這個開本,剛好是《耳朵借我》攔腰砍一半,他也是要讓這本書變成一個物件的意思。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1、請回復您的姓名+我要參與。2、回復截止時間至周四中午十二點。
  • 臺灣首席文藝青年,馬世芳《耳朵借我》
    1989年,馬世芳開始做廣播,整整25年,他一直在用文字和廣播兩個渠道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自己喜歡的音樂。不只是推薦而已,讓人嘆服的還有他所做的歌曲背後的細緻爬梳與整理工作。他這樣用心的聽者,不僅讓音樂人的努力和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也讓如我們一般有志精進的樂迷尋獲指引,豐厚了聽覺的支撐增添了玩味的樂趣,逐步建立起感性聆聽之外的審美高度。
  • 縣名師論壇音樂專場啟幕 讓音樂把耳朵叫醒
    縣名師論壇音樂專場啟幕 讓音樂把耳朵叫醒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8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蒼南新聞網12月18日消息:日前,蒼南教育論壇第25期暨名師論壇第八期(音樂專場)活動在縣少藝校舉行。
  • 歡迎認真的耳朵來聽厲害的歌
    耳朵借我馬世芳在臺灣的新電臺節目《耳朵借我》這周已經開播啦!看理想第一時間跟進,與你分享好節目。這檔節目每周一、周二18:00—20:00播出。不能「科學上網」收聽直播的同學,可以關注看理想微信,我們將繼續做[耳朵借我]的靴子腿。今天與你分享的是周一的第一期節目,周二播出的節目,由於受停電影響,未能完整播出,暫不分享。
  • 馬世芳暫別廣播圈,電臺節目的版權到底歸誰?
    日播完最後一集《耳朵借我》節目後,結束與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臺三年零四個月的合作。在幾經努力卻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馬世芳決定將"告別這家電臺",《耳朵借我》也將停更。在當晚長文發布後,也引起了臺灣島內藝文人士對該事件的廣泛關注。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父親亮軒則是教授和作家,從小耳濡目染,令侯德健感嘆,父母給了馬世芳一對難得的「大耳朵」。機緣巧合,他正好做了聽與寫結合的職業:廣播人和音樂推介。二十多年裡,他持之以恆地介紹和推動臺灣民歌,普及西方搖滾樂,並率先在臺灣介紹大陸獨立音樂。
  • 馬世芳丨我看到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老周在唱到第二遍時改了詞:好一朵美麗的敏感詞,好一朵美麗的敏感詞,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把你摘下,只怕沒人敢拿……而我仍然在想著那個滿心「自由平等博愛」的大孩子。——選自馬世芳的節目《聽說》馬世芳,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臺北。
  • 案例 | 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毫無疑問,《音樂五四三》所享有的讚譽和褒獎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節目創作主體——馬世芳。他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日書》中,談到了出身廣播世家的自己所獨有的音樂記憶與青春歌史,「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20世紀70年代,我的母親陶曉清一邊主持西洋熱門音樂節目,一邊推廣臺灣青年創作的歌謠,家裡到處堆著音帶、唱片和詞譜。」
  • 簡單生活與音樂 馬世芳VS田藝苗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於臺北。寫作者、廣播人站長。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餘,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歷史後臺,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於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 【廣播丨案例】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毫無疑問,《音樂五四三》所享有的讚譽和褒獎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節目創作主體——馬世芳。他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日書》中,談到了出身廣播世家的自己所獨有的音樂記憶與青春歌史,「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20世紀70年代,我的母親陶曉清一邊主持西洋熱門音樂節目,一邊推廣臺灣青年創作的歌謠,家裡到處堆著音帶、唱片和詞譜。」
  • 電臺復活節|馬世芳:我在這裡,而我不在這裡
    大學時代開始廣播生涯,深入引介流行音樂近三十年,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歌物件》,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六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2015年起主持視頻音樂節目「聽說」。
  • 馬世芳:尋訪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 直播預告
    掃描二維碼,收看直播時間5月28日 12:00直播介紹馬世芳不僅熟捻臺灣流行音樂這一次來到北京,馬世芳將約上他的老友「帶著民謠走江湖」的郭小寒一起,由鼓樓東大街開始走起, 探訪Mao、雜家、DDC、XP、樂空間等音樂演出場地, 尋找京城獨立音樂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