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2021-02-08 湖湘地理




前些日子讀馬世芳《耳朵借我》這本書,常常都是開著音樂搜尋引擎,一邊看書,一邊聽著他在書中提到的音樂。


幾個晚上下來,我發現自己不止是把耳朵借給了馬世芳,也將思緒一併借給他了。看馬世芳的文字,猶如跟著他一同遨遊於海峽彼岸的音樂世界,有歷史,有往事,有情懷。


第一次聯絡他做訪問是在今年8月底,彼時,他正帶著樂迷前往倫敦和利物浦,參加搖滾盛事「國際披頭周」。之後,他回到臺灣,又逢太太生病手術住院。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對記者再三說抱歉。等總算是可以靜心坐下,一問一答,他回答問題坦率又認真,仿佛是在做一檔他自己的電臺節目。


身為作家、電臺dj、樂評人,馬世芳被許多粉絲奉為「臺灣首席文藝青年」,而他自己最喜歡惡作劇般地介紹自己:「我母親陶曉清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所以,我就是那個『民歌本人』了。」《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的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的糾纏。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有歷史文化的典故;「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貫穿著臺灣悠久的歷史和風俗變遷……馬世芳細細為我們解讀著音樂和時代,帶我們慢慢沉澱和理解屬於華語樂壇的「文化教養」。難怪李宗盛會說:「馬世芳這樣用心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搖滾樂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著寂寞,我們的青春,又何嘗不是如此。」我並非愛寫詩的文藝青年,也不是會唱歌的搖滾樂迷。但一樣享受著馬世芳筆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經的旋律和文字,總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喚起我們的感動和回憶。


我曾問馬世芳:「你生命中有沒有一首最特別、最有意義的歌?」他的答案是一首叫做《小小羊兒要回家》的幼兒民歌。他說:「小時候母親會在我床邊彈著吉他唱《小小羊兒要回家》,年幼的我和弟弟會跟母親一塊兒開心地合唱,那可能是我印象中最早學唱的歌。母親的歌喉極好,聽過的人卻不多,算我賺到。」這個愛音樂的男人骨子裡就是這樣溫柔細膩。



【對話】


冷筆寫激情,不妨從容


瀟湘晨報:您對音樂的熱情帶著搖滾的金屬聲響。但您的書寫又冷靜收斂。您如何看待自己?是冷靜客觀的樂評人?還是充滿激情的搖滾青年?


馬世芳:有時候冷筆寫激情故事,效果會比大量排比形容詞的誇飾文體好。音樂熱火朝天,解說則不妨從容,不一定非得像球賽轉播員。


瀟湘晨報:流行音樂既有屬於娛樂消費的一面,也有屬於文化的一面。您說充滿「啟蒙焦慮」的時代已經過去,那現在是什麼時代?它是更好的時代?還是更壞的時代呢?


馬世芳:沒有「啟蒙焦慮」不表示不需要啟蒙,不過,任何時代都有值得敬佩的創作人與堪稱偉大的作品。我只想儘量找到我願意反覆聆聽的好作品,並且設法分享出去,不管它出自哪個時代。


瀟湘晨報:《耳朵借我》這本書裡,您寫到許多歌曲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但你自己卻說:詩(歌)的美麗,往往在於那些不能解釋,不該解釋的。您為何還會寫下這些文字?您建議大家怎麼看待這本書?


馬世芳:這些文章我寫完了扔出去,撿到的人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吧。至於為何寫下這些文字?唉,古往今來多少人寫詩評、藝評、樂評、影評,又何嘗不想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也許寫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解釋那些最珍貴的部分為何不可解釋。


瀟湘晨報:過去,年輕人通過「打口帶」接觸西方音樂,通過手寫方式傳抄歌詞。在那種簡陋而封閉的環境下,其實我們更容易有單純而執著的選擇和熱愛。而如今,不同種類、不同個性的音樂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對於音樂的甄別與選擇,你能給年輕人一些建議嗎?


馬世芳:聽音樂沒有那麼嚴重,就跟享受美食一樣,喜歡不喜歡、好吃不好吃,沒必要弄得跟學術研究一樣。對「唱片是怎麼做出來的」有起碼的好奇,對詞曲編錄唱奏各個環節有起碼的分辨能力,慢慢就會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聆聽品位,成為進階的認真樂迷。


瀟湘晨報:您是否會擔心音樂創作出現斷層?您如何評價新生代的創作者?


馬世芳:斷層早已發生,擔心也來不及,只能接受了。新生代創作者比較習慣DIY,自己動手做,回歸作坊式的手工業狀態,這也沒什麼不好。這個行業曾經有過壯麗的榮景,有過野心雄大的巨製企劃(想想羅大佑的三部曲和李泰祥那些雅俗共賞的跨界實驗),年輕人並不缺才華,只怕環境所限,慣於小打小鬧,不敢有非分之想,連夢也愈做愈小了。


瀟湘晨報:當下有許多音樂選秀節目,有類似《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這樣的草根選秀,也有類似《我是歌手》這樣的明星真人秀。您怎麼看待這些節目?您認為它們對兩岸音樂傳播產生了哪些影響?


馬世芳:這些節目的排場與技術含量都令人咋舌,創造的經濟規模也很驚人。好處是讓年輕人認識了不少經典老歌和經典音樂人(無論坐在評委席的、或是來參加比賽的),讓民眾日常語彙多了些接近於「樂評」的修辭套語。不過,依我所見那畢竟是電視圈的事兒,對於流行音樂這個行業來說,核心燃料永遠是「新的、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事情永遠是「孕育新的、好的作品的土壤」。選秀節目與真人秀在這方面的貢獻,我想是趨近於零的。


相關焦點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首度聯手座談,人龍排滿信義學堂現場25號晚上,離金曲獎頒獎典禮不到三天,甫出版《耳朵借我》聚焦論述華語流行音樂的馬世芳,以及今年以《山丘》專輯入圍四項金曲獎、人稱華語流行樂壇教父的李宗盛聯手,以"今晚,請將耳朵借我"為題,在臺北信義學堂近距離與四百多位讀者,暢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憑入場券將獲贈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耳朵借我》(籤名版)一本。※洽詢電話:0512-6298-6008 轉 31368 ╱31369曾經,一首歌也能埋伏啟蒙的咒語,穿透我們無力描述的世界,預言我們不忍逼視的未來。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或許這都是對於一位音樂書寫者的至高評價。
  • 馬世芳《耳朵借我》: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 | 一日一書
    耳朵借我作者: 馬世芳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5-6馬世芳,一個讓兩岸文藝青年眼睛發亮的名字。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李泰祥、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曾經被遮蔽、被遺忘的人與事,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糾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地點,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我們,或許曾為了同一首歌流淚、吶喊。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你知道這些「大人」不行,他們能做的也是假裝我還行,但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行,你也看得出來他們不行,整個事情一塌糊塗。臺灣青年世代,經過國民黨這八年,完成了一種全新的族群認同、自我認同和政治啟蒙。之後通過理想國、張曉舟、紹興的電臺主持人李青、周雲蓬、小河等等開始得以親身接觸那些只在朋友口中聽說過的人或者事。因此對中國大陸的獨立音樂,或者主流市場的觀察,近年在他替財訊雜誌撰寫專欄時都已經發表過若干,如今則整理進了新書《耳朵借我》。以馬世芳在對岸「走江湖」所見聞大陸音樂情況之光怪陸離,遠遠不止如今你在書裡看到的為數不多的幾篇。
  • 懷舊的旋律響起,聽作家馬世芳講述臺灣民謠往事!| 樂藝談
    本期樂藝談,讓我們暫時放下古典樂,把視線轉向海峽對岸,聆聽一場臺灣音樂往事。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將帶領各位觀眾,從最初臺灣青年開始唱自己的歌的時代說起,歷數至臺灣本土音樂迎來真正流行的時刻。這期間發生過太多故事,時代在不停輪換,而音樂也亦步亦趨展現著它的變幻,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好歌超越時代永流傳。
  • 馬世芳暫別廣播圈,電臺節目的版權到底歸誰?
    日播完最後一集《耳朵借我》節目後,結束與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臺三年零四個月的合作。在幾經努力卻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馬世芳決定將"告別這家電臺",《耳朵借我》也將停更。在當晚長文發布後,也引起了臺灣島內藝文人士對該事件的廣泛關注。
  • 案例 | 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如此,音樂與其原初的發生機制和特定的時空脈絡便實現一種對接和勾連,聽者也將藉由對音樂及其與社會、文化和歷史記憶的聆聽,重溫年華流轉、人事變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種基於「聽覺音樂社會史」之上,蘊含著審美意義與歷史價值的廣播聲音檔案由此展開。《音樂五四三》享有華語世界最好的流行音樂節目的美譽,曾兩度榮獲臺灣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與最佳流行音樂主持人獎。
  • 簡單生活與音樂 馬世芳VS田藝苗
    視頻:田藝苗@馬世芳簡單生活、
  • 馬世芳x郭小寒:你的耳朵今天借我
    8月初,馬芳老師來京做《聽說》的線下分享和《耳朵借我》的新書沙龍,在新書沙龍上,「民歌本人」馬世芳和被稱為「民謠酵母」的郭小寒在單向空間進行了一場關於音樂的對談,一不小心,就談到了兩岸流行音樂發展史……本期微信為大家奉上對談沙龍視頻實錄,以及馬世芳、郭小寒「互換耳朵」 環節的文字實錄。今天,讓我們把耳朵暫時借給他們。
  • 【馬世芳-耳朵借我】完結篇-唐曉詩《不要告別》完整版珍貴錄音
    從《音樂五四三》到《耳朵借我》,馬老師的節目陪伴了我這幾年,希望以後還能以其他各種形式聽到馬老師的節目,後會有期。,〈未來的未來〉demo版)(襯樂:Jackson Browne / My Opening Farewell)黃小楨 / I Drop and Pick(襯樂:The Beatles /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張懸 / 寶貝(In Life)(「音樂五四三」實況版,2007/8/25)李志 / 這個世界會好嗎
  • 【廣播丨案例】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如此,音樂與其原初的發生機制和特定的時空脈絡便實現一種對接和勾連,聽者也將藉由對音樂及其與社會、文化和歷史記憶的聆聽,重溫年華流轉、人事變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種基於「聽覺音樂社會史」之上,蘊含著審美意義與歷史價值的廣播聲音檔案由此展開。    《音樂五四三》享有華語世界最好的流行音樂節目的美譽,曾兩度榮獲臺灣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與最佳流行音樂主持人獎。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父親亮軒則是教授和作家,從小耳濡目染,令侯德健感嘆,父母給了馬世芳一對難得的「大耳朵」。機緣巧合,他正好做了聽與寫結合的職業:廣播人和音樂推介。二十多年裡,他持之以恆地介紹和推動臺灣民歌,普及西方搖滾樂,並率先在臺灣介紹大陸獨立音樂。
  • 馬世芳: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 馬世芳:這個人以一己之力打敗了Beatles
    別被它土俗的封面唬住了,也不要草草聆聽一兩遍就判定它是過氣的音樂。它需要一點點的耐心,就像初聽歌劇和free jazz的時候,你必須調整自己的耳朵,把以前聽過的音樂暫時拋開,專心去體會這裡面層層疊疊的聲響。在搖滾樂這個光環泛濫成災、滿地都是最高級形容詞的世界裡,Brian Wilson是極少數真正擔得起「天才」這個頭銜的人物之一。
  • 馬世芳:2015最難忘的聲音
    2015最難忘的聲音馬世芳|文這一年,聽來聽去最喜歡的專輯,仍然來自幾位熟悉的女歌手:萬芳那張只有五首歌的《一半。萬芳的小劇場》,可能是我這一年反覆聆聽最多遍的唱片,那首和早逝創作女歌手蓓麗隔空合唱的「誰」,是整年最催淚的歌。進入二十一世紀,萬芳出落得益發成熟、細緻、收放自如,創作功力尤其令人驚喜,我等不及要聽她的另外半張專輯了。
  • 馬世芳丨我看到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老周在唱到第二遍時改了詞:好一朵美麗的敏感詞,好一朵美麗的敏感詞,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把你摘下,只怕沒人敢拿……而我仍然在想著那個滿心「自由平等博愛」的大孩子。——選自馬世芳的節目《聽說》馬世芳,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臺北。
  • 【音樂早餐120】聆聽音符背後的美麗心靈!
    不像繪畫描摹現實的景物不像文學訴說生活的情節不像電影展現絢爛的畫面音樂和現實沒有明確的對應—— 楊照《想樂:聆聽音符背後的美麗心靈「每個人身上隨時都帶著可以和外界呼應節奏、韻律的呼吸;每個人都具備能夠聆聽立體多聲部音樂的兩隻耳朵;每個人都有可以借分析體察進而內化複雜音樂的智力。但很可惜,我們很少自覺珍惜、更少動用這些上天給予我們的美好資產。我們任憑自己活在野蠻、粗糙的聲音荒野裡,讓呼吸混亂、耳朵退化、智力鏽蝕。」楊照感慨。
  • 從今天開始讀馬世芳|迷失唱片行 #13
    聆聽音樂純屬個人活動,倘若有人分享,就是人生的頭等樂事。賞聽之餘,想到整個唱片工業的興衰革代,作家不免黯然神傷。但是他依然是樂觀的,LP唱片在近幾年的回潮之勢,讓人擁有了再次鼓起勇氣聆聽LP的希望。馬世芳提到,這家店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家開在一樓且臨近大街的唱片店鋪。對於大部分精於計劃的東京唱片店而言,選擇偏僻或者樓層較高處,能夠節省下來相當一筆租金,而「太陽」則與之不同。
  • 臺灣首席文藝青年,馬世芳《耳朵借我》
    1989年,馬世芳開始做廣播,整整25年,他一直在用文字和廣播兩個渠道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自己喜歡的音樂。不只是推薦而已,讓人嘆服的還有他所做的歌曲背後的細緻爬梳與整理工作。他這樣用心的聽者,不僅讓音樂人的努力和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也讓如我們一般有志精進的樂迷尋獲指引,豐厚了聽覺的支撐增添了玩味的樂趣,逐步建立起感性聆聽之外的審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