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2015最難忘的聲音

2021-02-11 看理想


書說簡短

抱歉這麼遲才分享馬芳老師的2015年音樂回顧,發現之前馬芳老師發來的一些語音,也因為微信時長的限制,沒有全放。這份禮物就這樣被我一直私藏著,今天一併放出給大家。

再一次聽到久違的聲音以及推薦,我知道大家都很期待他和[聽說]的回歸。就用分享會上道長的一句話做結吧:冬天快要過去了,新一季還會遠嗎?

書說簡短,快來聽久違了的馬芳老師說。


p.s.這期不多的篇幅中,為大家放滿了彩蛋,建議先看文字再聽MV最後按碼索驥一期期聽音樂543,祝消化。

如果實在難消化,直接閱讀原文——聽歌!

2015最難忘的聲音

馬世芳|文

這一年,聽來聽去最喜歡的專輯,仍然來自幾位熟悉的女歌手:萬芳那張只有五首歌的《一半。萬芳的小劇場》,可能是我這一年反覆聆聽最多遍的唱片,那首和早逝創作女歌手蓓麗隔空合唱的「誰」,是整年最催淚的歌。進入二十一世紀,萬芳出落得益發成熟、細緻、收放自如,創作功力尤其令人驚喜,我等不及要聽她的另外半張專輯了。

「誰」——萬芳X蓓麗

比萬芳還資深的黃韻玲,同樣出身八十年代臺灣樂壇黃金時期,同樣在二十一世紀唱片工業徹底崩毀之後,交出好幾張生平最純熟、最圓滿的作品:新專輯《初熟之物》醇厚而大氣,才華、歷練、火侯都極到位,猶有實驗新聲的野心,非常精採。這張厲害專輯要是就這麼埋沒了,將會是臺灣樂壇的恥辱。


黃韻玲新專輯《初熟之物》


長按二維碼

收聽音樂543 | 馬世芳專訪黃韻玲


雷光夏《不想忘記的聲音》是一張險些胎死腹中的專輯,她一度徹底放棄這個計劃,幸好一趟歐洲旅行,把它又救了回來。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好像曾經進入過地底世界,然後又再回來。」這張專輯乍聽清新柔軟,內核卻沉重無比,幾乎都帶著極其憂傷的底色,滿是受了傷的靈魂的疼痛,令人不忍。

無獨有偶,香港創作歌手盧凱彤結合散文畫冊的專輯《Pillow Talk》,紀錄她這兩年飽受躁鬱症折磨、終於慢慢走出低潮的歷程。這些歌是她蝸居養病時在家裡客廳自製的demo,一曲《天色很暗》,驚心動魄,只用一把吉他,就唱出了或許是整年最震撼人心的一首歌。 「以創作自我療愈」已經成了一句老生常談,雷光夏、盧凱彤卻用不同的方式,證明了這句話沉甸甸的份量。


雷光夏與盧凱彤各自的新專輯


長按二維碼

收聽音樂543 | 馬世芳專訪雷光夏+黃中嶽


陳珊妮專輯《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邀十位文化人填詞:蔡明亮、駱以軍、聶永真、歐陽應霽、鮑鯨鯨.,他們都不是「專業詞人」,交出來的作品幾乎都和市面上的「流行歌詞」完全兩樣,對陳珊妮來說,應該是正中下懷。這是一場妙趣橫生的冒險,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唯一由陳珊妮作詞、林宥嘉作曲的標題曲,也是我的年度歌曲備選:

這微整形的宇宙 / 美麗過剩的哀愁

無人能背誦 白紙黑字的一頁脆弱

整個時代顯得毫不掩飾/ 整個雲端寫滿誰的瑕疵

於是可歌可泣的小日子/ 依偎著孤單相擁到死

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陳珊妮X林宥嘉

我心目中「國寶級」的以莉‧高露以群募方式獨立發行了第二張專輯《美好時刻》,製作手藝一點兒不含糊,有成為「發燒片」的潛力,卻仍保留靜水深流的從容,音樂且更舒展。這些歌,想來已經陪伴很多人度過漫漫長夜。


以莉‧高露最新專輯《美好時刻》

不過,說到最大的驚奇,首推蔡健雅的《失語者》:樂壇幾世幾劫,許多人一聽到「電音」兩字仍然只會想到「董疵董疵」的舞曲。 《失語者》並不是那樣的電音,然而它層次豐富、耐人尋味,而且好聽得不得了。這肯定是蔡健雅出道以來跳得最遠、野心最大的一場實驗,而她竟然成功了。這一年,頗有幾位原本走民謠、搖滾路線的音樂人改玩電音,我以為蔡健雅這張專輯,把其他人遠遠甩到了後面。


蔡健雅新專輯《失語者》


長按二維碼

收聽音樂543 | 馬世芳專訪蔡健雅


將近年尾,參加了一場演唱會、一個音樂節,作為2015象徵式的總結,各有各的意思。先說蘇打綠在小巨蛋的「故事未了」演唱會:這個企劃堪稱臺灣大型演唱會創舉:一支搖滾樂團和來自德國的六十人交響樂團在小巨蛋全場同臺演出!光想想編曲、排練之難,再想想小巨蛋這並不是為了音樂演出而設計的場地,音響硬體要怎麼調校,任一環節出錯,都可能釀成災難。

然而他們大獲全勝。青峰一張嘴便穩穩鎮住了場面,精神之強悍,技術之到位,令人讚嘆。選的歌也多得是刁怪奇崛的詞句和旋律,聽著聽著,我很快明白蘇打綠不是來小巨蛋伺候樂迷的,正好相反:這樣一場演出,樂迷必須全神貫注,才能跟上他們跨出去的步伐。這支流著獨立搖滾血液的樂團,距首張專輯整整十年,傾其所有幹出這樣一場有膽識、有才華、真材實料的演出,一口氣把視野拓寬、拉高,我由衷佩服。


蘇打綠小巨蛋「故事未了」演唱會

再說文山農場的「女巫祭」:這是老字號的live house「女巫店」二十年紀念音樂節,一連三天,獨立音樂圈老中青精銳盡出。「女巫祭」既無企業贊助、亦無公部門奧援,連賣票都沒找售票系統,延續一貫的「獨立」、「手工業」精神。和日本、香港那些大排場的音樂祭不同,「女巫祭」並沒有重金禮聘的洋兵洋將。滿山遍谷的樂迷,都是衝著這些發跡於臺北live house小小舞臺的名字:黃小楨、陳綺貞、安溥、巴奈、魏如萱、四分衛、董事長、圖騰、旺福、滅火器. 。 「女巫祭」讓他們齊聚一處連唱三天,再次提醒了我們,臺灣獨立音樂曾經在那樣荒蕪艱難的環境,織出那樣錦繡萬千的風景。

黃小楨在「女巫店」二十年紀念音樂節


長按二維碼

收聽音樂543 | 馬世芳專訪彭鬱晶、焦安溥

最後,這一年最難忘的活動絕對是「民歌四十」系列演出。關於「民歌」的功過和局限,圈子裡也頗有若干論辯。我仍然相信:七八十年代那群寫歌唱歌的文藝青年,不只改變了中文流行樂史,也改變了這個社會。其中最好的那些歌,放在任何時代都會熠熠生光。趁著熱潮未褪、去古未遠,或許現在就是進一步探討「民歌」時代最好的時機。這樁功課,我是不會忘記的。

馬芳老師完整推薦合輯MV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視頻

閱讀原文,可聽歌

相關焦點

  • 「中國好聲音」冠軍李琦獻唱第十一屆中美電影節主題曲
    由鷹龍傳媒主辦的2015年第十一屆中美電影節將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在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舉辦。今年四月他來到洛杉磯,擔任第四季中國好聲音美國站招募嘉賓,作為評委甄選出美國直通第四季好聲音盲選學員,並在巔峰之夜的舞臺上為歌迷獻唱。當時,第一次出國旅行的李琦難掩滿心興奮,「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居然都一一實現了:站上了好聲音的舞臺當了冠軍,還上了春晚;發行了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在學校開了一場個人演唱會;開辦全國巡演。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我們將在所有留言中挑選精彩問題,請馬世芳老師現場作答。馬世芳是廣播人,也是作家。1971年生於臺北,臺大中文系畢業。曾五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2015年在優酷土豆「看理想」平臺制播視頻節目「聽說」,介紹臺灣流行樂史;2015年統籌編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倒是有一張李建復籤名的《龍的傳人》唱片現在還留著,上書『給馬世芳小朋友』。」「我記得李宗盛最愛講笑話,王夢麟最愛罵髒話,鄭怡性子最急,邰肇玫酷得像大姐頭。那些年輕人經常戀愛或失戀,有時候唱著新寫好的歌,唱到一半還會哭起來。那個年頭的民歌手,幾乎沒有人想過要靠唱歌營生,寫歌錄唱片也是幾千塊錢就傻傻地賣斷了。而且無論有多紅、唱片多暢銷,一旦和求學就業計劃牴觸,很多人都毫不猶豫地告別樂壇。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在《音樂五四三》節目裡自然不乏樂迷百般珍藏一再拿出來回味的錄音,比如說李宗盛談簡單生活節和臺灣獨立音樂場景;林生祥詳解《我莊》創作;張懸「退潮」前最後一次的電臺採訪等等(張懸在完成「潮水箴言」高雄演唱會後將休息一段時間,並且封存了藝名張懸,再出現在樂迷眼前的作品會是以本名焦安溥來創作了)。近期最值得聽的恐怕是去年7月Eason陳奕迅「大駕光臨」的那一期。
  • 【馬世芳-耳朵借我】完結篇-唐曉詩《不要告別》完整版珍貴錄音
    You(Live, 「音樂萬萬歲」)(襯樂:唐曉詩、李泰祥 / 告別)唐曉詩 / 不要告別(完整版,unreleased)(襯樂:Bob Dylan /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Live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5/27/1966))濁水溪公社 / 再會以下文字摘自馬世芳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身為作家、電臺dj、樂評人,馬世芳被許多粉絲奉為「臺灣首席文藝青年」,而他自己最喜歡惡作劇般地介紹自己:「我母親陶曉清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所以,我就是那個『民歌本人』了。」《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的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的糾纏。
  • 馬世芳:尋訪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 直播預告
    這一次來到北京,馬世芳將約上他的老友「帶著民謠走江湖」的郭小寒一起,由鼓樓東大街開始走起, 探訪Mao、雜家、DDC、XP、樂空間等音樂演出場地, 尋找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這天,馬世芳和郭小寒一起,乘車去通州小河的工作室,拜訪小河和周雲蓬,四人「把茶言歡」,聊聊那些走江湖的歲月,那些被裝進新民謠裡的老靈魂們。嘉賓介紹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 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時 間:11月6日(周日) 15:00地 點:深圳音樂廳二樓演奏大廳說 明:2周歲以上兒童(身高未滿0.9米的兒童需出示身份證)憑票入場,其餘兒童謝絕入場。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座談一開始,馬世芳登場,先說到民歌時代自己還是個毛頭小孩,家中的客廳彷彿民歌萌芽的現場,所以自己曾被問:"你的母親是民歌之母(陶曉清),那你就是民歌本人囉?"六月一口氣推出兩本書《耳朵借我》、《歌物件》,馬世芳耕耘多年的音樂寫作,一出手就氣勢不凡,前者得到大哥李宗盛專序推薦,後者則有香港音樂人林夕、以及名家詹偉雄、詹宏志等人聯名支持。
  • 馬世芳:一個專業樂迷的自我修養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早已在加入看理想製作《聽說》時,就依著從小浸淫在音樂圈中的先發優勢,依著自己 9 歲開始主持電臺的過硬積累,將臺灣地區三四十年來的音樂發展之路從西學東漸到「唱自己的歌」一路走來的人和事,或見微知著或引經據典地娓娓道來。不同於樂夏的高響應情緒,打開《昨日書》,字裡行間透出溫潤如玉的嗓音。
  • 日本年輕人的兩種聲音
    同樣是對日軍國主義侵華這段歷史,我們又聽到了另一種聲音。4月28日下午二時,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紀念碑廣場上,電影《紫日》的首映式在大雨中開始。這部影片的日本女主演前田知惠小姐在參觀時就一直噙著眼淚。首映式開始了,她低頭站在話筒前,未開口便已聲淚俱下:「我今天看到了日本殺害中國人民的事實,我很難過,我向所有的中國人民說聲對不起!」前田一邊說,一邊向大家鞠躬道歉。
  • 簡單生活與音樂 馬世芳VS田藝苗
    視頻:田藝苗@馬世芳簡單生活、
  • 馬世芳丨我看到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民國範兒」甚至成為此間文人最高級的恭維之辭,意指很有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的學養與氣度。所謂「民國熱」,對彼岸知青來說也算一場「大補課」。對照此岸「民國百年」,官家主導的那些貧乏而尷尬的活動且先不提,民間自發的論述亦十分冷清。顯然各自面對「民國」這件影響至大的歷史現實,兩岸文化人的好奇與焦慮並不在同一座天平上。
  • "Hey Jude"創好聲音收視新高 女兒要為Simon做壽
    女兒和Simon   上周五好聲音汪峰組考核,組內14位學員給觀眾奉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唱會,當晚好聲音收視率持續走高,昨天的數據顯示已經達到5.257,最高收視率6.268則出現在舞臺上當目前搜狐視頻好聲音第二季累計用戶達1.3億,其中,新用戶佔比達73.4%。   畢夏說剛見到Simon的時候,她自己很想跑過去找他合影,但因為知道了他的傳奇人生閱歷,所以心裡會膽怯,「剛開始想他是這麼傳奇的一個人,會不會很嚴肅很嚴厲,不敢跟他說話,後來跟他合照,發現他很和藹很親切」。後來成為一個組成員熟悉了之後,畢夏和Simon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 馬世芳再度問鼎金鐘 願我沒有辜負這一切
    昨晚,臺灣第50屆廣播金鐘獎結果出爐,頒獎典禮的高潮莫過於馬世芳從母親陶曉清手中拿下流行音樂節目雙料大獎
  • 從今天開始讀馬世芳|除夕夜封面大賞 #14
    「從今天開始讀馬世芳」已經到了最後一輯,我還真有點不捨得。話不多說,今天的選題依然有趣。先請你來聽一首歌,來自Paul Simon的《I Know What I Know》。《歌物件》中的最後一個物件,是音樂史上令人難以忘懷的「worst album covers」(醜封面)。
  • 馬世芳《耳朵借我》: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 | 一日一書
    耳朵借我作者: 馬世芳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5-6馬世芳,一個讓兩岸文藝青年眼睛發亮的名字。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李泰祥、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曾經被遮蔽、被遺忘的人與事,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糾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地點,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我們,或許曾為了同一首歌流淚、吶喊。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或許這都是對於一位音樂書寫者的至高評價。
  • 馬世芳 x 瑪莎:有沒有一句歌詞曾經擊中你?
    >馬世芳:我很欣賞李格弟,她是不能學的,太聰明太銳利,完全不在乎所謂業界規範。馬世芳和他鍾愛的歌詞糖果與苦藥馬世芳:我覺得勵志的題材最難寫,處理不好就會很做作,但五月天在這點倒是很成功。▽馬世芳鍾愛的幾張專輯
  • 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沒有不知道馬世芳老師的—王小峰
    再次看到「馬世芳」這個名字,是在一本叫做《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書上,他是主要撰稿人。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的?我開始好奇,雖對他老人家的底細不了解,但是他寫的文字我倒常常通過網絡閱讀。2005年,我做鄧麗君的封面故事,想採訪一下這位馬先生,但是聯繫不上,我想到了「民歌教母」陶曉清老師,臺灣音樂圈的人她都認識,肯定也知道馬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