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席文藝青年,馬世芳《耳朵借我》

2021-02-10 樂途會

1989年,馬世芳開始做廣播,整整25年,他一直在用文字和廣播兩個渠道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自己喜歡的音樂。不只是推薦而已,讓人嘆服的還有他所做的歌曲背後的細緻爬梳與整理工作。

他這樣用心的聽者,不僅讓音樂人的努力和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也讓如我們一般有志精進的樂迷尋獲指引,豐厚了聽覺的支撐增添了玩味的樂趣,逐步建立起感性聆聽之外的審美高度。

▲這張照片是在馬世芳家的客廳拍的,照片上是年青的李宗盛、蘇來等人,大家群聚而坐,在鏡頭最前方,鄭怡巧笑嫣然。

馬世芳童年的記憶,大抵與這張照片相去不遠——家中的民歌手來來去去,大多是大學生,見了面還要叫聲叔叔阿姨。但對於這樣的場景,年幼的他通常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青年時期的李宗盛(左)和趙樹海(右)

他後來回憶說:「當年的李宗盛,大家叫他小李,他自覺除了做音樂這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只能把音樂做好。他是那群民歌手中最會說笑話的人,現在回想起來,他是取悅別人來掩飾自己有點兒慌的感覺。」

《美麗島》是書中多篇文章都提到的一首歌。這首由李雙澤和梁景峰於1977年創作的歌曲,原本應該是首明亮歡悅的作品,然而後來發生的事,竟使這首歌輾轉成為臺灣最重大的政治反抗事件的標題,為它披上了悲情色彩。


而《美麗島》也是對民歌運動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首歌,不僅因為它歷盡滄桑曲折與臺灣近代歷史的種種顛簸緊密相連,也因為曲作者李雙澤是最早提出「唱自己的歌」的那個人。

《橄欖樹》這首歌是1979年收錄在齊豫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的標題曲,這首歌應該是中文流行音樂史上傳唱最廣、流傳最久,也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這首歌的作詞人是作家三毛,作曲人是音樂家李泰祥,演唱人是歌手齊豫。


這首歌也讓許許多多做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看到了他們之前難以想像的高度。我們知道雅俗共賞這四個字,大家常常放在嘴巴裡面說來說去,但是真正能做到雅俗共賞,那是多麼多麼難的境界,李泰祥他真的做到了,他和齊豫一塊兒做到了。

綜觀羅大佑在《童年》之前的創作,敘述方式仍然有濃厚的文藝腔,但從1980年的《之乎者也》開始,羅大佑很清楚自己要做的,是跟當時樂壇所有作品都截然不同的搖滾樂。他起初並沒有對這張專輯有多大的期待,他還準備重披白袍、繼續以醫生為正業。


青年羅大佑

沒想到的是,這個黑衣墨鏡的青年竟一夕之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唱片賣得極好、媒體也掀起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的論戰,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前提下,他發現自己已經置身暴風圈的中央,被戴上「青年世代的先知兼代言人」這頂大帽子了。  

崔健橫空出世的八十年代、乃至於影響力延續下來的九十年代,青年人多半帶著「大時代」的自覺,卻也要從集體主義的思維走出來,踏上個人主義的道路。


他的「一無所有」、「一塊紅布」、「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紅旗下的蛋」,都在處理集體主義時代漸漸融冰的壓抑感、空虛感,同時總算能唱出「我們不再是棋子兒,走著別人畫的印兒」,那是解脫,也是自許。

出版《神的遊戲》這年,張懸三十一歲。這張專輯絕對不是市場標準「朗朗上口、好K好聽」的那種流行音樂。但卻光在預購階段,累積訂單已經超過一萬兩千張(上市之後,銷量很快衝到了兩萬)。


這個數字饒富意義:這群聽眾,是一批堅強的、介乎「大眾」與「小眾」之間的「中眾」。他們不能滿足於市面上曲意討好「大眾」的那些流水線拼裝出來大同小異的音樂,他們願意更認真、更挑剔地聽音樂。一旦你給他們「對」的作品,一群「中眾」便會凝聚在一起,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讓作品效應一波一波擴散出去,漸進地、靜水流深地改變一些事情。


馬世芳說,「何其有幸,在唱片工業全面崩潰的不景氣年代,臺灣竟然成全了張懸這麼一位歌者——她做到的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稱得上奇蹟。」 

相關焦點

  • 馬世芳《耳朵借我》: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 | 一日一書
    耳朵借我作者: 馬世芳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5-6馬世芳,一個讓兩岸文藝青年眼睛發亮的名字。從小拿西洋流行音樂榜單塗鴉長大,家裡客廳就是臺灣民歌運動的集會場所,跨足寫作、電臺、網絡、獨立唱片多個領域,被譽為「臺灣首席文藝青年」,因為母親是「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也曾被戲稱為「民歌本人」。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前些日子讀馬世芳《耳朵借我》這本書,常常都是開著音樂搜尋引擎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憑入場券將獲贈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耳朵借我》(籤名版)一本。※洽詢電話:0512-6298-6008 轉 31368 ╱31369曾經,一首歌也能埋伏啟蒙的咒語,穿透我們無力描述的世界,預言我們不忍逼視的未來。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或許這都是對於一位音樂書寫者的至高評價。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首度聯手座談,人龍排滿信義學堂現場25號晚上,離金曲獎頒獎典禮不到三天,甫出版《耳朵借我》聚焦論述華語流行音樂的馬世芳,以及今年以《山丘》專輯入圍四項金曲獎、人稱華語流行樂壇教父的李宗盛聯手,以"今晚,請將耳朵借我"為題,在臺北信義學堂近距離與四百多位讀者,暢談華語流行音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馬世芳x郭小寒:你的耳朵今天借我
    8月初,馬芳老師來京做《聽說》的線下分享和《耳朵借我》的新書沙龍,在新書沙龍上,「民歌本人」馬世芳和被稱為「民謠酵母」的郭小寒在單向空間進行了一場關於音樂的對談,一不小心,就談到了兩岸流行音樂發展史……本期微信為大家奉上對談沙龍視頻實錄,以及馬世芳、郭小寒「互換耳朵」 環節的文字實錄。今天,讓我們把耳朵暫時借給他們。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二十年過去,我從青春走到中年,儘管心底自認那根「反骨」還在,但也要承認:這些年多少轟轟烈烈的抗爭,我始終不是積極的參與者。每有機會對著滿課室的年輕人講演,放著古往今來那些曾經煽動熱血的革命之歌,講著那些久遠以前的鬥爭,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某種「補償」,彌補自己沒有更積極投入某些事情的負疚感。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1、請回復您的姓名+我要參與。2、回復截止時間至周四中午十二點。
  • 懷舊的旋律響起,聽作家馬世芳講述臺灣民謠往事!| 樂藝談
    臺灣作家,廣播人。大學時代開始在電臺引介經典搖滾與華語歌曲,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DJ之一。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等;合譯《藍儂回憶》、合著《在臺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統籌編輯《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曾多次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母親陶曉清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馬世芳於是被戲稱為「民歌本身」。父親亮軒則是教授和作家,從小耳濡目染,令侯德健感嘆,父母給了馬世芳一對難得的「大耳朵」。機緣巧合,他正好做了聽與寫結合的職業:廣播人和音樂推介。二十多年裡,他持之以恆地介紹和推動臺灣民歌,普及西方搖滾樂,並率先在臺灣介紹大陸獨立音樂。
  • 【馬世芳-耳朵借我】完結篇-唐曉詩《不要告別》完整版珍貴錄音
    《耳朵借我》節目在2020年12月29日播出了最後一期,今晚守在直播前聽完了完結篇,沒想到這個節目的最大的驚喜就隱藏在它的終點——大師李泰祥為唐曉詩打造的
  • 馬世芳暫別廣播圈,電臺節目的版權到底歸誰?
    日播完最後一集《耳朵借我》節目後,結束與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臺三年零四個月的合作。在幾經努力卻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馬世芳決定將"告別這家電臺",《耳朵借我》也將停更。在當晚長文發布後,也引起了臺灣島內藝文人士對該事件的廣泛關注。
  • 馬世芳: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 馬世芳丨我看到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我不無心虛地和德高望重的學者、作家、媒體人一塊兒坐在臺上,底下黑壓壓幾百人,放眼望去,幾乎都是二十啷噹的青年。輪到發問互動的段落,眾人爭相舉手(我在臺灣講演可謂多矣,通常年輕人不好意思公開提問,總在最後私下跑來問兩句),那個接下麥克風的年輕人站在最遠的後排,看不清面目,聲音卻中氣十足:請問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道路,應當往何處走?
  • 臺灣民謠背後的那些故事,再不講就沒人知道了
    新書中馬世芳的筆觸和《聽說》的感覺很像:做減法,情感克制,理智且清淡。 《耳朵借我》講得都是華文歌曲背後的故事。李泰祥、伍佰、李宗盛、羅大佑……除了一代人集體記憶中的臺灣音樂人,還寫了大陸的魔巖三傑、周雲蓬、萬能青年旅店。
  • 歡迎認真的耳朵來聽厲害的歌
    耳朵借我馬世芳在臺灣的新電臺節目《耳朵借我》這周已經開播啦!看理想第一時間跟進,與你分享好節目。這檔節目每周一、周二18:00—20:00播出。不能「科學上網」收聽直播的同學,可以關注看理想微信,我們將繼續做[耳朵借我]的靴子腿。今天與你分享的是周一的第一期節目,周二播出的節目,由於受停電影響,未能完整播出,暫不分享。
  • 馬世芳:這一代青年的反抗之聲
    這就是這一代青年與前世代的差別。在這樣動蕩的時代,我試著回顧一下歌可以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若是沒有濁水溪公社,臺灣獨立樂團的不少次類型都會消失,從早期的脫拉庫到現在的農村武裝青年、拷秋勤、滅火器、火燒島,大概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 電臺復活節|馬世芳:我在這裡,而我不在這裡
    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歌物件》,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六度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2015年起主持視頻音樂節目「聽說」。合譯有《藍儂回憶》,擔任《巴布狄倫詩歌集》主編及部分翻譯,並曾主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