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2021-02-19 TheySaid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讀後小記:

讀馬世芳的《耳朵借我》仿佛身處流行音樂的激流之中,隨著音樂人與他們的音樂的命運而浮沉。

在一則則有關音樂的往事中,我們能品味到人生。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於臺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四精選集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臺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馬世芳的《耳朵借我》是樂評,是散文集,卻不單單止於此。透過那些歌曲、創作者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群摯愛著臺灣這片土地的人,一個感性又真實的訴說的集合。

接下來請欣賞《耳朵借我》精彩書摘

分享者:TheySaid精品讀書群/雅潔

朗讀 |小白   墊樂 |we shall overcome

1、面對政客煽起的仇恨、鎮暴警察的棍棒、水炮的轟擊、黑道的恐嚇,誰不害怕?那就再聽一次這首歌吧(We Shall Overcome)只要知道我們緊緊握著手站在一塊兒,全世界都在看,你我畢竟並不孤獨,那麼便沒什麼好怕的了。

2、(「請問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道路,應當往何處走?」)當年我必然也向尊敬的前輩提過類似的發問,然而現在我已漸漸明白:重點從來都不是如何獲得「通關密語」,而是聽懂自己的問題。

3、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4、臺灣始終容許那真情帶來的一點點失控與失態。

5、你把整副青春獻給了這輩子你自認唯一能做的事,從「正常社會」的縫隙掉落出去,一心覺得自己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你遍聽歷代經典名盤,瘋了一樣地練琴,反覆「和磁帶上的外國人較勁」,五年過去,你練出一身絕活,仍然沒沒無聞,窮的有一頓沒一頓。

6、臺上臺下,海峽兩岸,都是未曾經驗戰爭與飢餓的新生代。歌聲攪動起來的歷史記憶,儘管遙遠,卻仍真真實實。

7、我始終覺得所謂自由,就是讓人能有「置身事外」的權利。一旦我們變得和我們反抗的對象一樣無趣、滿嘴教條、隨時隨地逼人表態,那革命還有什麼意思?

8、(侯德健)他曾說:「政治本該是人的一部分,人不應該是政治的一部分。」

9、對一個願意拆去安全網的走索者,我們都不該吝惜掌聲與敬畏。

10、每粒水珠都映照著一個大世界,包容著一個小世界。

11、那時候,她們和我們都不知道還有多少生命的曲折和磨礪,埋伏在地平線彼端。也幸虧如此,才替她們的青春、我們的時代,留下了那樣一無所懼、晴朗透亮的滿腔豪情。

順便說一句,小編組建了一個微信精品讀書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TheySaid 精品讀書群 | 只有閱讀能提供持久的快樂和富足!》查看。

—— 關於 TheySaid ——

專注於每天分享一本經典書籍+一部精彩電影

投稿、轉載、合作請發郵件至:theysaid@126.com

關注TheySaid,在公眾號後臺回復下面的關鍵詞,查看相應文章:

弗洛姆 | 王小波 | 毛姆 | 普魯斯特 | 胡塞尼 | 卡爾維諾  | 杜拉斯 | 奈保爾 | 黑塞 | 伍爾夫 | 諾曼·梅勒 | 加西亞·馬爾克斯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王爾德 | 約翰·斯坦貝克 | 米蘭·昆德拉 | 錢鍾書 | 加繆 | 布羅茨基 | 村上春樹 | 愛的藝術 | 追憶似水年華 | 追風箏的人 | 情人 | 紅拂夜奔 | 為什麼讀經典 | 裸者與死者 | 不存在的騎士 | 霍亂時期的愛情 | 白痴 | 卡拉馬佐夫兄弟 | 悉達多 | 月亮與六便士 | 圍城 | 人生的枷鎖 | 局外人 | 悲傷與理智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 精子戰爭

亂世佳人 | 贖罪 | 少女情懷總是詩 | 群屍玩過界 | 夜訪吸血鬼 | 葬禮上的死亡 | 跨越彩虹 | 遊園驚夢  | 飲食男女 | 著魔 | 完美陌生人 | 沉靜如 | 愛在羅馬 | 花樣年華 | 穆赫蘭道 | 驚魂記 | 石榴的顏色 |危樓愚夫 | 情人們 | 末代皇帝 | 對她說

相關焦點

  • 亂彈山對話馬世芳:讓我們以歌築城(完整版)
    或是從唱片架上翻出平克·弗洛伊德的《Animals》,告訴你封面上的那隻充氣飛豬是怎麼飛上天的——同時半開玩笑地告訴你,這是黑膠唱片31.5公分特有的審美體驗,如果只是普通CD的12 X 14,可是根本看不到這隻飛豬的喲。這些文章集結成冊,經過聶永真的妙手,成為一本精緻的小開本,依然叫做《歌物件》——而此刻,《歌物件》書籍本身也成為了「歌物件」的一種。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甘蔗「假如你是認真的樂迷,這裡有很多厲害的歌。請你張開耳朵,準備收聽音樂五四三……」「五四三」,臺語裡是「胡咧咧,說瞎話」的意思,這是馬世芳慣有的一份自嘲。1990年代中,他創立了這個音樂社群網站,和一幫志趣相仿的青年蘊育出一個在線的磁場。「與其抱怨媒體、抱怨大環境、抱怨命運,不如真的跳下來玩玩看,看能玩出什麼。」
  • 馬世芳的「聽說」 以詩入歌的誠品全記錄 (上)
    這個詩很有趣的是,我們會看到歌者她有一個自己的裁量權,她可以自己自由的在裡面加上一些本來不在詩裡面的句子,為了她的演唱的順利,而她可以自由的跳過其中的段落,她可以在第一遍用念的,第二遍用唱的,還有一件事情很有趣,這整首歌一路聽下來就好像參與了這一場遊行。流行歌的歌詞不能太曲高和寡,沒有錯。
  • 馬世芳:2015最難忘的聲音
    再一次聽到久違的聲音以及推薦,我知道大家都很期待他和[聽說]的回歸。就用分享會上道長的一句話做結吧:冬天快要過去了,新一季還會遠嗎?書說簡短,快來聽久違了的馬芳老師說。p.s.這期不多的篇幅中,為大家放滿了彩蛋,建議先看文字再聽MV最後按碼索驥一期期聽音樂543,祝消化。
  • 馬世芳:《戰神卡爾迪亞》是當今極難得的、有教養的流行樂
    當年馬世芳在服兵役的時候,第一次聽到陳珊妮的歌。那一年,網絡還沒普及,她的歌裡唱到「投幣式公共電話」:「用了十個硬幣直到雨停/至少還有六個朋友/有六塊錢的寂寞」當時馬世芳不由得感嘆到:這是多好的詞啊。智慧型手機還要十幾年才會出現。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有歷史文化的典故;「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貫穿著臺灣悠久的歷史和風俗變遷……馬世芳細細為我們解讀著音樂和時代,帶我們慢慢沉澱和理解屬於華語樂壇的「文化教養」。難怪李宗盛會說:「馬世芳這樣用心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 案例 | 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為貼合本研究核心議題,筆者將選取《音樂五四三》的常態節目(音樂引介部分)作為討論重點。毫無疑問,《音樂五四三》所享有的讚譽和褒獎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節目創作主體——馬世芳。他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日書》中,談到了出身廣播世家的自己所獨有的音樂記憶與青春歌史,「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
  • 馬世芳 x 瑪莎:有沒有一句歌詞曾經擊中你?
    之前看到這篇馬世芳老師和五月天貝斯手瑪莎的對談,才發現歌詞遠不是我們想得填詞那麼簡單,它關乎歌詞本身的平仄節奏、語氣語調和旋律等等方面。今天就來分享這篇對談,你還記得曾經擊中你那句歌詞的形狀嗎?馬世芳:流行歌的消費族群通常比較年輕,八九十年代那些創作歌手的歌詞語言大多也是比較青春、帶點學生氣質的東西。羅大佑是第一個把中文歌詞帶到大人世界的歌手,他把大時代的沉重滄桑寫進歌裡,連情歌都不例外。他示範了歌詞可以很直白卻呈現出詩的質感,這件事後來被李宗盛發揚光大,但兩人的策略和技術是不一樣的。
  • 【廣播丨案例】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為貼合本研究核心議題,筆者將選取《音樂五四三》的常態節目(音樂引介部分)作為討論重點。    毫無疑問,《音樂五四三》所享有的讚譽和褒獎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節目創作主體——馬世芳。他在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昨日書》中,談到了出身廣播世家的自己所獨有的音樂記憶與青春歌史,「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有歌的。
  • 馬世芳:一個專業樂迷的自我修養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早已在加入看理想製作《聽說》時,就依著從小浸淫在音樂圈中的先發優勢,依著自己 9 歲開始主持電臺的過硬積累,將臺灣地區三四十年來的音樂發展之路從西學東漸到「唱自己的歌」一路走來的人和事,或見微知著或引經據典地娓娓道來。不同於樂夏的高響應情緒,打開《昨日書》,字裡行間透出溫潤如玉的嗓音。
  • 馬世芳《耳朵借我》: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 | 一日一書
    《耳朵借我》是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成文於2010到2014之間。在書中,馬世芳記錄下不止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李泰祥、侯德健、羅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樂背後,曾經被遮蔽、被遺忘的人與事,曲折與辛酸,音樂與社會、政治的糾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地點,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我們,或許曾為了同一首歌流淚、吶喊。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憑入場券將獲贈馬世芳第一本專講「中文世界」的音樂文集《耳朵借我》(籤名版)一本。※洽詢電話:0512-6298-6008 轉 31368 ╱31369曾經,一首歌也能埋伏啟蒙的咒語,穿透我們無力描述的世界,預言我們不忍逼視的未來。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當你長大時,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一隻用來幫助別人。——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 簡單生活與音樂 馬世芳VS田藝苗
    視頻:田藝苗@馬世芳簡單生活、
  • 馬世芳 亞細亞的孤兒
    所以在那個年代的意識型態之下,這樣的歌詞大家是可以體會的。當然現在事過境遷了,已經不是這樣的說法了。黑色的眼珠,也是亞洲黃種人的五官特色之一。那黑色的眼珠反映出來的是白色的恐懼。我們聽到白色的恐懼,馬上會聯想到一個名詞,就是「白色恐怖」。
  • 馬世芳:告別「龍的傳人」,再唱一曲「美麗島」
    今天[聽說]的最新一說,馬世芳終於講到了胡德夫和《美麗島》背後的故事。曾經有讀者問他,有沒有一首歌可以作為臺灣的代表,馬世芳選擇的就是這首歌。
  • 李宗盛馬世芳音樂對談:流行歌曲是年代的腔調
    所以你得準備好回去,這個歌在我現在來聽,我為什麼這樣子寫,應該是基於這樣子的心情吧。馬世芳:而且我發現那時候您寫給自己的歌,跟寫給別人唱的歌,還蠻不一樣的。李宗盛:我是蠻有職業道德的。(笑)第一個我是......我媽媽是來自於八裡鄉,我們是一個牧師的家庭,很保守、很膽小。
  • 陳綺貞障礙和馬世芳強迫症
    當然,這筆帳若要算在綺貞頭上,是不公平的,畢竟她也算是「苦主」:她擁有這些年臺灣樂壇難得一見極容易辨識的歌喉,無論什麼樂風,只要張嘴唱兩個字你就知道是陳綺貞。那印象太強烈,或許遮掩了她無與倫比的作曲才華,和唱片製作不斷突進的野心。 是的,我以為除了那副融化千萬顆青春之心的嗓子,陳綺貞最厲害的才能,是作曲。
  • 馬世芳丨我看到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初秋雨後的北京已有涼意,我坐在徐徐的風裡,讓琴聲與歌詩像海浪一樣層層撲上來。腦中縈繞不去的竟是上午參加的一場講座,一位大學生懇切而焦慮的提問。那是出版社舉辦的系列論壇活動之一。早上九點半的活動,天沒亮就有幾百人排隊等領入場券,人龍一路排到了隔壁北京公安局門口。畢竟是京畿重地,安保人員神情緊張,頻頻探問排隊者這是在瘋什麼。
  • 請把耳朵借給李宗盛和馬世芳
    座談一開始,馬世芳登場,先說到民歌時代自己還是個毛頭小孩,家中的客廳彷彿民歌萌芽的現場,所以自己曾被問:"你的母親是民歌之母(陶曉清),那你就是民歌本人囉?"六月一口氣推出兩本書《耳朵借我》、《歌物件》,馬世芳耕耘多年的音樂寫作,一出手就氣勢不凡,前者得到大哥李宗盛專序推薦,後者則有香港音樂人林夕、以及名家詹偉雄、詹宏志等人聯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