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馬世芳的《耳朵借我》。分享者來自TheySaid精品讀書群成員/雅潔
讀後小記:
讀馬世芳的《耳朵借我》仿佛身處流行音樂的激流之中,隨著音樂人與他們的音樂的命運而浮沉。
在一則則有關音樂的往事中,我們能品味到人生。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於臺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四精選集迷上老搖滾,並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臺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製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馬世芳的《耳朵借我》是樂評,是散文集,卻不單單止於此。透過那些歌曲、創作者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群摯愛著臺灣這片土地的人,一個感性又真實的訴說的集合。
接下來請欣賞《耳朵借我》精彩書摘
分享者:TheySaid精品讀書群/雅潔
▲朗讀 |小白 墊樂 |we shall overcome
1、面對政客煽起的仇恨、鎮暴警察的棍棒、水炮的轟擊、黑道的恐嚇,誰不害怕?那就再聽一次這首歌吧(We Shall Overcome)只要知道我們緊緊握著手站在一塊兒,全世界都在看,你我畢竟並不孤獨,那麼便沒什麼好怕的了。
2、(「請問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道路,應當往何處走?」)當年我必然也向尊敬的前輩提過類似的發問,然而現在我已漸漸明白:重點從來都不是如何獲得「通關密語」,而是聽懂自己的問題。
3、你聽到了嗎?在我們的歌裡,最好的部分是自由。
4、臺灣始終容許那真情帶來的一點點失控與失態。
5、你把整副青春獻給了這輩子你自認唯一能做的事,從「正常社會」的縫隙掉落出去,一心覺得自己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你遍聽歷代經典名盤,瘋了一樣地練琴,反覆「和磁帶上的外國人較勁」,五年過去,你練出一身絕活,仍然沒沒無聞,窮的有一頓沒一頓。
6、臺上臺下,海峽兩岸,都是未曾經驗戰爭與飢餓的新生代。歌聲攪動起來的歷史記憶,儘管遙遠,卻仍真真實實。
7、我始終覺得所謂自由,就是讓人能有「置身事外」的權利。一旦我們變得和我們反抗的對象一樣無趣、滿嘴教條、隨時隨地逼人表態,那革命還有什麼意思?
8、(侯德健)他曾說:「政治本該是人的一部分,人不應該是政治的一部分。」
9、對一個願意拆去安全網的走索者,我們都不該吝惜掌聲與敬畏。
10、每粒水珠都映照著一個大世界,包容著一個小世界。
11、那時候,她們和我們都不知道還有多少生命的曲折和磨礪,埋伏在地平線彼端。也幸虧如此,才替她們的青春、我們的時代,留下了那樣一無所懼、晴朗透亮的滿腔豪情。
順便說一句,小編組建了一個微信精品讀書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TheySaid 精品讀書群 | 只有閱讀能提供持久的快樂和富足!》查看。
—— 關於 TheySaid ——
專注於每天分享一本經典書籍+一部精彩電影
投稿、轉載、合作請發郵件至:theysaid@126.com
關注TheySaid,在公眾號後臺回復下面的關鍵詞,查看相應文章:
弗洛姆 | 王小波 | 毛姆 | 普魯斯特 | 胡塞尼 | 卡爾維諾 | 杜拉斯 | 奈保爾 | 黑塞 | 伍爾夫 | 諾曼·梅勒 | 加西亞·馬爾克斯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王爾德 | 約翰·斯坦貝克 | 米蘭·昆德拉 | 錢鍾書 | 加繆 | 布羅茨基 | 村上春樹 | 愛的藝術 | 追憶似水年華 | 追風箏的人 | 情人 | 紅拂夜奔 | 為什麼讀經典 | 裸者與死者 | 不存在的騎士 | 霍亂時期的愛情 | 白痴 | 卡拉馬佐夫兄弟 | 悉達多 | 月亮與六便士 | 圍城 | 人生的枷鎖 | 局外人 | 悲傷與理智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 精子戰爭
亂世佳人 | 贖罪 | 少女情懷總是詩 | 群屍玩過界 | 夜訪吸血鬼 | 葬禮上的死亡 | 跨越彩虹 | 遊園驚夢 | 飲食男女 | 著魔 | 完美陌生人 | 沉靜如 | 愛在羅馬 | 花樣年華 | 穆赫蘭道 | 驚魂記 | 石榴的顏色 |危樓愚夫 | 情人們 | 末代皇帝 | 對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