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的旋律響起,聽作家馬世芳講述臺灣民謠往事!| 樂藝談

2021-03-03 深圳音樂廳

第十七期「樂藝談」來啦!

本期樂藝談,讓我們暫時放下古典樂,把視線轉向海峽對岸,聆聽一場臺灣音樂往事

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將帶領各位觀眾,從最初臺灣青年開始唱自己的歌的時代說起,歷數至臺灣本土音樂迎來真正流行的時刻。

這期間發生過太多故事,時代在不停輪換,而音樂也亦步亦趨展現著它的變幻,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好歌超越時代永流傳。

臺灣作家,廣播人。大學時代開始在電臺引介經典搖滾與華語歌曲,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DJ之一。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等;合譯《藍儂回憶》、合著《在臺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統籌編輯《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曾多次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關於這場講座馬世芳提到,人們對故鄉土地的懷想,是最古老的情感。一代代人懷著夢想離鄉、帶著傷痕歸鄉,而故鄉亦往往不復記憶中的舊時模樣。

在激蕩變遷的時代,一些近代歌人紀錄了那些在渴望與幻滅、失意與醒悟之間浮沉的故事,而他們的歌,既撫慰了人心,也成為了一則則見證時代的史詩。

本期樂藝談三段精選講述,帶你走進臺灣民謠從無到有,走入大眾視野的路途與這之中記錄著的鄉愁、土地和歌。

臺灣民謠故事的開始,要從後來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說起。

1968年,胡德夫從淡江中學畢業後入讀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雖然身在外文系,但是他十分擅長彈鋼琴,還尤其愛聽英國民謠和西洋音樂。

因為在哥倫比亞駐臺機構的咖啡廳駐場,胡德夫逐漸有了名氣,還認識了日後對他影響音樂創作影響極深的另一位現代臺灣文化界傳奇人物——李雙澤

彼時,臺灣青年受外界形勢影響,聽的唱的都是西洋歌謠。進入70年代,李雙澤領頭強烈呼籲自己這代青年需要開天闢地,站出來「唱自己的歌」。

好友的熱情同樣帶動起胡德夫的創作,一首《美麗的稻穗》開啟了他的民謠創作之路。

儘管在1977年,李雙澤因救人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便過早離去,但是他點起的這把啟蒙火焰,在李雙澤、楊楊弦等友人的支持下依然熱烈燃燒、久久不息……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馬世芳,收聽這段臺灣校園民謠時代初生時的往事:

隨著時代步履不停地發展,臺灣也經歷著自身現代化的路程。當社會從農業過度到輕工業、電子產業、服務業,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頻繁,整個社會價值觀也迎來了改變。

漸漸地,帶著農業社會遺蹟的老臺灣徹底逝去了。1970年代到80年代的臺灣青年身處這種境況中,對老臺灣留存有一份獨特的懷念與溫情。

進入80年代,在時代的碰撞下,一家日後名揚臺灣甚至整個華語樂壇的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崛起了!

與此同時,一位歌手也強勢走入大眾的視野。他就是臺灣當時第一個把搖滾樂的精神和形式掌握最到位、最早辦個人演唱會的歌手——羅大佑

2011年,戀曲2100羅大佑演唱會現場(圖自新浪)

在馬世芳看來,羅大佑身上有著80年代臺灣文藝青年的悲壯感,如同一個時代的宣言。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解讀呢?跟隨著下面這段視頻一探究竟吧!

1982年,原本任職於滾石唱片的吳楚楚和彭國華,由於經營理念與公司不和,組隊離開了滾石之後創辦了飛碟企業有限公司,開始運營「飛碟唱片」的品牌。(飛碟之名就有映射滾石「地有滾石,天有飛碟」的意思)

一年後,由吳楚楚發掘而跳槽至飛碟唱片旗下歌手蘇芮,發行了個人首張國語專輯《搭錯車 電影原聲大碟》。其中《一樣的月光》這首歌一炮而紅,獲得了驚人的反響,不僅帶紅了蘇芮,也讓飛碟逐漸積累實力躋身80年代臺灣唱片公司前列。

從這首《一樣的月光》作詞者能看出,吳念真與羅大佑都有參與進來,但其實羅大佑的加入頗為戲劇性。

當時這首歌是配合電影《搭錯車》同步拍攝的,吳念真先提供了歌詞草稿。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急著拍曲目畫面的情況下,製作人李壽全卻聯繫不到吳念真本人,而草稿正好缺一句歌詞。

情急之下,李壽全扯上正好在旁邊的羅大佑,讓他貢獻出一句歌詞。於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就這樣加入了這首歌曲當中,並成為了它的主題。

馬世芳認為這句歌詞,與之前羅大佑的名曲《鹿港小鎮》有著一脈相承的情感。當熟悉的童年時光已經遠去,憤怒的情感與傷感卻唱出了溫情與懷念,這是特殊的時代才會誕生的作品。

真正的好歌如何超越時代流傳?讓我們一起聽聽馬世芳的解讀吧!

相關焦點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的陶曉清,當年在其主持的廣播節目《熱門音樂》中大膽開闢了「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隨後她家的客廳也成為了名噪一時的「民歌客廳」,楊弦、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談理想,搞創作。他們在「民歌客廳」裡留下不少故事。
  • 馬世芳 書生走江湖
    母親陶曉清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馬世芳於是被戲稱為「民歌本身」。父親亮軒則是教授和作家,從小耳濡目染,令侯德健感嘆,父母給了馬世芳一對難得的「大耳朵」。機緣巧合,他正好做了聽與寫結合的職業:廣播人和音樂推介。二十多年裡,他持之以恆地介紹和推動臺灣民歌,普及西方搖滾樂,並率先在臺灣介紹大陸獨立音樂。
  • 馬世芳:尋訪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 直播預告
    這一次來到北京,馬世芳將約上他的老友「帶著民謠走江湖」的郭小寒一起,由鼓樓東大街開始走起, 探訪Mao、雜家、DDC、XP、樂空間等音樂演出場地, 尋找京城獨立音樂秘境。 這天,馬世芳和郭小寒一起,乘車去通州小河的工作室,拜訪小河和周雲蓬,四人「把茶言歡」,聊聊那些走江湖的歲月,那些被裝進新民謠裡的老靈魂們。嘉賓介紹
  • 十首聽過後就念念不忘的國外民謠!
    民謠相較於其他風格的音樂,聽上去會更加的直白,更加有故事的味道,用簡單的旋律唱出最直擊人心的歌詞,大概就是民謠的魅力所在吧。每個國家民謠唱出來的感覺都不太一樣,但仔細聆聽就會在那舒緩的節奏中體會到那絲滄桑。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 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時 間:11月6日(周日) 15:00地 點:深圳音樂廳二樓演奏大廳說 明:2周歲以上兒童(身高未滿0.9米的兒童需出示身份證)憑票入場,其餘兒童謝絕入場。
  • 【會員專場】耳朵借我 馬世芳音樂分享會
    節目中關於歌曲旋律、編曲、演奏、和聲、歌詞等各方面的認真剖析,在十餘年間逐漸積累成為提升華人社會流行音樂素養的豐厚養分。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李宗盛認真執著的聽歌態度之外,馬世芳是臺灣70年代民謠運動推動者、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女士之子。「那你就是民歌本人咯?」——馬世芳說,這個笑話他從小到大講了不下五百次。
  • 那些年,那些經典的臺灣民謠!
    ,讓我們感受到來自臺灣民謠時代的魅力。《童年》響起時,那種輕鬆、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就會浮現在人們眼前。給人以渴望,讓人無限的回味。《橄欖樹》旋律很簡單,但想要唱好卻並不容易。在不斷的試唱和揣摩歌曲意境之後,齊豫也用自己的歌聲將《橄欖樹》完美的呈現出來。
  • 【悅讀】把耳朵借給馬世芳聆聽美麗世界
    前些日子讀馬世芳《耳朵借我》這本書,常常都是開著音樂搜尋引擎,一邊看書,一邊聽著他在書中提到的音樂
  • 馬世芳:一個專業樂迷的自我修養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早已在加入看理想製作《聽說》時,就依著從小浸淫在音樂圈中的先發優勢,依著自己 9 歲開始主持電臺的過硬積累,將臺灣地區三四十年來的音樂發展之路從西學東漸到「唱自己的歌」一路走來的人和事,或見微知著或引經據典地娓娓道來。不同於樂夏的高響應情緒,打開《昨日書》,字裡行間透出溫潤如玉的嗓音。
  • 聽臺灣流行音樂的人沒有不知道馬世芳老師的—王小峰
    再次看到「馬世芳」這個名字,是在一本叫做《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書上,他是主要撰稿人。這個人到底是幹什麼的?我開始好奇,雖對他老人家的底細不了解,但是他寫的文字我倒常常通過網絡閱讀。2005年,我做鄧麗君的封面故事,想採訪一下這位馬先生,但是聯繫不上,我想到了「民歌教母」陶曉清老師,臺灣音樂圈的人她都認識,肯定也知道馬世芳。
  • 案例 | 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同樣,馬世芳對廣播媒介的聽者特性也做出過類似表述。經過長期的電臺實踐體會,他發現聆聽廣播往往是一種私密性的「一對一」狀態,多數人在收音機旁的守候實際上只為驅趕寂寞。因此,在馬世芳看來,廣播主持人「或許可以試著營造『促膝密談』的氣氛,精心掌握『你』『我』『我們』這些語詞的落點。
  • 臺灣野火樂集來內地「走江湖」
    ,唱到了原住民歌手歡聚的臺東鐵花村,一路放歌,將內地民謠唱響在寶島臺灣。屆時「野火樂集」總監熊儒賢、臺灣著名樂評人馬世芳、以及臺灣著名音樂人李子恆也將帶來名為《臺灣流行音樂文化啟蒙》的主題講座,更深入地講述臺灣民歌對臺灣流行音樂的影響。此次「走江湖」音樂節,將在北京、南京、上海、廈門、廣州五地舉行,內地民謠歌手周雲蓬、小河、張瑋瑋將作為嘉賓參與到歌唱演出中去,著名的樂評人張釗維、孫孟晉、邱大立等也主動參與到這次活動中,展開兩岸音樂界更深入的對話和互動。
  • 白巖松、廖信忠…聽他們口中臺灣音樂的秘密往事 咪咕悅讀匯
    今年整個春節我都在臺灣度過,上一回則是2014年底到臺北去聽陳昇的跨年演唱會,回來之後我還寫過一篇《這一代的臺北》。 我這一代人,早年對臺灣的了解和印象,幾乎全部來源於歌曲。80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首歌叫《外婆的澎湖灣》非常火,常常在馬路上就聽到人哼唱,很好聽,有一回我逮住人問才知道這是一首來自臺灣的民謠。
  • 8.2【馬世芳、郭小寒:請將你的耳朵借我】
    ——赫本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侯德建說,馬世芳有一對天生的「大耳朵」,在絕大多數人只被允許用「小耳朵」聽世界的時代,我怎能不甘心情願地把我這一對「小耳朵」借給他。 李宗盛說,馬世芳在眾聲喧譁時代中,為盡心盡力的音樂人掙些許尊嚴;在荒謬浮誇行業裡,替混沌不明的現象給出諍言補白。 或許這都是對於一位音樂書寫者的至高評價。
  • 【廣播丨案例】廣播、音樂與一種聲音檔案:馬世芳與他的《音樂五四三》
    同樣,馬世芳對廣播媒介的聽者特性也做出過類似表述。經過長期的電臺實踐體會,他發現聆聽廣播往往是一種私密性的「一對一」狀態,多數人在收音機旁的守候實際上只為驅趕寂寞。因此,在馬世芳看來,廣播主持人「或許可以試著營造『促膝密談』的氣氛,精心掌握『你』『我』『我們』這些語詞的落點。
  • 陳綺貞障礙和馬世芳強迫症
    這不是我第一次訪問綺貞,卻是第一次談這麼多、這麼深。認識這麼多年,這次感覺彼此終於比較熟一點了。 2016年,陳綺貞一口氣出了兩大本書:和鍾成虎合作的歷年作品吉他譜《吉他手的小動作》和歌詞集《瞬:陳綺貞歌詞筆記》,並且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回顧展,算是為自己四十歲的人生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這次綺貞來上節目,就是為了這兩本書。
  • 馬世芳說,他是當代中文世界作詞的第一把好手,沒有之一
    ▲2015年底,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推出網絡視頻節目《看理想·聽說》,獲得了很高的點擊率。在節目開播之處,他就用一整集來介紹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創作。此次,旅行家 · 遊觀系列叢書出版,馬世芳親自為鍾永豐的旅行隨筆集《重遊我莊》作序,將這些講出了人的成長與小島歷史的好文字推薦給大家。
  • 李宗盛馬世芳音樂對談:流行歌曲是年代的腔調
    編者按:此為2014.06.25講座逐字稿,經李宗盛、馬世芳修改確認;篇幅有限不另收錄Q&A時間;因應文字呈現,部份內容亦經刪減潤飾。騰訊文化取得臺灣新經典公司授權使用。這三段呢,是《純兒》,寫給女兒的歌;《你說你喜歡我的歌》,是寫給歌迷的;最後一折叫做《往事》。《往事》這一折其實就有點像是少年時代的自敘,我們來聽聽這首歌,從這首歌開始聊好了。
  • 馬世芳 x 瑪莎:有沒有一句歌詞曾經擊中你?
    之前看到這篇馬世芳老師和五月天貝斯手瑪莎的對談,才發現歌詞遠不是我們想得填詞那麼簡單,它關乎歌詞本身的平仄節奏、語氣語調和旋律等等方面。今天就來分享這篇對談,你還記得曾經擊中你那句歌詞的形狀嗎?羅大佑幾乎都是先有旋律才有歌詞,他想的是要用什麼樣的語句介入旋律線條,你看《童年》這首歌他寫了好幾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詞曲搭配渾然天成,經營得不落痕跡。李宗盛則是反過來,通常先有歌詞才有旋律,句子意象出來再思考要如何唱,他最常講的名言──「歌唱是說話的延伸,你得把話說好才能把歌唱對」。
  • 馬世芳:2015最難忘的聲音
    2015最難忘的聲音馬世芳|文這一年,聽來聽去最喜歡的專輯,仍然來自幾位熟悉的女歌手:萬芳那張只有五首歌的《一半。進入二十一世紀,萬芳出落得益發成熟、細緻、收放自如,創作功力尤其令人驚喜,我等不及要聽她的另外半張專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