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樂藝談」來啦!
本期樂藝談,讓我們暫時放下古典樂,把視線轉向海峽對岸,聆聽一場臺灣音樂往事。
臺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將帶領各位觀眾,從最初臺灣青年開始唱自己的歌的時代說起,歷數至臺灣本土音樂迎來真正流行的時刻。
這期間發生過太多故事,時代在不停輪換,而音樂也亦步亦趨展現著它的變幻,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好歌超越時代永流傳。
臺灣作家,廣播人。大學時代開始在電臺引介經典搖滾與華語歌曲,被譽為中文世界最好的DJ之一。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等;合譯《藍儂回憶》、合著《在臺北生存的100個理由》;統籌編輯《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臺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等書。曾多次擔任金曲獎評審,並任第二屆「金音創作獎」評審總召集人。
關於這場講座馬世芳提到,人們對故鄉土地的懷想,是最古老的情感。一代代人懷著夢想離鄉、帶著傷痕歸鄉,而故鄉亦往往不復記憶中的舊時模樣。
在激蕩變遷的時代,一些近代歌人紀錄了那些在渴望與幻滅、失意與醒悟之間浮沉的故事,而他們的歌,既撫慰了人心,也成為了一則則見證時代的史詩。
本期樂藝談三段精選講述,帶你走進臺灣民謠從無到有,走入大眾視野的路途與這之中記錄著的鄉愁、土地和歌。
臺灣民謠故事的開始,要從後來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說起。
1968年,胡德夫從淡江中學畢業後入讀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雖然身在外文系,但是他十分擅長彈鋼琴,還尤其愛聽英國民謠和西洋音樂。
因為在哥倫比亞駐臺機構的咖啡廳駐場,胡德夫逐漸有了名氣,還認識了日後對他影響音樂創作影響極深的另一位現代臺灣文化界傳奇人物——李雙澤。
彼時,臺灣青年受外界形勢影響,聽的唱的都是西洋歌謠。進入70年代,李雙澤領頭強烈呼籲自己這代青年需要開天闢地,站出來「唱自己的歌」。
好友的熱情同樣帶動起胡德夫的創作,一首《美麗的稻穗》開啟了他的民謠創作之路。
儘管在1977年,李雙澤因救人而溺水身亡,年僅28歲便過早離去,但是他點起的這把啟蒙火焰,在李雙澤、楊楊弦等友人的支持下依然熱烈燃燒、久久不息……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馬世芳,收聽這段臺灣校園民謠時代初生時的往事:
隨著時代步履不停地發展,臺灣也經歷著自身現代化的路程。當社會從農業過度到輕工業、電子產業、服務業,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頻繁,整個社會價值觀也迎來了改變。
漸漸地,帶著農業社會遺蹟的老臺灣徹底逝去了。1970年代到80年代的臺灣青年身處這種境況中,對老臺灣留存有一份獨特的懷念與溫情。
進入80年代,在時代的碰撞下,一家日後名揚臺灣甚至整個華語樂壇的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崛起了!
與此同時,一位歌手也強勢走入大眾的視野。他就是臺灣當時第一個把搖滾樂的精神和形式掌握最到位、最早辦個人演唱會的歌手——羅大佑。
2011年,戀曲2100羅大佑演唱會現場(圖自新浪)
在馬世芳看來,羅大佑身上有著80年代臺灣文藝青年的悲壯感,如同一個時代的宣言。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解讀呢?跟隨著下面這段視頻一探究竟吧!
1982年,原本任職於滾石唱片的吳楚楚和彭國華,由於經營理念與公司不和,組隊離開了滾石之後創辦了飛碟企業有限公司,開始運營「飛碟唱片」的品牌。(飛碟之名就有映射滾石「地有滾石,天有飛碟」的意思)
一年後,由吳楚楚發掘而跳槽至飛碟唱片旗下歌手蘇芮,發行了個人首張國語專輯《搭錯車 電影原聲大碟》。其中《一樣的月光》這首歌一炮而紅,獲得了驚人的反響,不僅帶紅了蘇芮,也讓飛碟逐漸積累實力躋身80年代臺灣唱片公司前列。
從這首《一樣的月光》作詞者能看出,吳念真與羅大佑都有參與進來,但其實羅大佑的加入頗為戲劇性。
當時這首歌是配合電影《搭錯車》同步拍攝的,吳念真先提供了歌詞草稿。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急著拍曲目畫面的情況下,製作人李壽全卻聯繫不到吳念真本人,而草稿正好缺一句歌詞。
情急之下,李壽全扯上正好在旁邊的羅大佑,讓他貢獻出一句歌詞。於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就這樣加入了這首歌曲當中,並成為了它的主題。
馬世芳認為這句歌詞,與之前羅大佑的名曲《鹿港小鎮》有著一脈相承的情感。當熟悉的童年時光已經遠去,憤怒的情感與傷感卻唱出了溫情與懷念,這是特殊的時代才會誕生的作品。
真正的好歌如何超越時代流傳?讓我們一起聽聽馬世芳的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