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工業革命誕生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從最早的《火車進站》到後來的《阿凡達》,電影無處不體現著科技的進步,但也有那些被塵封在歷史裡的電影,我們能有幸的看到它現在的版本實屬不易,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電影修復師。
有很多為電影做了巨大貢獻的人,像化妝師、攝影師等許多的幕後職業。他們不像光鮮亮麗的演員,不像靈魂主導的導演,我們對他們的工種不熟悉,但正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看到像「小鞋子」、「肖申克的救贖」、「教父」等被時光遺棄的電影。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我們將不會看到電影原本的影像,也因此美國皇家海洋電影學會將他們稱做無名的英雄。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電影修復的重要工作。(PS:由於中國的電影發展並不是很久遠,所有國內對於電影修復還不是很重視,故我們參考的是美國的電影修復工作。)
膠片電影修復
電影膠片數碼修復過程修復工作有很重要的兩點,首先是要保證膠片存放在低溫乾燥的環境,以防止電影膠片收到外界的損害。(香港設有一個零下18度的冷藏庫存放影片,可以長久保存硝酸片。)另一方面,因為硝酸片非常易燃,甚至有自燃的危險,從1950年代起已不再生產及採用,故此必須儘快把內容翻印在比較穩定及安全的聚酯片上,以作保存。
首先要替影片做詳細的狀況檢查。它的各項資料,包括物科狀況及轉場資料等均詳細記錄。下一步是修補菲林的所有損壞,否則菲林通過印片機時,可能會受到進一步的破壞。進行印片之前,所有駁口必須重新檢查,以防駁口在印片過程中鬆脫。接著是徹底的清潔菲林,務求令印片過程順利以提高畫質。
數碼修復工作室修復人員會把一卷菲林裝在菲林清潔機為減低片基劃痕的影響,採用全浸式溼印片技術翻印新片,新印一條翻子和一條底片。
翻印新片進行校色等畫質修復工序,修復前的畫質嚴重偏色,修復後的畫質色彩豔麗。對於年代久遠而產生的畫質噪點,一般可採用工作室所設置的去噪程序清除。對於剩餘的較大無法去除的噪點,可採用數碼手寫板進行類似PS的修復工作。但是需要一幀一幀的清除,還需要反覆多次的對比,確保畫質的完美。 下一步是聲片的數碼修復。把聲軌部分輸入電腦,經過數碼技術的處理,降低了噪音,提高了訊噪比,改正了聲調及調整了聲音的播放速度,修復後音質得到改善,並修正了聲音的調子和播放速度。
聲軌修復,把修復後的聲音轉錄成一條新的聲片。最後是新拷貝的印製,把新印的底片及聲片同步化之後,印製一個新的保存拷貝及一個放映拷貝。
PS:有些電影修復工作室是把電影膠片內容轉成數字格式儲存與電腦硬碟再由特殊軟體(通常是在UNIXL/LINUX環境下的軟體)計算出去噪點的參數後,自動處理畫面。經典奧斯卡電影《羅馬假日》就是這樣的,動用了一個由幾百臺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電腦組成的工作站對畫面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