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高新區 構建高質量創新生態系統的思路與對策

2020-11-17 中國創新網

圖片來源:武漢東湖高新區

  ? 李河清 舒施妙 楊翠麗 陳秋爽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邁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研究其創新生態系統,對於提升區域科技創新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主要圍繞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現狀,及其與天津高新區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比較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推進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與發展的建議。

  近年來,在科技進步、國際競爭、生態發展等驅動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認識到培育和構建優良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創新模式的再次嬗變,開始積極探索運用創新生態系統營造科技創新的微生態環境,以求增強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搶佔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正處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構建良好的政策體系和創新環境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保障。運行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營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環境,對於推進武漢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具有重要作用。

  創新生態系統  基本內涵及特徵

  2004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首次提出「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是指佔位不同但彼此相關的生態位的企業,在創新生態系統中通過協同整合創新資源,共同構建價值共創、共贏、共同演化的開放創新網絡。基於創新系統理論基礎,結合生態學觀點提出的概念,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全要素資源的協調系統,以實現政產學研用結合、「科技+X(產業、金融、文化等)」的協同融合為主要目標。

  創新生態系統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創新系統,由強調政府主導下的資源投入發展模式轉向依靠市場主體培育,自組織、有序演化,構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生態系統涵蓋企業、產業、區域及國家等四個層次。其中,區域層面的創新生態系統指在某區域內由技術創新組織和技術創新環境融合而成,並開展創新資源、信息交流的有機系統。區域創新系統的主體包括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所等,這些單位之間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等逐步構成一個高效、科學的生態化創新系統。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包含三大基本特徵。一是創新主體包含高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機構等;二是創新主體、中介服務機構、創新環境是創新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三是共生演化是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特徵,區域創新是創新主體、創新內容、創新方法等要素,創新環境、創新模式和創新機制等層面的有機結合與催化互動,創新各要素、層面之間的內在關聯及其結合方式的調整轉變,促使區域創新成為一個動態、負責的過程,即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武漢東湖高新區  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意義

  作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東湖高新區肩負通過先行先試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的使命,要通過自身發展找到一條適合我國更廣大地區的「中國創造」經驗。因此,著力構建創新主體廣泛、創新環境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助於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體制機制,創造更多先進經驗。

  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是武漢東湖高新區自身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轉變為平穩高質量增長,該過程中區域發展失衡、產能過剩、環境承載力降低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突顯。在新型發展理念指導下,創新發展成為我國目前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通過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武漢東湖高新區可將自身發展壯大的主要動力鎖定在「創新」上,走創新人才集中、創新資源集約、創新產業集聚的發展路線,培育區域發展新動能。

  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是武漢東湖高新區邁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著力點。當前,我國高新區已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武漢東湖高新區著力推動「中國光谷」邁向建設「世界光谷」。構建運行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有助於發揮武漢東湖高新區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其他國家高新區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鑑,同時更好地承擔武漢東湖高新區在湖北省、武漢市發展大局中承擔首要之責、建設首創之園、打造首善之區。

  武漢東湖高新區  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現狀

  武漢東湖高新區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科技創新資源、產業創新技術資源豐富,經過30年的發展,在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和創新生態的培育方面打造「中國光谷」品牌。

  創新主體方面,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創新主體具備多樣性,在此主要以企業和研發平臺為典型代表,論述東湖高新區產業創新主體的發展現狀。

  企業主體活力增強。2018年,武漢東湖高新區新增企業2萬多家、總數7萬多家,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88家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80家、獨角獸企業3家,瞪羚企業總數達355家,是7年前的10倍多。其中,29家瞪羚企業收入增速超過500%,120家瞪羚企業實現收入倍增。遴選上市「金種子」企業28家,長飛光纖等5家企業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總數達4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36家。新增「四上」單位4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家。

  創新載體不斷升級,2018年武漢東湖高新區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新增湖北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7家、省級眾創空間15家,累計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60家(國家級17家)、眾創空間98家(科技部備案25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5家。新組建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4家眾創空間。180家在孵企業獲得融資,總額達10億元,孵化面積超過55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5000家。

  中介服務機構方面,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中介服務機構,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企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為主。

  創新平臺建設取得跨越式進展。2018年,武漢東湖高新區新獲批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數字設計與製造國家創新中心,光谷進一步成為全國知名的創新平臺集聚區。相關工研院建設步伐加快,武漢中科醫療工研院、高德工研院掛牌成立。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省級以上(含省級)企業研發平臺總數達304家,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獲批建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科技創新服務成效顯著。2018年,武漢東湖高新區相關企業和機構專利申請量近3萬件,同比增長18.1%,其中發明專利1.8萬件;專利授權量1.5萬件,同比增長26.1%,其中發明專利授權近6000件。全年共受理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1212件,同比增長53.4%。

  創新環境方面,在此主要從技術環境和政策環境兩個角度對創新環境進行分析。

  創新技術環境持續改善。2018年,武漢東湖高新區積極推動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建設,新獲批建設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同時,武漢東湖高新區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創新改革實驗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市場主導、依託院校、政府支持」的方式,與重點高校和龍頭企業組建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等10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技術開發、企業孵化、技術服務、投融資等形式,全鏈條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創新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2017年以來,武漢東湖高新區相繼出臺支持企業創新、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新黃金十條、新民營經濟八條、自貿十條、瞪羚十條等10餘項創新政策,創新創業、產業發展、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人才支持、開放合作六大政策體系日益完善。其中,新黃金十條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要環節和關鍵人才的獎勵,對科研人員、成果轉化貢獻者和受轉讓成果的企業均給予獎勵支持,增強主導和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人員和企事業單位創新積極性。

  武漢東湖高新區  與天津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特點

  天津高新區是在政府主導下,以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為動力,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對科技型企業實行減壓政策,實現科技人才和產業增長的對接,形成特色創新生態。

  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等,共同搭建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初步形成創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協調和服務職能,重點開展高端引智工作,打通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外地相應機構的聯繫,加大知識密集型平臺體系建設。同時,重視市場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將企業作為關鍵創新主體,積極利用市場資源,構建政府引導、企業提升、高校科研機構支撐、社會廣泛參與的市場化創新生態循環系統。

  著力打造創新孵化載體,加快推進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天津高新區重點實現「一個體系,五個突破」,依託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建設,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潛力最大釋放,推動集聚科學研發機構數、企業專利數、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新三板」掛牌數獲得集中突破,切實壯大產業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支撐作用。

  打造大企業創新生態圈。天津高新區實施大企業內部創業計劃,依託園區現有資源,力促大企業內部創新創業,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通過鼓勵大企業內部創新創業,促進傳統企業「老樹發新枝」,加快國有企業「脫胎換骨」,打造領軍型企業生態型競爭優勢。

  武漢東湖高新區作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擁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文化:敢於冒險、鼓勵創新、崇尚成功、寬容失敗,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生態。

  面向市場的科研機構增強創新生態系統較為穩固。武漢東湖高新區約95%的雙創服務平臺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建設,企業化方式運營管理,有效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武漢東湖高新區通過高校科研院所以無形資產入股、政府提供平臺載體和前期運營經費支持的方式,共同發起成立光電、生物、新能源等8個產業技術研究院,按照「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專業化服務」的模式進行運營,加強與市場對接、與人才對接、與資本對接。以市場需求主導產業方向,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前瞻性、戰略性、應用性、基礎性的研究,促進技術創新、催生新的生態系統。

  寬容失敗的文化增強吸引力。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發展30多年來,每天都有公司新創,相應的也有公司關閉。2017年,武漢東湖高新區新註冊企業14640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註冊企業59家,註冊企業總數達5.7萬家;2018年,新註冊企業數量增加至20437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註冊企業達88家,註冊企業總數達7.7萬家。這主要得益於武漢東湖高新區敢於冒險、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完善的創新創業和容錯機制。2018年1-7月,武漢東湖高新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78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億美元,均位列武漢市第一,吸引知名企業「第二總部」30多家入駐。

  天津高新區與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各有特點,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天津高新區以政府為主導,而武漢東湖高新區以市場為引導自主競爭,構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相比之下,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更具主動性、靈活性,有利於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提高創新水平。

  另外,與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經驗豐富的美國矽谷相比,武漢東湖高新區與美國矽谷都提倡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以提升區域創新吸引力。然而,天津高新區和武漢東湖高新區共同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約有一半在美國矽谷,政府還為風險投資特設了全球第一個電子交易市場(納斯達克交易所),有效發揮助推、催化或孵化作用,這方面天津高新區和武漢東湖高新區需結合國內和區域發展情況,壯大區域風險投資機構規模。

  武漢東湖高新區  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

  結合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現狀,基於武漢東湖高新區與天津高新區、美國矽谷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差距和不足,武漢東湖高新區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創新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武漢東湖高新區多數雙創服務平臺,如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尚處於未盈利狀態,缺乏高端增值服務能力,收入來源仍以房租等基礎服務為主,僅少數機構存在投資盈利,導致部分雙創平臺缺乏持續運營的資金,難以提升創新服務質量和效率。

  二是創新要素集聚和資源共享模式有待深入探索。主體多元、銜接有序、資源共享的雙創生態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行業資源和人脈網絡連接、創新相關服務資源的集聚和整合方面仍需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建設主體需加快探索公共研發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機制和模式。

  三是創新主體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現有創新政策措施多適用於中小型科技企業及其員工,武漢東湖高新區對鼓勵大企業支持內部員工創業,設立內部創業基金,但是缺乏對內部員工創新的支持。大企業創業受體制原因影響,加之內部創業會對企業未來3-5年的戰略方向和業務重點造成影響,對於有投資訴求的企業,上百萬、千萬的項目投資,其中項目試錯的風險巨大。因此,大企業內部創業風險大投資收益不穩定性強,應轉變支持方向,支持大企業內部創新。

  四是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尚未形成完善的金融支持、天使投資等配套政策支撐體系,加大對風險投資機構的引進和支持,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投資具備市場前景、經濟社會效益較好的企業和項目,從企業成立到上市,提供全方面的資金支持。

  優化東湖高新區  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議

  第一,完善創新生態系統體制機制。一方面,形成以區域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投資機構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開放創新模式。進一步強化產、學、研、金等創新主體的融通創新意識,樹立開放創新、開門辦企業、開門辦學等理念,有效整合各方創新要素,通過融合創新產生聚變、裂變效應。另一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實現制度創新突破,建立科技合作常態化機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完善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智慧財產權預警系統。積極加快智慧財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更加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快速維權機制,簡化審查和註冊流程,健全職務發明、專利許可等制度,強化電商、大數據等新領域、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

  第二,促進創新生態系統協同創新。一方面,強調創新環境的協同創新,包括科技資源、研發成果轉化以及創新資源共享。建立創新資源共享信息網,探索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促進技術、信息、數據等科技資源在創新主體之間流動。構建研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平臺,通過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加快科技成果轉移擴散和產業化。另一方面,搭建產業創新服務載體平臺。加強規劃引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實施方案編制、頂層設計、平臺創建、政策保障等方面統籌協調。注重發揮相關行業協會在政府和企業間溝通橋梁作用,讓行業協會參與相關政策和規劃的制定。將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納入各園區年度目標,定期對各地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通報,並將評價結果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

  第三,夯實創新生態人才支撐基礎。一方面,儘快破除創新技術人才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進出自由的創新人才合作平臺;完善大企業創新支持政策,支持大企業內部創新,提升大企業內部員工創新積極性;加大對重點產業、關鍵領域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積極推動企業與高校聯合共建人才培養平臺,以創新生態系統需求為導向聯合培養緊缺高層次、高水平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加快開放實驗室及科技轉化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創新創業+融合發展,以社交化方式促進協同開發和成果轉化,優化人才資源供需結構;針對重點行業領域需求,打造公共知識和技術服務平臺,引進和培育現代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完善科技人才中介服務對接手段,提高對國內外知名新技術企業及其高層次人才的吸附能力。

  第四,優化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環境。一方面,優化創新生態系統軟環境,在政策和要素方面給予支持,建議上級部門設立重點向產學研實體、創新實體傾斜的引導資金;制定高新區級別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扶持政策,加強科技創新、創新人才引育等配套政策的完善。高新區管委會通過完善優惠政策、服務體系,吸引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高新技術人才入園,為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融通創新創造條件、改進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健全創新資本生態體系,積極推進風險投資環境建設,發揮科技和金融等創新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強科技信貸、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科技保險、融資租賃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中外企業、行業間的交流,吸引更多的海外資本進入,逐步形成多元化、靈活高效的創新資本生態體系,解決產業生態系統發展面臨的管理、資金以及平臺搭建問題。

  (作者單位:武漢欣聯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百度大腦創新體驗中心落戶襄陽高新區 聯合打造智能生
    作為中國第一次全國5G+工業網際網路會議,國家部委、省市領導、中國工程院等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學者和專家,以及各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企業負責人聚集在一起,匯集政治、工業、大學、科研等方面的智慧,共同探索"5g+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措施,為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 武漢15個區擼起袖子加油幹
    東湖高新區汪祥旺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工委書記為武漢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當好主力軍東湖高新區上下將深入學習領會市委十三屆十次全體會議精神,堅持開門問策,精心編制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東湖高新區將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創新第一動力,牢牢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建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突破口,加快謀劃建設國家實驗室、高水平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當好省市科技創新的「領舞者」,力爭武漢東湖成為全國第5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武漢東湖綠道斬獲土木工程界「奧斯卡金像獎」——詹天佑大獎
    9月22日,第十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頒獎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項被稱為土木工程界奧斯卡的大獎,根據所屬性質分類不同,全國共有31個優秀科技創新應用項目獲獎。其中,武漢東湖綠道工程憑藉在特色景觀、智慧系統、「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的突出應用成果斬獲該項大獎。
  • 武漢東湖高新區2億元應急轉貸引導基金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
    來源:經濟日報6月17日,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東湖高新區應急轉貸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應急轉貸引導基金首期規模2億元,後期視業務規模增長分批追加,計劃總規模在5年內達到10億元。基金以在東湖高新區註冊納稅、符合東湖高新區產業規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支持對象,重點支持參與疫情防控或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等。基金已委託光谷金控作為管理機構,首期策劃兩大產品:科技擔保應急轉貸基金和科技投資應急基金。目前正在對兩大產品具體方案進行完善,預計將於7月份正式落地,屆時將引導有需求的企業有序申報,為有短期應急融資需求的企業提供精準對接服務。
  • 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 | 「科技保險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分...
    今天上午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省委和武漢市委主要領導、銀保監會梁濤副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各保險公司負責同志發表了主題演講,強調了保險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出了一系列深化保險創新的思路和建議,我聽後深受啟發,收穫頗多。
  • 高質量發展創新園區,構建全域聯動的大創新格局
    細數近些年我市創新園區的發展成果:2019年,常州科教城榮膺中國最佳創業園區第一名;常州、武進兩個國家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較2015年分別提升18位和20位;江蘇中關村高新區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級高新區創建試點    高質量發展創新園區,    構建全域聯動的大創新格局
  • 強化「一主引領」帶動武漢城市圈升級發展,光谷科創大走廊「闖」出...
    今年,武漢東湖高新區正式發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面向2049年的城市發展新路徑正在形成,並以大走廊為紐帶,拉動「武鄂黃黃」協同發展的湖北全域創新格局、支撐湖北創新驅動發展的宏偉戰略藍圖正在鋪開。
  • 創新構建高質量自主計算機生態體系,中國電子這樣做!
    大會邀請國內外院士專家、典型企業代表等,共同圍繞創新創造生態構建、工業網際網路與製造生態、5G+超高清與應用生態等主題,分享行業最新創新成果與產業前沿洞察。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院長楊學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國防科技大學校長黎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梅宏等出席開幕式。中國電子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張冬辰參加活動。
  • 西安高新區:繪「生態底色」激高質量發展
    2020年以來,高新區通過加快優化能源結構、穩步調整產業結構、有效削減排放總量、構建綠色交通體系、精準抑制揚塵汙染、全面管控面源汙染六大舉措,打出了一套清潔空氣行動的「組合拳」。2020年1月至11月,西安高新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256天,同比增加12天。 要藍天如洗,也要一方淨土、青山長秀。
  • 國家高新區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主陣地
    在推動製造業轉型發展中,國家高新區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已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和主陣地。成製造業發展主力軍在近日舉行的2020第八屆先進位造業大會上,2020中國先進位造業強區發展指數TOP100名單發布。記者注意到,有超半數來自國家高新區,且前5名分別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深圳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武漢東湖高新區。
  • 成都高新區:智慧財產權激活創新生態
    作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始終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不斷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新創造環境,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取得了不俗成果。「創孵基地」提供智慧財產權全鏈條服務9月21日,成都高新區智慧財產權金融大廈創孵基地啟動儀式暨全球招商發布會舉行。
  • 財富趨勢:擬投資10億元在東湖高新區購地建設武漢總部項目
    2020.11.11 18:35【財富趨勢:擬投資10億元在東湖高新區購地建設武漢總部項目】財富趨勢11月11日晚間公告,公司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公司計劃投資10億元,在東湖高新區購地建設武漢總部項目
  • 回眸「十三五」|高新區(江海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高新區(江海區)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落實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為高質量發展裝上「紅色引擎」。黨建領航,高新區(江海區)連續5年爭先進位,各項經濟指標增速走在全市前列,江海版「三區並進」區域發展格局逐漸成形,城鄉融合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變化有目共睹,兒童公園、江海雲道、彩虹村等公共文化新地標俘獲市民芳心。
  • 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之翼——寫在韶關高新區科技產業...
    而這背後,則是我市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產業發展、持續邁向高質量發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三地六大板塊」 推動高質量發展將韶關綜合客運樞紐塔樓、裙樓等轉為產業園;將莞韶大廈行政功能全部遷出轉為孵化器,騰出最優的地段、最好的場地作為科創空間;韶關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園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隆冬時節,走進韶關高新區,撲面而來的是一派全力推進創新創業的景象。
  • 成都高新區這6個實驗室給答案
    科技創新是支撐和推動成都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目前,成都高新區正通過加快建設科創平臺和高品質科創空間、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等舉措,大力扶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2020創交會暨鏈博會新經濟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會上,發布了成都市首批3個創新應用實驗室和12個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並予以授牌。
  • 騰起「武漢雲」 落地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疫後高質量發展,武漢有華為
    緊急搭建抗疫用5G通信網絡,攜手政府打造「武漢雲」,啟用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聯合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騰「雲」駕「5」,鯤鵬展翅,華為在武漢有為,為湖北、武漢「十四五」拓寬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 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讓武漢成為新發現新發明「最活躍」區域
    記者高勇 攝12月21日,就「加快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專家、企業家向記者表示,武漢要創建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產業創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轉化三個高地,必須在體制上有新的嘗試。12月18日,第五屆中國光谷3551創業大賽全球總決賽在東湖高新區舉行。通過打造「資金+資本+產業生態」的創新創業魅力,讓全球頂尖創業項目更願意來光谷追夢圓夢,累計吸引全球近萬優質創業項目報名參賽,每年,都有不少創業團隊在光谷落地、壯大,創造大量高質量就業崗位。
  • 武漢東湖水下森林吸引市民駐足: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
    今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實施,通過清理水體垃圾、設置分區圍隔、種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動物等措施,重新構建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系統,對東湖的水生態進行修復。如今,臨湖而觀,一池碧水格外清澈,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相映成趣。
  • 常德高新區:創新驅動 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著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常德高新區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全力加快園區在建項目的進度,加大對園區企業的服務力度,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在此基礎上,今年三季度園區經濟創造了逆勢上揚的「小氣候」。 蔡凱 本報記者 賈法泉2017年2月,常德高新區獲批國家高新區。由此,園區踏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 達州高新區:用科技創新激活追趕跨越「動力源」
    近年來,達州高新區緊密圍繞全市「6+3」重點產業發展布局,依託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謀劃發展「4+1」主導產業,系統構建了以高性能纖維新材料為特色、電子信息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配套的「2+1」產業發展體系,按照「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發展思路,推進了園區集群成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