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即摹。「影玉」,也就是玉的影子,「如影隨形」、「藍玉際會」。考古裡有「影骨」(『佛骨舍利、』的替代和仿製),在陶瓷中有「影青」(青白瓷的泛青),還有影鈔、影印、影戳……影玉不是造假,也不是替代,它是一種借喻 (借玉) 手法,一種表現理念,一種藝術的「移情」。在景泰藍設計創作中,這種方法比比皆是,即將人的情志加以變易,獲得新的感覺衝動和視覺衝擊。
首先是型。玉禮器包括琮、璧、環、瑗、玦、璜、琥、圭和璋,還有飾玉觹、佩、帶、珩等。這些玉器大多是片狀,景泰藍要將其尺寸放大,並在一定厚度上進行雙面的表現,這就存在兩個「片」的概念,即需兩塊銅板,兩面製作。在兩塊銅板間要設一定空間,在工藝中遠比圓形產品要難得多,加上不規則的廓邊收線以及內延邊線。比如出廓璧製作時,出廓鏤雕紋飾有的屬純金屬,有的為景泰藍工藝(與璧體工藝一致),則必須嚴格照其工藝特點和方法去操作。除此,最大的難度就是璧體部分,由於景泰藍工藝在各個工序中都必須存有「火」的介入,而銅板每每都經火而變形,在製作中,「肉」部很容易出現問題,恰在「好」部有支撐點(璧的中孔稱「好」,其邊稱「肉」),但難度卻減的不多。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採取了多種形式和方法,經一次又一次試驗,最終找出了平衡外部絲藍造成的拉力的方法。景泰藍「影玉」作品的關鍵點是人們目熟能憶,耳熟能詳的玉器器型,或璧、或佩、或璜……其形制是基本固定的,無論景泰藍如何去做,玉的形象(器型)一定要充分表現出來。
再者就是釉。古代景泰藍釉料多為仿天然寶石料,大部分為半透明狀,有一種玉的內蘊效果。雖品種少,卻能表現人為的天然色澤與品質,現代基本上屬不透明釉。那麼,如何用釉面去反映玉的質量和精神呢?當然,影玉只是一種象徵形式,但如果能夠較真實的表現,不是更好嗎?因此,又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最終選定了一種特殊釉料,其熔點和膨脹係數與景泰藍釉料大致吻合,還可以進行一些細部的描繪,在追求溫潤和內蘊的同時,一改過去的施釉(點藍)方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通過型與色,將古老的玉器用景泰藍工藝託生出來,構成了玉和景泰藍兩種藝術形式的有機而完美的組合。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了更加積極和深入的造物活動,一發不可收拾。玉文化也在此時萌生,人類認定「石之美者」之玉是通天、通神之物,成為神器和祭器,以求佑福,以保安康。
經歷了漫長的「神玉」時期之後便走進了階級性極強的「王玉」時期,使玉在通天,通神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了「權利」、「地位」、「等級」的象徵,成為「國之重器」。
統治階級在朝覲、祭祀、聘享、饋贈等禮儀活動中大興其玉,並帶入墓葬,以求其死後與生同享,儒家也以玉為尊,視玉其質地堅硬,光澤晶瑩,色彩絢麗,質密明透、聲音舒揚之遠,且溫潤敦厚、神光內蘊、合乎儒家之內斂,也象徵溫柔敦厚,樸實無華之精神,故以君子純潔無瑕之德引喻於玉,「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為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絮之方也。戰國和秦漢對玉所賦予的道德理念,隨生「吉慶」、「祥瑞」之意,並延展為中國人的「面子」、「人格」以及超脫。不但在當時,也被後世所接受。今人對玉的喜愛與欣賞也與此有關,並達到了極致程度。只不過古代的「神」與「天」「權」與「勢」,在玉被賦予的理念中已蕩然無存。
在我的影玉作品中,較忠實的塑造著玉的器型,同時,也為所要表達的內容而進行改變。作品「和而不同」的創作就是這樣,《論語》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泰藍語彙非常豐富,表述力極強。首先是「器型」,它在與人交流著美的格調以及跨越時空留下的情感軌跡。
回過頭來說影玉,「影玉」是景泰藍語言,它用它所有的工藝工序在向人們發表著對玉的看法、玉與人的亙古親緣、景泰藍與玉(兩種工藝間)的對話,玉給人留下何等的歷史以及今日的「民玉」對景泰藍工藝的啟迪。「影玉」作品的產生,是在不斷思索與實踐中得來。影玉只是景泰藍工藝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適合於表現的內容太多太多,不敢言景泰藍什麼都可以表現,但它的工藝特點註定有很強的表現力——胎質是可塑性很強的純銅,絲和藍釉有如繪畫般靈活多彩。大凡金屬工藝,任何方法和探識都不存在「邊緣」之說。
現代景泰藍多做仿古景泰藍、仿瓷器、仿青銅器、仿玉器、仿漆器……幾乎沒離開仿,當然,這個「仿」是參考與借鑑,也是創作的一條很近而又坎坷的道路。也正如此,才使景泰藍成為諸多傑出工藝於一體的大成者。古代藝術的積累,為今人的創作開啟了天衢,我們的傳承是一種忠實,是一種建立在欣賞古代藝術,尊重古代藝匠勞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的忠實,這一忠實應是堅定不移的。
張向東先生簡介
張向東,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先後被國家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十大傑出青年」「新長徵突擊手」等榮譽稱號,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和《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張向東祖籍北京市平谷區,1960年出生於天津薊縣。1977年進入景泰藍行業,在景泰藍領域的藝術造詣頗深,發表多篇具有國際水準的景泰藍學術論文。1983年發明「新華藍」藝術(景泰藍姊妹藝術),其作品代表中國被特邀參加「第七屆國際琺瑯藝術品展」,轟動世界。多年來在景泰藍行業堅持不懈的學習與實踐,對中國景泰藍行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3年,張向東參與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最大規模的故宮國寶文物複製工程,他親自製作復原的國寶景泰藍香薰和三足香爐、大鼎爐等與故宮國寶原品達到驚人的相似,堪稱中國景泰藍史上最高藝術水準的巔峰巨作,並陳設在北京香山勤政殿內,作為國寶文物萬世瞻仰,張向東因此被譽為「中國景泰藍仿古先行人」。其作品多次榮獲各種藝術博覽會金獎,多件作品被評為「中華民族藝術珍品」。
1981年始,堅持20餘年與父親合著《中國景泰藍文化》一書,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景泰藍起源、賡續、發展的史書。迄今出版了《裝飾動物集》、《變形人物畫》、《景泰藍圖案》、《邊框裝飾》等畫集,多篇論文在《中國工藝美術》、《浙江工藝美術》、《北京工藝美術》等刊物上發表。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