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東和他的寶貝:一本國外淘來的自行車圖集
感謝張向東,讓我來到了百花深處。
從陳昇的「不敢在午夜問路,怕走到了百花深處」到陳凱歌的《十分鐘年華老去》中的一個片斷,百花深處這個名字,一直是我腦海裡一個浪漫無比的代名詞,直到11月21日那天,我第一次真正來到了這個胡同。
我的車兩次駛過新街口北大街,都錯過了這個胡同口。第三次,終於在找對了位置,但龐大的車身卻開不進胡同。
所以,當我見到張向東之後,我做了兩件事:第一,先發朋友圈,把我好不容易找到百花深處胡同這個事好好地說了一下。第二,我直接問張向東:「車都進不來,你把你們這公司安在這裡,很不方便吧?」
不過,就在我質疑張向東的同時,我瞬間明白了:人家張向東這次創業,玩的是自行車,汽車進不來的胡同,不正突顯了自行車的價值嗎?
張向東,行業裡的人都知道他,早在2004年,3G還在醞釀之時他就創立了3G門戶。我在那時採訪過他,所以也可以說是老朋友了。
但所有了解這個行業的人,當時都不免為這位老朋友捏把汗。3G還沒影子,3G門戶如何做大?其實向東的想法很好,只是太超前了。
與張向東同時超前的還有美通無線,定位於移動互聯。但與美通無線的「超前而壯烈」不同的是,3G門戶改換門庭,及時調整為久邦數碼,轉型並推出以GO桌面為核心的GO系列產品,並於2013年上市,久邦數碼也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司。
一路推動與3G門戶、久邦數碼發展的張向東,一直是個性情中人,因為他一直把自己真正的愛好公告天下。記得2010年前後,我在張向東的微博上看到他在南非一個人騎行南端大陸極點的照片,當時很讓我震憾:「這才是人生。」
所以前不久的10月底,當張向東約談,說是要辭去久邦數碼總裁職務,開始圍繞自行車的第三次創業時,我並不吃驚。只是當時限於時間點的原因,他不能多談自行車創業一事,讓我有點遺憾。
這一次,他在微博上公布,決定加盟700,開始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當再次相約「百花深處」之時,當我質疑他「車開不進來」而他臉上呈現出一種有點小茫然的表情時,我突然明白了張向東的本質。
在上一次他離職時的採訪中,很多人問他:「你這麼喜歡自行車,率性而為,其實就是個文藝青年。」但我當時不同意這種看法。
在當下,文藝青年已經成了「做作和裝逼」的同義詞,張向東不是,他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但這種發自內心的根源在哪裡?聽從內心的召喚?同時又僅僅是因為喜歡而要挑戰一個產業?這不是文藝青年的做派。
但他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就在他對「胡同開不進車」的那一瞬間的茫然中,我明白了,這是一個既聽從內心又順應大勢的、以快樂為本的哲學青年。
喜歡自行車,這是內心
張向東喜歡自行車,喜歡騎車,尤其喜歡一個人長途騎行,這在行業裡已經眾所周知,甚至成了他身上的標籤之一。
僅舉一個例子,在百花深處那天的採訪結束後,張向東領我參觀公司,最裡面有他喜歡的一款車,車座是老式而復古的牛皮。因為這不是他日常騎的那一款,所以這一天,他突然發現車座的牛皮上不知被誰不小心滴了一滴水。
水滴的痕跡清晰可見。張向東立刻低頭去查看。我能感覺到他發現這個水滴那一刻的慌亂,就好像寶貝遇難。
當著下屬員工,雖然不好說什麼。但當他領我參觀完所有辦公區,最後走的時候,跟員工說,「那個車的座椅是怎麼回事?你們馬上處理下吧。」語氣是商量式的。
就如同張向東這十年來為3G門戶或者是後來的久邦數碼而忙碌,但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喜歡永遠無法被忽視。
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內心的喜歡與自己的職責,的確會有不同。但正是這樣一個從不諱言自己喜歡自行車的企業創始人,儘管走在了3G之前,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仍帶領這家企業轉型並上市。
張向東一邊業餘玩著自行車,甚至還玩票兒出了本關於騎行的書《短暫飛行》,但久邦數碼也上了市。這是一個「只是文藝範兒」的青年做不到的。
此前的採訪中,張向東一直強調,在久邦上市的過程中,「鄧裕強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鄧裕強是向東的大學同學,他們一起創辦當時的3G門戶。
強調鄧裕強的作用,可見向東的謙遜。但事實上,張向東的意義其實不用多說,他此刻的說辭中當然有「希望久邦未來更好發展」的責任使然。因為用他自己的話:「我離開久邦,就好像背叛了一樣。」
一邊完成率領團隊上市的責任,一邊聽從內心的驅動去做自己更喜歡的事;一邊為將來的事業打算,一邊為自己過去的團隊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把握好這個度,這本身就需要智慧和平衡。
城市自行車,這是個空白
張向東做到了。在《短暫飛行》這本書裡,張向東曾經許過三個願望:一,創立一家公司並上市;二,完成五大洲最美路線的騎行;第三就是完成《短暫飛行》。
如今,這三個願望都得以實現,他開始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但這一次,又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很多人做自己內心喜歡的事,其實往往就意味玩票或者燒錢。這樣的轉型大佬不是沒有過。
但張向東不同,他很清楚地表示,「我要做一款城市自行車,我想填補空白。」
何謂城市自行車,在張向東的描述裡,他強調了六個要素:第一它是美觀漂亮的,騎出去特別爽;第二性能要很好,不能是除了鈴不響什麼都響;第三是安全,整個車不要晃、不容易壞,還要防盜;第四要很乾淨,騎這個自行車出去不能把褲腳弄髒;第五是價格,如果高高在上的價格很難讓用戶真的去接受它;第六點是簡單不要太複雜。「我聽到一些智能自行車的概念,我聽著也嚇一跳,這跟你說火箭沒什麼區別,跟我們大眾沒關係。」
說到第六點的簡單,我也直接問張向東:「當下如果想要做新產品,無不是和智能聯繫起來。聽說你要做自行車,不少人判斷你會做智能自行車,但你居然沒這麼走?」
張向東笑了一笑,「我認為,目前市場缺少的城市自行車,我要做自行車首先做一個好的城市自行車,不是做智能自行車。智能,只是我這個自行車的功能,我有這個功能,但不會以智能為主。」
當眾多硬體創業公司都以智能為主打概念之時,張向東的700偏偏不玩這個噱頭。張向東更強調的是哲學:「從自行車哲學來講,自行車是一個生活化的東西,不要做這麼多花裡胡哨的功能。」
所以,張向東的700不是做概念,而是真正務實,以新的自行車理念、以新的產品——城市車去打動人心。
挑戰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大道
一個人騎行,一個人享受孤獨,一個在品味路上美景,這是一種境界。這是此前張向東已經達到的境界。
但真正使用自行車的人,如果真的要做城市自行車,在城市裡穿行,這不僅要有空氣的保證,更要有生活方式的相輔相成。當今天的中國人以擺脫「屌絲」身份以擁有汽車做為身份象徵的時刻,自行車騎行,是不是離中國人太過遙遠?
「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北京城裡有900萬輛自行車,That's a fact,這是個事實。」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向東也喜歡,雖然我們也因此握了下手,但我並沒有放鬆對他的挑戰。
北京是個自行車城市,還不只900萬輛,但大多數人騎的車都是「大路貨」,你要做的城市自行車、有著復古風的、小資風格的自行車能賣出多少?你所倡導的自行車文化、自行車帶動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在這個「奔富裕」國度裡引發同感的人,或許只是少數。
換言之,「向東,你的自行車夢想,是要挑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張向東愣了一下,馬上回應說:「是的,你說的沒錯。但是,基於我對未來的把握,我認為,自行車騎行,這在中國會成為一個趨勢。」
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裕之後才能回歸健康。在張向東看來,這只是時間問題。但問題在於,這個城市自行車的市場,目前還是空白,只有他此前就已經投資、現在又徹底加盟的700在做這件事。
張向東這次創業做的是移動公司,據他自己稱,不只是自行車,未來還將做所有與移動生活相關的產品。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張向東一點也不急,隨心而為。在張向東看來,他們團隊不大,自己設計、深圳生產,看好大勢,填補空白,但當下,仍是玩的心態。「大家開心最重要,包括團隊管理,以前我是KPI管理,現在沒有了,大家一起開心來玩這個事。」
如同當年的3G門戶,太超前了,但改頭換面之後,張向東仍率領團隊上了市。
現在,張向東第三次創業,再次挑戰自己的人生哲學,也是挑戰世事大道:在一個以汽車為榮的發展中國家,試圖建立起後現代的健康的、自行車哲學,這是一次更大的挑戰。
但張向東這個以快樂為本的哲學青年,正在百花深處開心著,他都沒有注意到,汽車開不進這個胡同。可是,如果有一天,自行車當道,這已經不是問題。
無為而為,這正是張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