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齊衡母親去盛家讓他認妹妹這段劇情,明蘭是很委屈的,郡主本不喜歡明蘭身世,在被元若娶回來更是心不甘情不願。最後肯定要把這口氣都撒在明蘭身上,他們還不能分家另過,小公爺更不可能為了明蘭忤逆父母。結果肯定不是鬱鬱而終,就是夫妻互相怨懟。
這個小公爺比原著好太多了,原著基本不見抗爭,也不見這麼情深,智慧是用在你可以隨心所欲的環境裡,有郡主在就沒有明蘭說話的份。小公爺在怎麼愛明蘭可能和父母分家或者替她出頭頂撞父母嗎?看他父親在郡主面前都窩窩囊囊,明蘭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人家要的是政治聯誼,明知道明蘭賢惠也不會娶她。
《知否》二十二集中,小公爺見到明蘭說話時的語無倫次,送禮物時的手足無措,一生非明蘭不娶的決心,年少的歡喜和慌張,青澀,真誠,為之動容。明蘭聽到小公爺叫六妹妹飛速的轉身,對著小公爺送的瓷娃娃獨自流淚,當侍女問到她小公爺要非六妹妹不娶,能做到嗎?明蘭回了一句「他說能」,這三個字她明知道很難很難很難卻依然還在相信著,但這也是最後一次機會,明蘭跳水後,瓷娃娃掉了出來,不會水的明蘭去抓,牢牢的將瓷娃娃放在心間護著,真的好戳心啊 她哪裡是不喜歡,她是很喜歡,只是她喜歡得很苦,很隱忍。
明蘭在水裡抓娃娃那一刻看得我淚奔了。姻緣這東西真的是太讓人唏噓,小公爺一路駕船追隨,一心表白,山盟海誓後才剛離開兩人就差點陰陽兩隔,結果又是顧家二叔救命,命運中註定他就是路上會遇到你,你在天涯海角他正好也在那裡。
《知否》中二叔,明蘭有著相似的經歷,兩人才能懂對方,那是因為倆人都知道對方的難處,他倆是攤開了說的,明蘭從未對小公爺說過,小公爺也未親眼看到她的難處,但不見得他感受不到明蘭的難處,他的小心翼翼,我們都看在眼裡,他怕讓明蘭為難,支支吾吾的樣子看上去讓人心疼,他可是個小公爺啊!媽寶到不至於,古時最重孝。何況還是齊國公府這樣的家境,更是尊父母為天!不管人前還是家中都不能忤逆父母。哪管對錯!元若他一直在主動,明蘭是不敢回應,卻也表露了感情,元若明了便更加熱情,但也更加小心。明蘭可憐在身份,元若可憐在不能自己做主,可是小公爺也只是個孩子。倆人不是不合適。而是沒緣分。你們說小公爺無憂無慮地長大了,可他卻孤獨終老了!
《知否》中小公爺這個角色也不是受到眾人喜歡的,因為有很多觀眾相信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知否》雖然笑稱是明蘭傳,但是劇已經改成群戲了,每個人物都應該有每個人物的來龍去脈行事邏輯。比如原著中齊衡因為在盛家上學,就經常拜訪盛老太太,尊敬長輩懂禮數就體現出來了,女主出不出場都不影響這點。這個角色在劇裡就是太不克制了,放任感情線使勁發展,其他的幾乎無體現,才導致人物爭議那麼大。
男二在正午的劇裡不應該只是個功能性的角色,尤其是群戲,這裡面長楓長柏等一眾配角的出場也不都是為著女主。如果觀眾只想看談戀愛的戲,自然沒意見,會覺得甜虐,這可能也是正午把齊衡這條線加上來的原因:豐富男女主雙箭頭之前的劇情。但是太顧此失彼,讓齊衡成了戀愛腦的男二。
其實個人還是很喜歡齊衡這個角色的,也能接受《知否》的這樣安排,把齊衡加戲成男二可能就是為了滿足愛看愛情戲的觀眾,畢竟前期很長時間男女主交集太少且互相沒有來電,加戲本身是合理的。一部好劇每個角色都要立得住,更何況這部戲寫的就是官宦世家的人生百態。齊衡這種受父母庇佑無法反抗最後認清現實在愛情與家族中選擇家族,努力扛起家族的重擔,是非常典型的世家子形象,比顧二都經典,所以在後來的劇情中,齊衡的人物形象會更加的豐滿,他還是那個深愛著六妹妹的小公爺,但是同時也是一個擔當起家族的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