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軍人就能穿得那麼帥!為什麼甩現在各國軍裝幾十條街?

2021-01-14 星客特汽車


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的軍裝好看與否與納粹沒有必然關係,跟包浩斯也沒有關係,跟現代設計更是一星點的關係都沒有。德國軍裝不是隨著納粹的掌權而突然變好看的,而是有其歷史傳承的,是繼承自普魯士的軍裝傳統的。

在此強烈的呼籲,請不要再盲目的推崇關於納粹德國的一切,希特勒及納粹黨對德國的影響被嚴重誇大了。納粹掌權時期的德國那些美好的東西,並不屬於納粹,而是屬於德國,是屬於整個歐洲文明。一個國家的某個政權與這個國家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都沒必然關係。

德國軍裝與整個歐洲軍裝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而整個歐洲的軍裝對歐洲乃至今天的男裝設計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今天我們日常穿著的絕大部分男裝,以及部分女裝,都是來源於歐美軍裝的設計。

第一章,二戰時的德軍軍裝為啥這麼好看?有何優缺點?

為了分析德軍服裝為什麼好看,我們做一個參照:

為了公平起見,特地選了身材不怎麼好的幾個德軍軍官的老照片,與朝鮮領導人及高級將領的照片做一個對照。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配飾同為肩章、領章,款式同為四袋獵裝、雙排扣呢子大衣的情況下,德軍的剪裁明顯更加合體貼身,而且有明顯的收腰的部分,而朝鮮最高領導人及其夥伴們的衣服全都是在身上晃著的,一點也不貼身,根本沒有收腰的設計。由此可見衣服合體貼身,收腰墊肩,是德軍軍裝美觀的首要原因。歷史上德國軍服,至少是軍官的軍裝,都是裁縫直接上門量體裁衣的。夏季軍服採用混紡棉質材料,冬季則採用羊毛布料與人造纖維材料合織。德國軍方每年都會出版關於軍裝定製的書籍,其中將各種制服的基本樣式、板型尺寸、製作工藝、配件圖片等等詳細列出,以方便將官們按圖索驥,找自己心儀的裁縫製作出令人滿意的軍服。德國上層對軍裝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左一為隆美爾元帥,中間為朱可夫元帥,最右為朝鮮高級將領。我們可以看到,在配飾上各國的巨大不同。朱可夫元帥胸前的勳章雖然也是滿的,但整體都集中在腰線以上的胸部,而朝鮮的高級將領可能是當鎧甲穿的。在配飾方面,德軍軍官的配飾比較豐富,詳細標明了佩戴者的軍銜、閱歷,幾乎是隨身佩帶的簡歷表。關鍵是其比例相對比較合理,不會過於誇張。

德國二戰時軍裝美觀服裝設計上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立體剪裁、合體收腰,以體現男性身體力量美感;

2、勳章配飾紋飾精美繁多,比例協調,全面體現佩戴人的身份閱歷,以增強軍人榮譽感;

3、用料紮實、做工優良,配色得體大方。

另外衣服也是要靠身材。希特勒上臺之後大搞全民體育,在青少年中辦夏令營,鼓勵各種體育運動。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作者雖然非常仇視希特勒,也不得不對納粹德國推行的這種全民體育的做法表示讚賞。這種全民健身帶來的是二戰時德國兵源質量優於其他歐洲國家,青年軍人的身材普遍較好。

也不是所有人穿德軍軍裝都好看,上圖這位是德軍中的亞裔炊事員被俘時的照片,他穿的軍裝就不怎麼好看,衣服皺巴巴的樣子也顯示出德軍軍裝在作戰中無法得到有效保養,打著打著仗也就不好看了。

至於為啥現在的軍裝不那麼好看了,原因很簡單:武器太先進了,沒見到人呢就已經決定勝負了,你穿的再帥我也看不到,你帥給誰看?再說戰場上穿的不能太扎眼,穿太帥也容易被打死。我們來看看目前世界一流的迷彩效果與朝鮮軍人的迷彩的對比:


可見現代戰場不適宜穿的太帥,穿的太帥死得快。(我需要標註一下這裡是冷笑話麼?因為有觀眾朋友表示看不懂唉)

好了不調皮了,真正的原因會在最後交代。我們先看看德軍軍裝是咋來的。

第二章,歐洲軍事服裝簡史以及對二戰時德軍軍裝的影響

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德國軍裝會發展成這個樣子,就要系統的了解歐洲軍裝設計的歷史。全文比較長,因為我發現要打某些頑固保持錯誤者的臉,需要認真的把每一寸臉都打腫才行,不然他還會跑過來罵你:你看我左臉腮幫子還沒腫呢,你這個打臉的好差勁,啊哈哈哈哈……

由於水平有限會有一些疏漏錯誤,請各位指教。歐洲的文化有三個影響最大的來源:希臘 - 羅馬、基督教、北歐尚武民族文化。這三大文化都從不同的方面影響了歐洲的軍事文化。

希臘 - 羅馬文化:

也可以被看作是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文化。這裡由於氣候等原因,大家都喜歡光著膀子的漢子。又由於希臘 - 羅馬的早期都是城邦文化,各城邦之間經常有戰爭,軍隊以重裝步兵為主,作戰戰術以步兵方陣為主(這點很重要),騎兵由於馬鐙還沒有發明,只是作為突擊機動力量,是重裝步兵的輔助。

前面說到希臘 - 羅馬的漢子喜歡光膀子,這就決定了他們非常崇拜一身健美的肌肉塊。如果沒有肌肉咋辦?特別是上了戰場打仗,總要穿點護具鎧甲,穿了鎧甲後看不到肌肉可咋辦?於是古希臘、古羅馬都出現了肌肉甲這種人為畫腹肌的辦法,可見為了擺拍畫腹肌這種事情自古就有。

青銅鎧甲;在公元前 (350-300) 年前後,由希臘人製作於亞平寧半島中屬於大希臘的地域;如今,被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

第一位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塑像,據史料記載屋大維並不是很高大強壯,但是肌肉甲一穿,立馬偉岸了。

這種肌肉甲非常形象的解釋了軍裝的一大功能:顯示雄性的力量感。後來的軍裝,特別是軍裝中的禮服設計,都遵循了這樣的規則。

另外古羅馬大致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在延續千年的歷史中,羅馬也有許多其他款式的鎧甲出現。我們最熟悉的是羅馬帝國時期的鎧甲。比如下圖這種:

前面這位掛著很多圓形金屬章的百夫長穿的是類似魚鱗甲的扎甲。他身後的普通士兵穿的是板甲,這也是歐洲最早發展出來的、大量裝備軍隊的、模塊化的、便於運動的板甲。請注意這種鎧甲肩部的防護。

根據史料記載,古羅馬人比起他們主要的敵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哥特人等,身材要矮小的多。因此在重裝步兵的對砍時,羅馬士兵遭受的攻擊多來自上部,於是肩部的裝甲顯得尤其重要。另外護肩也使穿著者的頭肩比變大,顯得肩寬背闊,也是遵循了軍裝設計強調男性力量感的展示。

這種護肩在現代軍裝中,也演化為肩章保留下來。近代以軟物料製作的肩章最早出現於 1763 年的法國軍隊,用以識別軍官和士兵,作為佩帶者的身份標誌,並在 19 世紀初拿破崙時代發展出華麗的吊穗肩章(Epaulette)。在同一時期,俄國士兵也開始在左肩佩戴單邊肩章,用於辨識佩戴者所屬的部隊,同時可以拌住子彈袋的背繩。到了 1854 年,俄國軍官的制服上出現了用金絲線編織而成的平板肩章,除了顯示佩戴者的軍銜和官階,也用作昭顯軍官的個人榮譽。受俄國影響,普魯士、法國、奧匈帝國、英國甚至新成立不超過半個世紀的美國也紛紛效仿實行了軍銜制,發展出具有本國特色的肩章,並賦予肩章各種不同的新功能。從此肩章便在世界各國軍隊中逐漸流行起來,成為辨識軍人的軍銜、職務或兵種的符號標誌。除了軍事組織外,一些準軍事組織或類軍事組織如警察、消防、海事、保安、救世軍、童子軍等也效仿著使用肩章用於人員身份辨認。

佩戴被稱為 Epaulette 肩章的法蘭西共和國騎兵衛隊,這種華麗的肩章我們在民國史各位大帥的戎裝照上也能看到。

這幅袁世凱的戎裝照也佩戴了這種華麗的肩章。

關於肩章,俄國人作為最早的使用者還另有一個小插曲,十月革命時,列寧覺得這玩意是剝削階級軍隊產物,就給俄軍簡化掉了,結果軍人很不高興,直到史達林時代又恢復了寬大的肩章和立領、大簷帽。

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繼承了羅馬國祚的皇帝和教宗,但基本是各種公、侯、伯、子、男小國林立,特別是今天的德語區的歐洲,一個山頭一個城堡,一個城堡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一群公主王子玩童話故事,跟春秋戰國差不多。這一時期基督教與北歐尚武精神是歐洲的主流文化。

中世紀的歐洲鎧甲發展基本是由軟到硬的過程。

上面這幅圖是歐洲中世紀鎧甲發展簡圖,從左開始,第一個是鎖子甲,這種鎖子甲技術在羅馬帝國後期成熟起來;第二張是十字軍東徵時期的主流裝備,也就是鎖子甲外面罩個布袍,上面印上家族的徽章。鎖子甲的結構是一個個的鐵環相扣,優點是可以任意摺疊跟毛衣似的,穿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活動,缺點是對弓箭的防禦非常差,因為箭頭可以通過鐵環的縫隙穿進來,甚至把鐵環頂開。這時板甲就重新出現了。最早是鎖子甲外面的關鍵部位用板甲防護,後來就演變成全身都是跟龍蝦或螃蟹一樣的板甲加關節了。這樣的做法最後登峰造極,使得想要刺穿鎧甲變得很困難,於是大鐵錘之類的鈍擊武器大顯身手,原理就是鎧甲上輪一錘子,把鎧甲砸癟或把人震暈。到了倒數第二張圖的時候,板甲的表面出現了很多楞,這是一種加強筋的做法,以便使鎧甲在相同的厚度下強度更高,以防被砸癟。最後那張就不解釋了,火繩槍出現了,冷兵器時代開始走到盡頭。

中世紀相當長時間內,歐洲鎧甲基本上都是由義大利的工匠製造的,這點倒是跟現在的時裝和超級跑車有點相似。

這幅雄風勃勃的鎧甲就是英王亨利八世的鎧甲,這幅甲是米蘭式鎧甲的一種,主要特點是圓弧形比較多,左右根據分工不對稱。亨利八世是英國鎧甲國產化的推動者。從這幅鎧甲上也能看出,這位國王是非常重視下半身性福的君王。也就不難解釋這位國王為什麼會因為想要離婚另娶而跟天主教鬧翻,進而推行宗教改革創建英國聖公會了。

上圖便是哥德式鎧甲,是一種騎兵甲,所以腳尖長長的也無所謂。這種甲學習了義大利工匠的豐碩成果,集中體現了日耳曼民族的審美取向。這種甲設計更為輕便貼身,結構也更加適於運動,但是犧牲了部分防護力。這種鎧甲真正開始打破了義大利人的技術壟斷,日耳曼人終於用上了自主研發的鎧甲。

夾雜點私貨,上圖是包括馬鎧在內的哥德式甲,是在下前兩年閒著沒事自己照著書上照片畫的。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一時期軍裝對後來歐洲軍裝的影響,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原則就是:貼身顯身材。你們想啊,連鐵片子都要敲成貼身的的,還要立體剪裁、收腰表現肌肉感,這幫人把鐵片換成布片肯定還是要走立體剪裁這條路線。

這是生活在 1688 年—1740 年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我們來看這張圖上的軍裝,依然是遵從中世紀以來的貼身剪裁的風格,衣服是完全貼在人的身體上的,並且有收腰,將整個人的腰線上提,以顯示身材高大。胸前是雙排扣,這一點在後來的軍裝中大量應用,尤其是禮服更是用這種雙排扣居多。現代西服的雙排扣也是從這裡出來的。軍裝上的硬質衣領,是中世紀鎧甲護頸的演變,這時已經沒有了原有的防護作用,但這種領子使人的脖子顯得更粗壯有力。穿過西裝的人都知道西裝有墊肩和胸襯,這種設計是來自軍裝的同樣設計,目的也非常簡單,與羅馬的肌肉甲作用一樣,也是為了顯得胸肌發達、肩寬背厚。

這裡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歐洲軍裝的最大特點:合體貼身、體現男人力量感。這就是歐洲軍裝設計的核心。只不過德國人把這個事情貫徹的比較徹底。提到合體貼身,我們必須要提「立體剪裁」這個概念。

上圖就是電影中德國軍官訂製軍裝的劇照,這應該是裁縫量完尺寸後第二次給穿著者試版型,此時的衣服只是幾個基礎布片的簡單縫製半成品,這一次試衣後再做修改。現在的西裝高級訂製都要經歷這一步驟。

至於什麼是立體剪裁,其實是與平面剪裁相對的。立體剪裁是直接在人體模型也就是人臺上做紙樣打版。

這種打版方式與歐洲中世紀的哥特風格時期的日耳曼窄衣文化有一些關係,大概在 13 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立體剪裁方式。關於哥特文化,也就是屬於北歐尚武民族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歐洲中世紀的服裝風格基本分為 5-10 世紀的「文化黑暗期」、11-12 世紀的「羅馬式時期」、13-14 世紀的「哥德式時期」。中世紀服裝的最大特徵是:基督教文化的強烈影響,中世紀的西歐人苦惱於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情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理中,服裝上出現了否定肉體(掩蓋體形)和肯定肉體(顯露體形)的矛盾現象。從服裝形態上看,中世紀復轉從古羅馬南方型寬衣文化經拜佔庭文化的潤色和變形,經「羅馬式時期」和「歌特式時期」的過渡,最後落腳到以日耳曼人為代表的窄衣文化。從此,西洋服裝脫離古代服裝那平面性的單純結構,進入追求三位空間的立體構成時代。

以上便是歐洲整個軍事服飾傳統的大致情況。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德軍所繼承的普魯士軍裝傳統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前邊提到的腓特烈·威廉一世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呢?他有個外號叫「士兵國王」,一輩子是個軍裝控,一輩子都在琢磨著怎樣讓軍裝更好看。下面直接轉載百度裡的詞條。

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以極其粗暴的軍人作風對待臣民,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創立了「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這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準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普魯士軍紀嚴格,校閱軍隊成了他最大的消遣。1733 年,實行分區徵兵制,並強迫農民當兵,提供半數的兵源,另一半為外國僱傭軍。他還有一個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綁架身高偉岸的巨人,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在 1740 年腓特烈·威廉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布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麼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1709 年普魯士東部發生鼠疫,人口驟減。腓特烈·威廉一世重新移民,使東部再度繁榮。1719 年,他解放自己領地上的所有農奴,廢除世襲租佃制度。他提倡重商主義,發展工業。1717 年實施全國小學義務教育。但腓特烈·威廉一世鄙視學問,他在普魯士禁止法國文學、拉丁文和音樂。由於他生活簡樸吝嗇,又捨不得在經濟文化建設上花錢,人稱「乞丐國王」。但是,儘管他的登基儀式只花了區區兩千銀幣,他卻把 80%的政府財政收入充作軍費。在他的努力下,普魯士的軍隊瞬間膨脹到 8.5 萬人,而且裝備精良。由於腓特烈·威廉一世對王太子弗裡茨過分苛刻,禁止他接觸法國文學、拉丁文和音樂,反對兒子與英國王室聯姻,經常對兒子進行體罰,造成了父子關係緊張。1730 年弗裡茨企圖逃亡英國未遂,被捕,弗裡茨的同夥被處決,自己也險些喪命。腓特烈·威廉一世身高二米有餘,體重一百多公斤,平時暴飲暴食,菸癮極大。他於 1740 年 5 月 31 日在柏林去世,終年 51 歲。他的兒子弗裡茨成為國王腓特烈二世,繼承了威廉一世留下的強大富足的王國,並將普魯士建設成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就是德國人為什麼喜歡統一制服的核心原因。出於軍隊立國的傳統,德國歷任最高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軍裝的設計,力求讓穿軍裝的人更爽,進而更願意為自己賣命。

普魯士為啥這麼重視軍隊呢?因為普魯士從歷史根源上講,並不是「一個國家擁有一支軍隊」的概念,而是「一支軍隊擁有了一個國家」。古代普魯士只是波羅的海邊的蠻荒之地,居民跟現在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是近親。12 世紀的時候,德意志人開始在這疙瘩殖民居住,普魯士的土著居民千不該萬不該燒了這些殖民者的修道院,還襲擊了一個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這些給了條頓騎士團藉口,於是條頓騎士們進行了連續 200 年的東徵,最終把普魯士的土著居民給滅了,把這裡變成了德語區,從此普魯士就成了德意志「自古以來」的神聖領土。經過很多曲折,條頓騎士們的普魯士成為王國。

條頓騎士團,又被翻譯為德意志騎士團,全名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聖母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徵期間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並列的三大騎士團之一。條頓騎士團從建立開始就是一個純粹的軍事集團,而普魯士就是這麼一幫刀尖上舔血的哥們創建的,而後來的德國就是這幫人把德語區其他人都打趴下了統一起來的。你說德國為什麼重視軍隊?為什麼打仗那麼厲害?這就是根源。

我們來看一下條頓騎士的徽章:

條頓騎士團總團長紋章

條頓騎士團盾徽

條頓鐵十字,後來演變成著名的德意志鐵十字

這是早期的鐵十字勳章

這是納粹掌權後的鐵十字勳章,注意中間加上了萬字符。

這是佩戴鐵十字勳章的隆美爾。

希特勒胸前的鐵十字勳章也是一戰時獲得的。

另外納粹黨衛軍使用的制服識別色為黑色,不同於正規軍國防軍使用的國防灰,其淵源也是普魯士乃至條頓騎士團時代的黑色識別色。

實際上二戰時期的德國軍裝與 18、19 世紀前後的歐洲軍裝比起來,華美程度要遜色的多。由於 18、19 世紀時武器還停留在前裝彈滑膛燧發槍時代,大家打仗是排隊槍斃式打法,根本不做隱蔽,也就無所謂保護色隱蔽色了,大家都是怎麼好看怎麼顯眼怎麼來,以便死也死得體面點,順便也能鼓舞士氣。為了便於現場指揮,這時的軍裝跟冷兵器時期一樣有鮮明的軍種識別色。

如上圖所示,這一時期的統帥是在非常接近前線的位置指揮軍隊的,他穿的好看點讓士兵看到士兵就會很欣慰,而士兵穿的顏色統一鮮明,統帥就更容易指揮。這一時代主要以步兵方陣為主要戰術,軍裝越帥越好。

所以人固有一死,或穿的漂漂亮亮,或穿的邋裡邋遢,那麼有錢的話當然要漂漂亮亮去死。


這是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普魯士軍隊:特徵是軍服以深藍色為基調,正規軍帽徽為白色圓環,後備軍為白色十字。禁衛軍帽子上有白色環繞線條,領子和袖口有白色裝飾物。

從左至右:炮兵士兵, Ostpreuß後備軍士兵, Westpreuß後備軍士兵, 炮兵軍官, Schles 後備軍士兵, Pomm 後備軍士兵, Ostpreuß後備軍軍官, 後備軍騎兵, 後備軍號手, 狙擊兵。


從左至右:Schles 胸甲騎兵團士兵(未著胸甲), 布蘭登堡龍騎兵團士兵, Westpreuß 第 1 龍騎兵團士兵, Lith 龍騎兵團士兵, Schles 第 2 驃騎兵團士兵, Leib 第 1 驃騎兵團士兵, 布蘭登堡驃騎兵團士兵, Pomm 驃騎兵團士兵, Schles 槍騎兵團士兵, 布蘭登堡槍騎兵團士兵。

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幅圖,已經很明顯的看出後來軍裝的雛形了。比如經典的雙排扣軍大衣、肩章、綬帶,收腰墊肩的剪裁方式。但是穿的太帥在戰場上太扎眼了,尤其是後來武器射程和精度都大大提升後,穿的太帥就容易被打死。於是隱蔽色也就是迷彩的使用開始出現。英國在巴基斯坦沙漠裡首先用了近似於當地沙漠的土黃色軍裝,效果不錯,於是各國紛紛仿效,把五顏六色的軍裝逐步換成了灰不拉嘰的樣子。

一戰早期,法國軍隊由於國內反對裝備隱蔽色的軍裝,認為那樣不夠帥,於是法軍依然穿著拿破崙時代就開始穿的紅褲子藍軍裝,開戰後一衝鋒就被當活靶子打死一大片,於是回來乖乖的換了衣服。

上圖就是普法戰爭時的法軍紅褲子軍裝。

普法戰爭後的德皇登基儀式。可以看到普魯士的軍裝大禮服。

再來看一下一戰時期德國軍裝是什麼樣子的:

上圖中士兵頭上帶尖的帽子是皮質的,後來換成了下圖這種 M1916 式鋼盔,在二戰中又做了改良,繼續使用。

我覺得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此時的德國軍裝已經非常接近第三帝國時期的軍裝了,只不過由於一戰是由各國貴族指揮的一次戰爭,個別配飾更加華麗和誇張。

這是希特勒與德國一戰老英雄興登堡總統的合影。一戰後的德國是魏瑪共和國時代,德軍開始拋棄了一戰時掛在衣服上的繁複的徽章等裝飾物,衣服更加簡潔樸素。魏瑪共和國時代是德國軍隊最憋屈的一個時代,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原因,德軍陸軍總人數被限制在 10 萬人以下,魏瑪共和國成為完全的文官政權,軍人的地位被刻意降低了。魏瑪共和國的這套軍裝使用到了 1933 年,希特勒上臺後重整軍備,為了迎合德國軍隊,又恢復了部分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時代的傳統,再次修改了軍裝,又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元素,比如帝國之鷹。

希特勒執政時配發的軍服,增加了四個帶褶皺的水平貼帶,五粒紐扣替代了之前的八粒紐扣,衣領、標誌底版均用暗綠色替代了之前的綠野灰。與魏瑪時代的制服相比,制服的下擺更加短,以適合士兵花費更多時間待在機械空間中。這些改動不能說與當時執政者的意志沒有任何關係,因為當時的德國的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了機械化軍隊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並針對這一特點對軍裝做的改動。但是如果說這種改動對德軍服裝的美觀有革命性的作用,那顯然是誇大其辭。因為即便沒有希特勒,德國人也一直在致力於美化自己的軍裝,而且一直水平很高。

至於說希特勒是個藝術家、畫家的說法其實也不必理解的太誇張。當時的歐洲人受到的藝術方面的教育都不錯,二戰前的德國人幾乎家家戶戶有鋼琴。其實邱吉爾也非常喜歡畫風景畫,退休後一直在家畫畫寫文章,還得了個諾貝爾文學獎。史達林本身也非常喜歡音樂,丫早年也是在維也納混過的革命青年,現在的俄羅斯國歌曲調就是在史達林的要求下創作的,在各國國歌中還是算非常突出的作品。像權力集中的這種政權,其元首大部分都是全能的,比如卡扎菲喜歡設計服裝、金正日喜歡拍電影、勃日列涅夫喜歡玩文學……而獨裁者周邊的人也往往喜歡拍馬屁,把領袖塑造成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詩人……反正各種人類美好的職業都可以放上。希特勒的確會畫畫,而且執政後喜歡在這方面發表意見,但是如果只要是會畫畫的就算是藝術修養爆棚的話,那麼每年各大美術學院就不用考試了,隨便什麼人只要會畫畫就直接進去上課得了,這實在是非常非常扯淡。

我們再來看看二戰時德國的軍裝:

請注意,上圖這種灰色制服的才是德國的正規軍國防軍,也是德國陸軍最有戰鬥力、軍紀最嚴明、傳統最悠久而且名將輩出的軍隊。

而這種黑色制服的,領章不對稱的是 SS 部隊,也就是擁有大量腦殘粉的黨衛軍,SS 部隊帽子上的骷髏標誌是繼承自普魯士驃騎兵的標誌。我是不是應該告訴你們,你們覺得時尚時尚最時尚的 SS 部隊的大當家的希姆萊其實曾經是個養雞的?而且長的也不帥哎……實際上黨衛軍除了屠殺平民比較在行,經營個集中營啦、屠殺個猶太人呀之類的,軍事上實在乏善可陳。SS 部隊也是一直被德國國防軍所鄙視的一幫人。SS 部隊從法理上講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裝,而不是德國國家武裝力量,因此二戰中 SS 部隊的戰俘不受《日內瓦公約》保護。怎麼說呢,我覺得對 SS 部隊裡的小夥子還是應該表示同情,他們也是被忽悠的一幫德國好青年,作戰中他們的士氣一直挺高。

穿著類似於德軍軍裝的立體剪裁軍裝體驗是怎樣的呢?身為收藏了少量歐洲冷戰及二戰時軍裝的非資深軍迷,我的穿著體驗是感覺跟訂製西服差不多的,整體非常貼身,穿上會迫使身體姿態端正。但是由於非常貼身,這種衣服不適宜劇烈活動。並且由於衣服是依照身體的實際立體形態打版剪裁的,是不容易疊平整的,最好的放置方式就是用衣架懸掛,純毛呢的材質只能幹洗,不能方便的進行水洗。在二戰時期的德軍 1936 年配發的標準軍裝,常服與作戰服是通用的,甚至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軍官以及戰鬥人員還有隨身佩戴軍功章的習慣,這樣的軍裝顯然是不適合當時的機械化作戰和野戰,儘管二戰時德軍軍裝的下擺為此已經做了縮短的調整。對這段理解不能的可以設想一下一個人穿著毛呢的修身西裝在泥地裡爬來爬去幾個月會是什麼感受。德軍二戰時主要裝備的軍裝的優點正好導致了其明顯的缺點。

反而是相對寬鬆的二戰時美軍軍裝更加適合現代化作戰需求。另外德國的鋼盔由於是按照日耳曼人的頭型設計的,左右徑非常窄,我們亞洲人戴起來很不舒服,我這樣的頭比較圓的直接戴不上,而美式鋼盔就沒有這個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立體剪裁的貼身的軍裝,已經不再是直接用於戰場的作戰軍裝了,而是作為常服和禮服繼續存在。二戰改變了很多東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新型軍裝的大量出現。現代軍裝的體系中,軍裝分為常服、禮服、作訓服、作戰服等,整個軍服體系比以前要複雜的多。過去的常服與作戰服可以通用,現在卻不行了,因為常服不適應現代戰爭的作戰環境了,必須要另外有一套作戰服,因此在常服的投入上相對以前要少的多。就像齊步走失去了戰術意義之後,歐洲的軍隊就已經不再刻苦練習齊步走一樣,對於常服設計投入的精力和人力物力也與二戰時和二戰前大不一樣了。多一套軍裝帶來的軍費開支和後勤壓力是巨大的。軍裝是消耗品,有時軍人本身也是消耗品,打仗也是要考慮成本的。即便是德國,在二戰後期物資匱乏的時候,軍裝面料中羊毛含量也大大降低,許多貴的工藝材質都放棄了。

以上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例,其軍裝主要包括由上到下的禮服、常服、作戰服。我們可以看到,單就禮服和常服而言,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服裝也是挺漂亮的,並不比二戰時的德軍遜色太多,只不過他們不會穿著修身筆挺的禮服、常服去作戰。況且現在網上流傳的德軍軍裝圖片很多還不是常服,而是禮服,拿禮服跟作戰服相比是耍流氓啊,你要說禮服的話那好看的禮服太多了。比帥的話年輕的邱吉爾禮服照秒殺所有納粹小鮮肉啊。

你要比華麗程度今天的法蘭西共和國衛隊的禮服是各種秒殺。

之所以我們覺得德軍軍裝顯得更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心理因素,畢竟穿著衣冠楚楚的上陣作戰、殺人會給人比較強的心理衝擊。這也是為什麼 007 一定要穿著訂製西裝跑去捶人、漢尼拔一定要衣著講究的去吃人、吸血鬼一定要姿態優雅的去喝人血,這種巨大的反差也是德軍二戰軍裝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因此不但要帥,還要帥著去殺人才行。面對穿的帥的殺人者,你會覺得對方是能夠完全掌握局面的,甚至不需要特別準備,這種從容感是具備震懾感的。

為了適應新的武器和作戰環境,皮革、毛呢、棉麻等傳統材質逐漸被化纖、PU、凱夫拉等新材料取代,作戰服的版式也更為寬鬆和符合人機工學。如下圖的美軍單兵作戰裝備,已經完全基本脫離了歐洲舊有的軍裝設計思路。

你們說這種軍裝美麼?這種軍裝功能需要已經大於審美需要,我們有些人覺得這種軍裝美,也是因為這種軍裝及配套的武器使用體現了一種新的力量感,那就是科技帶給人的近乎無限可能的適應能力。

最後關於亞洲軍裝,現在的亞洲軍裝基本都是嫁接的西方軍裝的傳統,比較獨特的也有,比如蒙古國的軍裝禮服,是根據東亞古代甲冑與西方軍裝相結合的產物,很有意思。

我想起了老家的威風鑼鼓。

關於制服的結語

軍裝是一種制服,制服是一種統一一個人群形象的方式,制服是用來泯滅個性的。以軍隊立國的普魯士以及整個日耳曼民族,其民族性格的基色便是軍人。在軍陣中尤其要求紀律、要求整齊劃一,這也就註定了軍隊並不是很需要個性和獨立的思考,要的是服從。統一的制服是「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的最好體現,也成為一個以「服從」為最高價值的民族的核心精神載體,對制服精益求精的追求也就不難理解。搞傳銷的不也是給你說最好聽的話麼?何況是教你去戰場上搏命,不下血本忽悠怎麼行。

關於「服從」,在二戰中取勝的盎格魯 - 撒克遜民族是什麼態度呢?用邱吉爾的話來做回答:「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我們中國人的回答呢?用莊子的話回答:「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每個人都能有一顆自由的心,我想這比只會「服從」要有價值的多,也有力量的多。

題外的話:

我們再來談一下總被人掛在嘴邊上的包浩斯是什麼。包浩斯是一戰結束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由當時歐洲的一群左翼知識分子、藝術家創建的世界上第一所設計學院,這個學校的誕生也意味著現代藝術設計的誕生。「包浩斯」一詞是學院第一位院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格羅佩斯)創造出來的,是德語 Bauhaus 的譯音,由德語 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該校的前身是創建於 1860 年的大公爵薩克森美術學校(Großherzoglich-Saechsische Kunstschule),1919 年該校由一批傑出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接手而成立,以包浩斯之名成為了開創了新時代的先鋒派藝術家們,反傳統、推行現代藝術設計理念的戰場和精神基地。當時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三個源頭:北歐荷蘭風格派、東歐俄國構成主義和中歐德國包浩斯,俄國本來是左翼傾向共產主義的構成主義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十月革命後,被當成資產階級腐朽文化遭到驅逐,於是其核心人物康定斯基移居德國加入包浩斯教學。

由於戰爭和納粹的關係,學校再次易主,就連在一戰中曾獲得過鐵十字勳章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也被納粹定義為「優雅的沙龍布爾什維克」,並因不堪納粹的迫害而辭職,包浩斯理念由此也被壓制,但仍有部分堅定的包浩斯推動者留在了德國,不過包浩斯的最核心的人物紛紛逃離歐洲,院長和最傑出的設計師米斯為逃離納粹迫害前往美國,並在美國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晉級版——國際主義設計的宗師,也就是說納粹硬生生的把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從歐洲趕到了美國,使美國成為現代設計的大本營。這座幾經興衰易名的學校最終在兩德統一後的 1995 到 96 年間被德國政府重新復名為包浩斯,成為著名的公立綜合設計類大學性質的學術機構,但其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逆歷史潮流的納粹實際上使原本領先於世界的德國設計停滯並倒退了,熟悉現代藝術設計史的設計師絕不可能會把瘋狂迫害現代主義設計師的納粹當成恩人。

現代主義藝術和設計的命運也非常讓人哭笑不得:在號稱信仰共產主義的布爾什維克蘇聯被當成資產階級腐朽文化備受排擠迫害,在國家社會主義的納粹德國又被當成共產主義陰謀和「優雅的沙龍布爾什維克」遭到排擠和迫害,而在只認錢不認人的腐朽糜爛的美帝國主義卻落地生花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天大的玩笑。

包浩斯的設計理念與極右翼的納粹格格不入,而且包浩斯也是納粹給關閉的。說包浩斯的設計師為納粹做設計,那就好比是說魯迅為袁世凱寫讚歌一樣荒謬。希特勒真正喜歡的藝術風格絕不是現代藝術,相反希特勒執政期間瘋狂迫害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稱現代藝術是「腐朽沒落的、病態的」。

希特勒衷心的風格是新古典主義,因為希特勒的審美取向是與其政治理想是一致的,是追求類似於古羅馬城市那種的帝國氣派。

希特勒最欣賞的設計師是施佩爾,施佩爾最早與希特勒合作是在納粹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他主持裝修了戈培爾的官邸,並設計了第一次黨代會的會場。希特勒從一開始見到施佩爾就以同行相稱,兩人關係一度好到爆棚。他在建築設計上最獨特的設計理念是「廢墟價值論」,其內容是強調建築的豐碑效果,將建築作為溝通世代的一種載體。他給希特勒的設計圖中,將建築在千百年後廢棄坍塌的樣子也畫出來,力求他設計的建築在自然坍塌成為廢墟後,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類似於古羅馬遺址或雅典衛城那種殘破美。

施佩爾為第三帝國設計規劃設計了新首都日耳曼尼亞城,建築尺寸特別龐大。這一史實在被經常被惡搞的《帝國的毀滅》中有所體現。新古典主義建築是對古希臘、古羅馬建築的一種效仿和借鑑,這種帶有古老帝國印記的建築風格與希特勒統一歐洲、建立千年大帝國的意識形態不謀而合。但是二戰中施佩爾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其設計才華,倒是主持管理了整個二戰中德國的工業體系的運轉,成為第三帝國戰爭機器的操作者。應該說他是非常傑出的一個工業管理者,沒有他德軍是不可能有那麼充足和先進的裝備供應,施佩爾在納粹德國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戰時德國本土遭到轟炸,施佩爾負責被炸城市的重建。當時納粹黨也喜歡拆古蹟,因為他們覺得那是落後的象徵,希特勒就認為德國的城市都要拆了重建才好。施佩爾利用自己的權勢保護了大量古蹟免遭拆毀。

二戰後期施佩爾逐漸認識到希特勒的可憎之處,希特勒與施佩爾關係也漸行漸遠。在德國敗局已定,希特勒實行焦土政策的時候,施佩爾曾計劃用毒氣殺死希特勒,由於希特勒下令修改通風管道而告吹。施佩爾利用自己的職權,冒著生命危險拒不執行希特勒關於摧毀德國境內一切工廠的指令,並勸說德軍將領把戰場放在工業區外,以為戰後德國重建做準備。

希特勒自殺前,施佩爾冒著炮火飛抵重圍中的柏林,與已經眾叛親離的希特勒告別,也可謂是仁至義盡。

戰後審判中,施佩爾因違反人道罪和戰爭罪被判處 20 年監禁,與同時被審判的其他拼命推卸責任的納粹戰犯不同,他主動放棄上訴權,因為施佩爾認為他受的懲罰實在不足以彌補他犯的錯誤。獄中他撰寫了回憶錄,餘生一直在反省自己為什麼走錯了路。

上圖這就是施佩爾所設計的第三帝國新都城日耳曼尼亞。

上圖這是電影中的施佩爾與希特勒在日耳曼尼亞模型前。

上圖是真實歷史中的希特勒與施佩爾在日耳曼尼亞模型前。

這就是施佩爾設計建造的納粹第一次黨代會的會址實景。我們可以看到建築中大量使用古羅馬廊柱之類的建築設計元素。

最後,願全世界的軍人都能失業,雖然這極為不現實。

轉載請註明出處,當然了我知道這句寫了也是白寫。


試試微信的新功能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識別,輕鬆關注 星客特

專為財富人群定製的頂級裝腔指南」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奢華生活體驗殿堂「品制生活」盡享來自歐洲的奢華享受!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軍裝那麼帥氣,誰設計的?帥氣外表掩蓋不了他們的罪行
    軍裝這個概念來自於歐洲,在二戰的時候最為流行,當時所有軍隊的制服裡面,也就德軍的最帥。戰爭的時候,人們看到軍服就能辨認出對方到底是哪國的士兵。而德軍的軍裝絕對是裡面的一股清流,再加上德國人普遍長的五官深邃,又精緻,年輕的時候身板也不錯,所以二戰時期的德軍軍人,絕對是歐洲各國中最為帥氣的軍隊。
  • 二戰各國軍裝大比拼:美軍的最耐用,蘇聯的最霸氣,德軍呢?
    看到軍裝不禁會想起自己的祖國是多麼偉大,軍裝裡包含著許多深刻的含義,仔細觀察就會知道,通過軍裝可以了解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軍裝的顏色還有款式,都可以讀出是經濟、科技、藝術這些內容。由此可見軍裝的設計和款式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有多麼重要。
  • 二戰:德軍軍裝為什麼穿起來很有氣場? 有何優缺點
    二戰:德軍軍裝為什麼穿起來很有氣場?
  • 二戰期間,各國的軍服都是什麼樣的?德國的隊服最帥,但日本最醜
    歷史上的戰爭都是軍人用生命在戰鬥,所以在現實的戰爭中,軍人需要滿足躺在草叢裡、爬在泥地裡偽裝的戰爭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在很多戰爭紀實影像中看到軍人的身影。所以你不太了解他們的制服,是嗎?。一是蘇聯軍服:顏色單調但保暖方便。1941年,在德國入侵的背景下,蘇聯開始了正義的衛國戰爭。
  • 惡魔的優雅:二戰德國軍裝是史上最帥的軍裝
    有人踐之仇之,有人崇之服之,而拋開所有偏見和灼知,讓我們用理性和客觀來看看這位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希特勒,給世界留下的除戰爭與痛苦以外的產物——點讚至今的德國軍服如是之一。二戰初期的德軍軍服無論從設計上還是在製作的質量上都屬於上乘,式樣繁多。傘兵的服裝其精良周到的程度即使拿到現在也會令人讚嘆不已,長至過膝的傘兵短褲直到現在還很流行;各種迷彩服也已經出現在德軍的軍旅之中。
  • 二戰時期哪國軍裝最好看?全部量身定做,製造商至今仍是全球品牌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些軍迷朋友們在討論二戰時期各國的軍服,其實要說最有亮點的就是德國的軍服了,穿起來給人感覺十分有氣勢。不得不說,一個國家的軍裝確實會對人們的參軍意願產生影響。就比如當初的納粹集團,就擁有很多質量優等的士兵。也給很多國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 為什麼並不是軍人出身的史達林,在公開場合卻總是喜歡穿軍裝?
    李三萬摘要:二戰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並不是軍人出身,為什麼在公開場合卻總是喜歡穿著軍裝?二戰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並不是軍人出身,為什麼在公開場合卻總是喜歡穿著軍裝?從此,史達林就再與軍職無緣,所以後來史達林似乎就有了一份軍隊情結,一直穿著軍裝,其實他和德國元首希特勒一樣,穿的並不是真正的軍裝,而是一種在軍裝基礎上改進的軍便服,粗看很像軍裝,但確實不是軍裝。一直到1943年,史達林作為蘇聯的國家領袖,在戰爭中是名副其實的三軍最高統帥,,又要去參加同盟國巨頭會議,這才穿上了真正的軍裝,並臨時授予大元帥軍銜。
  • 二戰德國軍裝是誰設計的,有何依據?
    看起來帥的都是禮服扯淡清楚二戰德軍軍裝設計問題之前,咱們似乎先得明確一個概念,那些我們看起來很帥的德棍大多數穿的是禮服,並非作戰時穿的衣服。那些禮服是從中世紀一脈傳承,慢慢發展出來的,並非由某個人獨立設計出來。
  • 二戰時期德國軍人舊照,面容帥氣卻心如蛇蠍,最終的結局早已註定
    本次圖集展示的是,二戰時德國軍人舊照,即便是以現在的審美來看,他們依然擁有帥氣的面龐。然而帥氣的面容難藏一顆蛇蠍之心,法西斯當年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特別是他們鼓吹的「種族優劣」論,致使無數猶太人家破人亡。
  • 為什麼軍裝大都是用紐扣而不是用拉鏈?
    李三萬摘要:軍裝就是軍人的服裝,而且軍裝對於現代社會的服裝設計也有很多影響。為什麼軍裝大都是用紐扣而不是用拉鏈?軍裝就是軍人的服裝,而且軍裝對於現代社會的服裝設計也有很多影響。為什麼軍裝大都是用紐扣而不是用拉鏈?
  • 德國軍服也是帥得不要不要的
    希特勒曾說:「軍裝不帥,年輕人還怎麼願意來當兵。」
  • 納粹制服為什麼那麼帥?不是因為希特勒,而是因為他!
    帥到,如果現在有個德國小哥站在你面前,二八開油頭,你一定想撲倒後...就...有人說納粹制服是因為希特勒設計的,而希特勒之所以能設計出那麼帥的軍服是因為他是畫家,有良好的美學觀。畢竟希特勒曾經說過:「軍服一定要帥,這樣年輕人就會義無反顧地投軍效勞。」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說到了二戰時期各國裝備火炮裝備,首先要必須介紹兩個國家火炮,那就是瑞典和捷克這兩個國家是火炮裝備雖然在二戰中性能不是最突出的但卻是裝備在各國裝備中火炮中最廣泛和實用的,瑞典的福博斯火炮,曾經在二戰中一共裝備了超過50個國家,其中包括福克斯75毫米步兵炮35倍徑和40毫米的福克斯通用高射炮
  • 二戰德軍的軍服是誰設計的?華麗的軍服外表下,是罄竹難書的罪惡
    軍裝,是指軍人的制式服裝,現代軍裝基本脫胎自歐洲軍服,分為禮服和常服、作訓服等等。人類穿軍裝的歷史有幾千年了,早在青銅器時代的戰爭中,為了方便區分敵我,避免誤傷,軍人就開始穿相同顏色,相同款式的服裝。在近代的歐洲戰爭中,軍裝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徵,人們可以通過獨具特色的軍裝分辨參戰國。尤其是二戰時的各國軍裝,基本成為現代各國軍裝的模板。
  • 納粹軍裝的美學陰謀
    二戰期間的德軍正如這種有毒的植物,他們殘暴異常,但其軍服卻很漂亮。這其實也是希特勒統治術之一,據說他曾經說過:「軍服一定要帥,這樣年輕人就會義無反顧的投軍效勞!」也是,參軍的男女大多正當青春好年紀,正是愛美的時候。今天分享一期二戰德國軍服清單,但欣賞之餘,不要忘了人類曾有過的殘忍歷史。
  •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有多強大?沒有軍工的支持也許二戰就不會發生
    一戰後,德軍人數雖然在英法等國的限制下,一度只有10萬人,但他們都是從百萬軍中挑出來的精銳力量,當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後,德國全面實施了義務兵制度,德國國防軍士兵的數量大大增加更何況,德國民眾對於一戰輸得並不甘心,再有德國從普魯士時代就延續下來的尚武精神,因此二戰時期,尤其是早期的士兵軍事素養都非常高,而這些特點很能凸顯在蘇德戰爭中,戰爭早期,德軍面對蘇軍往往能以少勝多,而在戰爭後期,雖然德軍節節敗退
  • 反法西斯 | 納粹軍裝的美學陰謀
    軍裝亦頻頻出現在舊照片中。軍人英姿颯爽,所以很多女孩子有制服情結,同時也誕生了制服誘惑這個詞語。在世界的軍裝歷史上,偏偏又是二戰納粹軍裝最經典。在網際網路上,儘管大家的用詞非常謹慎,但依然無法掩飾大家對德國軍裝設計的讚美。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 為什麼你的朋友圈被軍裝照刷屏了
    那麼,大家為什麼突然對於曬軍裝照,如此熱衷呢?為什麼軍裝突然變得人見人愛了?為什麼穿軍裝有一種很帥的感覺?軍武菌和周圍那些在朋友圈裡面曬軍裝的朋友討論,為什麼他們都開始喜歡曬軍裝了,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莫名其妙的感覺,穿上軍裝,就是有種很帥的感覺。
  • 二戰時期,美國士兵喝可口可樂,德國喝芬達,那中國軍人喝的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各國的年輕人被派上戰場保家衛國。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線士兵的英勇作戰,離不開後勤保障的高效率。據說當時的士兵在戰場上能夠喝到碳酸飲料,那麼各參戰國家喝到的是哪種類型的飲料? 一、德國喝芬達 雖然可口可樂產生於美國,但它的爆爽口感讓它風靡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