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客》由挪威導演莫騰·泰杜姆執導,這位此前憑藉《模仿演戲》一舉成名的北歐導演,時隔兩年後,攜手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克裡斯·普拉特(也就是你們口中的「星爵」),為觀眾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星際旅途的愛情故事。截至發稿前,電影票房已經達到3700萬。
本片用華麗的特效和出色的視覺設定,呈現了相當有未來感的科幻故事。然而拋開這一點,說到影片的內容層面,可能很多人就要開始吐槽了。別急,小編看到前半段時,也和你們一樣感到著急,畢竟開場的那一段自以為是的價值觀輸出,但凡有那麼點三觀的朋友,都不太會被如此明目張胆的胡說八道給糊弄過去。好在影片後半段的故事又給圓了回來,而這一切,都要感謝導致飛船產生故障的隕石堆。
大致上來說,《太空旅客》這部電影可以視作是兩大命題的集合,電影前半部分的主題令人難以認同主角的所作所為,後半部分的主題,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前一部分帶來的不適。
這部電影很容易在一開始就招人嫌棄,理由很簡單,普拉特飾演的建築工程師吉姆在影片前期表現得多少有些中二:因為太空船發生技術故障而被迫提前90年醒來的他,在經受終日孤獨帶來的折磨後,某一天,在睡眠艙大廳發現了休眠中的女作家奧羅拉(勞倫斯飾),並一見鍾情。
問題在於,自己醒來是因為飛船技術故障導致的,如果要將奧羅拉喚醒,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情況下,就只有一個喚醒她的可能——人為結束掉休眠程序。為此,吉姆陷入深深的道德掙扎。不過最終,孤獨的侵蝕與情慾的衝動,讓他選擇了喚醒奧羅拉。於是,就發生了接下來的一幕:
總之,被蒙在鼓裡的奧羅拉以為自己和吉姆都是意外醒來的受害者,二人惺惺相惜,一來二去,孤男寡女,電影講著講著,一股子名為「愛情」的酸臭氣息就這麼猝不及防的撲面而來。然而真正的槽點並不在於二人關係的轉變上,而在於男主一開始喚醒女主的動機。有提前看完首映的觀眾表示,這部電影傳遞的道德觀令人無法直視,毫無疑問,針對的就是這件事。當然,也有圍觀不嫌事大的觀眾,這位評論說「把整個船艙的人都喚醒」的朋友,你這麼屌,怎麼不上天?!
當奧羅拉被機器人告知吉姆喚醒自己的真相後,她揮向男主的拳頭固然讓人暗自拍手稱快,但這部電影就真的如一些觀眾所言,是三觀不正了嗎?從影片的後半段開始,編劇開始發力,用一個更宏大的主題將吉姆犯下的道德錯誤給替換下去,為這部電影的解讀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
是的,這就是電影在後半部分要講述的主題。隨著旅程推進,太空船因為遭遇隕石衝擊,在機體受損的情況下不得不超負荷運作,時間一長,難免產生bug。隨著bug長期積累,飛船開始出現越來越嚴重的故障。最終,太空船船長的休眠倉也因為飛船故障未能倖免,他也因此提前甦醒。
因為長期處於不穩定的休眠狀態,船長的生理機能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很快,他就因病去世。接下來的時間,影片主要向我們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如何通過彼此協作,成功修復了危在旦夕的太空船,並在之後攜手到老的老掉牙故事。
排除掉故事性,回看影片在後半段的闡述邏輯,會發現這麼一個事實:吉姆將奧羅拉喚醒,從道德層面來講雖然是一個錯誤,但如果他沒有喚醒奧羅拉,那麼當飛船發生故障時,他將獨自在清醒的狀態下,和船上那5000多正在休眠的人,迎來毀滅結局。
毫無疑問,按照設想(不喚醒奧羅拉)和故事的設定,船長會再一次因為意外而醒來,然而除了提供給吉姆一把能夠暢通無阻的鑰匙(手環),後者仍舊是孤立的。別忘了,給太空船核心區的燃料進行降溫,一個人顯然無法完成,而電影已經告訴我們,船長的身體情況撐不到和吉姆共同解決問題的階段。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吉姆對奧羅拉犯下的錯誤實際上是一個「不幸中的萬幸」,他對奧羅拉的所作所為當然是自私而欠缺考慮的,但與此同時,二人也因為共同協作,幫助船上(以及他們自己)的人躲過一劫。換句話說,吉姆儘管有錯在先,但他的錯誤卻在後來陰差陽錯幫助他彌補了自己之前犯下的錯,更何況,他給了奧羅拉重新進入休眠的選擇,但後者拒絕了這項提議。
看到後來,你會發現這個故事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科幻愛情片,它實際上和之前上映的《薩利機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包含了這樣的思考:再精密的科技產物都不是萬能的,人類需要科技,但盲目依賴和理性運用是兩回事。
總體而言,《太空旅客》前半部分的主題因為男主角自私的行為動機,給了觀眾抨擊它的理由,但縱覽它的全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探討的,是一個相當實際而有趣的問題,即凡事無絕對的對錯,它只是一個相對意義上的概念。比起個體人性抉擇導致另一個人的命運被改變,全體的無意識死亡也許更加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