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電影裡的都很真實,感動我的部分是旅客全部撤離後,薩利機長一直走到飛機尾部的艙門確認沒有遺留的旅客,才走到駕駛艙拿著自己的物品,從前門滑下,他負責的這一幕打動了我。以及在鳥擊後沉著冷靜做出正確決策,救了155名旅客的性命。更觸動我的是,事後居然有人質疑當時的發動機還有一個可以使用,還有人質疑在水上迫降是錯誤的,還有人質疑,完全可以在機場返航降落。看後很寒心。還好電影裡的最後都講明白了。在危急關頭有人性的因素。這份工作看似美好,可是背後承受了多少的壓力。看似美好就會有多麼的不美好。
一架受損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全員倖免於難。功臣機長卻被事件調查組質疑,因多個計算機數據模擬顯示證明,飛機是有時間和能力安全著陸到機場跑道。咋看覺得調查組很是不可理喻,但細想,對意外事件進行數據的科學分析,是很嚴謹的態度,混淆情和理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該有的品質。
薩利機長美國的一位英雄機長的故事。片子的導演和演員都很牛,通過太多細節為我們展現那280秒的驚心動魄,同樣,我國的川航英雄機長也是英雄,如果未來有幸有條件有資源,我更願意拍一拍中國的英雄機長。這部片子一點都沒有在煽情,整個敘事風格都是沉穩克制,大氣古典,看之前以為會是災難片那種磅礴感,各種逼真的特效,但是它就是在老老實實地講故事。
老東木86歲了,還能導出這樣優秀的電影讓人欽佩。現在歷史虛無主義論調,總是擺出一大堆數據,另闢蹊徑推導出歷史英雄的一個反方向答案,這部很好給出了正解,17次演練後得出的方案代表不了什麼,千鈞一髮之際做出決定挽救所有人的是最佳方案,即使有更好的方式也不值一提。很容易嗎?想想911的時候在幼兒園講故事的總統。危急關頭當機立斷者即為真好漢。
生活不用表演,做好自己就可以,生活不是逞英雄,但要做好你自己,都是平凡的人做了不平凡的事,但是結局卻都不盡人意,影片真的很好,但個人真是不喜歡看這種結局的故事。飛機這樣的空中龐然大物竟然怕鳥群的衝擊,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當初興致勃勃地去看了電影,卻挺失望的。因為沒有對比,沒有認識到形式的嚴峻。當紀錄片縱向地擺出一系列空難中的失敗案例和背景介紹的時候,才能有緊張感。算是一個大大的彌補了。轉念一想如果是人工智慧在控制,或許人的反射弧35秒,人工智慧說不定就是3.5秒,也就不存在這樣大的風險了。可是在科技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的時候,人的作用就是全部。因為世事不可能處於理想狀態。當是時,機長和副機長可以做到這樣的沉穩、淡定,作出最符合常理人性中最優的判斷。
由真人故事改編,影片講的平淡無奇,結果也無可爭議。吸引人的便是對細節的深入刻畫。尤其是影片中採取的是插敘的表現方式,應該是閃敘,對真實情況的完全裸露的呈現出來,很揪心。對於他而言,是他作為航班機長的應盡職責。這是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的話。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的從容淡定,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同樣的,當聽過實況錄音後,他對副機長激動地飽含淚水地說:「我很驕傲。」是啊,在如此危難時刻做出這樣的決定實屬不易,偉大的抉擇總是轉瞬即逝,在千鈞一髮之際,一秒鐘都會成為事情的轉折點。在我的記憶中,朦朧的記得曾經聽說過這樣的故事。非常的模糊,當看完電影後,我感到一種特別釋然舒心的感覺,好似重回記憶一般。
這是我看過的最不落俗套的一部災難片。沒有科幻大片的災難特效,沒有轟轟烈烈的生死煽情,只靠緩緩帶入的鏡頭,閃送穿插的回憶,耐人回味的對話,就可以帶你穿梭到2009年1月15日下午發生在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上的迫降後的故事中。雖然有些美國片濃重的英雄主義色彩,但是片中對於機長心理的表現是十分細膩的,在眾人懷疑以及事實證據不利的壓力下,重新審視自己以及事件的原本,實現了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