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高考語文試卷啥特點?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請來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高三語文備課組長張志全為您評析。
2020年河南省高考語文試卷採用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全國卷(Ⅰ卷),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5套卷之一。本套試卷以「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為依託,植根於立德樹人、把握時代精神、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緊密契合新課程標準,全面考查學生的信息處理、審美鑑賞、語言表達等關鍵能力。整套試卷特色鮮明。
一、結構穩字當頭,內容變化細微
作為「後考試大綱時代」的第一次高考,今年的高考試卷堅持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原則。試卷結構穩定,完全延續了2019年高考的試卷結構,試題模塊依次為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寫作,試卷小題數和各小題的分數保持不變。
考查知識覆蓋面廣,但內容又緊貼高中教學。如小說考查的知識無外乎人物、情節、環境、主旨和藝術手法;又如名篇名句默寫題,相較於新高考I卷考查的出自《論語·先進》《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的詩句,試題考查的詩句出自《離騷》《琵琶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無一超出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背誦篇目範圍。
相較於2019年高考試卷,細微處又有所調整變化:實用類文本材料沒有延續文字和圖表結合的模式,只選用了文字材料;小說題材料選擇了以往不選的外國小說;第19題不再是考銜接連貫,而是考查了標點知識中破折號的用法;作文的材料避開了熱點時事,選擇了傳統文化故事;作文的文體不再是演講稿,而是發言稿。
二、弘揚傳統文化,植根立德樹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精神標識、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和力量源泉。
論述類文本閱讀中的「家庭倫理與『孝』」、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篆刻藝術發展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
作文題在熟悉的歷史故事背後,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人格智慧、合作共贏的心態、開放包容的格局。
在正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這些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提高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樹立良好品德、努力成人成才具有積極作用。
三、貼近現實生活,厚植家國情懷
高考試題積極回應時代重大主題,往往體現在通過試題語料的選擇和情境的設置來實現,進而實現語文學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導向。
全國Ⅰ卷論述類文本「『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緊貼學生個人成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時期的「孝」,健康成長。
實用類文本則聚焦國家當下的「新基建」,引導學生從多個文本中全面獲取這項政策的出臺背景、基本內涵、發展前景和國際反響等相關信息,展現了國家在疫情影響下發展經濟的決心和抗疫行動所顯示出來的制度優勢、綜合國力,引導學生增強制度認同、制度自信和制度自豪感。
文言文閱讀材料《宋史•蘇軾傳》中可貴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對學生潛移默化薰陶漸染。
四、巧設試題情境,凸顯應用能力
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強調,情境是實現試題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載體。高考語文試題以真實、典型、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為載體,要求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任務。
今年高考語文試題很多題目以情境任務為試題載體,重點選擇既能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又與國家發展、科技進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引導考生綜合運用語文能力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呈現學生的學科素養。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第9題,「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通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通過題幹給出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定義設定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去梳理小說情節並分析其效果,在思考運用中獲取新知。
語言文字運用的詞語運用、語病修改、標點符號運用也延續了2019年設置情境綜合考查的形式;篆刻藝術的文字情境讓以往孤立、簡單、靜態的考查變成了動態的語言交際運用。
作文要求學生寫一篇發言稿,凸顯應用性考查要求,而這一任務是在「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這一與真實生活高度接近的特定情境下進行的,不但引導學生重視實踐,學以致用,同時還有效落實了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完成了「四翼」的考查要求。
綜觀今年高考全國十套試卷,全國Ⅰ卷試題平實,試卷結構穩定,有很好的延續性,既緊貼時代,又巧妙的迴避了模擬試題已經考濫了的社會熱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好地完成疫情特殊時期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