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
《阿甘正傳》裡的這句臺詞,賦予了巧克力或甜美或苦澀之外,更多的是詩意。
巧克力人人愛,但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公司是哪家嗎?
近日,國外調研機構 Candy Industry公布了2015年全球25強糖果和巧克力公司排行榜,瑪氏公司居首。
提到瑪氏公司,或許有人還不清楚。但說起其產品德芙、士力架,以及「快到我碗裡來」的M&M’s巧克力豆,綠箭、益達口香糖,還有寶路狗糧、偉嘉貓糧,恐怕沒人不知道。可以說,瑪氏公司是「食品業的寶潔」。
不久前,《福布斯》雜誌推出了美國家族財富排行榜,瑪氏家族以600億美元資產排名第三。這是一個神秘的家族,家族成員很少接受採訪。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企業之一,瑪氏公司堅持不上市,也就不需要公布財務報表,這更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富即安的父親
野心勃勃的兒子
外界普遍認為,瑪氏家族的第一代締造者是法蘭克·瑪氏(Frank Mars)。他是一個不算成功的商人,由於患有小兒麻痺症,他從小跟母親學習製作巧克力,19歲開始靠賣巧克力為生,經營過多家糖果廠,但都關門了。第一次婚姻失敗後,前妻帶著兒子弗瑞斯特(Forrest Mars)去了加拿大。再婚後,法蘭克於1920年在明尼蘇達州創辦了瑪氏公司,生產一種由焦糖、堅果和巧克力混合而成的糖果。
瑪氏家族的轉折發生在1923年。這一年,19歲的兒子弗瑞斯特從加拿大回到美國,見到了久別13年的父親。弗瑞斯特對父親的糖果事業充滿興趣,建議父親推出一種在糖果棒外面覆蓋巧克力的新品,口感新鮮又便於攜帶,還起了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名字——「銀河棒」。
「銀河棒」大受歡迎,瑪氏公司在糖果業嶄露頭角。1930年,瑪氏公司又開發出士力架,一躍成為當時美國第二大糖果製造商。
不過,興盛的瑪氏背後,卻是一對矛盾的父子:父親安於現狀,從未想過一個巧克力小作坊能發展到如此規模;兒子則野心勃勃,不斷勸說父親擴大規模,到加拿大開拓事業。父子矛盾日積月累,最終弗瑞斯特被父親逐出家門,只拿到了5萬美元和「銀河棒」的海外銷售權。
弗瑞斯特盯上了歐洲市場。他先到雀巢等工廠打工偷師,研究歐洲人的口味,隨後將「銀河棒」改良,並改名為「瑪氏棒」,大受英國人歡迎。1939年,歐洲瑪氏公司已成為英國第三大糖果製造商。
不久,二戰爆發,英國政府開始對外國人徵收高額稅費,外商紛紛撤退,弗瑞斯特卻看到了商機。他留意到,上戰場的軍人會攜帶一種耐高溫的巧克力補充能量,於是立刻組織團隊研發出「只融於口不融於手」的M&M’s巧克力豆,銷售額節節攀升。
今天,M&M’s巧克力豆在全世界隨處可見,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針對的是二戰軍人。
「三把火」燒完高層燒員工
「火星怪獸」開疆拓土
在歐洲證明了自己的弗瑞斯特,並沒有忘記美國的父親。他出走一年多後,父親法蘭克病逝,生意交由第二任妻子和女兒打理。弗瑞斯特始終認為父親的公司應該屬於自己,一直在收購美國瑪氏公司的股票。1964年,兩家公司終於合併,弗瑞斯特集董事長、總裁、執行長於一身。
弗瑞斯特對公司展開徹底變革。他砍掉了管理層的福利,諸如用餐室、法國廚子、橡木畫框、藝術收藏品、地毯和專用直升機,並取消了管理層好聽的頭銜,不給他們配秘書、不設大辦公室,每個人都得自己接電話、自己複印、自己倒咖啡。他還要求包括瑪氏家族成員在內的所有員工都要打卡上班,遲到就扣10%的工資。
弗瑞斯特的「三把火」還燒向生產流程。他要求巧克力豆工廠每隔45分鐘就徹底擦洗一遍地板;每一條士力架上面要不多不少擺15顆花生米。一天半夜,他突然打電話給員工要求將一批M&M’s從貨架上撤下,原因是他從超市買了一包同批次的巧克力豆,發現包裝上的「M」印得不夠清楚。瑪氏公司也是糖果業中第一家在包裝上標示食用期限的廠商。
弗瑞斯特不僅對員工嚴厲,對子女也近乎苛刻。1964年,弗瑞斯特剛成為董事長時,29歲的二兒子約翰為妻子辦生日Party而缺席高級主管會議,弗瑞斯特勃然大怒,他命令約翰馬上回到公司,並罰他當眾跪在會議室裡禱告。
當時的媒體曾評價弗瑞斯特「脾氣暴躁」「低調而古怪」,員工甚至用「火星怪獸」形容他,因為瑪氏和火星在英文裡是同一個詞。弗瑞斯特清楚自己並不受人歡迎,但他從不認為生產糖果的人就一定需要好人緣。他說:「我不是一個糖果製造商,我想建造一個帝國。」
「買買買」的第三代
堅決不上市的糖果帝國
弗瑞斯特用了9年時間,重塑了瑪氏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1973年,69歲的他決定退休,將經營權交給兒子小弗瑞斯特和約翰及女兒傑奎琳。
瑪氏公司的第三代領導人繼承了父輩的固執。由於三人從小跟隨父親在英國長大,所以他們習慣了英國口味,不喜歡吃花生醬而偏愛榛子。因此,瑪氏公司推出了很多含榛果的產品,不過它們大多因為不符合美國人的口味而遭到市場冷落。1976年,美國一些企業在紅色食用色素中發現致癌物質,雖然瑪氏公司並沒有使用這種有問題的色素,但他們還是從M&M’s中拿掉了紅色部分。這一決策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10年之後瑪氏公司才敢把紅色部分重新放回去。
與父親只專注於生產不同,瑪氏第三代掌門人嘗試通過併購擴大版圖。他們先後買下了德芙公司、法國皇家寵物食品公司等,2008年還聯手巴菲特,斥資23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的口香糖製造商箭牌,從而使公司成為全球行業老大。
如今,瑪氏公司在全球擁有7.2萬名員工,它的總部卻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座磚瓦結構的二層小樓中,這裡只能容納80人,門口沒有任何標誌,只有一塊寫著「私人房產」的牌子。
儘管利潤超過大多數世界500強公司,但瑪氏家族堅決不肯讓公司上市,至今都還是一家百分之百的私人企業。在決策層看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管理的獨立性和對利潤的完全控制。
那瑪氏公司把錢都花在了哪呢?答案是人力資源。
本月,該公司再次獲得《財富》雜誌「美國100家最適宜工作的公司」稱號:首先是收入高,其次是福利好,它的自動售貨機隨時提供免費糖果,員工開會時可以隨意嚼口香糖,公司還督促員工上夜大,學費由公司承擔。
曾有獵頭試圖從瑪氏公司挖人,遭到婉拒,這位員工說:「也許別的公司真的很好。但他們把錢花在了大理石地板、畢卡索的畫這些錯誤的地方,這些東西會讓企業增值嗎?」
責編:劉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