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有個慈善寺,有隋唐風韻石窟造像,還有漆水清流的風景

2021-01-13 秋風無痕

記憶與思緒裡的麟遊,離宮之冠的九成宮與風味獨特的血麵條是最深印象,再次走進暑天麟遊,尋求清涼的三天裡,來到漆水之畔的慈善寺,隋唐兩朝的石窟精美佛造像,青翠圍繞的秀美漆水河,懸崖之上的摩崖石刻,給麟遊印記增添了文化深痕,也深感了西府大地的文化厚重。

遊覽麟遊九成宮之後,看到了慈善寺的介紹,知道了隋唐皇家避暑禮佛的文化習俗。從縣城最西邊的九成宮,穿越東去,剛剛出縣城街道,就到了慈善寺,一個白色的牌坊上的大字」慈善寺石窟「引導沿漆水河的道路,就來到了慈善寺的門前,三塊屹立的石碑,介紹著慈善寺的珍貴,站立景區門前的漆水之畔,翠綠青山碑臨近傍晚上的陽光染上金色。

陝西寶雞麟遊是唐初帝王避暑的行宮九成宮所在地,那裡遺留有少數佛教窟龕和摩崖造像,其中一部分屬於唐代作品。慈善寺石窟位於麟遊縣城東六公裡的漆水河畔,始開鑿於隋文帝時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續鑿,並對過去的廟堂繼續擴修,它是隋唐皇帝后妃及大臣在麟遊避暑時禮佛的宮廷寺院。 史載,隋仁壽二年( 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開光之日,就有靈光映現,並繞梁三圈。六月九日 ,天降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缽奉給皇帝御覽。慈善寺崖壁間的石佛像,工巧妙絕,是唐永輝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毀壞,後多次修復。現保存有三大窟,四十餘尊造像,南北兩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所存造像,圓潤豐滿,工巧絕妙,時代風格鮮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藝術精品之作。

走進景區,兩個依山崖建設的房屋,保護著珍貴的三個主窟,房屋大門的對聯,概括著慈善寺的歷史與厚重。」得鬼斧神工佛國奇珍憑領悟,萃隋風唐韻皇家氣象任流連「,步入第一個石窟,一窟之中,隋代造像釋迦牟尼佛坐在中間,唐代造像彌勒佛,燃燈佛分立兩側,精美的兩朝造像,展現著不同的風韻。佛身後的石崖上,依稀保留隋唐時期的畫紋。在與工作人員交談中,得知這尊彌勒佛造像很像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估計兩座佛像的造像技工間有淵源。主窟南側石崖上,一個已經風化嚴重的石窟,留下很多想像。

來到南側的兩個石窟,這裡一個唐代石窟裡,唐韻佛造像屹立中間,窟的側牆石壁上,分別有一個三造像的小窟,精緻造像,讓人久久佇立。佛窟南側幾尊佛造像被放在石臺上,石臺後的崖壁上,一個風化嚴重的佛窟,讓人感到惋惜。臺上南壁一個佛手造像散落。

走出佛窟,沿著漆水河前行幾十米,三處摩崖石刻散落在樹木掩遮中,第一處兩窟石刻離地很近,已經被嚴重損毀,第二處在山崖中間,較低的一排已經破壞,高處三窟保留較好,左側一窟佛造像依然感覺很精美。第三處造像是一個較大的窟,三造像佛窟,左側不見了佛頭,中間的細觀很是精美。

摩崖石刻盡頭,道路被漆水與懸崖阻隔,站立水邊欄杆前,清澈漆水河,白黃色的懸崖,遠處的青山,給了一道美麗山水風景,千年清流伴隨著慈善寺,留下麟遊九成宮與慈善寺相依的故事與傳奇。兒守護慈善寺老人樸實而善良的笑容,也留下慈善寺的印記。

離開時回望慈善寺,也許第二、三石窟門前對聯,就是此刻心緒吧。」情滿麟遊慈心好似佛心,德滌漆水善事猶如樂事「。

圖文:辛秋平

相關焦點

  • 絲路行丨法相莊嚴炳靈寺,秘境尋蹤探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裡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崖壁上,是中國十大佛教石窟寺之一。一般前往炳靈寺石窟的主要交通方式是在劉家峽水庫碼頭搭乘渡輪或快艇。由於預定前往炳靈寺的當天必須在傍晚前趕回蘭州市區搭火車前往下一站西寧。
  • 山西晉東南有個小小「懸空寺」,小巧玲瓏石窟美,堪比大同懸空寺
    據文物出版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介紹:金燈寺原稱寶巖寺,坐北朝南,前臨深谷,依崖而建,共有七院,現存延壽殿、關公殿、丈八佛殿等建築。石窟開鑿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共有洞窟十四座、佛龕三十七個、摩崖造像五百餘尊。
  • 2019年武山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遊節正式啟幕...
    23日早上,2019年武山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遊節在祈福納祥的聖地—水簾洞景區隆重舉行。希望各位嘉賓、各界朋友藉此機會走進武山、置身武山,體悟歷史文化的豐厚與燦爛,感受石窟藝術的雄渾與壯美,欣賞自然風光的神奇與多彩,領略民俗文化的魅力與風韻,品味武山蔬菜的綠色與可口,以旅遊為紐帶,深化洽談合作,擴大考察投資,實現互利共贏!」
  • 揭秘四川安嶽石窟鮮為人知的密宗文化特色
    以廣元、巴中為中心的川北石窟,體現自北朝晚期到盛唐階段的造像特色。分別代表了巴蜀通往隋唐京師長安的金牛道、米倉道主要路徑,南來北往交通頻繁,經濟發達。安嶽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和三教合龕造像,多數為摩崖石刻。安嶽石窟最早開鑿於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多數造像集中在唐宋兩代,少量延續至明清。四川的石窟文化並非像龍門、雲岡那樣體現皇室官府統一開鑿,大多為民間自發開鑿,幾乎每個鄉都有石窟造像。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這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也是國內石質造像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回歸」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但在龍門的具體位置尚不得知。
  • 狄仁傑三個系列的場面,強烈的畫面感和十足的想像力都在這裡
    這裡是小北去旅行,一路看看走走,腳步不停,要是可以,和我一起看風景。龍門石窟來到洛陽,不得不說的就是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在龍門西山開鑿古陽洞開始,經歷400餘年的光陰,歷經7個朝代的不斷的修建與擴改,才形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如史詩般恢弘的摩崖群雕
  • 慈善寺新佛堂修成,佛靈光映現,天降銀屑花
    楊堅垂詢了舍利安放情況,慰勞了這些沙門使後,命他們六月九日到慈善寺為慶祝佛光出現舉行慶光齋,眾僧到慈善寺後,贊誦佛經,旋繞行香畢,欲食齋時,天降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命人用金器盛放奉獻御覽,楊堅覽後大悅。慈善寺佛光出現的消息傳出後,遠近僧俗前往禮拜者填門塞路,往還如市,一時成為天下美談。九成宮東6公裡的漆水河折了個「幾」字形大彎。
  • 神秘之地 | 揭開麥積山千年石窟與壁畫美學密碼之旅【環球觀築】
    ,但保存有中國最早的大型經變畫,對中國佛教繪畫藝術的傳播有著重要意義,並影響到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走廊地區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經變畫的發展。、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王朝、1600餘年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
  • 北朝留給後世的佛窟和佛塔:雲岡、龍門、莫高窟、少林寺和懸空寺|兩晉南北朝史話結束,隋唐篇即將上演!
    (休息幾天,隋唐篇即將上演)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布,一些帝王和貴族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了許多佛寺佛塔,開鑿了不少石窟。這些璀璨的佛教藝術,為我國藝術史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北朝開鑿的石窟很多,其中以雲岡、龍門、敦煌三大石窟最為著名。石窟寺院起源於印度,原是僧徒禮佛的祠堂和僧房,洞窟內開鑿佛龕,並飾以圖案雕刻和豔麗的壁畫。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位於今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以西一百多公裡的巴米揚河畔,這裡曾經是佛教繁榮的地方,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了這個地方為梵衍那國,曾有很多寺院,並記下了這裡有兩尊大立佛。直到上個世紀末,巴米揚石窟還保存著高達55米的西大佛和高38米的東大佛,可惜在20世紀末也由於戰爭而毀壞了。除了兩大佛像外,巴米揚石窟的中心區還有大大小小700多個石窟,分布在東西長約1300米的崖壁上。
  • 被摸出包漿的龍門石窟,是怎麼來的
    賓陽北洞主佛龍門石窟南北綿延1公裡,共有2345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60多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其中西山窟龕數達到2200多個,佔石窟總數的87%;而東山只有100多個,且都規模較小。
  • 山西響堂寺石窟
    響堂寺石窟在山西榆社縣城西南隅廟岑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現寺宇已毀,佛像尚存,並有千佛洞一區。 坐佛像高3.3米,面形方圓,肩披袈裟,結跏趺坐,確為唐風。千佛洞在寺之東北隅,窟近方形,西南角闢門,面積約15平方米。
  • 觀察|希臘文物撤拍,疑似天龍山造像何以高價拍出
    而澎湃新聞獲悉,在本月香港蘇富比進行的一場拍賣中,一件有可能來自天龍山石窟的古代造像卻以逾231.25萬港幣成交,成為此場冠軍拍品。中國文物與希臘文物在拍場何以有這樣迥然不同的結果?這尊蘇富比拍賣的菩薩立像是否為天龍山石窟的流失文物?
  • 犍陀羅 造像藝術之美
    有的造像頭後還有巨大的背光,標誌著人物神格化的狀態。佛陀造像一般都身著古羅馬式通肩長袍佛衣,軀體比例寫實度高,肌肉力度表現得強勁有力。這種裸露的肉體之美,不但是希臘人的傳統,也繼承了古印度地區人們所追求的審美信念。
  • 2020教師招聘筆試備考:四大石窟考點大全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的伊水河畔,開鑿在東西二山上,又稱伊闕石窟,是北魏遷都洛陽後再次開鑿的一處石窟。北魏時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陽洞、賓陽洞以及蓮花洞等。其造像多為身材秀挺、百容瘦削的秀骨清像,服飾為寬服大袍、褒衣博帶,表情顯得溫和而世俗化。藝術風格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向優雅端莊,更具民族特點和中原風格,是形成中國式佛教藝術體系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 犍陀羅造像藝術之美
    有的造像頭後還有巨大的背光,標誌著人物神格化的狀態。佛陀造像一般都身著古羅馬式通肩長袍佛衣,軀體比例寫實度高,肌肉力度表現得強勁有力。這種裸露的肉體之美,不但是希臘人的傳統,也繼承了古印度地區人們所追求的審美信念。
  • 佛教為什麼造像?有什麼依據?
    唐代造像之涼州瑞像(四川安嶽石窟)再舉個例子:蘋果手機,在賈伯斯眼裡只是個能賺錢的商品,在王思聰眼裡是可以隨便買一堆送朋友的小玩意兒,可在國內某大學生小王眼裡,蘋果手機卻意味著榮耀和逼格,以至於賣腎來換。
  • 洛陽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家啦」
    流散近百年 龍門石窟一佛首「數字回歸」 通過數位技術復原石窟藝術 讓千年石窟「活」起來跟小編一起走進現場 運用數位化3D列印技術,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一尊流散百年的無量壽佛佛首實現「身首合璧」。
  • 重慶這個區藏著一處千年石窟,和敦煌石窟齊名,還是一座美食之都
    然而遊覽石窟何必遠行,就在重慶境內就藏著一處千年石窟,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齊名,它就是重慶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迄今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多達75處,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它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至兩宋達到鼎盛,是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這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 雲岡石窟,是如何開鑿的?
    那就是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不同於其他的石窟雲岡石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次以皇家的力量主持開鑿的在長達一千多米的崖面上開鑿有大小洞窟200多個其中大窟45個▽雲岡石窟第19窟脅侍佛丨 攝影師@趙孟喆面容飽滿身材挺拔健碩▽雲岡石窟第18窟東壁丨 攝影師@李若漁在這些大佛身上我們能看到起源於遙遠希臘的犍陀羅造像藝術▽犍陀羅造像佛頭,位於今天巴基斯坦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