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思緒裡的麟遊,離宮之冠的九成宮與風味獨特的血麵條是最深印象,再次走進暑天麟遊,尋求清涼的三天裡,來到漆水之畔的慈善寺,隋唐兩朝的石窟精美佛造像,青翠圍繞的秀美漆水河,懸崖之上的摩崖石刻,給麟遊印記增添了文化深痕,也深感了西府大地的文化厚重。
遊覽麟遊九成宮之後,看到了慈善寺的介紹,知道了隋唐皇家避暑禮佛的文化習俗。從縣城最西邊的九成宮,穿越東去,剛剛出縣城街道,就到了慈善寺,一個白色的牌坊上的大字」慈善寺石窟「引導沿漆水河的道路,就來到了慈善寺的門前,三塊屹立的石碑,介紹著慈善寺的珍貴,站立景區門前的漆水之畔,翠綠青山碑臨近傍晚上的陽光染上金色。
陝西寶雞麟遊是唐初帝王避暑的行宮九成宮所在地,那裡遺留有少數佛教窟龕和摩崖造像,其中一部分屬於唐代作品。慈善寺石窟位於麟遊縣城東六公裡的漆水河畔,始開鑿於隋文帝時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續鑿,並對過去的廟堂繼續擴修,它是隋唐皇帝后妃及大臣在麟遊避暑時禮佛的宮廷寺院。 史載,隋仁壽二年( 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開光之日,就有靈光映現,並繞梁三圈。六月九日 ,天降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缽奉給皇帝御覽。慈善寺崖壁間的石佛像,工巧妙絕,是唐永輝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毀壞,後多次修復。現保存有三大窟,四十餘尊造像,南北兩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所存造像,圓潤豐滿,工巧絕妙,時代風格鮮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藝術精品之作。
走進景區,兩個依山崖建設的房屋,保護著珍貴的三個主窟,房屋大門的對聯,概括著慈善寺的歷史與厚重。」得鬼斧神工佛國奇珍憑領悟,萃隋風唐韻皇家氣象任流連「,步入第一個石窟,一窟之中,隋代造像釋迦牟尼佛坐在中間,唐代造像彌勒佛,燃燈佛分立兩側,精美的兩朝造像,展現著不同的風韻。佛身後的石崖上,依稀保留隋唐時期的畫紋。在與工作人員交談中,得知這尊彌勒佛造像很像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估計兩座佛像的造像技工間有淵源。主窟南側石崖上,一個已經風化嚴重的石窟,留下很多想像。
來到南側的兩個石窟,這裡一個唐代石窟裡,唐韻佛造像屹立中間,窟的側牆石壁上,分別有一個三造像的小窟,精緻造像,讓人久久佇立。佛窟南側幾尊佛造像被放在石臺上,石臺後的崖壁上,一個風化嚴重的佛窟,讓人感到惋惜。臺上南壁一個佛手造像散落。
走出佛窟,沿著漆水河前行幾十米,三處摩崖石刻散落在樹木掩遮中,第一處兩窟石刻離地很近,已經被嚴重損毀,第二處在山崖中間,較低的一排已經破壞,高處三窟保留較好,左側一窟佛造像依然感覺很精美。第三處造像是一個較大的窟,三造像佛窟,左側不見了佛頭,中間的細觀很是精美。
摩崖石刻盡頭,道路被漆水與懸崖阻隔,站立水邊欄杆前,清澈漆水河,白黃色的懸崖,遠處的青山,給了一道美麗山水風景,千年清流伴隨著慈善寺,留下麟遊九成宮與慈善寺相依的故事與傳奇。兒守護慈善寺老人樸實而善良的笑容,也留下慈善寺的印記。
離開時回望慈善寺,也許第二、三石窟門前對聯,就是此刻心緒吧。」情滿麟遊慈心好似佛心,德滌漆水善事猶如樂事「。
圖文:辛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