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個區藏著一處千年石窟,和敦煌石窟齊名,還是一座美食之都

2020-11-17 騰訊網

說到石窟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學生時期在歷史課本中了解到的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或許大多數人呢只是聽說卻沒有真正前往遊覽觀賞過。然而遊覽石窟何必遠行,就在重慶境內就藏著一處千年石窟,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齊名,它就是重慶大足石刻。

大足除了千年石窟大足石刻之外,還有數不盡的民間美食,都說在重慶吃美食一定要往區縣跑一跑,因為每個區縣都藏著各式各樣的寶藏美食。而小編此次有幸參加「不凡奇蹟 天下大足」巨量中國大型城市推廣活動,去解鎖千年石窟大足石刻的面紗,去發現藏在大足城內的美味佳餚。下面就跟著小編出發吧~

第一站:千年大足石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是今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是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迄今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多達75處,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它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至兩宋達到鼎盛,是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這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它是由一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清苦70餘年主持開鑿而成

此次小編第一站探訪的就是大足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這條長約500餘米的摩崖造像,生動形象的展現了南宋社會生活諸多場景,在造像中,清晨起來餵雞的養雞女、擔負雙親在外行乞的孝子、鄉村山野中牧牛的牧童、父母養育子女的種種場景……。在導遊小姐姐沿途講解中,讓我重新認識了大足石刻其中的文化,經常在網絡上看到的睡佛和千手觀音,實地觀賞時更為壯觀。

第二站:遊1520畝荷花山莊,吃太空荷花宴

遊玩寶頂山石刻已經臨近中午,一行人二話沒說就奔著荷花山莊而去,大足荷花山莊位於大足區寶頂鎮化龍街,佔地1520畝,是一個以荷花為標誌、荷蓮文化為內涵的,集遊覽、休閒、食宿為一體的休閒旅遊度假村.

到達荷花山莊後映入眼帘的就是滿塘的荷葉,花確實不是很多了,因為這個時間剛剛過了花期。但荷花山莊栽種的荷花是太空荷花品種,除了荷杆粗壯,荷葉大之外,還有一小部分開著花,瞬間點綴了整個荷塘。

逛完荷園最期待的就是吃荷花宴了,一桌子和荷花相關的菜品,有荷花裹上澱粉油炸而成的美食,還有臘排燉的藕湯,清炒藕絲,水煮蓮子,荷葉粑和可口的農家菜。

第三站:走街串巷,吃大足十大名小丁家坡洋芋

在重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去過大足,沒吃過大足丁家坡洋芋是一種遺憾。為了不留遺憾,小編自然不會放過這到嘴邊的美食啦,一行人走街串巷很快就找到了這家始創於1989年的丁家坡王淑華洋芋,到店時還有不少當地人在打包洋芋帶回家吃。

雖然天氣比較炎熱,但一點也不耽誤吃美食的決心啊,二話沒說就趕快叫老闆給上洋芋了。目前店內主要賣的三個品類是豆皮、洋芋片、洋芋坨坨,小編遠道而來肯定就一樣點一份品嘗了,吃起來確實和其它洋芋不一樣,洋芋片非常的脆,洋芋坨坨非常的軟,豆皮吃起來也非常的不錯。

經老闆介紹,這個看是簡單的洋芋做的小吃,要經過10多道工序才能製作而成,不得不說能夠評選上大足十大名小吃果然名不虛傳。目前在主城觀音橋好吃街也開了一家丁家坡洋芋,不能上大足去吃,也可以走觀音橋去吃。

第四站:品網紅權記葉兒耙,聽葉兒耙西施講解創作工藝

大足權記葉兒粑是由葉兒粑西施權國領創辦的風味名小吃,店內除了葉兒粑還有包穀粑、清明粑、富油黃粑、涼糕、涼蝦等。權記葉兒粑之所以能夠在大足成為名小吃,主要是因為老闆娘是純手工製作,其次在製作葉兒粑時用良姜葉等包裹蒸食,讓其具有色澤淡綠、皮面滋糯、鹹甜兼備、清香可口的特色。

吃完葉兒粑老闆娘又給我們上了純手工製作的五彩冰粉,以前吃過的冰粉都是白色的,五彩冰粉還是第一次品嘗,之所以有五種顏色,經老闆介紹那是因為用了五種不同的食材研製而成。在冰粉之上加了山楂幹、芝麻、水果等配料,瞬間把冰粉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臺階,吃起來更加的好吃。

第五站:吃大足郵亭鯽魚,首選郵亭劉三姐鯽魚

在重慶吃土鯽魚,相信所有重慶人都會告訴你去吃大足郵亭鯽魚卅,而吃大足郵亭鯽魚首選的就是郵亭劉三姐鯽魚。所以小編去了大足,肯定是不會放過大家口口相傳的美食了。

郵亭劉三姐鯽魚創辦於90年代,至今已經有三十年歷史,之所以叫劉三姐鯽魚,那是因為老闆排行家裡老三,所以就叫劉三姐鯽魚了。劉三姐鯽魚能開店三十年興盛不衰,這靠的真材實料,誠信經營,味道一流,讓無數食客吃了一次又一次。

劉三姐鯽魚之所以這麼好吃,那是因為選是自家魚塘養殖4年以上的原生土鯽魚,而土鯽魚經過多種佐料慢火烹飪,在加上秘制肥腸,一鍋香噴噴的劉三姐鯽魚就起鍋了。鯽魚吃起來非常的入味和鮮嫩,肥腸吃起來回味無窮。最後,鯽魚肉鮮嫩,到刺也非常多,所以吃鯽魚一定要小心哦。

第六站:遊1300畝香國公園,感受大足人的幸福生活

大足香國公園位於瀨溪河與化龍溪交匯處,東臨二環南路,西擁瀨溪河畔,南依昌州古城,北靠獅子山公園,佔地約1300畝,其中綠地、水體840畝,其他用地460畝。項目設計以培育城市生態綠心、展示健康生活方式、彰顯自然人文山水為指導思想,以大足歷史文化、海棠文化為主線索,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建築、山石、水體、植物、燈光等景觀元素,打造集休閒、旅遊、娛樂、商業等功能於一體的市民綜合性公園。

到公園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不少周邊居民帶著家人和孩子在公園內部開心的遊玩著,在公園的每個山頭都有各式各樣的兒童遊樂設施,到周末的時候玩這些遊樂設施還需要排隊才能玩到。

當夜幕降臨以後,廣場的音樂正式響起,噴泉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這時在公園內遊玩的居民開始慢慢向音樂噴泉匯集,一起觀賞這大型的城市景觀。當小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發自內心的想說一句,大足人真的很幸福。

第七站:夜探北山石刻,摩崖造像栩栩如生

遊完香國公園在大足的最後一站是北山石刻,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區城龍崗鎮北1.5公裡,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石刻長約300多米,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

夜晚的北山石刻,摩崖造像在炫彩燈光的裝飾下更是栩栩如生,景區通過現代光電技術,用光影形式還原大足石刻精湛的石刻造像藝術及歷史演變,讓造像因風化褪色引起的視覺缺陷得以彌補。摩崖造像歷經千年,雖有所損毀,但從基本的輪廓中還是能夠從這些石刻中看到藝術的表現力。

一天的行程非常的短暫,大足還有很多風景名勝沒有探訪,還有大足雜醬面沒有體驗到,期待下次在時間充沛的時候,再次到訪大足,去接著走未完成的大足之旅。

相關焦點

  • 「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藝術展」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展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由敦煌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的「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藝術展」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展示敦煌石窟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壁畫臨摹品、研究復原敦煌壁畫中的樂器、3D列印敦煌壁畫中建築模型等共2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窟複製洞窟,聚焦敦煌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多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展覽一角。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文脈承千年 大河一線牽
    三大石窟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聯展,但遙望中華大地,敦煌、雲岡、龍門石窟所在之地,實則早已在「絲綢之路」與「沿黃九省(區)」的脈絡中相遇。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要道樞紐,見證了這條千年商貿之路的滄桑歲月;大同,1600年前作為北魏都城,是南北朝「絲綢之路」的起點;洛陽,2000年前,班超率36人在這裡重開東方古「絲綢之路」。
  • 探究|敦煌「西夏石窟」的年代問題
    根據《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以下略之為《總錄》),西夏共開鑿洞窟66個,重修洞窟16個。但是,西夏石窟的分期,到現在還是一個十分難解的課題。1964年,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敦煌石窟西夏洞窟調查研究小組,對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與西夏相關的洞窟進行了三個月的考察,將原來認為的莫高窟、榆林窟只有幾個西夏洞窟改定為80多個,大大改變了對兩石窟群洞窟構成的認識。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
    《中國石窟走廊》海報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楊「四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所做的,正是要集中呈現絲綢之路帶給甘肅的這一文化胎記與藝術寶藏。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導演安秋在自己的手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 敦煌石窟百科:禪窟
    此類洞窟由印度毗訶羅窟發展變化而成,在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西藏地區的石窟中均有禪窟。敦煌莫高窟的禪窟絕大多數分布於北區,南區僅有第285、268、487三窟。時代自北涼至元代。南區第285、268窟主室內均繪畫塑像,說明這兩窟兼有修禪和觀像兩種功能。第487窟窟內設方形低壇,有壁畫殘跡。
  •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雲岡、龍門,多少遊客為了一睹其風採而千裡跋涉。除了可移動文物外,那些標誌性的大型石窟造像、洞窟也被「搬」進了展廳。身在博物館,卻有一種來到了三大石窟現場的感受。三大石窟首次聯展之所以實現,契機當然是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這個時間節點,而更重要的基礎便是數位化、3D列印等技術的應用,讓石窟得以走出家門走向遠方。「三大石窟為什麼可以在洛陽『開個會』?是數位化帶來的這種可能性。」
  • 《中國石窟走廊》石窟——人類藝術寶庫
    看完了《中國石窟走廊》又一次被感動,千百年來,無數的畫工,塑匠用畢生的精力、驚人的創造雕琢而成燦若繁星的壁畫,雕塑,覆蓋了一座座石窟一座座石窟連接成千米的藝術走廊,形成全人類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石窟、天水麥積山、涇川王母宮等他們是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見證,是絲綢之路璀璨文化的載體是佛教、美術、音樂、舞蹈、服飾等的變遷者、記錄者使甘肅隴東這片看似荒蕪的地區有了瑰麗的生命和無限的價值
  • 神秘之地 | 揭開麥積山千年石窟與壁畫美學密碼之旅【環球觀築】
    本期麥積山行程我們將從設計的視角,走進天水市走進這個隱藏著寶藏石窟的神秘之地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排隊進景區,進門是售票大廳,大廳門口有保安人員檢查戴口罩和綠碼,沒帶口罩的不許進景區。進入大廳,一座十幾米高的佛像引人注目,慈詳肅穆。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
  • 被摸出包漿的龍門石窟,是怎麼來的
    這不,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龍門石窟的佛像就被摸出包漿了。畢竟連一代名將霍去病都能「祛病」了,這有千年歷史的佛像,「功力」理應更加深厚。當然,這樣的觸摸式祈福,除了損傷文物沒別的作用,應該嚴格杜絕。祈福,確實是龍門石窟的關鍵詞。龍門石窟的第一座洞窟——古陽洞,就是當時的皇帝為了給祖母祈福而開鑿的。至於為什麼祈個福非要花費那麼大力氣跑到山上開窟(廟裡它不香嗎),那就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了。
  • 跨越千年歷史的雲岡石窟
    石窟盛景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後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聖地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該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 ,石雕造像51000餘座。「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年雲岡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 雲岡石窟,是如何開鑿的?
    不過中國人也嘗試過讓建築成為永恆的藝術如今散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上百處石窟寺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佛教石窟寺分布圖丨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在這遍布大地的石窟寺中有一處最為與眾不同>先後徵服北涼和西域並從涼州虜掠來大量的佛教僧侶和擅長雕刻技藝的能工巧匠平城一時間升級為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北魏平定西域後疆域圖丨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與此同時一個名叫法果的和尚
  • 被譽印度「敦煌石窟」,唐玄奘曾親自去膜拜,卻由英國人無意發現
    坐落在甘肅敦煌的莫高窟,700多個洞窟規模巨大,壁畫內容豐富,在世界佛教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印度,也有一個石窟可以跟它媲美,那就是阿旃(zhān)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德幹高原英德亞裡山的山谷裡,此地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彎環作馬蹄的形狀。
  • 麥積山石窟 | 1957年與1992年(高清全集)
    日本有奈良東大寺正倉院,儲藏天皇之寶物沐浴千年之星霜而不朽於世。甘肅有麥積山石窟,歷經千年數次的天災人禍而存於現世。2014年,麥積山石窟以「麥積山石窟-廟宇建築群」( 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 )之名,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 33 處遺產點之一,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
  • 從印度到中國的石窟藝術_文藝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是南印度佛塔不同於其他地方佛塔之處。阿瑪拉瓦提大塔現已不存,佛塔上的雕刻大部分收藏於印度的馬德拉斯政府博物館和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阿瑪拉瓦提大塔的浮雕大部分內容是有關禮拜佛塔、菩提樹、法輪等內容,還有很多佛傳故事,後來也出現了佛像。
  • 郎朗要在千年石窟中彈琴?2020龍遊石窟國際音樂盛典啟幕
    除了古典樂大師郎朗、歌壇常青樹齊秦等藝人將現身演出,盛典還將和身處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頂級音樂大師團隊「雲合奏」,在龍遊石窟為全世界樂迷獻上為期四天的音樂盛宴。今年的盛典以「音樂無界,『洞』聽龍遊」為主題,加持國際頂尖音樂人團隊,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原聲音樂品牌IP。
  • 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這部歷時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紀錄片,首次採用4K超高清畫質全方位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石窟群、特別是甘肅三千裡石窟走廊殊勝的藝術造像、壯美的歷史畫卷,為廣大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石窟藝術的視覺盛宴。 地處絲綢之路黃金地帶的甘肅,是全國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全省共有大小石窟群205座,數量居全國第一。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半壁江山。
  • 中國佛教石窟,絲綢之路上經久不衰的藝術
    佛教提倡隱逸清淨,因此部分僧侶們會在崇山峻岭中擇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中國在其瀚若星河的歷史中,也積累下了無數的石窟洞穴財富,在絲綢之路上熠熠發光。在公元一世紀,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石窟和壁畫藝術也隨之在中國傳播開來,數百個宏偉的洞穴藝術遺址遍布中國。
  • 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成「網紅打卡地」
    11月12日,在洛陽博物館2樓,參觀「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的遊客絡繹不絕。自10月18日開幕以來,三大石窟聯展成了「網紅打卡地」,吸引各地前來參觀的遊客近6萬人次。
  • 超級撿漏:20年前出版的《敦煌石窟藝術全集》孤本!
    一共26本,每一本都定價320元!照現在上海動輒五六萬一平米的房價,相當於每本書五六千元。即使在書價暴漲的今天,除了《宋畫全集》這樣的「當代十三經」敢賣這價,幾乎沒有幾家出版社敢這麼賣的。為什麼這套書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這套名為《敦煌石窟藝術全集》的書大有來頭:它的編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