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槍G3之殤,因緬軍使用而變得臭名昭著

2020-12-24 緬甸海陸空

德國黑克勒-科赫公司(HK)與西班牙特種材料技術研究中心(CETME)合作開發的G3自動步槍可謂二戰之後的一代名槍,該槍以StG45實驗型突擊步槍為基礎改進而來,為適應北約標準又將口徑從7.92毫米更改為7.62毫米。G3步槍的優點是精度高,而缺點則是射速慢以及全自動射擊時後坐力大,但這並不影響其成為全球最通用的步槍之一,參與了全球多場戰爭,但在32年前的緬甸,G3步槍卻扮演了一次不光彩的角色。

上世紀60年代緬甸從德國購買G3步槍試用滿意後又購買了整條生產線,將自行生產的型號命名為BA63步槍,即緬甸軍(Burma Army)1963年制式步槍之意。同最初的G3版本相同,BA63步槍的護木和槍託都使用木質材料,採用鋼製20發雙排彈匣,發射7.62×51毫米北約標準步槍彈,這開啟了緬軍使用北約制式彈藥的先河。G3/BA63步槍的刺刀安裝在槍管上方,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可安裝多種刺刀,而緬軍使用的刺刀是由卡爾·艾克霍恩公司生產,不過裝備數量並不多。

BA63步槍在緬甸還有幾種衍生型號,都是以BA63步槍為基礎改進,和G3步槍的衍生型號無關,例如加長加重槍管並配有兩腳架的BA64輕機槍和縮短槍管的BA72卡賓槍等,也算構成了緬甸制式輕武器的首個槍族。1988年在緬甸發生「8888民主運動」期間,鎮壓人群的緬軍部隊主要使用的就是BA63步槍,而安裝刺刀的BA63步槍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象徵。

在楊紫瓊主演的《翁山蘇姬》電影中,由於只能在泰國拍攝取景,因此劇中出現的緬軍武器並不真實。比如在緬軍士兵用槍口阻止翁山蘇姬演講一幕中,連一把BA63步槍或其藍本G3步槍早期型號都未出現,只能用AK47步槍和一些G3步槍的衍生型號來充數,當然這並不妨礙劇情的觀賞。

緬甸國名從Burma更改為Myanmar後,一些武器名稱也由BA改為MA,不過BA63步槍由於年代久遠,因此一直沿用此名稱。目前緬軍步兵前線部隊中還裝備著少量的BA63步槍作為支援武器使用,此外炮兵部隊中也還有裝備,而淘汰下來的大量BA63步槍則用於新兵訓練以及丟給了警察部隊使用。有意思的是,BA63步槍的刺刀如今在公開場合幾乎見不到了,不知是否是因為覺得裝上刺刀的BA63步槍造型容易讓民眾產生聯想,但不論如何一代名槍G3都因32年前緬軍的暴力使用而在緬甸變得臭名昭著了。

相關焦點

  • 因屠殺10名羅興亞人而被判刑10年的7名緬軍士兵被曝已被釋放
    名緬軍被曝已被釋放,儘管緬軍仍未就此事作正面回應,但緬甸監獄局已確認7名緬軍士兵已經不在監獄之內。2017年12月,若開邦北部孟都鎮「英丁」村發現一個埋屍坑,坑中共埋有10名羅興亞人的屍體。隨後這10名羅興亞人被證實是遭到了活動於當地的緬軍集體殘殺。2018年1月10日,緬軍首度承認屠殺10名羅興亞人。
  • 緬軍為什麼要對南撣軍動手?分析文章來了!
    戰地當中的緬軍東北軍區士兵在緊急呼叫 南撣軍起家於泰緬邊境,召耀世主席也在原坤沙蒙泰軍當中擔任高級職務,當時坤沙繳槍時候,召耀世卻帶著2000餘部下,組建了一支撣邦軍,因其總部位於撣邦南部的累泰亮,所以外界稱之為南撣軍。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01徵緬戰事指的清軍和緬軍的戰爭。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2年,緬軍2000多人入侵中國邊境,當時清朝正在平定準噶爾叛亂。等到叛亂平息後,乾隆將所有兵力放在了清緬戰爭中。當時乾隆下旨表示:「我們要把來犯之敵全部殺光,以此來震懾南蠻子。」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衛。
  • 名槍列傳•英國斯登衝鋒鎗 才9美元
    不僅由於在法國損失了一大批武器,戰時陸、空、海軍都擴編了,加之新成立了國民警衛軍,因此需要武器裝備,特別是輕便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奇缺的衝鋒鎗。此時盟軍需要的是一種造價低廉、結構簡單、性能良好的衝鋒鎗,以便在戰時能高速生產,而且被敵人俘獲後沒有太大的損失。為解燃眉之急,1941年初,英國在繳獲的德國MP40衝鋒鎗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新式衝鋒鎗。需求數量之大,時間之緊,可想向知。
  • 上流人士的防身武器 國父孫中山也曾經使用過的白朗寧一代名槍
    1956年2月8日,同盟會元老,曾經擔任過孫中山秘書蕭宣先生的後人,把兩支M1906手槍及配套的108發子彈上交給紹興路派出所,經多方確認,這兩支小巧玲瓏的袖珍手槍,其中之一槍號為「464550」的手槍,即為孫中山先生曾經佩帶使用過防身武器
  • 獨家┃大國之魂 小節之殤——一位遠徵軍遺骸回國活動隨行志願者手記
    一夜「行軍」,到達賓館一小時後即趕往緬甸當地寺廟參加為遠徵軍亡靈回家的法事。赤腳走進大殿,紅衣喇嘛已分兩排坐在臺上,正中的大喇嘛年事已高,眼神深邃,氣象寂穆,看得出來當地人及其他喇嘛對他極是敬重。緬文佛經我聽不懂,在浪潮一般的誦經聲裡,人們敬上貢品,聽大喇嘛開示,跟隨大喇嘛念經。在儀式裡,亡靈們似乎得到了某種告知與安放。是的,我們要回家了。
  •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
    在浪漫主義的渲染下,還珠格格中的緬甸之戰有太多驚奇有趣的虛幻布景。但實際上,即便乾隆一生以驍勇善戰自居,在他82歲那年撰寫自己的"十全武功"時,仍對清緬之戰產生了遲疑。拋開戲劇的歡愉,今天就一探真實的清緬之戰,結局究竟如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結局?
  • 遠去的硝煙,王毓蓁赴緬遠徵親歷記
    遠去的硝煙,參加赴緬遠徵親歷記01 首戰同古,打響第一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了我沿海的若干城市,封鎖了海上和國外的聯繫,進而又佔領了南洋群島的諸小國家當時,進攻緬甸的日軍有第十五軍的兩個師團,約6萬人,配備飛機200架。英國在緬甸的守軍只有英緬軍第一師、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軍第三十六旅、英國第七裝甲旅,共約4萬人,配備飛機四五十架。在這樣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要求,決定組編遠徵軍入緬作戰。
  • 世上最貴的10把槍(同時也臭名昭著)
    這些槍每把都有自己的故事,再有錢也很難收集。而這些最昂貴的槍枝同時也臭名昭著,它們之前大都屬於江洋大盜或者傳奇殺手。
  • 金三角毒品世人皆知,緬泰政府為啥不派軍隊去剷除這裡的毒販呢?
    (狹義上的金三角)其實金三角在二戰之前並不是什麼重要的毒品產地,這裡登上歷史舞臺還要源於1950年後國民黨殘軍的到來。1949年我軍官兵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國民黨勢力趕出了祖國大陸,在西南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因頂不住我軍凌厲的攻勢,撤往緬甸、泰國、寮國。
  • 中國入緬遠徵軍慘狀:穿越野人山3萬人剩3000,女兵更是僅存一位
    01 我國近代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無疑是抗日戰爭,從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抗日戰爭足足有14年時間, 全國全面抗戰就有8年之久。這8年間,我國的大好河山曾經有一半為敵人所佔領,主力軍隊只能佔據西南,一邊自保一邊徐徐計劃反攻。
  • 遼瀋戰役國民黨軍怎能不敗?士兵缺糧少槍,將領卻在黑市發財
    作為東北國民黨軍僅有的兩個重炮團,炮兵第七團第一,二營僅有編制馬匹半數,而飼養很差,第三營則無馬匹;炮兵十二團作為摩託化炮兵團只有七成車輛勉強可用。該團在作戰時無法全員出動,作戰只能以營為單位分散使用。
  • 姦殺英國遊客的2名罪犯被免去死刑:一場為時已晚的「泰緬之爭」.....
    很顯然,泰緬在此案的立場之爭,也就是「替罪羊與否」之爭,以下為本案3大爭議點:第一爭議點:泰國警方是否毆打緬甸勞工?2015年,2名涉案的緬甸勞工向法院表示他們遭到了毆打,泰緬民眾紛紛要求嚴查此事。但緬方的態度是,沒傷痕不代表沒痛苦,例如冰凍,使用枕頭按壓擊打、頭套塑膠袋等方式,也會讓人感覺到痛苦。
  • 清緬戰爭: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卻讓泰國撿了便宜
    當時清朝終於拿下了準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 英勇的中國遠徵軍入緬抗日,最終的失敗原因
    但是,由於錯綜複雜的原因,中國遠徵軍在入緬抗日的第一階段遭遇慘敗。關鍵的曼德勒會戰就因負責策應的英軍臨戰畏敵、擅自撤兵而流產,導致中國遠徵軍反被日軍抄了後路。此外,由於緬甸老百姓對英國長期殖民統治的痛恨,也不願幫助與英軍一路的中國遠徵軍。
  • 中國遠徵軍首戰敗後,為何還要二度入緬作戰?
    次年初,日第15軍向緬重鎮毛淡棉大舉進攻,進逼仰光,英軍毫無戰意,節節敗退,在此存亡絕續之時,英當局請求中國軍隊迅速入緬作戰。3月8日,日軍輕而易舉佔據了緬甸首府仰光,並順勢沿曼德勒方向進攻。 中英美三國在隨後緬北會戰上出現嚴重利益衝突,致使戰機屢屢喪失,失敗之勢難以阻擋。
  • 姚貝娜之死 張萬年之殤|我們悼念程靈素 總是比王重陽多
    在48小時內,兩名擁有社會知名度的人相繼離世。一位是戰功顯赫、官至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萬年,一位是在選秀中脫穎而出的青年歌手姚貝娜。  大家都看到了,姚貝娜之死,死得轟轟烈烈。因為她的歌,因為她的年輕,也還因為她捐獻出了她的眼角膜,姚貝娜的離開迅速覆蓋了網絡和微博、微信。如果借用一句時髦的話,可以說,「1月16日,我們都是姚貝娜。」
  • 「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打出中華軍人的士氣!
    中國與盟國地面部隊直接協同作戰的地域是中、緬、印戰區,這個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軍隊,它的地域構成非常複雜,這也是後來導致中國遠徵軍初次入緬大敗而歸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緬甸之戰是太平洋戰爭初期最為關鍵的陸上戰爭。1942年2月,10餘萬日軍以泰國、越南為基地,分3路攻入英屬緬甸。英國軍隊因為戰事不利,請求中國軍隊增援。根據1941年12月中英籤署的《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議》,中方以第五十六、六十六軍共10萬餘人組成遠徵軍,由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和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大軍於1942年2月先後從雲南進入緬甸。
  • 吳語之殤——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殤
    可是現在,據最新一份中國6到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數比例的調查,吳語佔比最低,而吳語正是蘇州評彈的靈魂,這就讓蘇州評彈面臨著沒有繼承人的危險,吳語之殤,只是一個縮影,這也就是蘇州評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殤。希望我們都能儘自己一份力量,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們的蘇州評彈和那個溫婉的江南。
  • 最冷的槍:抗美援朝狙擊之神,32天,436發子彈擊斃214名美國兵
    我是燕雙鷹,我賭你的槍裡沒有子彈《最冷的槍》講述的是一名抗美援朝狙擊手的故事,他原型名為張桃芳,是中國神級狙擊手,當年在甘嶺以436發子彈,32天內擊斃了214名美國兵,被譽為世界十大狙擊手。世界十大狙擊手都有誰?再講張桃芳之前,我們先說下世界十大狙擊手。所謂狙擊手就是咱們常說的神槍手。有些人是某行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