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自開播至今已將近1個月,但是圍繞在它身上的討論和爭議卻始終沒有停歇。由於製作方一些不常規的操作,導致影片還未開播就引發熱議。隨後又由於不可控因素撤檔,並被字節跳動公司以6.3億的巨款購買版權,成為了一部春節期間大眾可闔家共享的免費電影。
製作方相關的種種操作導致大眾對《囧媽》產生了不一致的看法。上映不到一個月,豆瓣已有超43萬人標記看過,近40萬人給出評價,這樣的數據說明電影本身收穫了巨大的流量,但豆瓣評分卻僅為5.9分,連及格線都不到。
有人認為《囧媽》商業片的性質太過濃厚,電影過於牽強,並無太大情感共鳴;也有人認為電影對於親子關係的探討非常準確,一如尋常家庭的現狀。在我看來,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只談電影本身,這部集搞笑和溫情於一體的電影,雖然沒有充分發揮徐崢「囧系列」的喜劇風格,對於家庭關係的探討也顯得不夠深入,但它卻依然是一部非常適合家庭聚在一起觀看的賀歲電影。
今天,我將結合電影的故事內容、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方面來解讀《囧媽》這部電影的主題,並在分析過程談談我的思考和看法。
01、從故事內容來分析:一場莫斯科之旅,是母與子打破隔閡的心靈之旅,也是伊萬重新了解親密關係的契機
陷入中年危機的徐伊萬,在妻子張璐離開之際為她修好檯燈,才知道原來她從來沒有喜歡過這個檯燈。張璐執意前往美國開拓市場,並再次提到兩人的離婚協議。徐伊萬不願意和妻子離婚,企圖趕往美國阻止張璐的計劃並拯救自己的婚姻。
由於駕照在母親身上,徐伊萬陰差陽錯之下陪同母親坐上了一輛開往俄羅斯的火車,還在這輛火車上發生了許多嬉笑皆非的故事。旅途前期,母親盧小花按照以前的相處模式,隨時管控兒子的生活。不堪重負的徐伊萬在母親的壓迫中迎來爆發,和母親產生激烈爭吵。
在我看來,母親盧小花始終沒有意識到兒子徐伊萬的成長,而這正是兩人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儘管徐伊萬早已不是當初的毛頭小子,可是在母親眼中他卻始終是個孩子。從日常飲食到夫妻關係,母親步步緊盯著,要求兒子按照她的預想軌跡生活。這種近距離管控引發徐伊萬的叛逆和反感,導致母子二人產生巨大矛盾。
在兒子的反叛和指責中,盧小花獨自出走。徐伊萬擔心母親,四處尋找,終於在空無一人的雪地裡看見母親落寞的身影。遭受兒子指責的盧小花,向徐伊萬坦誠當年的真相。當年盧小花因為愛情嫁給徐伊萬父親,卻被酗酒的丈夫傷害。正當她心灰意冷之際卻因為兒子徐伊萬的懂事而得到慰藉,從此將徐伊萬作為人生的寄託。
在母親心碎的陳訴中,伊萬才明白母親對他的掌控背後,藏著深深的母愛和期待。母與子的僵化關係在此刻得到緩和。通過這場溝通,徐伊萬的內心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母親的對話使他對於親密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原來不幸福的親密關係背後不是掌控,而是不懂言語的深愛。這也為後文徐伊萬和妻子張璐和解埋下伏筆。
02、從人物形象來分析:面對親密關係的禁錮和束縛,不同的人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
影片把目光聚焦在徐伊萬兩代家庭之中,著重描繪了3個主要角色,遭遇中年危機的徐伊萬,事事包攬的母親盧小花,獨立自強的妻子張璐。三人曾經彼此關心愛護,卻因為不善溝通而漸行漸遠。而我所關注到的是,同樣面對親密關係的束縛,徐伊萬和張璐卻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徐伊萬:不敢正視內心的情感,在親密關係被禁錮同時兼任丈夫和兒子角色的徐伊萬,是影片中最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母親控制欲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控制妻子張璐的加害者。
他指責母親,「在你心裏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你全都設定好了。」但他全然忘記了妻子張璐曾經對他說過類似的話,「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部都設定好了。」
在我看來,徐伊萬之所以深陷中年危機,正是由於他身上的矛盾性。人到中年,他已經不再是兒童,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想要擺脫母親的束縛,但是在強勢的母親面前,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選擇逃避。他把自己的人生折射在妻子張璐身上,成為另一段親密關係中的加害者。
張璐:敢於正視擺脫親密關係的禁錮和束縛導演徐崢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表示,選擇讓袁泉飾演張璐,是因為他希望張璐身上可以呈現一種獨立的現代女性狀態,張璐應該是永遠向前走,堅決不會回頭的人物。
不同於其他囧系列妻子最終都會原諒丈夫的大團圓結局,電影《囧媽》的妻子張璐最終還是離開了徐伊萬,為影片蒙上一層遺憾的悲劇色彩。但是這樣的結局,恰恰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
在衡量自己的人生以後,張璐果斷抽離這場並不幸福的婚姻。同樣是面對親密關係中以愛為名的禁錮和束縛,張璐不像徐伊萬選擇逃避,而是選擇離開。張璐的選擇讓她重啟了自己的人生。擺脫親密關係禁錮後的張璐,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本色。
03、從情感表達來分析:平凡的母與子關係,在所有平凡的中國家庭都在上演,父母與子女之間本就是一場不斷揮淚告別的旅途
電影中很多搞笑的場景都來源於生活,諸如媽媽一顆顆小番茄、核桃、紅棗餵到兒子嘴裡,一瓶瓶果汁、薏仁水、自製飲料輪番轟炸......像極了每一個平凡的媽媽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子女的場景。而徐伊萬的表面接受背地嫌棄,也像極了我們每一個普通的子女「陽奉陰違」的表現。
電影關於這種細節的刻畫還有很多,比如媽媽一邊期望兒子吃紅燒肉,一邊又嚴格控制紅燒肉的數量,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媽媽一樣。舉個最平凡的例子,你悶在家裡時她怪你不出去透氣,你出去玩耍時她又怪你不顧家。母親總是在管制你同時又害怕你會掙脫束縛,永遠離去。
子女的成長對於父母而言,其實是一場不斷接受離別的過程,就像影片中的母親盧小花一樣。小時候徐伊萬把母親當成最親近最熱愛的對象,他告訴母親,「長大後我來保護你」,這一句話成為支撐盧小花活下去的精神動力。
可是隨著徐伊萬逐漸成長,他擁有更廣闊的世界,他開始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也逐漸和相依為命的母親漸行漸遠。盧小花無法接受徐伊萬的忽視,所以趕走保姆,甚至不惜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留住兒子徐伊萬。
電影中種種場景和畫面,一如我們所有普通家庭時刻上演的情景,這樣的故事內容很容易打動熒幕前的觀眾,讓觀眾想起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或許只有時光褪去,年華散去,我們才能真正理解父母對孩子那份深情的愛意和無盡的依賴。在這場不斷揮淚告別的旅途中,作為子女的我們,很可能一直都辜負了始終等待在原地的父母。
寫在最後:
我不否認電影《囧媽》對親密關係的探討並不深入,但是我認為,這一場歡笑之餘又帶著溫情的莫斯科旅途,確實呈現了太多接近現實生活的家庭相處之道。在疫情席捲全國的悲痛氛圍中,如果能有幸平安待在家裡,捧一杯熱茶和家人共享這部電影,未免不是一種幸福。
在我看來,若只關注表面劇情無法完全解讀這部電影的感人之處,所以今天我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達三方面來解讀導演徐崢這部囧系列最新作品《囧媽》的精彩之處,與此同時,我還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說明:本文配圖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文/初見魚子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