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前任3》比作華誼兄弟的一個產品,那麼它真的算一個好的產品嘛?我們以同為華誼兄弟出品的《芳華》和《前任3》兩部電影來進行對比,首先是口碑和大眾評分,這基本決定了電影的票房收入。
在評分的風向標當中,《芳華》7.8分,而《前任3》僅斬獲了5.9分,可以說從大眾層面來看,《前任3》是一個不合格的產品。
如果從產品的信用背書來看,《芳華》的導演馮小剛是國內的一線導演,亦是曾經的賀歲片票房擔當,而其編劇嚴歌苓亦是奧斯卡最佳編劇的評委,是目前中國最炙手可熱的編劇之一;反觀《前任3》,其導演和編劇為田羽生,雖在圈內有一定知名度,但相較馮小剛和嚴歌苓,其充其量僅是一枚新人。
再從產品的投入來看,《芳華》投資1.3億,《前任3》的成本僅3000萬,還不到《芳華》的四分之一。那麼這樣小投入的電影,是如何實現一天一個億的票房逆襲的呢?
以上來源百度指數
《前任3》講述的是你的前任最終為什麼會成為別人的老公的故事。有前任的人必定有點故事,在懵懂的戀愛時期,誰都有過後悔,這樣的故事旋律便奠定了影片的人群定位。
通常製片方會將20~29歲的人群定位為票房主力軍,因為他們更活躍更容易貢獻票房,但《前任3》卻打破此魔咒,定位觀影人群為30~39歲。因為該片講述的是「前任」話題,當代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會有前任,而30~39歲的已婚人士更會選擇在即將邁入平淡生活時去回味自己的前任和過往的故事。於是這樣一部追溯前任故事的影片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大齡受眾的首選。
以上的影片口碑往往走兩個極端——好看和不好看,好看的受眾會強烈推薦,而不好看的往往偃旗息鼓被人懶得提起,但《前任3》雖然豆瓣評分5.9,但它的線下口碑確是這樣的:
場景一:30歲的大叔在酒足飯包之後跟你說,《前任3》這個電影有毒,千萬別去看,我看完就給前任打了個電話,然後和老婆吵架到黎明;
場景二:32歲的某女士在閨蜜群裡組織討論觀影后痛哭流涕的老公是否有故事,還奉勸閨蜜們帶著老公看電影可以試忠誠度;
場景三:37歲的領導在電梯間和你聊起來最近的電影,忽然奉勸你千萬別和新婚老公一起去看,寧選同事不選老公。
雖然種種場景都在說這是一部不太好的電影,但它卻巧妙的抓住了受眾的好奇心:有毒、試忠誠度、不能帶老公去看……這些詞眼要比單純的「好看」更有吸引力,可以說在這一波輿論傳播上,《前任3》下足了功夫。
男子看完《前任3》欲跳樓
一部電影上映10天以後,基本進入疲軟期,尤其是對於這樣一部小成本電影。於是在上映幾天後,便爆出來男子看完《前任3》後與妻子吵架要跳樓。因為看電影而跳樓的這估計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一部能誘發人跳樓的電影難道票房會差?
更有看完《前任3》,閨蜜團組團送前任花圈的,在各大官V推廣吸睛。
以上僅屬於電影上映後期的事件公關,在《再見前任》上映的前中後期,這樣的事件公關數不勝數。據淘票票專業數據統計,從上映前154天到現在,《前任3》的推廣數據是這樣的:視頻1.32億播放量、網絡新聞1427篇、新浪微博120.8萬篇、微信公眾號文章1.7萬篇。
正是有了這一些列的公關動作,才將這樣一部小製作的電影炒成了超級話題,讓原本對這部電影沒有好感的人選擇走進影院貢獻票房。
由此可見,僅有大的製作,大的導演,大的廣告宣傳,並不能將一部原本應該口碑爆棚的電影送上票房之首,反而是那些定位準確、容易製造話題並且公關事件強勢助陣的電影以小博大,最終摘得票房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