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散打比賽,我們會看到一些選手會把前手放下,放到腹前,甚至下垂到腿側,而不是一直舉在胸前,這是為什麼呢?
有時一些選手因為採用這樣的姿勢,被人用手或腿擊中下巴或頭部時,還會有網友說這些人亂搞,不按正規姿勢,所以活該,那麼事實的真相是如何?
我們知道散打的拳架是出自於拳擊,因為當年某種原因,中國的傳統武術技擊的因素在收藏到國家的時候被取締了。然後呢,等需要與國際在搏鬥接軌的時候,是這些學習舞術的專家,學者們在主管搏擊運動,發現打不過別人時,就全面的倒向了拳擊,還自以為是學習了先進經驗,卻不知是自己學藝不精導致打不過別人。
按拳擊的要求,手部的姿勢「後手應該放在下巴附近,在練習中甚至可以貼住下巴以防後手習慣性掉下來。前手的高度與後手基本保持一致,離下巴大約一公尺的距離」。這種姿勢是因為拳擊時,只能擊打腰部(臍部)以上的正面和側面,練拳擊的前手與後手的高度接近是為了保護好下巴,這是因為他們的防護範圍較小,下巴和頭部是重點保護部位。所以拳擊的手部是偏向上防守的。
但是這樣的姿勢到了散打比賽時,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散打是可以擊打全身(特殊的部位除外)的。那麼這樣的姿勢對於腰部以下的防守就出現了問題,所以實際上在散打的時候, 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運動員,他的手形與拳擊運動員是有一定的調整的,會放得稍下一些。
散打選手雖然會把手相對拳擊放低了些,但是在實戰中,仍然會產生一個視野上的盲區,就是對手的後腳區域,在對方邁步前行時,或者後腿踢擊時,剛開始很容易看不到,等看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反應了。所以很多好的選手就會把前手放低一些,這樣一來,就能看到對手的全身。當把前手放下,放到腹前,甚至下垂到腿側的時候,視野就會很開闊,當對手後腿踢擊的時候,能馬上看清楚,從而有更多反應的時間。
當然,由此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前手放下後,如果不能提高警惕,容易被人從這一點突破擊打下巴或頭部,這是注意力不集中或功夫不到的原因,跟採取的姿勢無關。事實上,那些說用這種姿勢錯誤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嘴炮黨,沒真正的練過拳。
按傳統宗風所示,散打運動員把手稍放低,則可以做到「顧住三前盼七星」,三前是身前,眼前,腳前;七星是肩肘腰胯頭手足。因此在比賽時稍垂下前手而不是放在胸前的選手,才是真正的好選手,他們選擇了更好的姿勢,這樣能全面看到對手的動態。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