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創造城市新生活

2020-12-26 央廣網

傍晚,位於東四環和東五環之間的西店記憶文創小鎮,又熱鬧起來。

人群中,有專程「打卡」網紅餐廳的情侶,有來繪本館看書的孩子,有附近遛彎兒散步的居民,甚至還有專程來「打卡」的來京旅行者。

這裡像公園、像街區、像商圈……唯獨不像人們印象中它本來的定位——文創產業園。

不僅僅是西店記憶文創小鎮。798藝術區、郎園Vintage……越來越多的文創園,邁過了「吃瓦片」「封閉經營」的1.0、2.0階段,進入3.0階段:在服務企業,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的同時,打開大門,主動融入城市,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文化供給、消費業態和優美環境,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城市公園」。

打開大門 擁抱城市

運營文創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關起門來,當「二房東」「吃瓦片」。但這一招兒,在高樓林立的北京,很難行得通。

「周邊有那麼多現代化的寫字樓,單純做租賃,文創園肯定會被湮沒。」國家文創實驗區管委會主任豐春秋說。「吃瓦片」只是文創園的1.0階段,北京很多文創園區起步之初,就已迅速進入2.0階段,即有意識地整合產業鏈上下遊,為企業提供政策、財稅等方面的服務。目前,文創園又進入3.0階段:打破傳統園區的封閉運營模式,主動打開大門,擁抱城市。

西店記憶文創小鎮,目前已有百餘家知名企業入駐,但整個園區,沒有圍牆,連大門都沒有,茂盛的狼尾草就是園區的軟隔離,連名字都不再叫「園區」,而是叫「小鎮」……一切都傳遞著一個信息:「歡迎大家隨時進來逛逛。」

無獨有偶,十年前,誕生於CBD核心地段的郎園Vintage文創園,自投運之初,就積極舉辦惠民活動,還陸續運營了電影、文學、音樂、崑曲、戲劇、青少年教育、公益等十餘個模塊,擁有不少鐵桿粉絲。

「養魚先養水。」首創郎園總經理趙春燕說,園區主動融入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設,持續生產出優質文化內容,才能營造出文創的「魚塘」,企業也才會如遊魚一般不請自來。

幾年間,郎園Vintage文創園孕育了得到、果殼網、窮遊網等一大批文化內容及文化服務類企業,園區年產值超百億元,人均產值246萬元,是行業平均水平的4倍。雖然被華麗的寫字樓包圍著,但郎園Vintage不論是租金還是滿租率,都始終位於CBD地區的前列。

文創園融入城市,既順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也為入駐企業有效賦能。園區打開大門,文化創意的生產要素和消費要素能夠直接對接,達到產業結構的供需對稱。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範周表示,文創園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產物,它聚合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力量,在城市更新和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文創園在規劃自身發展時不能坐井觀天,而要站在城市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應該承載怎樣的城市功能,比如創造文化消費的新內容、塑造城市的IP,甚至是打造環境優美的「後花園」、工業遺存的「博物館」等。

塑造個性 文化地標

國慶假期,劉晨一多半時間都在郎園Vintage。

前三天是稜鏡mini戲劇節,40多場風格迥異的劇目一一上演,還有9位戲劇大咖開設「大師課」。戲劇節結束,動漫影展和二次元市集立馬兒接檔,最後兩天還有林象影展。

假期中,來郎園Vintage的市民將近1萬人。

這是郎園Vintage的常態。園區裡除了城市書屋等公益文化服務設施,還有15%的自持文化空間,如虞社演藝空間等。一年到頭舉辦400多場文化活動,除了規模較大的戲劇節、圖書市集之外,還有二三十人的小活動,例如電影分享會、健身操、脫口秀、瑜伽課、形體訓練營、長街火鍋趴……疫情也沒有阻止文藝青年的熱情,4期「崑曲battle大賽」在線上舉行。

有的活動免費參加,就算有門票,價格也不高,稜鏡mini戲劇節,三天40多場劇目,通票只要240元,一放票就「秒光」。「搞文化活動本身不會賺很多錢,最多能達到微利運營,可是卻能為園區創造與眾不同的IP和個性,同時也為市民提供非常豐富的文化供給,這都是無法單純以金錢收益來衡量的。」趙春燕說。

郎園因此收穫了眾多「鐵粉兒」,劉晨就是其中之一。「CBD缺什麼?寫字樓、咖啡館、高檔餐廳不缺,可文化空間在這裡就算奢侈品了。」劉晨說,他單位離郎園不遠,有次午休閒逛至此,立即被圈粉。忙裡偷閒,去郎園聽幾場崑曲、挑幾本好書,是他繁忙日常中難得的「詩和遠方」。

「外地同學來北京,你會帶他們去哪裡玩兒?」

範周時常這樣問自己的學生。年輕的孩子們回答的五花八門,但最熱門的選擇竟不是景區和公園,而是充滿個性和文藝氣息的文創園。

喜歡當代藝術的人來北京,時間再緊也得去一趟798藝術區;要體驗創意設計,751D·PARK肯定不會讓人失望;若是想聽聽崑曲看看劇,郎園Vintage必須有一席之地……

一座座個性十足的文創園,正在成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城市更新 留存記憶

朝陽區曾是工業重鎮,本市的紡織、電子、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都落戶於此。幾十年前俯瞰京城,車間、倉庫、煙囪、高爐,星星點點分布在城區東部,支撐起了北京的經濟發展。

而今再度打開地圖,會發現很多工業遺存變成了文創園。

晴朗的日子,西店記憶文創小鎮裡遊人如織,不少情侶特意趕來拍婚紗照。「這裡太美了,是復古和時尚的交融碰撞。」在一家點評網站上,一位網友為小鎮點讚。

三年前,小鎮還是北京玻璃廠的庫房,建築斑駁,雜草比人高,6條鐵路線把庫房分隔得七零八落,每隔半小時,還會有一列火車轟隆隆駛過……與附近車水馬龍的廣渠路和東五環相比,這裡仿佛是被遺忘的角落,附近的居民很少到這來,更沒有投資商願意接手。

西店記憶文創小鎮卻決定試一試,因為他們發現了工業遺存的特別之處。

「利用工業遺存建設文創園,本質上是在做城市更新。既要保留城市底蘊,又要完善功能,引入新產業,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難度非常大。」項目運營負責人曾豔紅說。他們在著手規劃設計時發現,鐵軌原本是該地區的劣勢,但其濃厚的歷史感可以打造成地區的特色。就拿西店小鎮的首個網紅作品來說,它名為「火車駛過的咖啡館」,保留了完整的紅磚牆面,配以黑洞石、青磚強化其厚重感。加建部分採用了透明玻璃幕牆,屋頂是銀色的拱形金屬材料,室內車廂的樣子呼之欲出。一窗之隔,火車每次駛過都成為一道風景。

小鎮之外,路網被高度僅2.2米的鐵路橋斬斷了,多年來,大車始終無法通行。這次改造時也花了不少成本降低路基,打通路網,提升和再造區域功能。

這場城市更新極盡精細,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把鐵軌、路橋、庫房等工業元素和文創小鎮的設計有機融合。建築修舊如舊,產業、環境和功能卻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西店記憶文創小鎮一面世就令人驚豔,不僅企業紛紛爭相入駐,其文化底蘊和設計美學,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處欣賞生活之美的好去處。

時光悠悠,因文創園而重煥生機的工業遺存,訴說著城市的往事,也見證著城市的未來。

一天,上午8時,幾十位退休老人從京城的四面八方趕到798藝術區,他們是七一八聯合廠的老職工。老友相逢,頗有「驚呼熱中腸」的人生況味,令聞者動容。

一年一次,這樣的聚會雷打不動。

798藝術區正是由七一八聯合廠改造而來,鏽跡斑斑的機器、鋼管鐵道、高高的煙囪,至今與先鋒藝術共生。「有的老人故去了,他們的孩子也會接棒參加聚會。」798藝術區的負責人說,這好像是一個紀念青春時代的儀式,「這就是保留工業遺存的意義。」

「城市寸土寸金,老廠房位置好、交通便利,是數量極為可觀的可開發資源。」豐春秋說,過去幾年,朝陽區在未新增一分用地指標的情況下,通過「騰籠換鳥」建起了96家文創園,其中70餘家是由老廠房改造而來,留存著城市的記憶,也推動著城市的更新。

產城融合 生活新景

東億國際傳媒產業園位於東五環遠通橋西北角。走進園區,總有進了公園的錯覺。

深深淺淺的綠,覆蓋園區總面積四成以上,從春至秋,蓬蓬勃勃。建築之間,僅是叫得上名兒的花木就有幾十種,樹林間有卵石小徑、座椅、鞦韆、藝術雕塑,還有兩片標準籃球場。

文創園做綠化,也像公園一般精細。今年,這裡營造了玫瑰園、柿子島兩處新景觀,栽植了紫雲英和木槿花牆,還開闢出一處小小的農耕園。一壟壟菜地裡,辣椒、番茄、油麥菜長得帶勁兒……身居城市,也可遐想田園。

產業園執行總裁王涓說,這些設施均免費對外開放,織補了周邊社區缺失的公共空間。不少居民把這裡當作「後花園」,清晨來打籃球,傍晚來散步遛彎兒。

京城東部最大的專業油畫館——東億美術館也坐落於此。2600平方米的美術館中舉辦的「得境取象」畫展,展出包括龎均、閆振鐸等知名畫家的97幅作品,吸引了許多油畫愛好者前來參觀。2017年底開放的美術館,迄今共舉行了50場藝術展,累計到場參觀近10萬人。不僅僅是美術館,這裡還是一個藝術的課堂,面向周邊社區開辦水墨、素描、水彩等系列公益講座,最多一場講座,有900多名居民到場。

在三間房地區,懋隆文創園成了周邊孩子們的非遺課堂。園區二樓的藝術品展廳裡,除了展出珊瑚花籃、翡翠白菜、寶石燈、泰山牙雕等藝術品,還有數十件手法稚嫩的作品,這都是孩子們親手製作而成的。

「孩子們來到懋隆體驗『花絲鑲嵌』製作工藝,以軟鉛絲代替金絲,碎瓷片代替寶石,材料雖普通,工藝卻高度相似,這種體驗,可以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古老手工藝的精湛技法和獨特魅力。」文創園副總經理王穎說。

「懋隆課堂」的影響還在擴大。作為北京工藝品業內的老字號,目前,懋隆旗下有上百位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懋隆和入駐企業共同研發了「燕京八絕」系列課程,不論是雍容的花絲鑲嵌、典雅的景泰藍製作或是華麗的京繡,都轉化為簡潔易懂的手工課,工藝大師手把手教學。不僅僅朝陽區,就連海澱、順義等區的學校也慕名而來,邀懋隆開課。

……

產城融合,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文創園,不再只是孵化文創產品的產業園,還變成了城市的博物館、會客廳、後花園、圖書館……更加新鮮,更有味道的城市生活,正在這裡發生著。

對話

記者:文創園該如何融入城市?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範周:文創園融入城市,是順應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園區聚合了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力量,對於城市品牌推廣、區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它不應該是孤立的,應該和社區、街區、校區聯動發展。它應該是城市的會客廳、圖書館、後花園、博物館等等,是一個文化綜合體,以彌補城市需求的缺口。

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文創園成為市民綜合體驗的重要場域。一方面,影響著消費者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有效展示城市形象,塑造個性化特色。

文創園融入城市,也需要政府的規範引導和政策支持。應該將園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進行整體打造。比如在建設方面,將創意元素融入街區、社區;在運營方面,要符合生態宜居城市的總體定位。例如今年,朝陽區就出臺了《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的認定辦法》,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重要的標尺。政府部門將在資金、人才、推介、招商等政策中,向示範園傾斜。

他山之石

M50創意園

位於莫幹山50號的老廠房,濃縮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以來上海城市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史。1999年11月,業主上海春明粗紡廠停產,保留下這片40餘畝,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築群,這也是目前蘇州河畔保留最為完整的民族工業遺存。曾被評為上海必去的十大文化地標之一,於2005年掛牌成為上海市首批創意產業聚集區。

近年來,M50創意園先後引進了2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餘戶藝術家工作室、畫廊、高等藝術教育以及各類文化創意機構。

M50創意園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近兩年,園區一直在強調「打開」,即變得更開放、更友好,讓更多的市民能走進來體驗藝術,對整個城市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調整商業結構上,擴大年輕人喜歡的複合型空間讓他們可以閒坐,享受一杯咖啡,同時又可以看一個展覽。園區根據不同的客戶量身定製了三條線路,有專業藝術欣賞的線路,有普通市民體驗藝術的線路,還有以消費為主的線路。

相關焦點

  • 文創園的風還能刮到哪裡?
    ,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一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做廠房二房東的企業其實是很多的。但其實我後面發現「杭州沒有非常好的文創園」說法不完全對,像比如說杭州的很多一些老舊廠房,它其實沒有往文創園方向去改。比如說最有名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他其實就是一片以前的老舊倉庫,然後進行了改造,包括杭州的雲棲小鎮,早年轉塘工業園,當初很多的廠房改造成了數據中心,這其實也是一種改造,它只是沒有往文創這個方向去走。
  • 舊廠房「變身」文創園,太驚豔!
    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適逢其時,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文創園蓬勃興起,吸引了大量外資參與。恆豐老廠區緊鄰地鐵一號線鏡水路站,位于越城、柯橋兩區交界,周邊三公裡內有商住小區80多個,居住人口約20萬左右,附近還有三所大學、一所國際學校,地理位置較好,在政府政策扶持和有力推動下,公司決定向文化創意產業進軍。
  • 傳承記憶華美變身 鄭州二砂文創園開園
    傳承記憶華美變身 鄭州二砂文創園開園 2020-10-22 09:26:02 來源:映象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建東緙絲作品在二砂文創園展出。10月17日,鄭州二砂文創園正式開園。曾經全國最大、亞洲第一的鄭州第二砂輪廠變身生態文創公園。二砂文創園從二砂舊址上崛起新生,旨在打造鄭州工業歷史遺存文化地標、中原科技文創新經濟產業高地、國際化城市文化消費新領地。多位重量級的非遺大師,來自北京、雲南等地的頭部文創企業等籤約入駐園區。
  • 二砂文創園開園,打造「國際鄭」文創新地標
    鄭報全媒體記者 孫志剛 馬健 通訊員 張黎 文/圖10月17日,鄭州中國二砂文創園開園儀式暨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二砂文創園包浩斯建築內舉行。二砂文創園在老廠房基礎上改建,也凝聚了鄭州人滿滿的期待。二砂文創園堅持特色發展,依託二砂片區擁有亞洲最大的包浩斯建族群,聚焦工業遺存保護,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建築設計、文化和藝術交流展示平臺,形成具有鮮明歷史文化元素符號的現代化活力社區。
  • 玩遍上海-----松江「雲間糧倉文創園」
    於是,一錘定音:去當年的糧食加工廠,如今的「雲間糧倉文創園」。既有「歷史沉澱」又有「現代華麗轉身」!立即通知學生,時間定在年初五,早上八點。        非常準時,年初五早上八點,崔欣便帶上我和先生並邀上我妹妹一同前往目的地---松江「雲間糧倉文創園」,在此要稍作注釋:「雲間糧倉」得名於松江的別名「雲間」。
  • 華山文創園: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除了舊工廠得以保留,文創園管理財團還與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合作,新建了戶外的表演舞臺,規劃了新的城市公共綠地。文創園不僅是一個大型藝文空間更成為民眾觀光休憩的據點。之所以不說藝術家,是因為文創園給每一位只要有夢想並為之付出的人都提供機會與平臺,除了打造自己的創意,使其成形,還給他們的創意展現的場所,工作坊往往於是成品展示的平臺,也進而把文創的作產品導入市場。文創不僅有自己的產品,也有了自己的產值。
  • 這裡是重慶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將打造山城下一個文創園
    來自: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 舊建築是城市的重要記憶 作為珍貴的資源將其改造、盤活 可以延續城市的文化 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創造力 好消息
  • 亞洲第一砂輪廠華美變身,鄭州二砂文創園首期盛大開園
    二砂文創園是鄭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32個核心片區中,涉及中原區的三個核心片區之一,也是鄭州市文創項目的「重頭戲」。二砂文創園在老廠房基礎上改建,也凝聚了鄭州人滿滿的期待。  首開園區正式開放!鄭州二砂變身生態文創公園  10月17日上午,主題為「星所在·鄭中心」的鄭州中國二砂文創園開園儀式暨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二砂文創園包浩斯建築內舉行。
  • 鄭州二砂文創園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鄭州二砂文創園首開園區佔地100餘畝,總建築面積約5.7萬平方米。園區的主樓就是昔日的工廠辦公大樓,經歷幾十年風風雨雨,仍在使用發揮餘熱。在主樓後側的砂輪樂園裡,工業風十足的滑梯等玩樂設施,吸引了不少小朋友。
  • 鄭州二砂文創園首期開園!17家知名頭部企業已入駐
    鄭州二砂文創園首期開園!10月17日,鄭州中國二砂文創園開園儀式暨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二砂文創園包浩斯建築內舉行。園區景色採取「文創+科創」融合發展,以科技、旅遊、金融的深度融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互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的互動,打造創意新經濟,鄭州國際化大都市城市文化新地標,現代化時尚藝術體驗地和中原文化經濟產業性高地
  • 就在大生365文創園,南通這處塵封的老廠房即將重生!
    把創意和靈感傾注於這個布滿歲月痕跡的空間,蝶變成城市裡最旖旎生動的風景——大生365文創園!置身文創園,能夠強烈感受到工業風格與現代創意的融合與對話。這裡,一半是歷史風貌,一半是開拓創新。在這座人流不息的城市裡剝落浮華與喧囂,在懷舊古樸與文藝氣質中開啟了一場慢生活之旅。午後斜陽,與閨蜜好友一起相約在清新幽靜的環境下,享受FIOUR&EGG下午茶的曼妙時光。
  • 唐庫文創園:「劇本」打造潮玩新夜象
    唐庫文創園:「劇本」打造潮玩新夜象 2020-12-25 0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拉薩市著力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市:揚帆奔向新生活
    揚帆奔向新生活——拉薩市著力打造現代化中心城市  琳琅滿目的各式商品、車水馬龍的交易市場……拉薩市以迅速發展的商貿業彰顯出活力之心、價值之心、幸福之心的動感魅力。近年來,拉薩市抓住青藏鐵路通車後拉薩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擴大的機遇,促進拉薩市商貿流通業科學發展,進一步提升拉薩市作為西藏自治區商貿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地位,發揮商貿流通業在推進拉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正在將拉薩建設成為輻射全自治區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城市。
  • 杭州餘杭大運河1986文創園服務中心啟用
    近日,杭州餘杭啟用大運河1986文創園服務中心,晚峰書屋、耀華數字建築學院、大月古風攝影基地等13家企業正式落戶。自此,大運河文化帶(餘杭區運河街道段)有了一處文創新地標、人才聚集地。集聚更多像晚峰書屋這樣的文創項目,優化資源配置是大運河1986文創園承擔的重要職能。大運河1986文創園佔地42畝,前身是五杭麻紡廠,為有效提升利用工業遺存,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運河街道以零土地招商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於今年5月正式啟動該文創園建設。
  • 帶你打卡鄭州最新網紅地——二砂文創園
    大河網訊(記者 馬紹坤 李彤)認識一座城,要從「打卡」專屬的城市符號走起。提起鄭州輝煌工業的代表,「二砂」首入腦海。作為曾經全國最大、亞洲第一的砂輪廠,二砂譜寫了輝煌的鄭州工業。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也退出歷史的舞臺。為留住歷史記憶,二砂文創園在眾人滿滿的期待中「華麗登場」。
  • 首批17家企業入駐鄭州二砂文創園
    這些企業的入駐對於二砂文創園又意味著什麼?鄭州二砂文創園首開「網紅打卡地」美感與人氣兼備康德說:「美是不憑藉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飛魚設計(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魚設計)的總經理喬楠對此感同身受。
  • 馬欄山音樂節:青春力量 舞動城市
    長沙是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今年的青春芒果節創新加入了「打卡長沙城」板塊,將整個城市納入到節日的氛圍中,誠邀全國民眾來長沙打卡,以文化的方式帶動城市形象傳播。媒體與城市的互動,已經深入到長沙這座城市的基因當中,這一次,青春芒果節在與長沙的互動下,建構出一座遍及全城的青春文化展示空間。
  • 人民網|馬欄山音樂節:青春力量 舞動城市
    長沙是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今年的青春芒果節創新加入了「打卡長沙城」板塊,將整個城市納入到節日的氛圍中,誠邀全國民眾來長沙打卡,以文化的方式帶動城市形象傳播。媒體與城市的互動,已經深入到長沙這座城市的基因當中,這一次,青春芒果節在與長沙的互動下,建構出一座遍及全城的青春文化展示空間。
  • 老胡同居民過上新生活
    開欄的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中,一座座城市持續崛起,一個個縣城、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群眾身邊的幸福變化正在成為最美好的時代故事。如今,胡同實現了華麗轉身,留住了老北京的記憶,老胡同裡的居民也過上了新生活。  「共生院」裡的胡同人家  崇寶財所住的30號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門馬廄所在地,總面積300平方米,有3排房,過去住了14戶居民。「一家三四口人擠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院子裡到處是私搭亂建,沒有廁所,生活很不方便。」居民們回憶說。
  • ...古床、石磨、陶罐……他用老物件在科學城「碼」出一個文創園
    農業文創園當傳統農業「撞」上文化創意後農業也會變得時尚變得「性感」下面這些東西你有多久沒見過了?這些對於00後來說,或許一臉茫然但對於生長在農村的80後、90後這是一件件寄託著成長經歷的老物件文藝一點,它們承載著「鄉愁」如若遇見它們,你會做什麼感嘆兩句還是發朋友圈科學城香爐山街道的李啟利一個見證城市拓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