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介紹下去看了《絕命海拔》,這部傳記冒險大片,用前幾年很火的那個一句話劇透來概括,就是:一群人,爬,作死的爬。甚至還有看到一些評論,諸如:Anatoli不攜氧登頂就是沒有職業道德;電影那麼無聊簡直要睡著;鋪墊那麼長為什麼不直接切入登山戲;登山者傻不傻,會什麼要去找死之類的話。
我卻覺得是一部尤為可貴的電影。片中不乏有著同舟共濟的精神,向驚天險情的宣戰,對人類意志的謳歌,遼闊壯美的聖母峰,被幾個航拍抓下,令人目眩神迷。處處是災難大片的氣勢。但情節與情感的薄弱,令它在很多人眼裡,是一部不夠好看成功的商業片。太多人被爆米花寵壞了,要三分鐘一個小高潮,五分鐘一個大包袱,否則就打瞌睡。《絕命海拔》無法提供這樣緊湊的曲折起伏。但它是一部真正的大自然冒險片,浮華遍地、追名逐利的好萊塢,很少電影人有足夠的膽量炮製一部商業元素如此單一的作品。
看著出徵時一張張笑臉,一個一個變成凍得發紫的臉再被風雪掩埋,很難不落淚。可貴的是,電影並沒有誇大戲劇衝突。沒有預想中的冰層一點點裂開的讓人心焦的場面,也沒有人譁啦譁啦滑下雪山的觸目驚心場景。許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氣,慢慢地走不動了,然後永遠留在雪地裡。只有一些小細節能看出感情,前來營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裡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頸動脈後,默默地拉過他的登山包,蓋住同伴的臉。雪地裡醒來的倖存者掙扎爬起來又摔倒,看到了身邊已經凍僵的同伴,臉上的悲痛溢於言表。這樣簡單直接的死亡和悲傷,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兇險和殘酷。
自己選的路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想任何一個以「挑戰自我」為理由去長跑去登山去越野的人都會同意這個說法。山難中,夏爾巴嚮導遇難。他們從不自誇為珠峰的徵服者,從不以登頂為炫耀。他們了解山了解自然也了解自己的能力。 他們不但不用攜氧登頂,還能把滿的氧氣瓶背上去,把空的氧氣瓶背下來。多少「登山愛好者」把垃圾留在了珠峰,要不是Scott Fischer開啟志願清除垃圾的活動,還得有」登山愛好者「繼續把他們的空氧氣瓶留在那裡? 這些以為自己花了幾萬美金就有資格登頂的人,才是最沒有道德的最厚顏無恥的,跟攜不攜氧沒有關係。
電影裡,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營,說著登山的理由。
有人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有人是因為已經登了六個峰,就只剩下珠穆朗瑪,憋著一口氣要徵服。
有人是因為想要給一群孩子們做榜樣,告訴他們哪怕是像他自己這樣的一個平凡人,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還有一群人舉著酒杯,說「因為山在那裡」。
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登山者,也必然知道雪山兇險,上山後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用「作死」來形容,未免太輕率;他們一定有著非來不可的理由。
看完這部電影,我反而有了去登山的勇氣。
聽過一個故事,說有個跳傘教練是個快九十歲的老頭子,頭髮花白了身體還硬朗,在閒聊時跟我們說這是他跳傘的第十九個年頭,二十多年前他兒子去世,他一度陷入抑鬱不可自拔親人們也對此束手無策,直到他開始跳傘。「我一看到滿天雲彩和地平線都在我腳下,就覺得痛苦也沒什麼了。為了能看到這樣的美景,也值得繼續活下來。」
表面上看,他們都是為了一睹曠世美景。而實際上,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卻是當自己戰勝了身體和內心的懦弱,拖著傷痛抓到目標的時候,那一種成就感。人類太過渺小,我們永遠無法輕易地說徵服了一座山。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難,與其說是戰勝了自然,不如說是戰勝了那個曾經會被這些困難輕易打倒的自己。所以為什麼不去登山呢?都說登山容易上癮,站上一座山頂,就望著下一座。不指望攀登世界最高峰,只希望能在自己實力範圍內,努力地突破極限,挑戰自己。
群山總不會離你而去,在你努力磨練自己的時候,它們就在那裡等著你來。這種感覺,最美好了。
再回到電影。最觸動我的地方在電影結尾,每個人的結局一帶而過。有人永遠落在冰川夾縫中,有人漸漸被風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親人的懷抱,有人失蹤了,成為傳說。我想他們每個人,對此次登山總做過最壞的設想,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來了。這種抱著夢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
無論是魂歸大山,還是成功歸來,他們,都是英雄。
(以上圖文綜合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