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新片《絕命海拔》,是根據1996年珠穆朗瑪峰歷史上曾經最重大的山難事故改編。(2014年珠峰南坡發生的重大雪崩造成15人死亡,刷新了歷史記錄)
《絕命海拔》不僅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嚴苛地按照尊重史實的態度拍攝而成的電影。
友善謹慎的紐西蘭領隊羅布·霍爾(傑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飾),他的隊伍名為「冒險顧問」;而斯科特·費雪(傑克·吉倫哈爾 Jake Gyllenhaal 飾)則風趣搞怪,他帶領來自西雅圖的「瘋狂山脈」登山隊。他們相互競爭,又彼此幫助。
兩支隊伍中的勇士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中有郵差、記者、醫生,還有一名來自日本的職業女性。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他們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在扣人心弦的情感戲份之外,預報片中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特效鏡頭也令觀眾印象深入。攝影師利用大角度的橫搖鏡頭直觀拍攝了珠峰的冰川全貌,從爬梯處俯拍懸崖的鏡頭也突顯了懸崖的萬丈之深,令人如臨其境。傑森·克拉克在下山的緊要關頭,被一場特大暴風雪「迎頭痛擊」。暴風裹挾著的龐大雪塊激烈衝擊著傑森·克拉克,令他不得不抬起手遮住臉龐,免得遭到損傷。預報片開頭處,一場雪山崩塌的戲份也讓人心驚膽顫,龐大的雪球砸向觀眾,登山隊員紛繁滾落下山,特效幾乎可媲美真實雪崩。這一系列逼真的視覺特效被網友稱讚為年度最佳。
當時的登山慘劇,有不可控的天氣原因,也有一些具有爭議的「人為因素」。電影限於片長,無法詳盡地還原災難的一切。再加上我們對西方人(尤其是都長滿大鬍子後)的臉盲、人物的眾多,沒有任何準備看《絕命海拔》,或許會產生一些疑問。本文簡單梳理了一下當年山難的來龍去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996年,紐西蘭的「冒險顧問」和美國的「瘋狂山脈」兩隻商業登山隊向登頂珠穆朗瑪峰發起衝刺。經過40多天的準備後,他們選擇5月10日作為衝頂日期。但因為遭遇暴風雪和各種人為的意外,發生了2天內8人死亡的慘劇。其中5人來自這兩支隊伍,包括他們的兩個領隊。
事故原因:
天氣
造成這次山難的直接原因,是下午5點左右開始颳起的暴風雪。兩隊登頂後還來不及回到營地的隊員們被困在8000米以上的各處,其中5人沒有撐過風雪。
其實在登頂之前,兩隊已經收到可能有天氣變化的信號,但他們還是選擇在暫時的窗口期繼續前進。
夏爾巴人
商業登山離不開尼泊爾的夏爾巴人。登山隊會僱請夏爾巴嚮導負責扎帳篷、固定安全繩、在雪地開路等。
當天中午冒險顧問隊和瘋狂山脈隊主要隊員到達登頂珠峰的最後一道關卡——8790米處的希拉蕊臺階時,卻發現負責探路和提前設置路繩的夏爾巴人並沒有修好這一段的路繩。
瘋狂山脈隊夏爾巴人洛桑•江布,由Pemba Sherpa飾演
希拉蕊臺階是東南線攀登珠峰,最後衝頂時必須經過從南峰到最高點之間,海拔8790米處的一段40英尺高,幾乎垂直的裸露山體巖石斷面。埃德蒙•希拉蕊和丹增•諾蓋是第一個翻過這個斷面而登頂的隊伍,因此這段斷面被命名為希拉蕊臺階。
希拉蕊臺階
冒險顧問隊的嚮導安迪•哈裡斯和瘋狂山脈隊的俄羅斯人安納託利‧波克裡夫臨時搭設路繩,讓其他隊員白白空等了近1個小時。
電影裡的安迪•哈裡斯與現實對比
而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多待一分鐘都意味著更多體溫的下降,氧氣的消耗,還有神智的不清醒。
時間
一般認為,下午2點是攀登珠峰的「關門時間」。因為山頂下午容易吹風,而為了給下撤留足時間和體力,無論2點登到何處,都必須下撤。電影中,冒險顧問隊的領隊試圖協調各隊登頂日期,卻遭到南非隊為首的拒絕。下午1點半左右,有3支隊伍堵在希拉蕊臺階排隊等待上山。等到大部分人都登頂時,已經快接近3點。
1996年5月10日排隊等待登頂的登山者
下午6點暴風雪最大的時候,兩隊的大部分隊員被困在了距離4號營地僅300多米的南坳。雖然大部分人都熬了過去,但日本人難波康子沒能再站起來。如果他們早半個小時下山也許慘劇就不會發生。
難波康子
決策錯誤
冒險顧問隊的領隊羅伯•豪爾可以說要為自己的死負主要責任。
電影(左)與現實中的羅伯•豪爾
羅伯隊中的隊客戶道格•漢森上山途中身體已經出現問題,他卻罔顧規則,強行等待道格登頂。道格到達山頂時已是下午4點半,天氣已經開始變壞。他們下山的途中氧氣用盡,道森幾乎無法行動,而豪爾自己也體力透支,被困在暴風雪中。
郵差道格•漢森
而此時冒險顧問隊的第二嚮導安迪•哈爾斯誤以為希拉蕊臺階下方的儲存氧氣瓶都是空的,事實是氧氣瓶都是滿的,但錶盤由於結冰問題不工作了。本已到達南峰(8748米)的他背著氧氣瓶返回營救羅伯和道格,結果卻是三人的死亡。
各人倒下地點
同樣,瘋狂山脈的領隊 斯科特•費舍爾也做了非常不理智的決定。
斯科特•費舍爾,由傑克•吉倫哈爾飾演
他本人因為護送身體不行的客戶下山,在登山途中多次往返。加上自身身體出現問題,落後大隊伍1小時左右。但在他隊中所有客戶已經到達山頂並返回,他本人也已經多次登上過山頂的情況下,斯科特還是選擇衝頂,結果在下山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和失溫永遠的留在了山上。
後人為紀念 斯科特•費舍爾累的石塊和經幡
爭議人物:英雄or罪魁
這次事故發生後,有一個人一直處於口水漩渦的中心。那就是瘋狂山脈隊的嚮導,俄羅斯人安納託利‧波克裡夫。
電影裡的安納託利右冰島人扮演(左)
喬恩•克拉考爾在《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書中譴責他作為嚮導,卻選擇無氧登山,並且早於客戶先行下山。但事實上,暴風雪發生時,俄羅斯人多次往返營救客戶,瘋狂山脈隊客戶全部生還。5月11日,也是他找到斯科特•費舍爾的屍體並掩埋了他。為回應喬恩,他曾讓美國人代筆出書《The Climb》。
安納託利本是前蘇聯的專業登上隊員,成功地無氧登上過世界上最具挑戰的7 座高峰,包括珠峰。他對組公司、當嚮導並無興趣,只是為了登山籌資金而工作。但是他並非無情之人,珠峰山難3天後,他獨自攀登了8400米的洛子峰並創速度記錄。事後他表示,這是為逝去的戰友斯科特而登。
《絕命海拔》雖然3D效果一部,觀影時依然身臨其境。影片並不是賞心悅目的喜馬拉雅山雪地風光遊覽片,這是實打實的災難片。屏幕上的寒風一起,使人都心底瓦涼。在故事推進過程中,將登山者的心理變化展現得惟妙惟肖。同時,詳實地描述了攀登珠峰所有的前期後期準備,影片是對那一段重大山難事件歷史性反思。 (深圳晚報評)
點擊閱讀原文贏取茬子姐姐每天送出的電影票哦!今天送出的票是今天上映的《剩者為王》。
毒舌吐槽,嚴肅評析,換個角度看影視!
點擊閱讀原文領取電影票
長按右側二維碼,小茬子另外一號【圈裡事】,分享圈裡所有八卦新聞,電影資訊,MV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