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絕命海拔》背後的珠峰故事

2021-02-28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獨家專稿 在還沒來暖氣的11月3日,一部講述珠峰山難的故事片《絕命海拔》「攀上」內地院線,一股「雪上加霜」的高冷氣息迎面而來,人們也終於能在大銀幕上體驗一把「冰峰探險」的滋味……

一直以來,珠穆朗瑪峰都是不少文藝青年們心目中的聖地——空明澄澈的天空、仙雲繚繞的雪山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空間。而近一個世紀以來,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登山愛好者們徵服這座世界最高峰的欲望也從未停止。

然而為了把這隻最高大的猛獸踩在腳下,人們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1996年5月10日,12名登山者罹難,是當時珠峰攀登史上最慘烈的一次山難。這部《絕命海拔》正是改編自這次真實事件並以極為冷靜克制的姿態講述了山難的前因後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探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為啥是「Everest」:珠穆朗瑪峰到底該叫啥?

見過影片國際版海報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是「Everest」(艾佛勒斯峰)而不是「Chomolungma」(珠穆朗瑪峰),而臺灣版則是「聖母峰」,那麼這幾個名字到底都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埃佛勒斯」,目前比較可靠的說法是這個名字源自1852年印度大三角測量局某測繪站。彼時測繪員驚訝地測量出這座山峰的高度已是世界之最並將消息通報給當時的局長。1865年,當這一測量結果得到證實9年後,當時的局長便以前局長喬治·埃佛勒斯爵士的姓氏擅自將這座當時編號「第15號山峰」命名為「埃佛勒斯峰」。在西方國家這個名字依然根深蒂固,本片片名便是明證。

由於珠峰北坡在西藏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所以兩地對此峰的叫法也不同。「珠穆朗瑪」這個古老而優雅的名字來自藏語音譯,其含義有「大地之母」、「」聖母之水、「第三女神」等多種解釋。在1771年清政府的《乾隆內府與圖》中,正式敲定「珠穆朗瑪」這四個字作為漢語譯名並沿用至今。而自1960年開始,尼泊爾人稱其為「薩加瑪塔」,意為「天空女神」。臺灣人則綜合了藏人和尼泊爾人的叫法,得出了「聖母峰」這個有點兒讓人誤以為會和基督教產生聯繫的名字。



上山容易下山難:登珠峰是個啥體驗?

不了解珠峰的人可能以為向上攀登的過程是最為驚險刺激的,而事實上在這部《絕命海拔》全片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片中幾位主人公就幾乎都已登頂。影片花費了巨大的篇幅描繪的是主要是登山隊下山時候的緊張與慘烈,以及在這場殘酷的生死較量中暴露的人的道德底線、家庭觀念等問題。

根據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結果,珠峰巖面高為8844.43米,相當於一架波音747的航行高度。正如電影中所言,理論上人在這樣的高度「已經死了」。因此影片中大部分時間裡,登山隊員們都是在和漸漸喪失的體力、因嚴重失溫缺氧產生的幻覺以及強迫症似的好勝心作鬥爭。即使勉強到達峰頂卻因為沒有氧氣或是沒有體力下山,意外一樣可能發生。影片中這起山難表現的正是這種情況。

此外,電影沒有著力強調的是,攀登珠峰並非憑心血來潮一日兩日就能完成的「壯舉」,而更像是一項巨大、漫長又乏味的建築工程。登山隊員往往需要提前一兩個月就來到位於珠峰腳下的海拔5367米的大本營提前適應高海拔地區呼吸加速、pH值的改變、紅細胞數量激增等狀況,同時還要在營地之間做適應性攀登。同時,由於珠峰氣候多變、居住條件惡劣,腹瀉、嘔吐、暈眩這些症狀往往是家常便飯。對於攀登經驗較少的登山者而言,冰爪、冰鎬、梯子、安全繩的使用同樣需要時間學習。



登峰探險嚴重商業化:珠峰成「豬圈」

據統計,自1953年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蕊和夏爾巴登山家丹增·諾蓋首次徵服珠峰以來,已有近300人因攀登珠峰而喪命,這還不包括在攀登珠峰以後因為嚴重的身體問題很快離世的人數。從1921到1996年,幾乎每四個到達頂峰的人中就有一個死亡,但由於科技的進步和商業探險的推動,這一死亡率已大大下降,迄今已有3000人左右成功登頂珠峰,而這其中不僅有13歲小女孩,甚至也有80多歲的老人,人們對攀珠峰的狂熱可見一斑。

而由於日漸增多的登山者聚集在珠峰,使得如今的登山體驗早已不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那樣神聖而孤絕。據珠峰登山史學家埃伯哈德統計,2000年以前,一天內登頂珠峰的人數最多不超過50人,而2012年5月19日就有234人成功登頂。影片中「96山難」的發生與此也不無關係——在聲名狼藉的「希拉蕊階梯」前,由於沒有準備好登山繩索,多位登山者只能等待嚮導重新布繩,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氧氣。難怪瑞典職業登山家格拉哈姆曾吐槽:「這就不是珠峰般的體驗,這是豬圈般的體驗。」

與此同時,參加商業探險隊意味著你不僅有超過兩個的富有經驗的領隊當保姆,還有專屬的夏爾巴人幫助你馱運物資上山,但這也意味著這是一筆不菲的開銷。在影片中的1996年,一位顧客需要向「冒險顧問」登山公司支付6.5萬美元才能進入團隊,這還不包括去尼泊爾和的機票錢和個人的裝備費用。這就是為什麼影片中的「郵遞員」道格·漢森為何要日夜兼工才能攢夠錢參加登山隊。而在我國,登珠峰也主要是一個富人圈的遊戲,裝備、管理費、培訓費、交通費、服務費加起來動輒花掉人民幣30餘萬毫不誇張,所以如果你不夠「土豪」又躍躍欲試的話,還是先攢攢錢再說吧!



冒險顧問VS瘋狂山峰:亦敵亦友的兩支登山隊

從兩支隊伍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冒險顧問」偏嚴謹保守,「瘋狂山峰」則顯得張牙舞爪。從電影中不難得知,這也是兩隊靈魂人物羅布·霍爾(傑森·克拉克 飾)斯科特·費希爾(傑克·吉倫哈爾)個人風格的真實寫照。

在1996年山難時,霍爾年僅34歲卻已經創造了不少奇蹟:1990年他和創業夥伴創下了「7個月拿下7大洲最高峰」的紀錄;1992年和1993年分別帶領6名顧客成功登頂珠峰;九十年代最初的五年裡,霍爾共將39名登山者送上珠峰頂,比1953到1973年間所有登頂者還多3人。因此在那個時代的整個珠峰大本營中,霍爾自然算得上德高望重,「冒險顧問」公司營地也有著珠峰大本營「指揮中心」一樣的地位。

而費希爾可說是霍爾生意場上最強勁的對手:他在94年挑戰無氧攀登(即不帶氧氣瓶登峰)珠峰成功,並從山上移走了重達2.3噸的垃圾因此名聲大噪;96年1月的一次公益登山活動則幾乎讓他在西雅圖地區家喻戶曉。不過兩人在生活中卻互認為對方是朋友。正如電影中傑克·吉倫哈爾的演繹,費希爾帶著浪蕩不羈、不管不顧的嬉皮士作風,幾乎是霍爾的一面鏡子,然而也正是這種浪漫作風導致了他的死亡。不過諷刺的是,在96山難中,費希爾雖然賠上了自己的性命,顧客卻都安然無恙;看起來更「靠譜」的霍爾隊伍中則有包括自己在內的4人身亡。



弦外之音:《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原著惹爭議

客觀地講,《絕命海拔》並不是一部追求觀看快感和戲劇性的特效大片,影片製作過程中不僅儘量使用實拍鏡頭,劇情也近乎苛嚴地遵循著美國《戶外》雜誌專欄記者、96山難當事人喬恩·克拉考爾的原著《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雖然96年攀珠峰時的克拉考爾也是第一次登上海拔這麼高的山峰,但在此之前他已經是富有登山經驗的探險家。《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則是寫於這次山難發生後不久,於1997年4月出版。至今該書英文版的銷量超過百萬,並已被譯為2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然而,隨著這本書廣受追捧、甚至被譽為「登山者的聖經」,與之而來的爭議也沒有中斷。

1997年11月,一本名為《攀登》的書上架。內容主要是講述事件的另一親歷者阿納託利·布克瑞夫對那場山難的看法,因為他是俄國人英語不是很靈光,因此這本書是一位美國記者執筆的。在那起山難事件中,作為嚮導的布克瑞夫由于堅持無氧攀登(因為這種方式失溫更快,因此必須快速行動)早於所有顧客提前回到營地的做法遭到了克拉考爾的質疑。因此《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本《攀登》正是一次回擊。不幸的是,就在《攀登》出版後一個半月,布克瑞夫在世界第十高峰安納布爾納峰上遭遇雪崩遇難。


不過,無論原著還是電影中都沒有忽略他返回營救了兩名顧客的事實。電影中也並未對這一角色有任何醜化,反倒是克拉考爾自己看起來有些自私懦弱的嫌疑。而在《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2013年版中,克拉考爾也將關於《攀登》一書引發的爭議在附錄部分進行了闡述。

而影片中出現的IMAX團隊當年在得知山難發生後並未停止自己的腳步,繼續上山拍攝與此片同名的紀錄片《Everest》(旁白:連姆·尼森)並記錄了這次山難的點點滴滴,而這部《絕命海拔》也借用了該片中的幾個鏡頭。除此之外,關於這次山難的紀錄片還包括1998年《NOVA珠穆朗瑪死亡地帶》(旁白:朱迪·福斯特)、2012年國家地理頻道的《重返危機現場》第六季第九集、2008年《珠峰大山難》(Frontline: Storm Over Everest)等。

策劃、撰文/老飛宅 製作/老飛宅、毛筆多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絕命海拔》背後的珠峰故事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絕命海拔》背後的珠峰故事 時間:2015.11.0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老飛宅 分享到:
  • 比電影更傳奇的《絕命海拔》背後的故事!
    最近幾天,對於喜歡戶外運動的人說,一部源自真實事件的電影成為了熱門的話題,電影中多描寫的場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電影中故事發生的地點---珠穆朗瑪峰(也就是本片的英文片名EVEREST),不熟悉的是那電影中的所真實發生的故事,而這部近些年來不多的戶外題材電影就是《絕命海拔》。
  • 【新片預告】珠峰再現雪崩災難《絕命海拔》定於11月3日上映
    (港) / 珠穆朗瑪 / 遠徵珠峰 / 珠穆朗瑪峰IMDb連結: tt2719848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故事源自於1996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友善謹慎的羅布·霍爾(傑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飾)率領的紐西蘭「冒險顧問」登山隊,和風趣搞怪的斯科特·費雪(傑克·吉倫哈爾 Jake
  • 獨家採訪:絕命海拔的背後
    暢銷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Into Thin Air)講述的1996年的山難是否依然能吸引觀眾?尼克·海爾與新片《絕命海拔》(Everest)的主創人員深入交流,探討這部新片如何將這場災難真實重現,獻給新一代觀眾。
  • 【視頻】山難倖存者和登山者,是如何評價《絕命海拔》的?
    再加上我們對西方人(尤其是都長滿大鬍子後)的臉盲、人物的眾多,沒有任何準備看《絕命海拔》,或許會產生一些疑問。故事簡介:1996年,紐西蘭的「冒險顧問」和美國的「瘋狂山脈」兩隻商業登山隊向登頂珠穆朗瑪峰發起衝刺。經過40多天的準備後,他們選擇5月10日作為衝頂日期。但因為遭遇暴風雪和各種人為的意外,發生了2天內8人死亡的慘劇。
  • 《絕命海拔》效果太真少兒不宜
    珠峰有關的動人故事太多太多,環球為何選擇了這樣一部悲劇來拍攝?主創團隊花了12年的心思在《絕命海拔》項目上。影片是根據紀實小說《空氣稀薄地帶》改編的,這本書最早曾被拍成電視電影,說老實話那一版拍的真心不太理想。後來我們的合作夥伴、英國製片公司Working Title買下了這本書的版權。  這個故事從各方面來說都對拍攝是個極大挑戰,所以我們希望在時機合適的時候重塑這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 電影《Everest》(絕命海拔)上映!
    電影《絕命海拔》改編自倖存者Beck Weathers 所著的《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故事源自於1996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由羅布·霍爾(傑森·克拉克 飾)和史考特
  • 《絕命海拔》觀影須知 真實的1996珠峰山難
    正在上映的《絕命海拔》,根據1996年珠穆朗瑪峰歷史上曾經最重大的山難事故改編(2014年珠峰南坡雪崩造成15人死亡,是目前珠峰登山史上最大的山難事故)。無論您是否打算去看這部電影,作為熱愛戶外的我們,應該來了解一下這場悲劇。
  • 電影《絕命海拔》:震撼!真實再現人類登頂珠峰過程中的歷數劫難
    2015年11月3日以2D、3D、IMAX 3D和中國巨幕全制式在中國大陸上映美國災難冒險片《絕命海拔》,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寫《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由冰島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執導,真實再現了一段人類登上地球之巔的傳奇事跡。
  • 【電影周邊】 揭秘《絕命海拔》:96珠峰山難的真相是什麼?
    《絕命海拔》今日在內地公映。影片的故事背景源於1996年珠峰的山難。
  • 他們雞血滿滿去攀珠峰 背後卻是如此觸目驚心
    電影《絕命海拔》是根據1996年的一次真實的山難事件改編,講述了由冒險顧問和瘋狂山脈兩家登山公司帶領的登山隊,在攀登珠峰過程中遇到暴風雪暴,最終釀成悲劇。(以下內容有劇透,介意者慎讀)絕命海拔劇照 本次遇難者有: 冒險顧問隊領隊羅布•霍爾。為了救助道格,因遭遇暴風雪無法下山而遇難。
  • 電影《絕命海拔》真實還原史上最慘烈的珠峰山難
    (2014年珠峰南坡發生的重大雪崩造成15人死亡,刷新了歷史記錄) 《絕命海拔》不僅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嚴苛地按照尊重史實的態度拍攝而成的電影。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他們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 好萊塢戶外災難大片之【絕命海拔/Everest】高清下載連結
    2影片簡介該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故事源自於1996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由羅布·霍爾和史考特·費雪帶隊的兩支探險隊攀登珠峰的故事。」指的是8000米海拔以上的區域,這一地帶人體無法適應。
  • 《絕命海拔》震撼上映!故事源自於1996年的真實事件... ...
    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他們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影片改編自1996年的一次真實探險經歷。
  • 珠峰攀登史上最嚴重的登山事故,8人遇難,這部電影高度還原
    自從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攀登珠峰的活動就從未停止過,而且還呈現著愈演愈烈的趨勢。直到今年5月份,由於窗口期較短,攀登珠峰的人扎堆登峰,以至於竟然出現了「珠峰大擁堵」的情況。攀登珠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珠峰大擁堵」的背後,是十幾條生命的逝去。而在攀登珠峰的歷史上,死人的事是常有的。
  • 誰讓珠穆朗瑪峰成為「絕命海拔」?
    ▲ 圖片截取自電影《絕命海拔》,該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故事源自於1996年的真實事件,講述了由羅布·霍爾和史考特·費雪帶隊的兩支探險隊攀登珠峰的故事
  • 揭秘《絕命海拔》:96珠峰山難的真相是什麼?
    騰訊娛樂專稿(文/zenzenzen 編輯/端梧、三替)《絕命海拔
  • 電影《絕命海拔》讓人敬畏的一部影片
    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他們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影片改編自1996年的一次真實探險經歷。
  • 【14塊9《絕命海拔》】「真實人物和96珠峰山難的真相」看了才知道!
    《絕命海拔》由冰島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執導,他對嚴寒天氣下的拍攝極為精通。攝影指導薩爾瓦多·託蒂諾資歷深厚,曾掌鏡《達文西密碼》。而聯合製片人大衛·布利希爾斯本身就是一名專業探險家,曾五次登頂珠峰。《絕命海拔》即於1今日以2D/3D/IMAX 3D及中國巨幕格式在中國大陸上映。《絕命海拔》不僅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嚴苛地按照尊重史實的態度拍攝而成的電影。也正因為此,在什麼是真實和拍攝手法上,這部電影遭遇了質詢。《絕命海拔》的故事背景,源於1996年珠峰的山難。
  • 不可錯過的6部攀登珠峰經典電影,沒看過的趕緊收藏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1.進入空氣稀薄地帶|Into Thin Air  登上珠峰的死亡率是九分之一,而下珠峰的死亡率卻是四分之一。要麼安安靜靜永遠坐在世界屋脊做個美男子,要麼咬緊牙關堅定意志帶個傳奇故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