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新辦卡/續充值300元即贈免費電影票,當場可用,會員特價觀影25元(剩者為王、絕命海拔3D、我是證人、蟻人3D)。
*以下內容有嚴重劇透。
96年四支團隊同天攻頂,五人死於南坡,三人死於北坡。除了片中AC和MM這兩支隊伍之外,遇難的還有臺灣登山隊。風暴時,高銘和是跟Scott躺在一起的,只不過在夏爾巴嚮導救難時,發現後者已經失去意識,選擇救出了前者。這一段,連同北面攻頂三人死亡的印度登山隊沒有在電影中表現。原為史上最嚴重的登山事故直到2014年4月18日,影片在尼泊爾取景期間,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一場雪崩奪走了16個登山者的生命,死亡人數超過影片中紀錄的96年登山事故。由於當時災難的發生,影片不得不延期上映。
電影改編自96災難倖存者喬恩·克拉考爾所著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Into Thin Air)一書,以及其他倖存者的著述採訪。
或許有人看海拔和介紹以為裡面必然充滿了其他災難片裡誇張劇情和煽情,並非如此,這部電影沒有誇大的戲劇衝突,導演用平實的鏡頭儘可能的還原這場山難。哪怕僅僅當成風光片來看,這部電影也絕對賞心悅目。長鏡頭下,藍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隊緩慢移動的登山者,那場景簡直震撼,珠穆朗瑪峰的氣勢撲面而來。導演沒有使用太多特效而是親自到珠峰拍攝實景。然而拋開美景,這部電影也確實把雪山的兇險直接展示了出來。電影裡的登山嚮導指著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說,過了這裡,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稀薄空氣,極低的氣溫下力氣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來像有十斤重,那種全身力氣都被抽掉,怎麼呼吸都不夠用的痛苦。然而以上這些,都抵不過山神突然變臉,風雪來臨。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嚮導,在那樣的情況下也無力自保。大自然面前,人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計。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的智力可能會由於高度缺氧降低到6歲兒童的水平。腦水腫和肺水腫能夠在36小時內致命。為什麼要去登頂?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為了突破自己,為了看到全世界99%的人無法看到的風景,不管怎樣,當我們在為瑣碎生活低頭沉默時,有些人勇敢的去做著我們一生無法企及的事。 登山者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麻煩製造者,他們只是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裡是他們信仰的所在。
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登山者,必然知道雪山兇險,上山後將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幾乎每年都有人將生命停留在山裡,可是每一年依舊有新的登山隊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用「作死」來形容,未免太輕率;他們一定有著非來不可的理由。登上山頂,等於戰勝了自然嗎?當然不。那只是自然對你網開一面而已。試想螞蟻爬上了你的頭頂,它徵服了你嗎?只要你願意,隨時可以碾死它,但也許是欽佩於它的勇氣、毅力和敏捷,你沒有下手。自然對我們做了同樣的事,並且它很快也讓登山者見識了它的強大。登山者什麼也沒有戰勝,除了他們自己內心懷疑此行的那部分人格。他們帶著不同的動機而來,尋一個自我的成全,不論成敗,都已圓滿。1996年珠峰山難,指的就是5月10日的這場災難。山難的核心隊伍是兩支商業登山隊:由紐西蘭著名嚮導羅布·霍爾領導的「探險諮詢」(Adventure Consultants)公司的商業登山隊,以及由美國的斯科特·費舍爾組織的「瘋狂山峰」(Mountain Madness)公司的登山隊。兩支隊伍中除了嚮導之外,均為業餘戶外運動愛好者。這次山難共有8名登山者罹難,其中兩位登山經驗豐富的嚮導都未能倖免於難。災難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兩支隊伍競爭登頂,導致登頂之路堵塞,34人被暴風雪困住。山難發生地示意圖
這場山難發生後,許多倖存者將經歷寫成書出版。至於事件發生的人為原因,以及當時的具體細節,每個人的敘述都不盡相同。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書是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珠穆朗瑪峰雖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攀登難度不是最大的,隨著科技裝備的發展和商業化登山的成熟,越來越多人實現了登頂夢,多的時候一天有200人登頂。自1953年紐西蘭探險家埃德蒙·希拉蕊和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攜手第一次站到世界之巔,到2014年1月為止,全世界約有6000人成功登頂珠峰,300人因攀登珠峰而喪命。曾有登山者說,在登頂前的路都是屍體指引。
許多原因以及無從核證,只能推斷大概。
1.最後的障礙希拉蕊臺階這段幾乎垂直難度很大,每年登山季都需要重新固定繩索。兩隊本來說好各派夏爾巴領隊負責先行出發,去固定繩索,然而到了出發當天,倆人都因為某些原因沒有提前出發。導致大部隊到達臺階時,所有人擁堵在一起,臨時固定繩索,花去了額外的一個小時,造成大面積延誤。因為大部隊在南坳受風暴摧殘時,離營地只有300米距離,如果提前一小時下來,完全可以躲進帳篷。這一小時對Fischer或Hall他們,也可能是救命的一個小時。
電影中沒有提及提前固定繩索延誤時機的原因,按照夏爾巴人自己的說辭,因為他們在出發前得知,之前有一支探險隊已經上到過希拉蕊臺階,說繩索是好的,所以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去了。實際情況是繩索並未固定好。這裡不知是否有語言交流障礙的問題,因為夏爾巴人英語不是很好。
還有一種說法是,倆個夏爾巴首領在鬧脾氣,因為Fischer隊的夏爾巴人不打算去(據說是被Fischer安排去一對一特殊照顧那個NBC女記者,以確保她登頂),所以Hall隊的夏爾巴人就不想一個人幹。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一定程度延誤了折返時間。
2.領隊Rob Hall為了陪Doug Hansen登頂延誤了折返時機,遇上風暴。Rob雖然他不願放棄拖累自己的對友這種精神非常讓人感動,但是作為領隊控制關門時間是控制風險最重要的一環。不過在8000米高度,再精明沉穩的人都有腦袋凍掉的時候。3.另一位領隊scotte因為衝頂之前隊伍中有人出現情況,導致他上下來回損耗了體力,引起潛在病發,而或許出於商業競爭意識的考慮勉強衝頂,最後也沒能按時折返。4.其中有一位嚮導俄國牛人Boukreev不帶氧氣瓶就攻頂珠峰,雖然他自己非常厲害,但是這樣增加了他的身體負荷,減低了他幫助客戶的能力,這個行為直接導致了他登頂珠峰後感到身體不適,必須丟下客戶馬上回到海拔更低的4號營地(據說是得到了領隊許可),減少了隊伍的支援力量。不過後續他有救出3位顧客。
5.Harold呼吸器被凍住了,缺氧意識出現幻覺,讓他以為氧氣瓶無氧,導致他心理上的潰敗。其實只是氧氣表的計數出問題。並把這個錯誤的信息告訴了Rob,以至於Rob在極度缺氧時沒能盡力去使用備用氧氣瓶。羅布·霍爾
紐西蘭著名戶外登山嚮導,「探險諮詢」公司商業登山隊創始人之一。他的隊伍裡包含八名客戶,以及三名嚮導。在山難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頂珠峰,經驗豐富,在當時是非夏爾巴人中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人。自成立的1990-1994年間,AC一共將39名登山者送上峰頂,Hall自豪地稱自己的公司為「攀登珠峰的領導者,比任何其他組織都具有更豐富的實際登山經驗」。然而,1995年,AC沒有送任何一位客人登頂,所以1996年對AC的聲譽至關重要,如果今年再沒有客人登頂,那他們的宣傳手冊可能就再也發不出去了。也因為其極高的成功率和良好的安全記錄,他向顧客開價6萬5千美金(還不包括機票及個人裝備)。
在整個登山過程中,Rob Hall像保姆一樣為他的顧客提供了周密的安排和照顧,然而5月10日的登頂日,他的顧客中僅有2人登頂,而這兩人雖然站到了世界最高峰,卻都沒有下來。讓人唏噓的命運。
Rob致命地答應郵差在下午很晚的時候繼續登頂而不是返回,電影中有鋪墊說明,因為郵差去年也參加了這隻登山隊,但是在距離頂峰300米的地方被勸回。郵差一年當中又拼命打兩份供攢錢,在Rob的勸說下再次嘗試登頂,所以電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動offer給郵差一個很大的折扣。可能對郵差來說,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頂了。
而為什麼Rob同意並且陪同郵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種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滅了理性?當時Rob的團隊去年沒有一人成功登頂,這次為了名氣宣傳有隨行記者,商業競爭壓力太大,為了報導需要?然而沒有人再有機會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了。
AC隊第二位嚮導Andy由於各種高海拔神智原因誤以為希拉蕊臺階下方的儲存氧氣瓶都是空的,而事實是氧氣瓶都是滿的但表由於結冰問題不工作了,所以Andy堅持認為空瓶了並且把這個信息告訴了Rob。這個錯誤信息導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氣耗盡的情況下沒有試圖去拿滿的氧氣罐。
Rob和妻子用衛星電話通話是真實的,並非故意製造的煽情情節。他的妻子Jan(凱拉·奈特莉 飾)是繼Lydia Bradey後第二個登頂的來自紐西蘭的女子,原本她也是96年登山隊的一員,但因為懷孕而留在紐西蘭的家中。
美國著名戶外登山嚮導,1984年,他和其他兩位朋友創立了「瘋狂山峰」登山嚮導公司。他是第一批無氧登上K2(K2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崑崙山脈的主峰,世界上第二高峰)的美國人,並在攀登K2時認識了Rob Hall。瘋狂山峰(Madness)隊,這家公司在96年事故後幾乎倒閉,後被scott的朋友買下起死回生,現在仍在營業。1996年是該公司第一次組織攀登珠峰的項目,所以成功對Scott Fischer非常重要。
Scott也曾經無氧登頂珠峰,並且發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氣瓶垃圾的運動,保持山峰環境,尼泊爾政府在這項運動的啟發下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政策。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自己身體不好還要堅持登頂?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前面提到的兩隊之間的競爭壓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再也無從探究。
這裡提一下,在96山難中,Rob Hall組織嚴謹的登山隊共有2名登山者客戶和2名嚮導(包括Rob Hall自己)遇難,而組織鬆散的Scott Fischer這一隊只有Scott自己遇難,客戶都安全生還。
貝克·威瑟斯
書中還寫到,直升機救援時,有兩個重傷員,臺灣人和德州人。因為每次只能裝一個而直升機停機條件十分不穩定,德州人爽快地讓臺灣人先上了機。
不帶氧氣的俄國人
真名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的嚮導。蘇聯時代出生的登山天才。在全世界14座超過8000米的山峰中,他無氧登頂了十座。
在書中,對他的描述是有爭議的,因為他作為嚮導沒有帶氧登頂(如果多帶一個氧氣瓶或許能增加他人的生還機率),而且早於他所有的客人提前回到營地。
提前回來的原因,書的作者提到因為在8000米以上無氧失溫更快,必須快速行動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而俄國人在後來也請人代筆一本書中則堅持說是他與Scott在山上進行了討論後一致同意讓他先下山保存體力,有需要是隨時準備救人。俄國人的理念是如果自身不具備獨立登山的能力就不應該來登頂,所以他並不是非常配合傳統的當嚮導的各種規矩。
事實結果是俄國人營救了3個客人,並且他公司的隊裡沒有客人遇難。
96山難裡對他不帶氧氣瓶的批評一直困擾他,在營救失敗後,Boukreev回到大本營,但僅僅休息了3天後,又獨自一人爬上了珠峰邊上海拔8595m的洛子峰,順便創造了最快登頂的記錄。事後他說,他是為了逝去的戰友Scott Fischer而登的。
96-97年他又爬了7次8000米以上的山,同時還要跟作者等對他批評的人打嘴仗,並且讓一個美國人代筆出了一本書the Climb從他的角度講了這次山難的過程回擊對他的批評,無奈,也是用英語採訪編輯的,可能還是沒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想法。
97年12月初美國Alpine Club給Boukreev頒發了最高榮譽,象徵美國主流登山界對他在96山難中營救別人的認可。3周後聖誕節當天,在冬季攀登安娜普納峰遭遇雪崩遇難。
路遇被擔架抬下山的夏爾巴人
書載Fischer隊的其中一個夏爾巴人在做登頂前幾天做準備工作時候得了高山症,但是沒有及時治療過了一兩個月以後還是不治身亡。這位夏而巴人是自己拒絕了第一時間的急救,當時對他們來說接受治療就是承認自己身體撐不下去從而影響自己以後被聘請做嚮導的工作機會。
以上內容整理自:豆瓣zenzenzen 影評
顧客: Doug Hansen, 美國人,47歲
一個郵政工人,為了實現夢想,登項珠峰,打三份工掙錢。就在前一年,Doug Hansen也跟隨Rob Hall向珠峰進發,卻在離峰頂300米處被迫勸退。這一年Rob Hall給了他巨大的折扣遊說他再次挑戰。於是又他來了,只是這一次並不比第一次順利,他一直落後於大部隊,在超過預定折返時間下午2點過後整整2個小時後,他才在Rob Hall的攙扶下勉強登頂。
然而這一挑戰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加上氧氣不足,他無法下山,而Rob Hall對他始終不離不棄(可能混合了責任感、內疚感以及對商譽的考慮)。
顧客:Yasuko Namba難波康子,日本人,47歲
和Fischer隊中女隊員Pittman(女記者)一樣,已經成功登頂世界六大峰(六大洲最高峰),只差珠峰。
她在登頂日當天表現相當頑強,雖然身軀嬌小,但鬥志昂揚,最終登頂成功。
然而在下山途中被困於暴風雪,同兩隊許多其他隊員一起在南坳附近忍受風雪摧殘。
Guy Cotter(有沒眼熟,演員是阿凡達男主Sam Worthington)
1996年他不屬於上面任何一個團隊,而是在另一隻探險隊中。事故發生時他也在珠峰,並參與了營救。他同時也是Rob Hall的好友。
夏爾巴人領隊:洛桑江布,尼泊爾-夏爾巴人,當年24歲
雖然非常年輕,但已顯示出登山天賦,雖然96年倖存可惜他也在不久之後其他的登山探險中遇難。
片中還有提到的巨幕電影公司就是IMAX隊的Ed Viesturs和David Breashears.事發時他們正在較低的幾個營地,按計劃將在AC和MM登頂後進行自己的登頂以及記錄片的拍攝。事發他們積極救援提供幫助,在遇難隊伍撤走之後,他們又重整旗鼓上山,拍攝完成這部關於珠峰攀登的記錄片,名也是Everest,於1998年完成,也是非常棒的一部影片。
登頂前的全家福,上圖是真人,下圖為電影,基本位置不變
在電影中,兩支隊伍都需要先到達珠峰大本營,然後才開始正式攀登珠峰。那麼,大本營對於攀登隊的意義是什麼呢?大本營是攀登之路的第一站,在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和南坡各有一處。北坡的大本營位於中國西藏境內,南坡位於尼泊爾境內。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登山者在大本營休整幾天,以適應海拔高度和氣候,之後可繼續進行登珠峰之旅。大本營同樣也是物資和帳篷的存放地。
低體溫症,亦稱低溫症、失溫症,是生物體溫降到正常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所需溫度以下的症狀。對人來說,當身體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時,如冰天雪地或是冰冷的海水裡,身體內部機制可能無法再補充散失在環境中的熱量,從而造成低體溫症。
散居在中國、尼泊爾、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的民族,現存約4萬人,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境內。夏爾巴人至今仍屬中國的未識別民族之一,他們深居深山老林,過去幾乎與世隔絕,後來因為給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各國登山隊當嚮導或背夫而聞名於世。可以說,是珠穆朗瑪峰讓世界認識了夏爾巴人。
每年攀登珠峰旺季時,登山隊召集各國隊伍,出錢、出物,請夏爾巴人先行上山修「路」。他們隨身攜帶路繩爬到高處,架設全長達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繩。將繩端用冰錐固定進千年巖冰,垂下的繩子,就可以起到後勤運送、導路、輔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隊員安全的作用。尤其在現在珠峰90%是商業登山。夏巴爾以此為經濟來源,他們生於斯長於斯,比外來的嚮導和登山者更了解珠峰的環境,基因也天然更適應登山的運動,全球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只有夏巴爾人才能勝任嚮導,他們是登山之王。
根據珠峰氣候,每年的5月下旬是登頂的最佳時機,珠峰每年上半年只有短短幾天的開窗期。
可能原因為體溫調節中樞麻痺,有幻覺熱感即「反常熱感覺」。
肌體在寒冷環境初期,由於「保溫反應」而出現寒戰,周圍血管收縮,血液流向肌體的深層,減少熱量的散失。隨著體溫的下降,氣血交換率降低,大腦呈現興奮狀態,出現喘息、呼吸及心率加快,對刺激反應敏感,躁動不安——這是血液的第一次重新分布。血液的第二次重新分布——當體溫降至34—27度時,皮膚血管處於麻痺狀態,大腦皮層進入抑制期,在丘腦下部體溫中樞的調節下,皮膚血管突然擴張,肌體深層的溫暖血液充盈皮膚血管,中心溫度下降快,體表溫度下降慢,造成過性體表和體內溫度接近或相等。這時體溫雖然一直在下降,皮膚感受器卻有熱的感覺,丘腦下體溫調節中樞發出熱的信息,傳遞到效應器,導致凍死前「反常脫衣」現象的發生。
目前珠峰上有超過250具屍體,大部分是因為雪崩或者從山上掉落而死去的。因為山頂的條件非常惡劣,而且氧氣稀薄,一般是沒有辦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帶下山的。海拔高處風速極快,一般飛機無法抵達,軍用機能達到也無法降落。
登山是勇敢者的夢想,對自然懷有崇敬之心和探險之心,再可怕的自然,也擋不住人類的前行。最後借用電影裡的一句話做結尾。"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大山並不是我施展抱負的訓練場,而是容納我信仰的教堂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