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源流失到回籠 這所農村校緣何迎來教育春天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從生源流失到回籠 從薄弱校到口碑校
  這所農村校緣何迎來教育春天

民大附中豐臺實驗學校執行校長肖志彬

  目前,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民大附中豐臺實驗學校」)是一所十二年學制、九年一貫制學校,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中心。1998年,王莊中學、魏各莊中學、王佐中學三所村級中學合併為王佐中學。2003年,大富莊小學、王佐小學、魏各莊小學等七所村級小學併入王佐中學,更名為王佐學校。

  曾經的農村薄弱校

  5年來都有哪些變化?

  原王佐學校有在校生1617名,其中農民子弟1368名,佔學生總數的85%。從生源結構看,45%為隨遷子女;從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看,56%學生家長學歷為初中以下。受地域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辦學水平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是典型的農村薄弱校。

  2015年2月,豐臺區教育委員會、豐臺區王佐鎮人民政府、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三方共同籤署《合作辦學協議書》。按照協議書的要求,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以「協議管理、整體委託、自主辦學」方式接管王佐學校,並將學校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實驗學校,納入北京市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實驗項目。

  五年來,學校按照「陪伴、引領、改變」工作思路,克服困難,努力工作,狠抓學校文化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常規建設,創立家、校、社會聯盟,形成辦學合力,在「和」文化的引領下,實施「共美教育」,以「實」教風做好「四個引路人」,用「勤」學風涵養「四美學子」,改變了學校的落後面貌。在「學校文化建構與形成、群眾滿意提升與擴大、學生成績提高與出口、辦學特色鮮明與呈現、教師水平提高與優化、學校聲譽影響與榮譽」等方面進步很大,成績顯著。

  五年來,民大附中輸出「共美教育」思想,以「和實求美、和仁致雅」為校訓,著力建構「人與自然融和(相融相生,敬畏生和);人與社會相和(辯證統一,輔佑相和);人與他人仁和(仁心禮外,和而不同);人與自己靜和(靜心觀己,和德持身)」的校園「和」文化,輸出優秀管理隊伍(先後派出六位特級教師、兩名知名校長、多名骨幹教師),著力打造物質文化(格物致知、獨具匠心)、精神文化(信念追求、情感態度)、制度文化(科學人文、規範引領)、行為文化(和合共美、知行合一)。

  以「愛農村、愛農民、愛農孩」的情懷陪伴、引領,創建了師生、家長共同遵守的自律、自省、自新規約和「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質量評價體系,改變了該校落後的文化。如今,學校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明確,「和」文化,「實」教風,「勤」學風已經形成,為今後優質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地生源回籠

  中考成績明顯提高

  在農民家門口,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是學校的理想與追求。五年來,豐臺區中小學滿意度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群眾對學校滿意度呈上升趨勢,由低於區平均值到遠遠超過區平均值;2017年、2018年小學部進入全區前三名,中學部排名前十名。過去,學校小升初只能留住30%的學生,教師子女基本不在本校就讀,而現在直升率達95%。自2018年起,教師子女全部選擇就讀本校,周邊學校優秀學生開始選擇本校。

  2017年招生,小學京籍生佔89.2%,中學佔91.7%。自2018年,小學、中學京籍生均佔100%。2020年小學一年級擴充兩個班,初一年級擴充一個班才能滿足教育需求。本地生源回籠,充分說明群眾對學校的信任和希望。

  以中考成績為例,2014年中考總成績該校全區排名靠後。2016年中考,學校榮獲豐臺區政府教育基金顯著進步獎,首次進入A類校;2017年至2020年中考成績連續被評為優類學校:2018年,優秀學生進入全區前100名2人,分別位於79名和98名,前1000名達到24人;2019年,優秀學生進入全區第16名,前1000名達到30人(2015年沒有學生進入全區前1000名),教育加工力全區第二。目前,30.5%畢業生考入北京市區優質高中,85%學生升入普通高中,學生攜帶「德美、智美、體美、行美」優秀品質開始進入北京四中、民大附中、十二中等名校,極大改變了王佐地區農民子弟的出口,提振了王佐地區的教育信心。

  創立「四位一體」

  家校共育人新模式

  面對農民孩子佔比95%的農村校,面對農村家庭教育落後局面,面對農民學生不愛農村、不愛勞動、不愛閱讀等現狀,學校從改變家庭、社區、學生文化入手,創立了「四位一體」家校共育人的新模式。

  走村串戶,到街道社區,到農民家裡,到田間地頭開展家長教育,開設共育課程、學農與教育教學融合課程、閱讀課程等進行文化傳播,用附中人「大美」情懷,真心愛農村、愛農民、愛農孩,努力改變農村學校,改變農民家庭,改變農人子弟。

  在教育扶貧方面,從扶智上先行,落實中央扶貧精神,把2035年、2050年社會中間力量的現代青少年——農民後代培養成有農耕血脈的文化人,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基。

  以農學課程為例,學校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對傳承農耕文化進行了課程建設和探索。2016年4月,學校開闢了「百蔬園」,提出學生在校九年要學會種植九種農作物,要知農、愛農、會農,成為流著農耕血液的文化人;2019年3月,學校開闢了「百草園」,以中草藥植物種植探究實踐活動為切入口,將中醫藥文化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推進;2019年5月,學校開闢了「百果園」,讓畢業學生親手種下果樹,表達對母校的紀念。通過身體力行地參加學校勞動教育基地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從小鍛鍊並滿足學生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用勞動點亮學生的奮鬥人生。

  學校的辦學成果和頗具特色的農村新教育,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專家讚譽,得到多家媒體報導。2019年,學校家校村鎮四位一體育人模式被評為教育部德育工作典型經驗。民大附中派出特級教師、骨幹教師8人擔任學校主要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現有特級教師4人,正高級教師1人,市區級骨幹教師36人,佔教師總數25%。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學校把科研與培訓相結合,建立「名師工作室」,聘請民大附中本部、海澱區、西城區、東城區優秀教研員及特級教師與老師們同研、同備、同上一節課;創建教師培訓「三項工程」,以「五創工程」提升教師基本功水平。

  五年來,民大附中豐臺實驗學校教師研究生學歷由4.3%提高到26%;以「新秀工程」縮短青年教師專業適應期,通過師徒捆綁制,26名年輕教師被評為校青年新秀,48位教師被評為校級骨幹教師、骨幹班主任,以「名優工程」發揮骨幹教師輻射引領作用。

  如今,學校引導教師把問題當做課題研究,建立「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發展即成果」科研理念,教師有16項課題被市區級立項,這在農村學校實屬難得。五年來,學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有597人次獲獎。2016年參加「一師一優課」曬課比賽,教師獲部級優課8堂、省市級優課31堂,全區排名第二,學校榮獲優秀組織獎;2018年,作為「一師一優課」優秀組織方,學校作為北京市典型進行發言。老師們有了工作的價值觀和生活的幸福感,要求調動的人少了,安心、專心工作的人多了。

  如今,民大附中豐臺實驗學校被評為北京市教科研先進校、北京市文明校園、豐臺區素質教育優質校、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實驗校、全國足球特色校、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校、中考優類校等。最大的變化是學校從人心渙散、士氣低迷、隨意散漫、責任心薄弱到各項工作井然有序、教職工奮發圖強、積極進取,領導班子和諧團結、率先垂範,學生精神抖擻、朝氣蓬勃;校園從破舊、凌亂到乾淨、整潔,校園文化儒雅、精緻。這些改變,是民大附中田琳校長共美教育理念引領的結果,是腳踏實地、率先垂範的結果,是寬容、包容、合作的結果。

  文並圖/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實驗學校

相關焦點

  • 我家門口|流失的學生像魚一樣遊了回來,這所鄉村小學靠的是啥?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本報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然而就在兩年前,石橋小學的學生們還在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的磚瓦房裡上課,生源不斷流失,在校學生總數一度跌至50人。    轉機出現在2017年12月,由河南、上海兩地共青團聯合開展,上海江灣書院主辦的首屆「點燃希望傳遞愛心」大型公益義賣活動,拉開了豫滬兩地共青團聯合助力青少年成長的序幕。
  • 青島公民同招第一年民辦校「遇冷」 小升初生源格局或將重構
    今年青島公民同招第一年落地,多數民辦初中出乎意料地「遇冷」,一志願沒有報滿,很多人把這看作是青島小升初生源格局的重構。面對「同樣的錄取機會,同樣的生源質量」,公辦、民辦校首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也對今後的辦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重點高校中,農村生源比重不足兩成,更多農村孩子正淪為二代民工
    可是,據數據統計,重點高校中,農村生源比重普遍不足兩成。即便今年清華大學的農村生源比重,上漲至20.2%,但就其它重點高校而言,從1990年左右開始,農村生源的比重便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其實,我們看到,農民工一直幹著最髒、最累的工作,而他們之所以毫無怨言,歸根結底是為了支撐家庭開支和孩子的教育。
  • 運城這兩所中學,生源優質,升學率高,被稱為當地的「常勝將軍」
    其實運城市是一座魅力值很高的城市,現在去到這座城市還可以領略到當地非常多的歷史文化,都說地靈方能人傑,在這個地區,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這裡的教育水平在整個山西省內都是舉足輕重的,當地的中學在省內口碑都特別好,每年都會培養出很多的優秀人才。在當地的所有中學中,運城這兩所中學,生源優質,升學率高,被稱為當地的「常勝將軍」。
  • 農村老話「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是啥意思?內容豐富多彩
    農村俗語老話,絕大多數是傳承於老祖宗世世代代的口授,而許多精華部分不僅流傳於民間坊裡,還為文人墨客所記載下來,所以常常會得到更加廣泛地傳播。因此就會有很多的俗語老話,帶有較深的時代社會烙印。而眾多的俗語既通俗易懂,生動形象,還「話糙理不糙」。
  • 教育局新消息:教師進一步下沉,鄉村教育環境將迎來新局面
    其中,鄉村教育環境在這一年中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師的師資力量得到明顯增強。教師下沉鄉村問題歷來都是制約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沒有足夠的鄉村教師數量,鄉村教育環境差、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都無法從本質上得以解決。自9月4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之後,教師下沉下沉問題終於取得了有效進展。
  • 姿態「低調」,生源卻很充足?寶山這兩所九年一貫校,究竟怎麼樣?
    提起這兩所「兄弟」學校,可以算是非常低調了,都一心扎在了「安安靜靜」的辦學路上,鮮有對外宣傳。但火熱的生源又不禁讓家長疑惑:這究竟是兩所什麼樣的學校? 現場家長熙熙攘攘,小朋友們身穿整潔漂亮的校服陸續走進校園,迎來了後疫情時代的「開學第一天」。那麼在家長眼中,這兩所學校究竟怎麼樣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爸爸媽媽」們的聲音~ 年輕的師資,年輕的學校, 信心滿滿,未來可期。
  • 喜報:東北師大附中被授予長春理工大學優秀生源基地校!
    12月18日,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付躍剛、校團委書記梁雪,教務處副主任兼招生辦公室主任賈彥彬、以及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宋磊一行來到東北師大附中,舉行優質生源基地校的授牌儀式並進行招生宣講。長春理工大學原名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創辦,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光學專門人才的高等院校。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現已成為一所具有鮮明光電特色和國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是吉林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長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的美譽。
  • 2020年滬4所民辦首次招生,13所增招!福山正達新校驚豔亮相!
    綜合考慮各方面,新增招生民辦學校中,有兩所學校,格外受大家關注: 民辦福山正達外國語學校 上海託馬斯實驗學校。 今天我們重點解析這兩所學校。
  • 教育部發布,事關2021年初三學生中考、鄉村教育和教師工資
    2020年12月,雲南省教育廳正式向社會發布《雲南省初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明確體育從50分提高到100分,音樂、美術分別從5分提高到20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省份出臺類似雲南省的政策。全面振興鄉村教育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間,全國農村小學減少302099所,佔全國小學總減少量的81.3%。
  • 清華農村生源重新超兩成!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01 清華農村生源重新超兩成 寒門出貴子更容易了嗎? 時隔多年,清華大學本科新生農村生源重新回到兩成以上。
  • 帶你走進《我和我的家鄉》中,這所中國最美鄉村小學
    結尾處出現的這所彩虹學校,讓人驚嘆不已。當初,由於師資缺乏,資源不足,生源流失,許多農村小學不得不被拆除,併入中心小學為打造這所學校,淳安縣政府邀請了一大批教育專家顧問參與諮詢,作為主要的發起人,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蔣莉與中國美院王偉教授團隊,中同設計吳奮奮老師一起將這所鄉鎮中心小學改造成空間上的「童話校園」。
  • 【半半程程 伴我成長】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杭州這所學校突然全國刷屏
    隨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杭州一所全國最美鄉村小學火了。五彩的玻璃房外觀,夢幻絢麗的校園設計 ,讓人一眼就被驚豔到了。這所始建於50年代的小學原來一樣破舊不堪,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而到了2015年,這所學校迎來了轉機,美輪美奐的校舍成為了遊客打卡地,還吸引了城市學生家長來農村陪讀,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一起來看。
  • 農村老人常說:「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常說:「開江魚、下蛋雞,回籠覺,二房妻」是什麼意思?農村科技落後,很多事物的規律不能去通過一個定律去定義,然後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讀著順口,對照工整的俗語,雖然有的俗語聽著粗俗、不雅,但是經過推敲和專研以後,那就是另一種科學。
  • 縣管校聘這樣做,能給偏遠地區中小學帶來希望嗎
    縣管校聘的本意是指整合本縣域內的教師和教育資源,對全縣教育教學資源實行統一調配,統一管理,縮小教育領域的城鄉差別,促進城鄉教育工作的均衡發展。隨著縣管校聘工作在各地廣泛的推廣實施,在具體實際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師,也在和其他同事們一樣,經歷著這場教育變革。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教師資源分布不均,師資力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 長春預警學校生源冒漾如何安排?
    今個八卦小編繼續來說一說學位預警那些事兒,截至目前,長春六大城區33所學校發出學位預警~ 各城區發布學位預警主要是要合理的引導家長預期,提醒家長們在買房時就要謹慎一點啦,若2020年實施公民同招也提醒這部分家長謹慎報民辦哦。 學位預警都是好學校麼? 預警的並不一定全是好學校,好學校也不是全都預警了! 熱點學校生源如何安置?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你的朋友圈被這所」中國最美鄉村小學"刷屏了嗎
    這所學校就在杭州,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電影裡的故事,其實也是幾十年前鄉村小學和這個村莊的真實片段。63歲的老校長邵烈明守了這所小學半輩子。如果不是從他口裡知道,很難想像這所曾破敗的鄉村小學,如今居然吸引著一線城市的家長放棄學區房,來到農村租房「陪讀」。
  • 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農村孩子也難進名校?農村和城市差距有多大
    實際上,不光是清華,就連很多985、211高校,近年來農村學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這倒不是高校對農村生源有什麼其實,實在是在高考過程中,農村學生確實考不過那些城市生源。 這不禁讓我們產生懷疑: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了嗎?
  • 「佛系」小升初撼教育格局 體育上C位轉教育理念
    6月2日,廣州首次民辦小學電腦派位「塵埃落定」,共有32007人報讀民辦小學,95所民辦小學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需要搖號,佔民辦小學的三成左右。其中,白雲區45所民校搖號,佔「半壁江山」,中籤率為60%;南沙區只有一所民校搖號,中籤率高達84%;中心城區的越秀僅兩所小學搖號,中籤率75%;此外,天河、海珠、荔灣民校搖號中籤率分別為:74%、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