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李商隱的這首詩竟然不是寫給妻子的

2020-12-25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覺得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好像很溫馨、很浪漫啊!但事實上很可能並不是寫給妻子的。

當時李商隱在四川梓州工作。「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就是泛指東川梓州一帶的山。我們現在把四川統稱為蜀,其實四川西部、成都周圍,才叫「蜀」,這裡曾有古蜀國。四川東部一直到重慶,叫「巴」,曾有古巴國。

有學者去研究李商隱在梓州的生活,發現他寫《夜雨寄北》的時候,妻子王氏已經去世兩年了。那麼這首詩究竟是寄給誰的呢?詩題裡的「北」,指長安的親友,因為長安在梓州的東北方向。詩句中的「君」,一定是李商隱的知己,是能夠徹夜長談的好朋友。

古人有個習俗,即以詩代書,把想說的話壓縮成一首詩寄給對方。有時候是寫一封書信,再附贈一首詩寄過去。在收到對方來信之後,收信人通常會給寄信人答覆一首詩。你寫什麼內容,我也寫相似的內容,甚至你寫詩的時候壓什麼韻,我也押同樣的韻,回寄給你。這麼一來一往,一贈一答,就產生了很多詩。大家去翻翻白居易、李商隱、蘇東坡的詩集,會發現很多贈答詩。這首《夜雨寄北》,就是李商隱以詩代書,寄贈給友人的詩。

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可以想像,這兩個人應該通信不止一個來回了。對方寫信問了好幾次:老李呀,什麼時候回長安啊?別老在四川待著啊!李商隱就回答他,「君問歸期未有期」,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去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詩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知己相見。他現在過得很孤獨,很想念對方;越是想念,就越是會對未來重逢的場景,寄予深切的嚮往。

再看第二句。詩人不著急去幻想未來的場景,而是先寫我現在寫詩的時候處於怎樣的場景之中。他也沒細說我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感,而是把情感放置在一幅畫面中,「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幅畫面很美,又很悽涼。大家看,這句只有一個動詞,就是「漲」,其他都是名詞,「巴山」「夜」「雨」「秋」「池」。這些名詞組合在一起,詩人並沒有具體交代彼此的關係。

英語裡面常有很多of、to、in這樣的詞,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限定死了。漢語裡面,尤其是古詩裡,就不說那麼多。詩人把幾個名詞放在一起,天然就是一幅畫,有巴山,有夜晚,有雨水,有秋天,有池水,元素非常豐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自由。比如你可以想像,「秋池」與「夜雨」是有因果關係的:下了一夜的雨,池塘裡才會漲水。你還可以想像,「秋」既可以與「池」搭配,也可以與「雨」搭配,可見這是寒冷的秋雨;「夜」既可以與「雨」搭配,也可以與「池」搭配,可見這是夜晚的池塘,看不清楚,但能聽到水聲,感受到寒意。

總之,你把這一堆名詞放在一起,一方面能想像到很多細節,另一方面又可以提煉出整體的境界,就是又悽涼,又遙遠。秋天的池塘,夜晚的雨,巴國的山川,都有一種悽清、遙遠的感覺。

這樣一種「名詞集合」的方式,在古詩裡面經常出現。比如唐代詩人張若虛寫的《春江花月夜》,題目就是五個名詞湊在一起,能夠引起人無限的想像。我們現在總愛說一個詞叫「腦補」,古代詩人就喜歡展示高度濃縮的畫面,請讀者自行「腦補」,然後他再細細道來。後來到《紅樓夢》裡,林黛玉寫過一首《秋窗風雨夕》。她是學習《春江花月夜》寫的,也是拿出來五個名詞,然後用自己的體驗、感受,去把它們組織成一首完整的詩。

有「巴山」,有「夜雨」,有「秋池」,除此之外,李商隱還是使用了一個動詞:「漲」。什麼是「漲」?就是雨不停地下,導致池塘的水一點一點地上升。這個情景不是他眼睜睜看著寫的,他不會大半夜跑出去看池塘。就算看池塘,他也不一定看得清楚呀,外面伸手不見五指的,悽風冷雨的,為什麼要出去?這個「漲」,是一種想像,是調動所有感官才察覺到的一種態勢。詩人聽著外面的雨,感受著雨的溼氣,秋天的涼氣,想像著池水應該是一點一點漲上去了吧!一個「漲」字,既包含聽覺,也包含觸覺,乃至包括思慮和想像。

除了多種感官的提示之外,「漲」字還暗示著詩人情緒的堆積。聲音一點點地累積,水面一點點地上漲,詩人對遠方知己的思念之情,也隨之變得越來越飽滿、悠長。這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用一連串的名詞,加上一個畫龍點睛的「漲」字,描繪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裡面既有情緒,也有感觸,還有風景,已經拆不開,分不了了。

下面兩句,詩人的思緒要往前飛了,向著未來飛去。「何當」,與「何當金絡腦」中的「何當」是一個意思,即什麼時候。詩人問自己,也是問對方:我什麼時候才能與你「共剪西窗燭」呢?這是本首詩的第二幅畫面。剛才寫「巴山夜雨」,是第一幅畫面,寫當下遠隔千裡的時候,遠在他鄉的時候,我處於什麼樣的場景,我是什麼樣的心情。第二幅畫面,則是想像未來,我終於回到長安了,寫相見時候的場景,非常溫暖,非常光明,跟第一幅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幅悽風冷雨,昏昏暗暗,第二幅卻是燭光搖曳,其樂融融。

我獨自在今天想像著未來,想像著未來能一起回憶今天。

那麼,什麼叫「西窗剪燭」呀?首先要確定什麼叫「西窗」。相對長安來說,四川梓州在西南,是對著西窗的。這裡詩人也為讀者埋下了第三幅畫面的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待下文再說。「西窗」底下,兩個人在剪燭夜話。為什麼要「剪燭」呢?古人沒有電燈,都得點蠟燭。蠟燭裡有一個燭芯,點著點就會燒糊、燒焦,燭光就變暗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拿剪子把焦糊的部分剪掉,讓燭光更亮一些。為什麼要讓燭光保持亮度呢?說明兩個人言談投機,總是聊不夠。我們不能黑燈瞎火地聊呀!沒準還得喝點小酒、吃點小菜呢!於是就需要不斷「剪燭」,讓整個屋子保持光明,保持溫暖的氣氛。所以,詩人用這幅「西窗剪燭」的畫面告訴對方,未來的相見是多麼美好!能夠面對面好好聊天,是多麼令人嚮往!

最後一句,出現了第三幅畫面,即「卻話巴山夜雨時」。很奇妙,第三幅畫面其實又回到了第一幅畫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卻」字,它的意思不是「雖然」「卻是」,它就是退卻的意思,退而回憶的意思。怎麼退呢?從未來往回退。未來相聚之後,我們回憶當年天各一方,你在長安,我在梓州,我曾經在一個悽風苦雨的夜裡給你寫信、寫詩,那時候的場景可以稱作「巴山夜雨圖」啊!現在我們終於相見了,你還記得我當年詩裡的「巴山夜雨圖」嗎?咱們再一起回憶回憶吧!

所以,一個「卻」字,勾連起了未來和現在。表面上看,第一幅和第三幅都是一樣的「巴山夜雨」,但是我們可以想像,第三幅「巴山夜雨」的色彩、溫度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它經過了回憶的加工。

回憶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曾經你經歷過一次很痛苦、很艱難的事情,但是幾年以後你回頭一想,好像這事兒還挺有意思的,那些苦楚甚至顯得有點滑稽。反過來,曾經你經歷過一些特別美好的事情,現在回頭一想,心裡則會泛起一絲傷感:哎喲,這麼美好的時光,永遠回不去了!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李商隱跟他的好朋友,在未來某一天,在一個光明、溫暖的室內聊天的時候,他可能用一種調侃的、輕鬆的、愉悅的方式,來回憶當年那個寒風冷雨的夜晚。

讀懂了「卻」字,其實就讀懂了整首詩的結構。詩寫得很妙,表面上寫了三幅畫面,實際上是兩幅畫面,但是仔細想一想,還是三幅畫面。第一幅是當下的悽涼苦楚的場景,第二幅是未來的幸福洋溢的場景,第三幅則是在幸福場景中回憶當年悽涼的場景。整首詩讀起來有種曲折迴環的美妙,非常精緻。古人評論這首詩,說它就像「水精如意玉連環」,具有晶瑩、迴轉的結構之美。

相關焦點

  • 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所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深刻思念。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但也有人認為是寫給北方的親友的,不能斷定就是一首愛情詩,也有可能是寫友情。雖然有兩種解法,但大家似乎更願意接受這是一首情詩,因為從詩的意境來看,通篇纏綿悱惻,友情詩確實很少會有人這樣寫,何況李商隱本來就是一個情詩高手。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67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似乎是有一種特別冷靜的筆觸來描繪此時此刻他的處境,還有他的情感。
  •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熄滅蠟燭嗎?語文老師:我上課又白講了?
    這世間痴男怨女眾多,歌頌愛情的佳作也甚多,但若要讀情詩,一定要讀一讀李商隱的,他筆下的情詩,真的美到能讓歲月窒息。夢回千年,我們聽到李義山對著歲月長河翻過一張張詩頁,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亦有「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 何當共剪西窗燭?
    上了二十多年的學,教了十多年的書,我所讀過的詩,不止三百首。但唯獨對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情有獨鍾。 學生時代,初讀此詩,暗暗吃驚,頷聯和尾聯竟然可以如此循環往復,一抹餘音嫋嫋不絕如縷的輕愁竟悄無聲息得鐫刻在少女的心裡。
  • 李商隱的這首寫給妻子的詩,年年入選課本,千百年來感動著我們!
    今天小赫赫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李義山的詩,這首詩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會背,年年入選課本,也是李商隱最具代表的作品,更是寫雨詩中的絕世經典之作。這首詩表面上在寫雨,但是細讀之下卻是在思人憶古。整首詩完美地詮釋了李商隱在詩歌創新方面的能力。
  • 楊雨: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和妻子王氏結婚之後,感情非常好,即便在他四十歲正當壯年的時候妻子去世,他的上司好心好意張羅著給他納妾,也被李商隱委婉拒絕,他將對妻子的愛一直保持到了生命的終點。而且李商隱很有可能是唐代詩人中給妻子寫愛情詩最多的一位詩人了。所以,在我看來,李商隱正是滿足了這兩大條件的唐代詩人中的唯一情聖。不過,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卻是最不像愛情詩的一首愛情詩。
  • 李商隱給妻子回信中的一首詩,最後兩句總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
    大中五年(851)七月,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期間收到妻子王氏的來信,於一個雨夜寫下這首回詩。夜雨寄北李商隱 〔唐代〕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的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你來信詢問我什麼時候回家,但因為工作繁忙而歸期難定。今天晚上巴山下起了大雨,院子裡的池塘都漲滿了水。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和你相見,到時候我們一定要秉燭夜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李商隱在這首《夜雨寄北》中就說:「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我也說不清楚。 我這裡巴山的夜雨已經漲滿了秋池,我的愁緒和巴山夜雨一樣,淅淅瀝瀝,凝結著我思家想你的愁緒。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 戲說李商隱的愛情詩,纏綿悱惻,讓人心碎
    不知道為什麼之前有人說李商隱是一個「冷門的詩人」,如果將唐朝詩人按照粉絲量進行排名的話,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輸給李商隱吧。因為李商隱的詩受眾非常廣泛,李商隱的詩寫的實在是太美了。李商隱擅長寫情詩,年輕時候的李商隱可是很多年輕姑娘的夢中情人。他風度翩翩,而且情話張口就來,這樣的他寫的愛情詩怎麼不讓人心碎。李商隱在玉陽山遇見了生命中的一個姑娘,名作華陽。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在萬千紅塵之外,李商隱跟華陽四目相對,那一刻,電光火石。
  • 李商隱《夜雨寄北》兩處「一無所知」的哀傷
    這一首詩的情緒飽滿,作者李商隱的深意溢於言表,讀來意味無窮。一、職場失意、親人離散,是作者創作《夜雨寄北》的歷史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一首覆信。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其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1千年後被罵抄襲現代人,網友:書白讀了
    他的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素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在清代孫洙的《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詩作共收錄了32首,僅此杜甫,位居第二位,雖然他的詩在社會意義上不及李白、杜甫,但是李商隱卻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
  • 李商隱不是冷門詩人,他的愛情詩很美,詩句背後的愛情故事更悽美
    李商隱一生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留下了許多經典詩篇,真可謂:詩人不幸,詩家幸。李商隱的很多愛情詩句常常被我們引用,但有的人並不知道是他寫的而已!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詩句背後的愛情故事。當寫到老師甘於奉獻的時候,我們常常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其實它最初是一首愛情詩。
  • 李商隱一生最膾炙人口的兩首詩,傷感唯美文學的典範之作
    耳鬢廝磨,朝夕相守的那些往事,妻子賢淑含嗔的音容笑貌,又真切地浮現在李商隱眼前,他按耐不住心中如火的思念揮筆為妻子寫下一首七言絕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思念愛妻的這首《夜雨寄北》,通篇不見一個「愛」字,不聞一個「情」字,然而,他卻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表達得那麼深沉、委婉、動人。特別是後兩句: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相聚,在這西窗下剪亮燈燭,一起來追述巴山綿綿雨夜裡我對你的思念。獻給妻子的一首小詩,卻被世人代代相傳頌,原因何在?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高級的詩意:用圖畫詮釋期待,回答期盼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唐詩當中的名篇,在文學史上自然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正如那句著名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的同時,也預示著他的人生必將經歷各種風雨。李商隱的這篇精彩的唐詩就寫於他想要歸京(或者回家)而不可得的窘境之時。
  • 唐詩《夜雨寄北》背後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悽美愛情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是現在人教版語文教材初一上冊收錄的內容。是現在大家都學習過的一首唐詩。現在學校老師都這樣教:這是對這首詩通用的解釋,獨步所到師兄對此提出了異議。核心就是對【何當】及【卻】,在詩中應取何意的立論。師兄認為通用解釋【何當】:何時,什麼時候;【卻話】:再說,回述,不是詩人的意思。
  • 最會寫情詩的人李商隱,用2句詩道盡相思之苦,卻經常被我們誤用
    在他客居巴蜀之地時,為妻子寫了一首表白詩《夜雨寄北》,卻成了史上最著名的一首悼亡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你問我什麼時候能回去?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