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覺得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好像很溫馨、很浪漫啊!但事實上很可能並不是寫給妻子的。
當時李商隱在四川梓州工作。「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就是泛指東川梓州一帶的山。我們現在把四川統稱為蜀,其實四川西部、成都周圍,才叫「蜀」,這裡曾有古蜀國。四川東部一直到重慶,叫「巴」,曾有古巴國。
有學者去研究李商隱在梓州的生活,發現他寫《夜雨寄北》的時候,妻子王氏已經去世兩年了。那麼這首詩究竟是寄給誰的呢?詩題裡的「北」,指長安的親友,因為長安在梓州的東北方向。詩句中的「君」,一定是李商隱的知己,是能夠徹夜長談的好朋友。
古人有個習俗,即以詩代書,把想說的話壓縮成一首詩寄給對方。有時候是寫一封書信,再附贈一首詩寄過去。在收到對方來信之後,收信人通常會給寄信人答覆一首詩。你寫什麼內容,我也寫相似的內容,甚至你寫詩的時候壓什麼韻,我也押同樣的韻,回寄給你。這麼一來一往,一贈一答,就產生了很多詩。大家去翻翻白居易、李商隱、蘇東坡的詩集,會發現很多贈答詩。這首《夜雨寄北》,就是李商隱以詩代書,寄贈給友人的詩。
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可以想像,這兩個人應該通信不止一個來回了。對方寫信問了好幾次:老李呀,什麼時候回長安啊?別老在四川待著啊!李商隱就回答他,「君問歸期未有期」,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去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詩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知己相見。他現在過得很孤獨,很想念對方;越是想念,就越是會對未來重逢的場景,寄予深切的嚮往。
再看第二句。詩人不著急去幻想未來的場景,而是先寫我現在寫詩的時候處於怎樣的場景之中。他也沒細說我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感,而是把情感放置在一幅畫面中,「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幅畫面很美,又很悽涼。大家看,這句只有一個動詞,就是「漲」,其他都是名詞,「巴山」「夜」「雨」「秋」「池」。這些名詞組合在一起,詩人並沒有具體交代彼此的關係。
英語裡面常有很多of、to、in這樣的詞,把事物之間的關係都限定死了。漢語裡面,尤其是古詩裡,就不說那麼多。詩人把幾個名詞放在一起,天然就是一幅畫,有巴山,有夜晚,有雨水,有秋天,有池水,元素非常豐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自由。比如你可以想像,「秋池」與「夜雨」是有因果關係的:下了一夜的雨,池塘裡才會漲水。你還可以想像,「秋」既可以與「池」搭配,也可以與「雨」搭配,可見這是寒冷的秋雨;「夜」既可以與「雨」搭配,也可以與「池」搭配,可見這是夜晚的池塘,看不清楚,但能聽到水聲,感受到寒意。
總之,你把這一堆名詞放在一起,一方面能想像到很多細節,另一方面又可以提煉出整體的境界,就是又悽涼,又遙遠。秋天的池塘,夜晚的雨,巴國的山川,都有一種悽清、遙遠的感覺。
這樣一種「名詞集合」的方式,在古詩裡面經常出現。比如唐代詩人張若虛寫的《春江花月夜》,題目就是五個名詞湊在一起,能夠引起人無限的想像。我們現在總愛說一個詞叫「腦補」,古代詩人就喜歡展示高度濃縮的畫面,請讀者自行「腦補」,然後他再細細道來。後來到《紅樓夢》裡,林黛玉寫過一首《秋窗風雨夕》。她是學習《春江花月夜》寫的,也是拿出來五個名詞,然後用自己的體驗、感受,去把它們組織成一首完整的詩。
有「巴山」,有「夜雨」,有「秋池」,除此之外,李商隱還是使用了一個動詞:「漲」。什麼是「漲」?就是雨不停地下,導致池塘的水一點一點地上升。這個情景不是他眼睜睜看著寫的,他不會大半夜跑出去看池塘。就算看池塘,他也不一定看得清楚呀,外面伸手不見五指的,悽風冷雨的,為什麼要出去?這個「漲」,是一種想像,是調動所有感官才察覺到的一種態勢。詩人聽著外面的雨,感受著雨的溼氣,秋天的涼氣,想像著池水應該是一點一點漲上去了吧!一個「漲」字,既包含聽覺,也包含觸覺,乃至包括思慮和想像。
除了多種感官的提示之外,「漲」字還暗示著詩人情緒的堆積。聲音一點點地累積,水面一點點地上漲,詩人對遠方知己的思念之情,也隨之變得越來越飽滿、悠長。這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用一連串的名詞,加上一個畫龍點睛的「漲」字,描繪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裡面既有情緒,也有感觸,還有風景,已經拆不開,分不了了。
下面兩句,詩人的思緒要往前飛了,向著未來飛去。「何當」,與「何當金絡腦」中的「何當」是一個意思,即什麼時候。詩人問自己,也是問對方:我什麼時候才能與你「共剪西窗燭」呢?這是本首詩的第二幅畫面。剛才寫「巴山夜雨」,是第一幅畫面,寫當下遠隔千裡的時候,遠在他鄉的時候,我處於什麼樣的場景,我是什麼樣的心情。第二幅畫面,則是想像未來,我終於回到長安了,寫相見時候的場景,非常溫暖,非常光明,跟第一幅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幅悽風冷雨,昏昏暗暗,第二幅卻是燭光搖曳,其樂融融。
我獨自在今天想像著未來,想像著未來能一起回憶今天。
那麼,什麼叫「西窗剪燭」呀?首先要確定什麼叫「西窗」。相對長安來說,四川梓州在西南,是對著西窗的。這裡詩人也為讀者埋下了第三幅畫面的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待下文再說。「西窗」底下,兩個人在剪燭夜話。為什麼要「剪燭」呢?古人沒有電燈,都得點蠟燭。蠟燭裡有一個燭芯,點著點就會燒糊、燒焦,燭光就變暗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拿剪子把焦糊的部分剪掉,讓燭光更亮一些。為什麼要讓燭光保持亮度呢?說明兩個人言談投機,總是聊不夠。我們不能黑燈瞎火地聊呀!沒準還得喝點小酒、吃點小菜呢!於是就需要不斷「剪燭」,讓整個屋子保持光明,保持溫暖的氣氛。所以,詩人用這幅「西窗剪燭」的畫面告訴對方,未來的相見是多麼美好!能夠面對面好好聊天,是多麼令人嚮往!
最後一句,出現了第三幅畫面,即「卻話巴山夜雨時」。很奇妙,第三幅畫面其實又回到了第一幅畫面。大家一定要注意「卻」字,它的意思不是「雖然」「卻是」,它就是退卻的意思,退而回憶的意思。怎麼退呢?從未來往回退。未來相聚之後,我們回憶當年天各一方,你在長安,我在梓州,我曾經在一個悽風苦雨的夜裡給你寫信、寫詩,那時候的場景可以稱作「巴山夜雨圖」啊!現在我們終於相見了,你還記得我當年詩裡的「巴山夜雨圖」嗎?咱們再一起回憶回憶吧!
所以,一個「卻」字,勾連起了未來和現在。表面上看,第一幅和第三幅都是一樣的「巴山夜雨」,但是我們可以想像,第三幅「巴山夜雨」的色彩、溫度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它經過了回憶的加工。
回憶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曾經你經歷過一次很痛苦、很艱難的事情,但是幾年以後你回頭一想,好像這事兒還挺有意思的,那些苦楚甚至顯得有點滑稽。反過來,曾經你經歷過一些特別美好的事情,現在回頭一想,心裡則會泛起一絲傷感:哎喲,這麼美好的時光,永遠回不去了!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李商隱跟他的好朋友,在未來某一天,在一個光明、溫暖的室內聊天的時候,他可能用一種調侃的、輕鬆的、愉悅的方式,來回憶當年那個寒風冷雨的夜晚。
讀懂了「卻」字,其實就讀懂了整首詩的結構。詩寫得很妙,表面上寫了三幅畫面,實際上是兩幅畫面,但是仔細想一想,還是三幅畫面。第一幅是當下的悽涼苦楚的場景,第二幅是未來的幸福洋溢的場景,第三幅則是在幸福場景中回憶當年悽涼的場景。整首詩讀起來有種曲折迴環的美妙,非常精緻。古人評論這首詩,說它就像「水精如意玉連環」,具有晶瑩、迴轉的結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