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2021-02-07 美篆

 672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劉正平/文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聯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從李商隱的這篇詩文上看,他和老婆的感情非常好。由於李商隱多年在外遊歷,夫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聚少離多。「何當共剪西窗燭」說得特別含蓄和隱晦。


        昨夜在般若禪茶喝茶。茶室牆上有一副字,寫的就是「何當共
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而且是一個僧人寫的。字寫得不值一提。我就弄不明白,一個出家的和尚,何以對男女苟且之事如此「放不下」,如果「放不下」何不去掉袈裟,還原自己的「花樣年華」?



        據說藏傳佛教在這個方面是比較人性化的。比如像十世班禪喇嘛確吉堅贊,經歷了「文革」中太多的磨難後,頓悟了人生的真諦,喜歡上了李潔女士,並結下了愛情之果:十世班禪的女兒堯西•班•仁吉旺姆1983年6月北京降生。十世班禪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只是按照藏傳佛教的規矩,不再穿袈裟。


        信佛的人當然可以「愛」。漢傳佛教中的居士,就可以居家吃齋念佛。


        六世達賴倉央嘉錯就是「愛」滿人間,並留下了瑰麗的詩篇。我們且聽倉央嘉錯如歌如泣的行吟:


        ——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獨坐須彌山巔
       將萬裡浮雲一眼看穿
       一個人在雪中彈琴
       另一個人在雪中知音
       先是在雪山的兩邊遙相誤解
       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奔向對方的胸懷 
       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
       逆著時光行走
       只為今生與你邂逅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頗有爭議的著名人物,其身世更為他的情詩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詩》,匯聚了他的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新的譯作層出不窮。而在民間,有倉央嘉措的情詩達200多首。在今天的西藏,很多人都會唱以他的詩改編的歌。譬如: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倉央嘉措還有一首流傳非常廣泛的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昨夜與繆先生在般若禪茶喝茶,當然沒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美景,也無「紅袖添香」的雅致,但一款陳年白茶卻沁人心脾。如此極致的生命體驗,也是「人間難得幾回聞」。人生就是充滿「遺珠之恨」的旅程。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
  • 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等等,在我的記憶裡,李商隱寫過許多無題詩,其詩歌風格大多纏綿悱惻,晦澀含蓄。晚唐著名詩人,代表作《登樂遊原山》、《賈生》、《錦瑟》、《嫦娥》、《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夜雨寄北》,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詩作。至於是寫給誰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上了二十多年的學,教了十多年的書,我所讀過的詩,不止三百首。但唯獨對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情有獨鍾。淡淡的語氣,懶洋洋的欲說還休,看似溫存平凡的懷念裡,有暗暗地,令人心驚的傷感。
  •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熄滅蠟燭嗎?語文老師:我上課又白講了?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寫這首詩時,作者李商隱正留滯於巴蜀之地,寫此詩寄予長安親友,長安在巴蜀以北,故為「寄北」,至於到底是寄給妻子還是寄給友人的,也是各有各的說法,不過在這首詩驚豔的千百年時光中,人們更願意將它當作是寫給妻子的。
  •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本書黎笙捨不得帶去教室讓別人看到,在她詢問客服確定找不到原書主人之後,嘆了一口氣,將自己最喜歡的書籤放在裡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還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講到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在雨夜想起千裡之外的妻子,仿佛身臨其境般,那時對愛情懵懵懂懂的黎笙努力憋住眼眶中的淚水,在書籤寫下這句詩。
  • 何當共剪西窗燭,李商隱的這首詩竟然不是寫給妻子的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覺得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好像很溫馨、很浪漫啊!這句「巴山夜雨漲秋池」,用一連串的名詞,加上一個畫龍點睛的「漲」字,描繪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裡面既有情緒,也有感觸,還有風景,已經拆不開,分不了了。下面兩句,詩人的思緒要往前飛了,向著未來飛去。「何當」,與「何當金絡腦」中的「何當」是一個意思,即什麼時候。詩人問自己,也是問對方:我什麼時候才能與你「共剪西窗燭」呢?這是本首詩的第二幅畫面。
  • 「何當共剪西窗燭」,下一句讓老師捧腹大笑
    文中給出的是「在課堂上,你的同桌小明不知道什麼原因倒了,老師將其送到醫院,臨走時讓你通知小明的媽媽」,也就是說讓你描述出你和小明媽媽的對話。首先第一個就是「何當共剪西窗燭」,讓同學們接寫一句,下一句本應是「卻話巴山夜雨時」,但是這名小學生接的是「夫妻對坐到天明」,老師看後捧腹大笑。
  • 巴山夜雨後,昨夜星辰時
    王氏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之女,二人最初的相見,是在李商隱進士及第後參加曲江遊宴時。那天,李商隱舉杯輕飲後,放眼望去,在喧囂的人群中,看到一個面若桃花的年輕女子,立於一棵桃樹下,正淺淺地微笑。那個女子也覺察到了李商隱注視的目光,便與李商隱對視了一下,忽又面露羞色轉過頭去。李商隱知道她一定是哪位官宦人家的女兒,隨父親一道來參加曲江遊宴的。
  • 剪燭西窗,雅趣說「剪」
    典出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又作「西窗剪燭」。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便省》中說「待歸來細問當年事,有誰念殘香冷膩,共話卻潦倒西窗剪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