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020-12-25 老張侃詩詞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似乎是有一種特別冷靜的筆觸來描繪此時此刻他的處境,還有他的情感。冷靜地回答妻子的來信:我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能夠回去。而且此時此刻我這裡,巴山夜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阻斷了回去的路。

但是後兩句詩人的這種筆觸突然變得溫柔炙熱起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通過幻想來抒發真實情感,表達出了詩人對妻子的熱切的情感,也表達出的他對團聚之後的溫柔生活的想像。他幻想著有朝一日回到京城,在夜深人靜之時,紅燭搖曳之下,和他的妻子互訴衷腸,傾訴對彼此的思念。

何當」兩個字隱含了詩人對兩人相見的那種急切,反襯出了他備受煎熬的渴望。「卻話」寫出了心中那充溢心頭刻骨銘心的思念。

因為此時的「巴山夜雨漲秋池」,他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悽涼。所以才會如此的可怕,團聚的溫馨,所以才會如此期盼對未來美好歡樂的憧憬。巴山楚水悽涼地,劉禹錫就曾經感受過這份悽涼,100多年後李商隱也依然如此感慨。

第四句當中的「巴山夜雨」,是一種虛寫,用一種詩意的語言,更是進一步幻想中的溫馨。那是最美麗而又最溫柔的場景,無論用什麼樣的語言,都不能夠真誠地反映詩人此時此刻的心中所想。

共剪西窗燭,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一個悽涼。正是因為身處悽涼才能夠想像相聚之後的溫馨。也正是因為對於這種溫馨充滿渴望,也才能反襯出此時此刻的悽涼,也是值得的。

縱然巴山夜雨漲秋池,但至少還有何當共剪西窗燭時的美麗想像和溫柔的期待。在這一刻,孤獨也好,惆悵也罷,都已經變成一種詩意的存在。

相關焦點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67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李義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其中一首《夜雨寄北》究竟是寫給誰的,學界一直有所爭議。晚唐著名詩人,代表作《登樂遊原山》、《賈生》、《錦瑟》、《嫦娥》、《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夜雨寄北》,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詩詞鑑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注釋】你看,雲中誰寄情書來,那一紙書箋,曾溫暖過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只是現在人們很少寫情書了,它們被遺忘在古詩詞中了。說起來,中國古代的情書的確惹人情扉。
  • 楊雨:李商隱《夜雨寄北》
    長期讀詩的人,不鳴則已,一開口就讓人驚豔。長期讀詩的人,讓人久處不厭,閒談不煩。在楊雨看來:詩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詩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展翅飛翔;詩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今天請一起跟楊雨老師品讀古詩詞吧!
  •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熄滅蠟燭嗎?語文老師:我上課又白講了?
    而思念泛濫得最濃重的,還要屬那首人盡皆知的《夜雨寄北》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寫這首詩時,作者李商隱正留滯於巴蜀之地,寫此詩寄予長安親友,長安在巴蜀以北,故為「寄北」,至於到底是寄給妻子還是寄給友人的,也是各有各的說法,不過在這首詩驚豔的千百年時光中,人們更願意將它當作是寫給妻子的。
  • 何當共剪西窗燭,李商隱的這首詩竟然不是寫給妻子的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夜雨寄北》,很多人覺得是李商隱寫給妻子的。「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好像很溫馨、很浪漫啊!當時李商隱在四川梓州工作。「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就是泛指東川梓州一帶的山。我們現在把四川統稱為蜀,其實四川西部、成都周圍,才叫「蜀」,這裡曾有古蜀國。四川東部一直到重慶,叫「巴」,曾有古巴國。有學者去研究李商隱在梓州的生活,發現他寫《夜雨寄北》的時候,妻子王氏已經去世兩年了。那麼這首詩究竟是寄給誰的呢?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綿綿秋雨之中,詩人李商隱在以詩代信盡顯身處巴山的自我對妻子的殷切思念與急於相見的迫切心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其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 何當共剪西窗燭?
    上了二十多年的學,教了十多年的書,我所讀過的詩,不止三百首。但唯獨對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情有獨鍾。你問我什麼時候回來,我最親愛的,真的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我何時才能回去與你相見。縱然我愛你如命,思之入骨。然則世事艱難,路途遙遠,歸期未知,諾怎輕許?
  • 李商隱《夜雨寄北》兩處「一無所知」的哀傷
    奈何天認為,《夜雨寄北》是稀缺的回覆格式詩詞,在唐詩浩瀚的星空裡,能夠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首詩的情緒飽滿,作者李商隱的深意溢於言表,讀來意味無窮。一、職場失意、親人離散,是作者創作《夜雨寄北》的歷史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一首覆信。說是回信也好,或者是詩詞也好,李商隱創作時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看不到歸期,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見面。
  • 未來講堂|李商隱《夜雨寄北》 誦讀:肖玉
    今天,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主持人肖玉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夜雨寄北》。點擊收看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唐) 誦讀|肖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此詩現傳各版本題為《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故稱「寄北」。據南宋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此詩題目為《夜雨寄內》,即是寄給妻子的。持此觀點者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秋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則於該年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數月才得悉妻子死訊。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 我愛記詩歌|李商隱《夜雨寄北》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起欣賞李商隱這封寫給妻子的家書。 #唐詩#一、說文解字在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第一步是理解《夜雨寄北》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李商隱的基本情況和《夜雨寄北》這首詞的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夜雨寄北》就無從談起了。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高級的詩意:用圖畫詮釋期待,回答期盼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唐詩當中的名篇,在文學史上自然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正如那句著名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在文學史上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的同時,也預示著他的人生必將經歷各種風雨。李商隱的這篇精彩的唐詩就寫於他想要歸京(或者回家)而不可得的窘境之時。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一朋友問我:你覺得哪首詞最絕望?我停了停,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他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不像在開玩笑,很是疑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是這首嗎?」,他熟練背完後問我。「是的」,我答道。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夜雨寄北》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 唐詩《夜雨寄北》背後李商隱和王晏媄的悽美愛情
    《夜雨寄北》[ 唐 ]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師兄在文中是這樣詮釋這首詩的:本該如彼(共剪西窗燭)卻如此(話巴山夜雨)。"剪燭西窗"是寫虛,"巴山夜雨"是寫實,以虛襯實,這苦惱,這怨恨,這無奈,這相思,全都包容在這兩句詩中了。"君問歸期",歸期尚不能定準,巴山夜雨敲窗,我之孤寂、相思如你。
  • 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有感,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而李商隱寫《夜雨寄北》詩時,此身還在巴蜀,而且未有歸期,卻憑空構想出一個回到長安後與妻子剪燭夜話的場景,並進而想像在彼時會談到此時,在彼地會談到此地。這在運思上可說是既深且曲;《渡桑乾》詩在這一點上是不能與之比美的。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1千年後被罵抄襲現代人,網友:書白讀了
    他的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素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在清代孫洙的《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詩作共收錄了32首,僅此杜甫,位居第二位,雖然他的詩在社會意義上不及李白、杜甫,但是李商隱卻是對後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
  • 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長安親友而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李商隱簡介: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