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語電影分支之一的香港電影,起於1897年。
經歷了初期的萌芽,在歲月中崢嶸漸顯,於70、80年代步入蓬勃的黃金期,90年代中期之後,風光漸頹。
這其中當然有諸多原因。
比如經濟的下行,好萊塢的強勢入侵,本土人才的凋零,題材的老舊,這些都是誘因。
到今天,港片已經幾乎滑落到谷底,資金撤場,票房不振,中生代幾近斷檔。
再加之去年底疫情的衝擊,之前新聞顯示,目前僅開工拍攝兩部電影,一部是低成本的《手捲菸》,林家棟零片酬出演,另一部《斷網》,鄭保瑞監製,郭富城主演。
這種種跡象,都是路到盡頭之兆。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應該知道,後港片時代,已經來臨。
這句話應該已經無法找到出處。
眼見的只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引用,並在某種意義上達成共識。
但港片曾經的輝煌和普及,培育了大量的港片粉。
這其中有的怒其不爭,隨著老一代藝人的老去,這部分粉絲也開始倒戈相向,在各種場合貶損港片,認為港片已經窮途末路,早該消亡。另外一部分人,仍然執著於對港片的熱愛,雖不得不承認每況愈下的現實,卻仍以維護居多。
港片本土,票房的下滑確實觸目驚心,純港片的票房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港元之間,能過千萬票房的,都叫做大賣,排行榜更早已被西片攻陷,甚至在2011年,一部來自臺灣的電影《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以6186萬的票房成績登頂華語冠軍,直到五年後的2016年,《寒戰Ⅱ》才以6680萬的票房數字問鼎並奪回寶座,算是維護了港片的榮光。
那麼,港片死了麼?
2018年,拍出國慶檔冠軍電影《無雙》的莊文強在面對媒體時說出了這句話。
其實對香港電影,我們應該這樣理解。
它首先是華語電影的一個分支,華語電影分為大陸、臺灣、香港甚至也包括新加坡電影,這四個部分,都具有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屬性,而因創作思路、地域和視角的不同,呈遞出不同的風格特徵,但總的來說,在根蒂上是一致的。
所以港片怎麼會死?
港片在題材發掘方面的大膽和不羈,在影像風格上的商業與多元,在剪輯處理上的凌厲與奇巧,在表演上的瘋魔與極致,這些才是港片的根本要素,而不是平常很多人熱衷提及的資金來源、演職人員多寡等細枝末節的元素。
中生代斷檔了,老一輩的人還在。
他們中有很多人,都還在藝術之途孜孜以求,這其中真的不乏視電影和表演為生命的人。
比如拍攝《無雙》的時候,周潤發已經六十三歲,郭富城五十三歲,導演莊文強則剛好五十歲,確實都已不再年輕,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對高水準創作的竭力追尋,這部電影底下,是編劇時的反覆推敲,是現場的探討交流,是表演背後的無數次預演。
港片當然沒死,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香港電影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若一味尋求新奇,或者只追求商業的快節奏而粗製濫造,每出一部電影,就會消磨一分固有的榮光,港片的殘軀,還經得住多少次消耗與虛擲?
所以對有責任感的電影人而言,這種重壓是逆境,也是一種捶打和淬鍊。
它意味著香港電影的每一步,都要異常謹慎。
這種局勢會迫使港片進入精品化模式,不但要票房,還要口碑。曾經引以為豪的香港拍片速度,必然要被現實消減,熱衷炒冷飯速成包裝的電影,也必然會遭受市場的反擊,精品化會導致規模的縮減,但也會帶來創作質量和良品率的大幅提高。
對華語片而言,這其實並不是壞事。
電影作為一門講究思想與哲學的藝術,應該推動製作層面的良性循環。
而非在商業的追逐上,不管不顧。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
新的時代都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