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後港片時代

2020-09-05 唐淚

作為華語電影分支之一的香港電影,起於1897年。

經歷了初期的萌芽,在歲月中崢嶸漸顯,於70、80年代步入蓬勃的黃金期,90年代中期之後,風光漸頹。

這其中當然有諸多原因。

比如經濟的下行,好萊塢的強勢入侵,本土人才的凋零,題材的老舊,這些都是誘因。

到今天,港片已經幾乎滑落到谷底,資金撤場,票房不振,中生代幾近斷檔。

再加之去年底疫情的衝擊,之前新聞顯示,目前僅開工拍攝兩部電影,一部是低成本的《手捲菸》,林家棟零片酬出演,另一部《斷網》,鄭保瑞監製,郭富城主演。

這種種跡象,都是路到盡頭之兆。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應該知道,後港片時代,已經來臨。

港片已死

這句話應該已經無法找到出處。

眼見的只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引用,並在某種意義上達成共識。

但港片曾經的輝煌和普及,培育了大量的港片粉。

這其中有的怒其不爭,隨著老一代藝人的老去,這部分粉絲也開始倒戈相向,在各種場合貶損港片,認為港片已經窮途末路,早該消亡。另外一部分人,仍然執著於對港片的熱愛,雖不得不承認每況愈下的現實,卻仍以維護居多。

港片本土,票房的下滑確實觸目驚心,純港片的票房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港元之間,能過千萬票房的,都叫做大賣,排行榜更早已被西片攻陷,甚至在2011年,一部來自臺灣的電影《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以6186萬的票房成績登頂華語冠軍,直到五年後的2016年,《寒戰Ⅱ》才以6680萬的票房數字問鼎並奪回寶座,算是維護了港片的榮光。

那麼,港片死了麼?

我還未死,港片怎麼會死!

2018年,拍出國慶檔冠軍電影《無雙》的莊文強在面對媒體時說出了這句話。

其實對香港電影,我們應該這樣理解。

它首先是華語電影的一個分支,華語電影分為大陸、臺灣、香港甚至也包括新加坡電影,這四個部分,都具有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屬性,而因創作思路、地域和視角的不同,呈遞出不同的風格特徵,但總的來說,在根蒂上是一致的。

所以港片怎麼會死?

港片在題材發掘方面的大膽和不羈,在影像風格上的商業與多元,在剪輯處理上的凌厲與奇巧,在表演上的瘋魔與極致,這些才是港片的根本要素,而不是平常很多人熱衷提及的資金來源、演職人員多寡等細枝末節的元素。

中生代斷檔了,老一輩的人還在。

他們中有很多人,都還在藝術之途孜孜以求,這其中真的不乏視電影和表演為生命的人。

比如拍攝《無雙》的時候,周潤發已經六十三歲,郭富城五十三歲,導演莊文強則剛好五十歲,確實都已不再年輕,但他們表現出來的,是對高水準創作的竭力追尋,這部電影底下,是編劇時的反覆推敲,是現場的探討交流,是表演背後的無數次預演。

港片當然沒死,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後港片時代

香港電影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若一味尋求新奇,或者只追求商業的快節奏而粗製濫造,每出一部電影,就會消磨一分固有的榮光,港片的殘軀,還經得住多少次消耗與虛擲?

所以對有責任感的電影人而言,這種重壓是逆境,也是一種捶打和淬鍊。

它意味著香港電影的每一步,都要異常謹慎。

這種局勢會迫使港片進入精品化模式,不但要票房,還要口碑。曾經引以為豪的香港拍片速度,必然要被現實消減,熱衷炒冷飯速成包裝的電影,也必然會遭受市場的反擊,精品化會導致規模的縮減,但也會帶來創作質量和良品率的大幅提高。

對華語片而言,這其實並不是壞事。

電影作為一門講究思想與哲學的藝術,應該推動製作層面的良性循環。

而非在商業的追逐上,不管不顧。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

新的時代都將來臨。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淪陷史: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徹底佔領
    1984年的時候,許冠傑主演的電影在香港影史票房前十裡佔據了4個席位,其統治力無人可望其背。這個時期,成龍的電影也經常闖進前十榜單,但跟許冠傑有明顯差距。1985~1989年:一周一成時代。1991年則是又一次三足鼎立,雙周一成分割了香港電影市場,每人佔據3個席位。到了1992年,星爺在前十榜單裡佔據了7個席位,而且從第一到第六都是他的電影,這個統治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港片的輝煌之人,真不是說笑的。
  • 香港電影淪陷史: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徹底佔領
    ,這個統治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港片、西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年冠是《午夜兇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輝煌耀碧天的港片,連日本電影都打不過了。,說明香港群眾比較喜歡漫改電影,也預示著未來香港市場的走向。
  • 回顧美好的港片時代!Netflix 超過40 部經典香港電影推薦
    香港電影風靡全球多年,是許多人年輕或童年的回憶,尤其是1980 到1990 年代更是港片的全盛時期,當時香港電影的產量更超過印度寶萊塢,僅次美國好萊塢居世界第二,香港更成為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地,評為東方的好萊塢!
  • 香港電影:一個經典的時代
    97香港回歸,香港和內地的交往更為密切,到2003年,CEPA的籤訂,內地不再把港片視為進口片。2003年後,兩地合拍電影成為一種趨勢。也是在2003年後,我們統稱「華語新時代」。對於2000年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幾乎沒有關於香港電影的概念。2003年後,兩地合資片越來越多,《投名狀》、《長江七號》等等。
  • 經典港片裡有哪些香港街景?總有一部香港電影念念不忘!
    香港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情結,也是一段回憶。港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在某個街頭,某個小巷,某棟唐樓中演繹了很多難忘的故事,那些地名甚至直接在片名上突顯了出來,如《旺角黑夜》裡的旺角、《下一站天后》裡的天后站、《中環英雄》裡的中環、《重慶森林》裡的重慶大廈等。這些地名對於港片迷們來說,就像是自己心中,城市的某個角落似的,對其如數家珍。
  • 港片時代落幕,香港「四大惡人」相繼去世,只剩下「王祖藍老爹」
    每個80和90後的小夥伴應該都經歷過港片最輝煌的年代吧,在那個時候,不管是警匪,還是古裝或者恐怖片,香港都推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 咱們今天聊聊演員,有時候一部電影中反派的塑造會比正派更重要。在當時那個年代很多有名氣的演員都不愛演反派,畢竟在港片時代,一旦進了反派的大門,就很可能成為反派專業戶。
  • 香港電影的港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今的港片再也沒有港味了?
    回想我們這代80後從小在錄像廳看港片長大的歲月,我們不禁想問,熟悉的港片味道哪裡去了?如果大家看多了那個年代周潤發主演的火爆警匪片,對那些港片的畫面特別熟悉的話,你會發覺,那時候的影片成像還具有膠片時代特有的顆粒粗糙感,那時候的電影經常會出現各種凌亂的小街巷,路邊的小店充滿了市井煙火氣,非常接地氣,也非常親切,故事中的角色無論多麼落魄,也都充滿了積極自信。
  • 2015香港電影綜述:「港片紅利」正在消失 大師導演「失靈」
    這一年,內地票房過兩億的電影超過30部,但如以香港導演或公司為主導,來判定為港片的影片,卻不會超過六部:目前排名內地影史第一的《捉妖記》,主導公司安樂影業是香港公司,導演許誠毅出生和成長在香港,後來去到好萊塢發展,《捉妖記》算是有多半港片血統,是香港公司在內地成功的一個極致。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捉妖記》在一定意義上,都被算作內地電影,只是與港片有關聯而已。
  • 經典港片裡有哪些香港街景?總有一部香港電影影響了你的人生!
    香港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情結,也是一段回憶。港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在某個街頭,某個小巷,某棟唐樓中演繹了很多難忘的故事,那些地名甚至直接在片名上突顯了出來,如《旺角黑夜》裡的旺角、《下一站天后》裡的天后站、《中環英雄》裡的中環、《重慶森林》裡的重慶大廈等。
  • 《掃毒2》代表港片申報奧斯卡,香港電影已是江河日下?
    其實,香港電影的沒落由來已久,導演、題材與演員幾乎沒有改變,出現了一種後繼無人的局面,很難再達到當年八九十年代的巔峰時期。 在《掃毒2》上映之前,很多港片的粉絲對這部電影寄予厚望,可事實已經擺在那裡,縱然這部電影有很多亮點,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但是依然無法扛起港片復興的大旗,因為大勢所趨後繼乏人。
  • 寫給那個曾經的「港片」時代
    作為一個愛看電影的人,我從小就會租用VCD去看那個經典時代的港片。在過去那個經濟快速發展的香港,電影作為工業的一環,也在飛速的發展。 上個世紀80年代起,香港在武俠片、黑幫槍戰片、賭片、喜劇片等都大獲成功,我記得在我的記憶中女性代表有「霞玉芳紅」還有朱茵、張敏、劉嘉玲等等,各個豔絕螢屏,各個為人追隨,我們家裡的大海報大部分都是他們的寫真。
  • 2019年香港電影總結:港片未末日,古天樂宇宙逆改天命
    ①拯救港片的「古天樂宇宙」香港導演王晶在2017年接受「梨視頻」採訪時說過一句很令人傷感的話。「我覺得早就沒有香港電影了,只有華語電影,純香港電影根本活不下去。」那時候,香港電影可謂是窮途末路,被逼到了生死邊緣。全年電影產量下降到60部左右,內地年度票房前25名沒有港片,香港本土年度票房前20名沒有港片。
  • 1996年,港片從此跌落神壇,細談香港電影的衰落史
    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巔峰。港片本地收入達到史上最高值:12.4億港元。港片海外收入也達到了巔峰值:18.6億港元。也就是說,香港這個幾百萬入口的彈丸之地,曾創造過一年30億+港幣的電影收入。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遭遇大跌:從95年的11.6億,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億。跌幅高達63%。因此,香港電影發生斷崖式的衰落從1996年開始。從1980年代到1995年,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如此風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很容易賣到其他電影市場。當時,全亞洲都在看港片。
  • 古天樂忽略香港電影?香港導演鄭保瑞:他拍合拍片賺錢投資港片
    古天樂自升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後,就為藝人、影視產業的發展操碎了心,早前看到香港娛樂圈因疫情而停工,馬上宣布自家電影公司與英皇影業合作拍10部戲,為一眾失業的臺前幕後提供工作機會。但是儘管做了這麼多,還是有一些當地後生不理解,他們認為古天樂這些年只顧拍合拍片賺人仔,而忽略了香港電影。
  • 讀懂「後《英雄本色》時代」,你就讀懂香港電影工業
    年時間,前前後後百餘部(不完全統計)黑幫復仇電影接連上映,使得港片慢慢收斂了百花齊放的發展趨勢。1986-1995,港片基本可以簡單劃分為:黑幫片、低成本搞笑、武俠改、王家衛也許是冥冥中註定,港片影史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把香港電影工業引向一處死胡同。
  • 香港三級電影的四個時代
    香港三級電影的四個時代十大導演及十大經典《玉蒲團》香港三級電影的四個時代十大導演及十大經典
  • 揭秘古天樂:在港片時代笑到最後的男演員
    眾所周知,香港電影的輝煌時代已經過了,那些曾經風華絕代的大明星們紛紛離場;現在的港片,正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一年中出片的產量也大概只有四五十部,而在這四五十部中每年跟古天樂有關係的,就有一半。年近50歲的古天樂目前還處在事業的上升期,雖然也接了不少撲街的爛片,卻始終保持著superstar的地位,也是現在眾多港片導演心中的首選男主角,不僅帶動了年輕演員,還撐起了港片的半邊天。
  • 那位捧紅周潤發的風雲導演已逝,港片風雲時代也隨風而逝了
    林嶺東曾是香港與吳宇森徐克杜琪峯齊名動作片導演,他火的時代,正是港片80、90年代的風雲歲月,但他遠走好萊塢,港片風雲漸漸散去,後來他淡出香港電影界十多年,再歸來拍攝《謎城》、《沖天火》,江湖已經不再是他的江湖,而港片也早已風流雲散。林嶺東的《監獄風雲》等風雲三部曲已成為永恆的港片經典。那麼生猛的港片風雲導演,現在沒有了。
  • 春節檔香港電影實質意義上的消失,意味著港片的處境越來越尷尬
    儘管香港商業電影及娛樂片「教父」級人物王晶矢口否認「港片已死」的說法,但從他自己導演的作品《倚天屠龍記》的選角就可以看出,他已經很少能夠有發揮的空間與餘地。香港電影本來有其悠久的歷史,在國內電影剛剛興起的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香港電影有其明顯的優勢:強大的幕後資本、成熟的技術力量、優質的明星產業構造出了香港電影生生不息的市場競爭力。彼時的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特點,創造出一批極具地域特點和香港風情的電影。
  • 《香港製造》一夢已十年 作者北大對話港片迷
    作者與港片迷觀看香港電影集錦。這是北京大學電影協會主辦的「香港製造:一夢十年——港片迷對話港片迷」活動現場,剛剛臺下凝視的臉中,也有本場活動的嘉賓:著名影評人魏君子、獨立影評人宋子文、博納影業策劃總監榮超。但他們此行卻不是以這些頭銜的名義,而是作為曾經親歷過港片黃金年代的港片迷,來和新一代的港片迷們做近距離的對談,順便為他們以及朋友合著的新書——港片和錄像廳憶舊集《香港製造:一夢十年》稍作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