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淪陷史: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徹底佔領

2020-10-01 維賽迪

之前有寫過一篇以年份來詳述香港電影市場變遷的文章,但自80年代起到如今都都快40年了,倘若以每一年為單位的話,那篇幅會很長。

今天,老賽就以時期來劃分,將自1980年到2019年間香港電影市場從盛到衰,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攻佔的過程介紹一下吧。

1980~1984年:

這段時期,在香港影壇稱霸的明星是許冠傑。

他所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是80年代香港最強的電影IP,且多部電影的成績都非常可怕,經常是自己打破自己紀錄。

1984年的時候,許冠傑主演的電影在香港影史票房前十裡佔據了4個席位,其統治力無人可望其背。

這個時期,成龍的電影也經常闖進前十榜單,但跟許冠傑有明顯差距。

1985~1989年:

一周一成時代。

成龍在1985年以《福星高照》擊敗了許冠傑拿到了影史第一的位置,而次年後周潤發則以《英雄本色》把王冠搶了去。

之後成龍跟周潤發基本是輪流當第一,經常是這年成龍拿了年冠,下年又被周潤發搶了去。

許冠傑在這段時間的初期,還能跟成龍周潤發三足鼎立一下,但到了1987年的時候就已經跟不上成周的步伐了。

1989時期,成龍跟周潤發基本完全壟斷了香港電影市場,前十席位成龍佔5個,周潤發佔了4個。

1990~1992年:

1990年,星爺一登場就直接雙王炸,《賭俠》《賭聖》把周潤發成龍都趕了下去拿了影史前二的寶座。

1991年則是又一次三足鼎立,雙周一成分割了香港電影市場,每人佔據3個席位。

到了1992年,星爺在前十榜單裡佔據了7個席位,而且從第一到第六都是他的電影,這個統治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港片的輝煌之人,真不是說笑的。

1993~1997年:

時間來到了1993年,這一年,星爺依舊佔據7個席位,但第一寶座被當年的全球票房冠軍《侏羅紀公園》拿走了。

而且,恐龍電影一下子將票房標準拉高了不少。

1994~1996年,周潤發跟成龍輪流發力,《賭神2》《紅番區》等電影多次奪得年冠,但票房依然無法超越《侏羅紀公園》。

只不過,肉眼可見的是差距越來越小,似乎港片還能追上好萊塢?

然而,1997年的《鐵達尼號》徹底毀滅了這個可能性。

大船的香港票房高達1.19億,比《侏羅紀》還要高出差不多1倍。

如果說《侏羅紀》是港片沒落的序幕,那《鐵達尼號》就是徹底擊沉港片的高潮。

到了這一年,港片跟好萊塢在前十榜單裡各佔5個席位,但前三都是西片。

1998~2000年:

3年間再也沒有任何電影(包括港片、西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時期香港爆發經濟危機,另一方面也跟大船擊垮了港片的信心有關。

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年冠是《午夜兇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輝煌耀碧天的港片,連日本電影都打不過了。

2001~2004年:

星爺的兩部電影《少林足球》《功夫》在上映那年都奪得了年冠,但可惜的是依然無法救回港片的頹勢,星爺獨木難支,而後來星爺也轉幕後去了。

02年的《無間道》也殺入了前十,這部電影質量真的非常優秀,但可惜的是跟大船的票房紀錄還是相差很遠。

這裡很關鍵的一點,質量這麼高的港片,票房都不行了,其實也是香港觀眾開始更傾向接受西片的序幕。

2005~2011年:

05跟06年沒有電影進入前十,而07~11,5年間每一年香港的票房年冠都是好萊塢電影,分別是:

07年《蜘蛛俠3》;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09年《阿凡達》;10年《玩具總動員3》;11年《變形金剛3》。

其中,2部超級英雄電影上榜,說明香港群眾比較喜歡漫改電影,也預示著未來香港市場的走向。

《阿凡達》又將票房紀錄拉高了很多很多,卡梅隆最愛幹這事。

《玩具總動員3》的大爆也是可以預見的,因為迪士尼在香港很火爆,既然是它旗下的動畫電影,那不用說了。

《變形金剛》也說明香港觀眾已經接受所謂的「爆米花電影」了。

2012~2019年:

這段時期,香港市場徹底變成漫威後花園。

2012年開始,香港影史票房前十裡,港片徹底消失。

而除了2014年以及2017年以外,其餘6年每一年的票房年冠都是漫威電影。

4部《復聯》全部上榜,票房全部都跟除《阿凡達》外的電影拉開很大的距離,到了《復聯4》也直接把《阿凡達》紀錄破了。

而且,《復聯4》還是唯一一部票房達到2億港元以上的電影。

剩下的諸如《鋼鐵俠3》《美隊3:內戰》之類在當年有噱頭的漫威電影,也是毫無意外的吊打所有港片拿到年冠。

可以看出,這幾十年來,一開始香港電影市場是被本土影片牢牢掌控的,那個時候的西片根本不是港片對手。

不過,在雙周一成時代過去後,隨著好萊塢大片的進攻以及本身香港市場的衰落,西片逐漸佔領了整個香港電影市場。

而到了2011年後,則是漫威徹底接管了這一塊,港片不但走下神壇,更像是已經被埋了。

只能說,任何事物,都會盛極必衰吧。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淪陷史: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徹底佔領
    之前有寫過一篇以年份來詳述香港電影市場變遷的文章,但自80年代起到如今都都快40年了,倘若以每一年為單位的話,那篇幅會很長。今天,老賽就以時期來劃分,將自1980年到2019年間香港電影市場從盛到衰,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攻佔的過程介紹一下吧。
  • 香港電影市場爭霸史:雙周一成與許冠傑的統治力有多強?
    ,如今已經徹底被外來戶---好萊塢徹底佔領了。榜單的電影基本大部分都被刷新,而且票房又跨越了一個層次,值得一提的是,榜單上沒有任何一部好萊塢片子了,那個時候的西片根本沒辦法跟港片比。此時的港片,完全被雙周一成徹底壟斷,其他人演的電影想進榜,想都別想。
  • 2018香港電影票房半年報,黃子華《棟篤特工》成港片霸主
    2018年已經過了一半,先來為香港票房做個半年結。無容置疑西片繼續稱霸,以票房數字計港產片依然走弱,唯獨今年黃子華主演的《篤棟特工》大收4470萬,成為2018半年度的港片霸主。只可惜如果將中西片混合計算,亦只有黃子華這部戲可以入到十大,其餘9部都是好萊塢製作,看來香港電影下半年要繼續加油!
  • 1996年,港片從此跌落神壇,細談香港電影的衰落史
    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遭遇大跌:從95年的11.6億,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億。跌幅高達63%。因此,香港電影發生斷崖式的衰落從1996年開始。從1980年代到1995年,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如此風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很容易賣到其他電影市場。當時,全亞洲都在看港片。
  • 為什麼港片沒落了?港片的前途在哪裡?
    90年代是港片的鼎盛時期,出了無數經典之作,為什麼現在拍的港片就沒了那味道呢?演員斷層是一個方面,但這不是主要原因,關鍵在於現在的港片導演的創作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香港回歸,使得香港導演有了更大的野心,一是佔領內陸市場,二是衝出亞洲,佔領國際市場,這兩個目標都使得香港導演去求變,去迎合這兩個更大的市場。
  • 香港電影:後港片時代
    作為華語電影分支之一的香港電影,起於1897年。經歷了初期的萌芽,在歲月中崢嶸漸顯,於70、80年代步入蓬勃的黃金期,90年代中期之後,風光漸頹。這其中當然有諸多原因。比如經濟的下行,好萊塢的強勢入侵,本土人才的凋零,題材的老舊,這些都是誘因。到今天,港片已經幾乎滑落到谷底,資金撤場,票房不振,中生代幾近斷檔。
  • 從《無間道》開始談起,香港電影為啥會沒落?
    成龍,周潤發等人出走好萊塢加速了港片的衰落1995年,《古惑仔》掀起了黑幫片狂潮,也代表著港片最後的輝煌,在此之後港片更多的是陷入迷茫,而成龍,周潤發等票房主力更是出走好萊塢,雖然仍有周星馳苦苦支撐,但是此時的香港電影已頹勢盡顯,再也難找一位引爆票房的影壇巨鱷。除了成龍確實在好萊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外,周潤發等人的表現並不如意。
  • 為什麼港片沒有之前輝煌了?
    香港回歸,使得香港導演有了更大的野心,一是佔領內陸市場,二是衝出亞洲,佔領國際市場,這兩個目標都使得香港導演去求變,去迎合這兩個更大的市場。拍攝經費、製作周期限制,不擅長拍攝真實感很強的電影,而形成了一種愛用濾鏡、煙霧、燈光、近景、剪輯造氣氛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有點小家子氣,不夠大氣,但也正是這種氣質形成了港片獨有的江湖氣、俠氣、CULT片氣、漫畫氣,比如徐克導演的《棋王》、王晶導演的《新哥傳奇》和潘文杰導演的《新上海灘》
  • 1994年的香港票房冠軍《賭神2》,是周潤發最後一次稱霸香港票房
    在這一年,周潤發的《賭神2》最後一次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而周潤發本人也在1995年底正式告別香港影壇,登陸好萊塢。有一個說法,1994年是全世界的電影大年,這一年全世界誕生的經典電影都非常多。1986年到1993年,臺灣地區電影市場對西片(歐美電影)實行閉關政策,每年引進的西片很少,而每部西片又只有6到8個拷貝,港片因而得以獨霸臺灣電影市場多年;而這幾年也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根本原因就是有臺灣市場和資金的大力支持。那時,光是為滿足香港和臺灣兩地的院線,每年就需要200多部電影。在香港電影產量最旺盛的1993年,全年出品超過300部電影。
  • 港片沒落是必然的。
    然而香港電影人又不甘心港片就此被埋沒,於是路越走越窄,而面臨來自好萊塢大片以及內地電影的重重包圍卻是真真實實的。為了保持存在感,港片在電影題材上愈加走向極端,過分強調自身的存在特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規則就像是港片最後的一塊遮羞布,看似孤高難賞,實則固步自封,作繭自縛。
  • 2019年香港電影總結:港片未末日,古天樂宇宙逆改天命
    經歷「命懸一線」的香港電影終於在2010年代末觸底反彈。2018年有《無雙》帶頭,《反貪風暴3》等犯罪類型片成功攻入內地市場。2019年,金像影帝古天樂開啟勞模模式,一人主演6部「原味港片」,幾乎是部部過億票房。當港片重新煥發「港味」,就連好萊塢大片也被比了下去。
  • 香港電影的港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今的港片再也沒有港味了?
    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的港片,再合適不過了。國慶假期結束,這個國慶檔唯一的港片《急先鋒》的票房也就基本到此為止了。90年代後期,港片衰落,香港電影人精英紛紛出走,周潤發和後來的成龍等人去好萊塢打拼,並隨後轉戰內地,周星馳和徐克等人則逐步將重心轉移到內地,從此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徹底結束了。
  • 解密好萊塢的國際發行網絡—好萊塢電影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
    從「一戰」結束之後,好萊塢便一直主導著世界電影業,源源不斷地將電影輸出到全球各地市場,在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其本土電影都敵不過好萊塢電影在當地的影響力。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2016年,美國影視產業在全球的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是貿易順差,順差總額高達122億美元,佔到美國服務領域貿易順差總額的5%。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影視產業觀察將推出系列文章,來深入分析這一話題。在此前的文章:面向全球觀眾的市場定位——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
  • 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其實還沒死
    「港片已死。」這句話不知道喊了有多少年了,香港電影真的死了嗎?還沒有。2018年,多部港片在內地市場拿到數以億計的票房成績,其中包括像《無雙》這樣口碑超出預期的作品。那香港電影開始復興了嗎?也沒有。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香港電影正處在一個「奮死求生」的狀態。1.香港人已不愛看港片?
  • 港片雖沒落,但如今的華語電影,正如當年張國榮所期待!
    實際上,香港電影「怪象」的背後,是香港電影行業規範和有效管理的缺失,行業內高度逐利及跟風現象嚴重,繁華的背後是實則是一種無法直視的「混亂」。導演王晶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最忙的時候同時監製3部戲。夜班6點到12點在邵氏拍周星馳,然後去嘉禾拍成龍拍到天亮。
  • 香港,為什麼能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一般地說,電影產業首先以本土為根據地,再擴展到世界各地,好萊塢電影王國正是在此模式上建立,好萊塢大片目前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很強影響力。而香港正相反,城市面積有限,人口有限,進入內地影院的環境還不成熟,能夠提供的票房收入也非常有限,所以依賴於外埠市場。
  • 經典港片裡有哪些香港街景?總有一部香港電影念念不忘!
    香港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情結,也是一段回憶。港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在某個街頭,某個小巷,某棟唐樓中演繹了很多難忘的故事,那些地名甚至直接在片名上突顯了出來,如《旺角黑夜》裡的旺角、《下一站天后》裡的天后站、《中環英雄》裡的中環、《重慶森林》裡的重慶大廈等。這些地名對於港片迷們來說,就像是自己心中,城市的某個角落似的,對其如數家珍。
  •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認識幾個,全都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默片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經歷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稱霸香江,也迎來了嘉禾、寰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電影開啟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的記錄見證了香港的不幸與輝煌,也映射了時代的變換和革新。
  • 香港十大傳奇電影公司,你知道幾個,全認識的是資深港片迷
    香港電影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從最初的默片時代到30年代的有聲電影,經歷了「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稱霸香江,也迎來了嘉禾、寰亞、新藝城等新派電影公司的共分天下,自此香港電影開啟了黃金時代的大門,通過電影的記錄見證了香港的不幸與輝煌,也映射了時代的變換和革新。
  • 2018香港電影不完全報告:港片已死?可能你誤會了
    2018年,多部港片在內地市場拿到數以億計的票房成績,其中包括像《無雙》這樣口碑超出預期的作品。那香港電影開始復興了嗎?也沒有。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香港電影正處在一個「奮死求生」的狀態。1.香港人已不愛看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