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寫過一篇以年份來詳述香港電影市場變遷的文章,但自80年代起到如今都都快40年了,倘若以每一年為單位的話,那篇幅會很長。
今天,老賽就以時期來劃分,將自1980年到2019年間香港電影市場從盛到衰,從港片稱霸到被好萊塢攻佔的過程介紹一下吧。
1980~1984年:
這段時期,在香港影壇稱霸的明星是許冠傑。
他所主演的《最佳拍檔》系列是80年代香港最強的電影IP,且多部電影的成績都非常可怕,經常是自己打破自己紀錄。
1984年的時候,許冠傑主演的電影在香港影史票房前十裡佔據了4個席位,其統治力無人可望其背。
這個時期,成龍的電影也經常闖進前十榜單,但跟許冠傑有明顯差距。
1985~1989年:
一周一成時代。
成龍在1985年以《福星高照》擊敗了許冠傑拿到了影史第一的位置,而次年後周潤發則以《英雄本色》把王冠搶了去。
之後成龍跟周潤發基本是輪流當第一,經常是這年成龍拿了年冠,下年又被周潤發搶了去。
許冠傑在這段時間的初期,還能跟成龍周潤發三足鼎立一下,但到了1987年的時候就已經跟不上成周的步伐了。
1989時期,成龍跟周潤發基本完全壟斷了香港電影市場,前十席位成龍佔5個,周潤發佔了4個。
1990~1992年:
1990年,星爺一登場就直接雙王炸,《賭俠》《賭聖》把周潤發成龍都趕了下去拿了影史前二的寶座。
1991年則是又一次三足鼎立,雙周一成分割了香港電影市場,每人佔據3個席位。
到了1992年,星爺在前十榜單裡佔據了7個席位,而且從第一到第六都是他的電影,這個統治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港片的輝煌之人,真不是說笑的。
1993~1997年:
時間來到了1993年,這一年,星爺依舊佔據7個席位,但第一寶座被當年的全球票房冠軍《侏羅紀公園》拿走了。
而且,恐龍電影一下子將票房標準拉高了不少。
1994~1996年,周潤發跟成龍輪流發力,《賭神2》《紅番區》等電影多次奪得年冠,但票房依然無法超越《侏羅紀公園》。
只不過,肉眼可見的是差距越來越小,似乎港片還能追上好萊塢?
然而,1997年的《鐵達尼號》徹底毀滅了這個可能性。
大船的香港票房高達1.19億,比《侏羅紀》還要高出差不多1倍。
如果說《侏羅紀》是港片沒落的序幕,那《鐵達尼號》就是徹底擊沉港片的高潮。
到了這一年,港片跟好萊塢在前十榜單裡各佔5個席位,但前三都是西片。
1998~2000年:
3年間再也沒有任何電影(包括港片、西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時期香港爆發經濟危機,另一方面也跟大船擊垮了港片的信心有關。
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年冠是《午夜兇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輝煌耀碧天的港片,連日本電影都打不過了。
2001~2004年:
星爺的兩部電影《少林足球》《功夫》在上映那年都奪得了年冠,但可惜的是依然無法救回港片的頹勢,星爺獨木難支,而後來星爺也轉幕後去了。
02年的《無間道》也殺入了前十,這部電影質量真的非常優秀,但可惜的是跟大船的票房紀錄還是相差很遠。
這裡很關鍵的一點,質量這麼高的港片,票房都不行了,其實也是香港觀眾開始更傾向接受西片的序幕。
2005~2011年:
05跟06年沒有電影進入前十,而07~11,5年間每一年香港的票房年冠都是好萊塢電影,分別是:
07年《蜘蛛俠3》;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09年《阿凡達》;10年《玩具總動員3》;11年《變形金剛3》。
其中,2部超級英雄電影上榜,說明香港群眾比較喜歡漫改電影,也預示著未來香港市場的走向。
《阿凡達》又將票房紀錄拉高了很多很多,卡梅隆最愛幹這事。
《玩具總動員3》的大爆也是可以預見的,因為迪士尼在香港很火爆,既然是它旗下的動畫電影,那不用說了。
《變形金剛》也說明香港觀眾已經接受所謂的「爆米花電影」了。
2012~2019年:
這段時期,香港市場徹底變成漫威後花園。
2012年開始,香港影史票房前十裡,港片徹底消失。
而除了2014年以及2017年以外,其餘6年每一年的票房年冠都是漫威電影。
4部《復聯》全部上榜,票房全部都跟除《阿凡達》外的電影拉開很大的距離,到了《復聯4》也直接把《阿凡達》紀錄破了。
而且,《復聯4》還是唯一一部票房達到2億港元以上的電影。
剩下的諸如《鋼鐵俠3》《美隊3:內戰》之類在當年有噱頭的漫威電影,也是毫無意外的吊打所有港片拿到年冠。
可以看出,這幾十年來,一開始香港電影市場是被本土影片牢牢掌控的,那個時候的西片根本不是港片對手。
不過,在雙周一成時代過去後,隨著好萊塢大片的進攻以及本身香港市場的衰落,西片逐漸佔領了整個香港電影市場。
而到了2011年後,則是漫威徹底接管了這一塊,港片不但走下神壇,更像是已經被埋了。
只能說,任何事物,都會盛極必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