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好萊塢的國際發行網絡—好萊塢電影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

2021-01-08 影視產業觀察

從「一戰」結束之後,好萊塢便一直主導著世界電影業,源源不斷地將電影輸出到全球各地市場,在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其本土電影都敵不過好萊塢電影在當地的影響力。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2016年,美國影視產業在全球的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是貿易順差,順差總額高達122億美元,佔到美國服務領域貿易順差總額的5%。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影視產業觀察將推出系列文章,來深入分析這一話題。在此前的文章:面向全球觀眾的市場定位——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中,我們分析了好萊塢面向全球觀眾的市場定位和創作觀念,而在今天的文章裡,我們將分析好萊塢的全球發行網絡。

有了出色地兼顧全球各地觀眾口味的電影內容做基礎,好萊塢遍布全球各地的發行網絡則是其能將電影推向海外市場的另一大支柱。從好萊塢發展早期開始,這一網絡便逐步建立,起初是通過僱傭代理機構、中間人在海外銷售電影。在「一戰」之後,隨著美國逐漸取代法國佔據了國際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美國電影公司不再依賴中間人-代理的模式,而開始以設立分部,自己僱傭員工經營的方式在海外發行電影。 到1920年代,隨著垂直整合的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形成,好萊塢的海外發行能力也日益增強,各地的辦事處在好萊塢母公司和各個市場之間起到了樞紐作用,不但負責源源不斷地將好萊塢電影輸出到各地市場,安排電影在影院放映的日程、電影拷貝的儲存和運輸、並監督影院的票房、收集帳款等;還需要在當地對影片進行宣傳推廣;以及進行市場調查,收集當地的市場反饋,反饋給母公司等業務。

環球影業中國區董事甄超凡和洛基合影

例如在中國市場,1920年代時,好萊塢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華納兄弟、雷電華、環球、哥倫比亞、聯美已先後在上海、北京等地設立了辦事機構,甚至在西安也有長駐的代表。每次好萊塢影片的檔期結束後,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辦事機構會搜集當地報刊的影評、影院特刊、對外宣傳用的廣告、同期同業間的營業情況、觀眾的成分比重、社會輿論對影片的反應等定期向公司匯報。

而到了1980年代之後,隨著好萊塢海外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及電影發行渠道的增加,好萊塢的海外發行網絡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影院外,它們還要通過自己的機構或是跟各地的本土公司合作,將電影有節奏地推向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錄像帶、計次點播、網際網路等渠道,將好萊塢電影的收益最大化。因此發行網絡也變得越來越龐大,據統計,一家當代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全球發行網絡要僱傭多達上千人,還不計算短期僱傭的項目制員工,人力和辦公成本頗為高昂。為了節約成本,三大好萊塢公司派拉蒙影業、環球影業和米高梅(後來退出)1981年聯合成立了聯合國際影業(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總部設立在倫敦,其在全球16個國家設有辦公室,與其它43個國家的授權第三方合作,負責在海外市場的影院、音像、電視等渠道發行幾大母公司的電影。

聯合國際影業

除了聯合國際影業外,其它幾大好萊塢大電影公司也設立了各自規模龐大的國際發行部門,包括迪斯尼旗下的博偉國際,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三星國際發行集團,華納兄弟旗下的華納兄弟國際影業等,它們在主要的電影市場均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而在一些市場規模較小的市場,則往往會採用與當地電影公司建立合資公司,或者與當地有實力的電影公司建立長期的獨家合作關係的方式,來保證影片在當地的發行。例如在香港地區,索尼和環球影業的影片由安樂影業負責發行,派拉蒙的影片則由洲立影片發行公司獨家代理。

為了維持這些國際發行網絡的運轉,好萊塢大製片廠需要源源不斷地供應優質的、有市場吸引力的影片。但另一方面,這些網絡也成為了好萊塢電影的獨特優勢,因為只有它們有實力將發行的觸角伸到全球各地,而其它國家的電影公司則往往是將電影賣給當地的發行商,未能在發行權控制在自己手中,難以深耕各地的市場。

這樣龐大而又紮根當地的全球發行網絡不但能幫助好萊塢的電影輸向海外市場,還能憑藉其對海外市場和觀眾的了解反哺好萊塢。例如海外市場的主管會從如何促進海外銷售出發,就劇本、演職人員的選擇、最終的剪輯等方面,提出意見。聯合國際影業的前任主席安德魯·克瑞普斯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在讀劇本時,他會將可能冒犯到國外某些市場如俄羅斯和中國的觀眾的對白、場景圈出來。為了討好一些重要市場的觀眾,好萊塢甚至會基於海外發行和營銷部門的意見提供特供版,例如《鋼鐵俠3》中便加上了王學圻、範冰冰出演、為中國觀眾「特供」的結尾——美國英雄在中醫的幫助下恢復了健康。此外,各地的發行網絡還能在電影的營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整合當地的合作資源,幫助好萊塢電影進行聯合營銷,這些都是好萊塢全球發行網的價值所在。

範冰冰出演《鋼鐵俠3》

註:本文摘自筆者為《當代電影》2018年第5期撰寫的文章《好萊塢電影的海外推廣機制研究》。

(未完待續)

作者 | 彭侃

編輯 | 都欣

相關焦點

  • 面向全球觀眾的市場定位—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
    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2016年,美國影視產業在全球的出口額為165億美元,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是貿易順差,順差總額高達122億美元,佔到美國服務領域貿易順差總額的5%。好萊塢電影究竟是如何佔領海外市場的?影視產業觀察將推出系列文章,從好萊塢電影的創作觀念、發行網絡、營銷體系以及政府和行業組織的作用等方面,來深入分析這一話題。
  • 學學好萊塢電影人怎樣做海外發行
    製片廠影片通常是指由大製片公司獨立承擔開發、製作及銷售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所有分支權利都隸屬於該製片公司,並由他們進行國際範圍的銷售和發行。獨立影片,多指自籌資金、獨立運作的低成本電影。這類影片通常會選擇與第三方代理機構合作,由第三方直接與國際買方接觸,出售國際版權,並由各地發行權的購買方全權負責當地區的發行工作。好萊塢六大製片廠等大型製片公司目前均陸續在全球各地開設國際辦公室,從而輔助其影片的國際發行及銷售業務,因此,我們只隨機選擇一部影片,對其數據進行簡單的整理和說明,大體呈現大製片廠影片的海外盈利渠道和模式。
  • 【票·資訊】好萊塢打造的黑人電影,是否在國際市場難以取得票房成績?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萊利對《抱歉打擾》的抱怨,也再次引發了關於美國以黑人為主的電影是否被海外發行商不公平地避開的爭論。就算《抱歉打擾》能在海外上映,一個事實也是不容忽略的——幾十年來,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發行商一直在有意忽略非裔美國演員主演的電影,他們認為觀眾們並不想看到這些電影。但現在許多國際買家都認為這種觀點已經過時,而且指出了《月光男孩》和《為奴十二年》的成功,這兩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黑人電影,在海外的票房都超過了北美本土票房。
  • 春節檔大片海外同步上映,搶佔國際市場時機到來?
    在此之前,這裡通常是《星際穿越》等好萊塢巨製的首映之地。過去一年,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難是不言而喻的。由於國際範圍內疫情仍在繼續,海外發行業務遭受重創,銷售成績滑坡。危機之中,華人影業海外發行總監祝冉華看到了積極的信號,這家公司隸屬於CMC Inc.華人文化集團公司,目前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海外發行網絡。
  • 好萊塢電影中的反派是由市場決定的?
    一個原因是好萊塢遍布著數量龐大的遊說團體①,這些團體對電影中的典型形象非常敏感,他們代表各種人群,少數族裔、殘障人士、退伍軍人和中央情報局退休特工,他們在好萊塢都有維護自己的形象的代言人。各電影製片公司也經常進行「外展服務」②,根據服務協議,公司高管要和這些遊說團體的代表一起審閱劇本和人物,對他們的投訴進行權衡,努力避免潛在的麻煩。
  • 2015中國影企國際化,如何「橫衝直撞好萊塢」?
    2010年,中國本土市場票房突破100億元,隨後一路高歌猛進,直達今年的400+億元。但對照上圖不難看出,中國電影的海外出口成績卻幾乎可以說是國內的長紅背道而馳。欒國志認為,雖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中國電影想要更好地「走出去」,還是要有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這樣才更容易為外國觀眾所接受。欒國志概括為「中國內涵國際表達」,「我們可以利用外國電影人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趣和積極性,開展一些合作拍攝。因為合作拍攝的視角往往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有國際發行渠道,所以影片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推廣。」
  • 美國好萊塢摩尼國際影視集團
    美國好萊塢摩尼國際影視集團(英文:U.S.HOLLYWOOD MONI INTERNATIONAL ENTERTAINMENT GROUP),由美籍華人企業家王力軍先生於2014年一月於美國洛杉磯創立,王力軍先生從2000年開始在好萊塢打拼,先後參加過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落日殺神》、《Rush hour 3》、《Ocean's Thirteen》的拍攝
  • 中美主辦好萊塢電影大師班 探討國際電影產業融合
    )攜手主辦的「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報告廳隆重舉行。  在首場論壇的討論中,大家就中美電影合作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向「金句頻出」的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副總經理黃群飛直言,中國電影市場近幾年的卓越表現讓全世界的電影人都感到興奮,所以現在掀起了一股來中國的「淘金熱」, 「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引擎,那麼也可以說中國電影市場是世界電影市場的引擎。」
  • 面對被重創的國際電影市場,好萊塢也無法破局……
    有別於宏觀經濟影響更多取決於後續疫情發展軌跡和自身強大復甦能力的長遠戰略觀,疫情在上行帶動經濟,下行牽動全民精神娛樂生活的電影行業內的影響立竿見影且短時期內不可逆。世界共同體緊密聯繫的不僅僅只有經濟,全球經濟下分到促其發展的各個行業,它們均屬於同一共生鏈。
  • 好萊塢電影的債權融資模式研究
    電影發行協議、大電影發行公司買斷、海外預售、多媒體版權預售以及官方財稅激勵等,使其增信手段多元、抵質押物價值穩定且處置變現容易。加上完片擔保等一系列風險緩釋機制加持,金融機構有動力與好萊塢合作。   電影融資除內源性融資外,債權融資是好萊塢電影融資最普遍使用的外源性融資手段。債權融資特別是銀行貸款往往承擔著其他融資手段完成前的財務支持功能。
  • 海外網深一度:北美院線難重啟,好萊塢「瞄準」中國市場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隨著中國的電影院重新開放,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看到了巨大希望。預計今年下半年,《花木蘭》等好萊塢大片都將「瞄準」中國市場。分析人士表示,充滿挑戰的市場背景,顯示了「中國作為電影市場和全球票房強國的重要性」。90%的開放影院在美國境外對中國的很多「諾蘭迷」來說,剛剛過去的周末是激動人心的。
  • 亞洲電影將取代好萊塢?
    在10月底舉行的倫敦韓國電影節上,不少亞洲電影版權受到熱捧,「亞洲電影要取代好萊塢了嗎?」英國廣播公司(BBC)9日據此發文,預測亞洲電影正在擺脫好萊塢的影響,憑藉本土題材的原創、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新一代更具國際視野的電影人才,逐漸佔領本國和海外市場。亞洲元素電影越來越受歡迎,這在近年來國際電影市場上已是不爭的事實。
  • 觀察丨解密好萊塢製作人!
    韋恩斯坦曾是好萊塢的頂級製片人。現年65歲的韋恩斯坦被稱為「好萊塢最有權力」的男性之一。他參與創辦的米拉麥克斯影片公司曾製作發行過《低俗小說》等知名獨立影片。據不完全統計,韋恩斯坦參與製作和發行的電影累計獲得超過300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捧回數十座小金人,其中比較知名的影片包括《英國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國王的演講》、《藝術家》等。
  • 耳東影業:牽手好萊塢頂級資源,進軍全球文娛市場
    通過和英皇、天馬等老牌香港影視公司的深入合作,耳東影業成功地切入市場。三年後,陳碩罡的目標也穩穩噹噹地達成——2018年耳東影業出品及聯合出品的電影共上映13部,片單中還囊括了《紅海行動》《邪不壓正》《動物世界》《西虹市首富》等多部優質「爆款」,憑藉精準獨到的影視投資眼光,耳東影業在不足四年的時間裡就迅速地在行業裡崛起。
  • 為何好萊塢電影在日本「水土不服」
    當然光以宣傳手法的改變,想徹底扳回如今好萊塢在日本的頹勢是不現實的,即使2014年上半年坐擁250多億日元的《冰雪奇緣》,洋畫市場依舊不敵整體強勢的日本本土電影。近年來「美式英雄」出鏡率過高被日本媒體認為好萊塢作品題材單一,是導致在日本失去市場的主要緣故,如何再度尋回那些失去的日本觀眾是今後留給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重要課題,畢竟整個日本電影市場除了票房之外,還有很多盈利點。
  • 《大聖歸來》即將在海外60多個國家上映!國際版海報曝光!
    2015年11月初的美國電影市場上,《大聖歸來》登上了會刊SREEN的封面,也登上動畫行業的權威雜誌《動畫雜誌Animation Magazine》(Animation Magazine)的封面,同時發布了美國電影市場國際版藝術海報,成為此次美國電影市場上最受關注的動畫電影。這個受啟發與中國傳統經典名著的故事在西方的電影業界也得到了熱烈的追捧。
  • 靈騰(blintn),成功舉辦以」亞洲影視內容進軍好萊塢市場」為主題的...
    導語:內容製作基金及IP交易全球平臺靈騰(blintn)在12月23日舉辦的網絡研討會「亞洲影視內容進軍好萊塢市場戰略分析」成功落幕。在韓語影視全球化的背景下,媒體行業內來自各大領域的觀眾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 【Hollywood·乾貨】好萊塢電影營銷大揭秘
    這份報告對於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和發行人了解中國電影市場提供了重要依據,這種對中國電影市場調查的細緻和深入程度甚至現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做到。由此可見,好萊塢對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審美興趣的把握與迎合是其順利打進國外市場的原因所在,也是其營銷順利進行的基礎所在。
  • 營銷丨好萊塢電影營銷大揭秘
    預告片一般通過影院、電視、網絡等渠道在電影公映之前率先讓觀眾一睹為快,其長度一般為150秒,它能夠讓觀眾了解自己是否想要看這樣一部電影,產生觀影欲望。因而,它對發行公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其剪輯內容會直接影響電影的票房收入,因此預告片上所下的功夫並不比拍攝一部電影少多少。
  • TMP尋路好萊塢:「我們既不是中國公司,也不是美國公司」
    除六大電影公司(studio)之外,IM Global是好萊塢排名第一的獨立國際發行公司,市場份額連續3年蟬聯第一(2013-2015),銷售網絡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除將好萊塢內容帶到全球以外,IM Global近些年也將許多中國電影發行到國際市場,包括《繡春刀》、《美人魚》、《尋龍訣》、《老炮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