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雖沒落,但如今的華語電影,正如當年張國榮所期待!

2020-12-24 廣角影視囧

張國榮短暫的一生給無數影迷、歌迷留下巨大遺憾,無論是在樂壇還是影壇,他都做到了極致,但實際上他在電影中的那些光輝時刻遠不及他對華語電影未來的「期待」!

當香港電影面臨巨大困境時,大部分選擇奔走好萊塢「求」發展,但張國榮卻為自己沒去好萊塢曾感到高興,這背後就是他對華語電影無限的期待。

而這一切必須要從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說起。

港片繁華背後的危機四伏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最巔峰時期,外國人看香港電影有個怪象——

很多既有口碑又賣座的優秀電影,往往拍攝周期很短,甚至連完整的劇本都沒有,但最終的成品卻能讓人忘記這種「快餐」式電影中的「不合理」,而融入其核心導向。

這種現象在電影工業已經初步形成的西方電影人看來是很難以理解的,沒有既定的框架,幾乎全憑臨場發揮,電影布局只有導演自己腦中有,如此竟然還能拍出風格突出結構新穎的優質電影,而且還根本不會因為劇情上的某種不合理而產生任何不適,這幾乎是個奇蹟。

為此,還有許多歐美電影學者去研究這背後的「秘密」。

實際上,香港電影「怪象」的背後,是香港電影行業規範和有效管理的缺失,行業內高度逐利及跟風現象嚴重,繁華的背後是實則是一種無法直視的「混亂」。

導演王晶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最忙的時候同時監製3部戲。夜班6點到12點在邵氏拍周星馳,然後去嘉禾拍成龍拍到天亮。

不僅王晶,當時的香港電影導演除了王家衛,幾乎沒人會走「慢工出細活」的路子,與其說是風險大,倒不如直接說是來錢太慢。王晶也曾直言,拍電影就是為了錢。

雖然是輕描淡寫的一句,但其實反映的是香港電影當時巨大的隱患。

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逐漸在南下內地電影人精英逐漸融入香港文化圈後過渡到真正的創作時代,走上「正軌」。而經過幾十年的「大浪淘沙」給香港電影也篩選了許多精英人物,以至於在不久的八十年代,為香港電影迎來最輝煌時代備足了創作基礎。

恰好時值臺灣經濟的繁榮時期,面對已經具有足夠人才儲備和完善技術的香港電影,臺灣經濟迅速成為香港電影的重要背後力量。

足夠的錢+加上足夠專業的人,萬事俱備,開工。

在金錢的刺激下,香港電影迅速崛起,優質的電影總是在一夜之間火爆東南亞,市場反饋越強烈,投資者和電影創作者就越有動力,於是,香港電影燈火通明、日夜趕工。

但問題是,即使是「精英」也不可能天天都有奇思妙想,神來之筆也不可能是信手拈來的。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複製」已有的精品,用已經火爆的複製品再去市場獲取更多利益。

仔細看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不難發現精品後總有無數的「山寨品」出現,而經典場面也不會用一次就「浪費」。比如《英雄本色》掀起的黑幫片熱潮,《賭神》系列引起的賭片潮流……

不得不承認,香港電影真正的精英電影人並不多,更多的電影人只不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創造」而不是「創新」。

範仲淹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話就真真地應證在香港電影身上。

九十年代初期,香港電影從臺灣而來的經濟進而直接導致過度依賴臺灣經濟的香港電影的混亂局面全面凸顯。

前面說香港電影工業本來就沒有高效的規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錢的時候但凡想跟電影沾邊的都是躍躍欲試,但沒錢了,這種動力又從何而來?

而規範性嚴重不足的香港電影工業此時也沒辦法為香港電影的這次危機有任何緩衝作用,反而在加速香港電影走向衰亡。

張國榮——我最開心的事是沒去好萊塢

喜歡港片的朋友都知道,其實九十年代也是香港電影創作的高潮期,雖不及八十年代那般氣勢如虹,但同樣誕生了無數經典電影。

的確如此,香港電影雖然斷了一條財路,但是並沒有丟失市場,放緩節奏的香港整體並沒有出現大崩盤現象。在八十年代資源的積累下仍舊能維持豐富的電影創作。

而正在帶給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第一次衝擊的是好萊塢電影的「入侵」。

九十年代中期,好萊塢一批優秀的電影進軍本是香港電影佔領的東南亞市場,這些高水準的經典藝術大片在當時並沒有搶佔到太多香港電影的市場,但卻搶佔了香港電影核心力量的「芳心」。

八十年香港電影留下的快餐式創作方式在九十年代依舊延用,而好萊塢完整工業帶來的優質電影徹底擊垮了香港電影人的最後防線,西方電影工業原來已經完全成熟。

雖然香港電影一直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美稱,但相比之下,就是小巫見大巫。1994年好萊塢電影人卯足了勁頭,交上許多高藝術水準的好電影作品《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獅子王》等賣座經典。

同年的香港電影卻很匱乏,只有一直都慢工出細活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在苦苦支撐場面,另外就是周星馳的天才之作《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了。比起好萊塢出類拔萃數不勝數的佳作,這幾部香港電影在當時幾乎搶不到任何風頭,除了本地市場票房。

此時的香港電影表面還是風平浪靜,背後其實已經混亂不堪。首先是社會的回歸之前的社會制度混亂,其次是電影規範不完善帶來的創作混亂,加上電影投資已遠沒有八十年代那麼大,很多香港電影人都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好萊塢。

1997年前後,香港電影許多導演和演員紛紛遠走好萊塢,本來已經是海市蜃樓的香港電影大樓開始徹底坍塌。

但在所有人都擠破頭想去好萊塢的時候,張國榮卻在訪談中這樣談這段日子——

「其實我沒有什麼憾事,真的,我反而覺得有一件事我很開心,(就是)我沒有去好萊塢。」

因為和周潤發關係好的緣故,張國榮在採訪中也曾直言,好萊塢請香港演員去拍電影無非就是些動作片需要,如果周潤發一直拍這樣的片子,那麼他就完蛋了!

也許看清好萊塢不是香港演員長久的棲身之所的不僅僅張國榮一人,畢竟如周星馳這樣的也並沒有選擇去好萊塢發展,但是在當時就已經為未來華語電影發展考量的張國榮卻是頭一個。

他說香港是他覺得自己一個很好的發展地方,而對於之後華語電影來說,更不需要去好萊塢,因為亞洲有足夠大的市場——

「亞洲這麼大的市場,1997年了,大陸市場開放後,我想美國也會要求我們拍戲。所以這麼大的市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班底。有段時間(香港)濫拍戲,有很多人失敗了,現在留下來的人只有實力派,幕前也是幕後也是,我覺得這些人應該要自強,拍一些好的作品,可以達到國際水平的作品,這樣更好,是嗎?」

(▲張國榮原聲是「大陸」,字幕配了中國)

當所有人都在嚮往好萊塢的時候,張國榮表達了自己對香港電影的信心,表達了對華語電影未來市場的信心,他看到了內地的廣闊市場,甚至是整個亞洲的市場。

當然對於不去好萊塢發展,張國榮也並不是完全因為對華語電影的未來發展的自信,在他看來好萊塢的排華現象還是很嚴重,他還開玩笑說如果好萊塢說要邀請他去和施瓦辛格、史泰龍三個共同主演一部電影,他自己都不會信,因為根本不可能。

中國古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說的是能認清自己身處形勢的人就是聰明人,那麼能夠從自己看到整個行業發展大勢的人,一定算得上是時代的指引者。

華語電影市場蒸蒸日上

正如張國榮所期待的,1997年後,香港本土電影雖然迅速衰落,但內地市場卻給香港電影人帶來了無限可能。

不想去好萊塢或者去不了好萊塢的香港電影人紛紛選擇北上,與內地電影開始融為一體。

最歷史性的時刻當然是,張藝謀集結華語電影圈豪華陣容,打造了《英雄》,開啟華語電影商業大片時代,此後,華語電影的發展便是一發不可收。

儘管之後的香港電影已經無昔日輝煌,但本來屬於華語電影「先驅者」的香港電影已經完成了使命,正如張國榮所說,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電影人才,「激戰」之後剩下的都是實力派。

如今的華語電影更是讓西方開始「嫉妒」甚至「羨慕」。

2017年,一部《戰狼2》橫空出世,僅在中國內地市場砍下56.8億人民幣的成績,躋身當時的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TOP50。

清楚地記得當時國內觀眾對《戰狼2》幾乎統一口徑好評,卻在海外發行遭挫,並且有美國媒體稱《戰狼2》的高票房靠的是單一市場票房,不能算入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中,以此「掩蓋」既有的事實。

兩年不到,連續在中國內地又出現了兩部單一市場票房逼近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TOP100的作品——《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

華語電影市場正如張國榮所期待的那樣蓬勃發展,無限潛能已徹底激發,中國電影工業也在逐漸完善。

隨著時代變遷,香港電影的輝煌依舊存在於當時,也會讓後人看到讚嘆,而它如今的沒落也是曾經選擇的必然結果,融入華語電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相關焦點

  • 從胡歌《繁花》看沒落的港片——連王家衛都來拍電視劇了
    《繁花》的出現,象徵著港片的沒落 雖然現在我們不能確定王家衛拍攝《繁花》是什麼初衷,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確認,那就是王家衛涉足電視劇領域,從一定程度來說,意味著港片的沒落。 港片沒落其實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某部電影,標誌著港片的崛起。」
  • 從胡歌《繁花》看沒落的港片——連王家衛都來拍電視劇了
    港片沒落其實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某部電影,標誌著港片的崛起。」但事實上,直到現在,我們幾乎看不到哪一部電影能夠達到90年代港片的輝煌。,因為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標準的港片喜劇元素與內地文化的碰撞,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努力以失敗告終,它並未被大部分觀眾所接受,甚至還使自己失了口碑。
  • 象徵港片的沒落
    王家衛的地位在華語電影界中無須任何人承認,他的能力以及態度都能從他主導的電影看出,無須誰來承認。《擺渡人》是王家衛最後一次為港片所努力的一次表現。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來自內地文化與港片早期喜劇元素的呈現,不過很可惜的是,上映後的反響說明了這次努力全白費,觀眾並不認可和接受。
  • 華語影壇最大謎團!為什麼香港電影當年突然斷崖式衰落了?
    正如鄭保瑞所言,從1980年代到1995年,香港電影之所以能如此風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版權很容易賣到其他電影市場。當時,全亞洲都在看港片。韓國影迷對風華絕代的張國榮痴迷不已。和許多盛極而衰的事物類似,港片斷崖式衰落的原因分為1)內憂2)外患02外患好萊塢CG大片+韓國電影的崛起對於香港電影沒落這個話題,經歷整個港片黃金期的王晶頗為上心
  • 張國榮去世後,香港演藝圈就沒落了,這個說法是否可信?
    有關香港娛樂圈的「沒落」,通常人們都會把時間設定在2000年前後,更有人具體到2003年,因為在這一年,香港娛樂圈裡的兩位重磅明星先後逝世,一位是張國榮,一位是梅豔芳。
  • 張愛玲+張國榮=逝去的老港片時代,「哥哥」版華語渣男無人能及
    很多我們熟知的明星,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梁家輝、劉德華、劉嘉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這裡走出來,成為華語娛樂圈半邊天。張國榮?也好不到哪去。儘管當時他在樂壇上風頭正勁,並憑藉《Monica》在當年獲得了十大中文金曲獎。
  • 1996年,港片從此跌落神壇,細談香港電影的衰落史
    為什麼港片當年突然不行了?今天,為您獨家揭開這個華語影壇百年影史最值得深思,也最令人唏噓的複雜謎團。有一點是肯定的,絕不是九七香港回歸。韓國影迷對風華絕代的張國榮痴迷不已。整個華語電影的中心就在香港。和許多盛極而衰的事物類似,港片斷崖衰落的原因分為:1外患2內憂 外患 好萊塢CG大片+韓國電影的崛起對於香港電影沒落這個話題,經歷整個港片黃金時期的王晶頗為上心,他表示:香港電影的潰敗首先是因為臺灣這個最大買家的崩潰。
  • 剖析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眾所周知,香港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從來都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產生過無數經典電影,亦出現了無數優質電影演員!然而有波峰就必然有波谷。這些年香港電影正在已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落,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 王晶:港片沒落從周星馳濟公開始!網友:《無間道》才是沒落的標誌
    王晶:「港片沒落的開端就是周星馳的《濟公》!當年杜琪峯在拍攝《濟公》時,對周星馳說:「濟公這個人物大慈大悲,因為他骨子裡原本就是一位得道高僧,我覺得你需要把濟公的成長經歷,演出一個悲劇的感覺,這樣或許才能打動觀眾。」
  • 港片沒落是必然的。
    港片沒落是必然的。香港背靠大陸,面向東南亞,按理應成為電影文化推廣的中心樞紐。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香港像是一個文化孤島,經過百年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它保留下來的文化雖然是精華,但是遠遠無法代表中華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回歸後的香港,血脈雖是同根同源,但是文化卻是脈絡不通,這大概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再次融合的。
  • 莊文強:當年《無間道2》寫不下去,得知張國榮去世,一口氣寫完
    都說港片已經消亡了,但是總有一些懷著才氣與抱負的香港影人不信這個邪,堅持好質量才是硬道理,導演莊文強就是其一。「我都還沒死,港片怎麼會死。」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港片的海外市場崩盤,加之盜版猖獗,行業惡性競爭等多種原因,港片迅速沒落。
  • 王晶: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失守臺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杰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 香港電影當年到底有多輝煌?十大巨星排名劉德華也只能排末位
    說起中國電影,就不得不提香港電影,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期是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候,作為當年曾經是世界第二電影輸出的地方,對周圍東亞東南亞一帶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成龍的《醉拳》是韓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1987年周潤發的《英雄本色2》在韓國更是風靡一時,大量年輕人模仿小馬哥,還唱著張國榮的主題曲《當年情》和《奔向未來日子》,1990年前後劉德華也打進韓國市場
  • 沒落的不只是港片,還有內地影視圈
    以前被綁在一起談論的影視被強行分開,電影是藝術品,電視就低人一等。這不經讓我回想起以前一大家人圍在電視機前,看著那僅有的幾個電視臺,雖是不一樣的電視劇這種情況以前的港片經常存在,如今的內地電視劇,其實也開始朝著這個方向走了。香港本來就小,拍戲時,可能劇組之間都挨的非常近。
  • 從《無間道》開始談起,香港電影為啥會沒落?
    港片已死?港星後繼無人?為什麼當時眾星捧月的香港電影卻變成了小眾電影?劉德華,古天樂等家喻戶曉的港星為什麼年過半百還在拼命拍戲?我們是該唏噓港片沒落還是感嘆山河日下?90年代末期港片的集體啞火港片一直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80年代港片更是達到了頂峰,年產達到兩百餘部。
  • 2017香港金像獎聚焦:港片廿載浮沉,今朝順流逆流
    ——搬磚俠即將於4月16日舉行的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是華語影壇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電影獎項之一,也是眾多港片影迷們所關注的焦點。打入十大票房排行榜的電影以非香港電影為主,香港電影僅佔兩個席位《寒戰2》和《美人魚》,更勿論說這兩部電影早已不是當年的港片了。
  • 「頂梁柱」傾巢而出,5大待播電影欲復甦港片,《拆彈2》未入圍
    看了一下網上近期最受期待的待播電影,劉德華的《拆彈專家2》甚至超過了當紅流量明星,易烊千璽的新電影!雖然很多人都說港片沒落了,但是不難看出來,很多人還是很喜歡港片的。雖然《拆彈專家》第一部,在豆瓣上的評分不高,只是一個及格分而已。但是很多觀眾對於優秀港片的期待,真的太大了,都想第二部口碑好一點,都想香港電影能像以前那樣好看。
  • 港片已死?回顧2000年之後,14部最高質量港片.
    ,港片不僅僅存在於屏幕裡,也在我們那個南方小城的真實生活中存在著,大家的穿著和舉止都多少模仿著港片中的派頭,那時候治安也不像現在這麼好,經常可以見到模仿古惑仔的地痞流氓……如今,港片早已跌落神壇,失去了引領潮流的氣勢。
  • 經典港片賀歲 張國榮周星馳雲集《家有喜事》賀歲片怎麼由來的?
    《家有喜事》港片賀歲高峰 周星馳張國榮大牌雲集 賀歲片怎麼由來的?經典港式賀歲片,賀歲片起源於香港。每逢歲末,演藝圈的巨星大咖就會湊在一起,拍一部花團錦簇喜氣洋洋的電影恭賀新年,期待有個好兆頭啊這些賀歲片中,其中代表當屬黃百鳴的喜事系列。
  • 這部成就了周潤發、張國榮和狄龍的電影,30年後終於上映!
    重要的事情先說——今天,又有一部心愛的老港片宣布修復版重映!!!(攝於1986年6月11日·文末還有更多珍貴幕後「遺照」)它就是讓發哥一夜爆紅並登頂影帝、讓哥哥脫離偶像小生路線、堪稱「改變了香港電影的生態與未來」的經典港片——吳宇森版的《英雄本色》。三十一年前,1986年8月2日,它正式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