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杰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連杰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臺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臺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臺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臺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臺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詳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臺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臺灣票房慘敗,臺北僅收到1548萬新臺幣,全臺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帳到帳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臺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臺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臺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臺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臺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臺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臺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臺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衝破衝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臺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臺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臺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臺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杰。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臺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臺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臺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臺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臺灣片商,當然臺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後,遭到臺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失守臺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臺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
香港市場太小了,現在電影人才流失嚴重,港片崛起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了,以後國產片才是王道,香港電影人把自己「玩死」了。成龍,周星馳,徐克,王晶這些香港影壇大佬都北上內地發展,香港影壇現在還有人嗎?張家輝,劉青雲,古天樂堅守香港電影讓人感動,但票房成績撲街根本養不活自己啊!香港電影的出路在哪裡?掛靠內地市場走合拍片才有出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