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失守臺灣市場導致崩盤

2020-09-13 小狼說娛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杰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連杰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臺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臺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臺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臺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臺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詳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臺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臺灣票房慘敗,臺北僅收到1548萬新臺幣,全臺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帳到帳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臺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臺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臺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臺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臺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臺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臺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臺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衝破衝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臺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臺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臺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臺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杰。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臺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臺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臺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臺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臺灣片商,當然臺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後,遭到臺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失守臺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臺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

香港市場太小了,現在電影人才流失嚴重,港片崛起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了,以後國產片才是王道,香港電影人把自己「玩死」了。成龍,周星馳,徐克,王晶這些香港影壇大佬都北上內地發展,香港影壇現在還有人嗎?張家輝,劉青雲,古天樂堅守香港電影讓人感動,但票房成績撲街根本養不活自己啊!香港電影的出路在哪裡?掛靠內地市場走合拍片才有出頭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王晶:港片沒落從周星馳濟公開始!網友:《無間道》才是沒落的標誌
    王晶:「港片沒落的開端就是周星馳的《濟公》!當年杜琪峯在拍攝《濟公》時,對周星馳說:「濟公這個人物大慈大悲,因為他骨子裡原本就是一位得道高僧,我覺得你需要把濟公的成長經歷,演出一個悲劇的感覺,這樣或許才能打動觀眾。」
  • 王晶說港片的沒落從周星馳的《濟公》開始,網友笑了:難道不是《無...
    大家都知道王晶和周星馳合作很多,但是已經不相往來,但是作為香港導演代表人物的王晶,還是會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關於周星馳的話題,王晶一直很中肯,還說周星馳是他見過最好的喜劇之王,50年內無人能超越,尤其是列舉了周星馳在《大話西遊》裡舉著照妖鏡看到白晶晶是妖怪的那個片段,說周星馳在裡面用了八個表情,凸顯了演技,但是很少人看出來。
  • 周星馳開啟了港片衰敗的時代?王晶導演的這種說法我不認同
    對香港電影人和影迷們來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心頭上的一道疤,永遠都無法修補。至於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至今仍有很多種說法,王晶甚至將整個行業的衰敗歸咎於周星馳的身上,對後者來說,這自然是一件無妄之災。王晶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他這一番話的依據又是什麼呢?1993年,周星馳拍了一部《唐伯虎點秋香》拿下當年的香港票房冠軍。
  • 周星馳和杜琪峯的傾力之作,讓王晶如鯁在喉,稱是港片沒落的誘因
    後來,被王英祥花了三千萬臺幣引入臺灣市場於是,王晶便開始炮轟《濟公》,說港片的頹敗就是從這部片子開始的。可是,這部片子真有那麼爛嗎?今天,我們就詳細的解剖一下。 一、故事情節如果把周星馳式的無釐頭喜劇情節剔除,電影本身講得就是一個因果循環的故事。先是降龍羅漢不滿天庭以天地萬物為芻狗的做事風格,在天庭大吵大鬧,最後惹火了玉帝,想要徹底把他變為芻狗。
  • 周星馳的這部《濟公》電影,代表的港片的沒落?
    1993年,周星馳的電影《濟公》上映,這部電影在周氏喜劇中並不突出,但是這部電影的誕生卻使得周星馳和杜琪峯關係破裂,同時還得罪了周星馳的恩師李修賢,甚至成奎安都表示如果自己在片場一定會暴揍周星馳,而王晶甚至都放言:「港片的衰落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而這背後究竟有什麼恩怨情仇呢?
  • 香港電影為什麼會沒落?王晶現場說出原因,卻是和臺灣市場有關係
    ||香港電影為什麼會沒落?王晶現場說出原因,卻是和臺灣市場有關係說起王晶,想必很多人都知曉,有著「鬼才」之稱的他卻也被眾人稱為「爛片之王」。雖然說王晶也曾執導過不少經典優秀電影,但是在這些年中,王晶也拍出了不少爛片!
  • 周星馳,《濟公》幕後恩仇錄
    1993年7月29日,《濟公》香港首映,至今已整整27周年。本片由杜琪峯、程小東聯合執導,周星馳、吳孟達、張曼玉、梅豔芳、黃秋生、黃志強等主演。在眾多周氏喜劇中,《濟公》並不突出,然而本片卻讓星爺和杜琪峯關係破裂,得罪恩師李修賢、遭到成奎安怒斥。王晶甚至放言,港片衰落便是始於本片。
  • 周星馳 | 《濟公》幕後恩仇錄
    本片由杜琪峯、程小東聯合執導,周星馳、吳孟達、張曼玉、梅豔芳、黃秋生、黃志強等主演。在眾多周氏喜劇中,《濟公》並不突出,然而本片卻讓星爺和杜琪峯關係破裂,得罪恩師李修賢、遭到成奎安怒斥。王晶甚至放言,港片衰落便是始於本片。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究竟是星爺愛得不夠,還是旁人苛求太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濟公》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
  • 王晶:港片沒落從周星馳開始,只因這電影票房慘敗,想法太超前了
    王晶:港片沒落從周星馳開始,只因這電影票房慘敗,想法太超前了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看過周星馳的電影,比如說賭聖、逃學威龍等等,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而在那個時候,周星馳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很多電影都在票房榜前10,也就是說他就是票房的保障,但是有一部電影,卻因為想法太超前而導致票房慘澹
  • 《使徒行者2》評分9.1:你說港片已死,我說港片未亡
    張國榮、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後,是一部部經典的作品。港片的輝煌離不開這些藝人們辛勤的付出,那個年代走到一線的明星,都是經過了殘酷的競爭。沒有才華的人很快便會被淘汰,只有努力的人才能走到最後。於是誕生了「四大天王」劉、郭、張、黎 這樣音樂電影多方向發展,唱跳俱佳的全才。
  • 王晶:港片已經死了,要拍純港片投資不能超過600萬
    「港味」了,其實王晶的話最現實: 現在只有華語片,沒有所謂港片了!王晶表示,如今你要拍所謂有「港味」的純港片,放棄內地市場,那意味著成本不能超過600萬,稍微請個有點名氣的影星都不夠。想來也可以理解,當年香港電影的繁榮是建立在整個大陸電影產業落後的基礎上,隨著大陸市場開放,港片的衰落是必然的。
  • 王晶:港片已經衰落了,要拍純港片投資不能超過600萬
    如今很多人都在感嘆港片不行了,沒有「港味」了,其實王晶的話最現實:現在只有華語片,沒有所謂港片了!王晶表示,如今你要拍所謂有「港味」的純港片,放棄內地市場,那意味著成本不能超過600萬,稍微請個有點名氣的影星都不夠。想來也可以理解,當年香港電影的繁榮是建立在整個大陸電影產業落後的基礎上,隨著大陸市場開放,港片的衰落是必然的。
  • 杜琪峯的驚世大作,卻成了導演王晶喉嚨裡,咽不下去的一根刺
    電影於1993年上映,雖杜琪峯及周星馳本人都對這部電影極為用心,但票房卻不盡人意,只賣了2156萬。也成了當年周星馳上映的3部電影中最差的一部。後臺灣片商王英祥以3000萬臺幣的價格買到電影在臺灣的發行權,上映之後票房依舊慘敗。被王晶炮轟港片的沒落就是從《濟公》開始。
  • 港片沒落是必然的。
    港片沒落是必然的。香港背靠大陸,面向東南亞,按理應成為電影文化推廣的中心樞紐。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香港像是一個文化孤島,經過百年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它保留下來的文化雖然是精華,但是遠遠無法代表中華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回歸後的香港,血脈雖是同根同源,但是文化卻是脈絡不通,這大概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再次融合的。
  • 剖析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這些年香港電影正在已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沒落,可能的原因有下面幾個。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絡劇這麼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絡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 《有翡》救不了的武俠,王晶帶著「晶女郎」、「濟公」,一起來了
    我想,應該就是武俠題材的沒落了。哪怕是被人們常掛嘴邊的「港片沒落」,都不及武俠劇、武俠片市場的一半低迷。而且武俠類型,還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影視題材獨有的特色,它沒落至此太可惜了!「武俠」為什麼沒落至此?我想除了是「武俠迷」變少之外,「拍不好」才是最大的詬病。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武俠劇、武俠片播出,但是看得過去的卻是鳳毛麟角。
  • 王晶曬新版《倚天屠龍記》人物造型大有改變,金毛獅王像猿猴
    近日,王晶公布了重拍《新倚天屠龍記》的訊息。王晶通過社交平臺公布了角色的劇照。光是看造型的話,還是有一種網頁遊戲廣告的既視感,尤其是徐錦江新版金毛獅王的造型,如果不是有提前的預設的話,還以為是人猿泰山的感覺一樣。
  • 《賭神2》王晶誠意討好臺灣資本,卻無法改變港片衰落的現實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香港正式進入了雙周一成的票房格局,由周潤發周星馳成龍三大巨星,連續多年壟斷香港電影票房市場。在整個90年代10年中,只有1998年的《風雲之雄霸天下》搶走了一次票房冠軍,其他年份都是雙周一成霸佔。
  • 港片雖沒落,但如今的華語電影,正如當年張國榮所期待!
    導演王晶曾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最忙的時候同時監製3部戲。夜班6點到12點在邵氏拍周星馳,然後去嘉禾拍成龍拍到天亮。不僅王晶,當時的香港電影導演除了王家衛,幾乎沒人會走「慢工出細活」的路子,與其說是風險大,倒不如直接說是來錢太慢。王晶也曾直言,拍電影就是為了錢。
  • 爆款預定變賠錢貨,票房不如李連杰片酬,王晶把金庸小說拍爛了
    「票房」是王晶的答案。作為商業片導演,王晶不斷用票房證明自己的價值。徐克拍《東方不敗》大獲成功,香港導演紛紛打起金庸小說的主意。然而,那一年香港觀眾只等到了臺灣版《倚天屠龍記》,王晶的電影版沒有音訊。以港臺市場當時的購買力,向氏兄弟不會這麼幹。無論真實的成本是多少,《倚天屠龍記》沒有立刻出第二部,都能證明,這部電影讓永盛賠錢了。在1993年的票房排行榜上,《魔教教主》的票房排在2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