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金牌配音邢金沙回杭唱崑曲

2021-01-10 浙江日報

8月11日,邢金沙回到娘家杭州,帶著新書《吹盡寒沙始到今——邢金沙藝術之路》做客錢報讀書會,和戲迷聊聊崑曲,聊聊在TVB配音的故事。現場,她的老搭檔,臺灣崑劇小生溫宇航清唱了崑劇《玉簪記》的片段《秋江》。說起邢金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杭州人,更是浙江崑劇團曾經的當家旦角,秀字輩,2009年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1986年,邢金沙離開浙昆,跟著愛人定居香港,直到現在。1989年,她正式加入TVB,擔任國語配音18年,參與了350部左右電視劇的配音工作,累計集數至少有2萬集,除了是陳慧珊點名的御用配音,還有朱茵、黎姿、廖碧兒、滕麗名、鍾嘉欣、唐寧、陳敏之、鄭秀文等。

邢金沙、溫宇航在讀書會現場清唱一曲。

邢金沙

林為林和邢岷山

邢金沙和溫宇航

相關焦點

  • 邢金沙是TVB隱形視後,她的身份不止陳慧珊御用配音那麼簡單
    崑曲泰鬥俞振飛看了她的演出後,也給予了極大的肯定:「於崑曲閨門旦而言,伊人天然去雕琢的氣質,正是一塊難得的璞玉。」1981年秋天,邢金沙與章金萊(六小齡童)排了一出崑劇《借扇》。章金萊飾演孫悟空,邢金沙飾演鐵扇公主。
  • 郎園大師課 | 度曲言初心——邢金沙&溫宇航見面交流會
    在定居到香港二年後,邢金沙憑藉甜美的聲音、準確的咬字以及身上的傳統戲曲功底,成為了 TVB的配音員,從戲曲轉行到配音,她有著先天的優勢,被譽為「天使般的配音」。國語配音界元老、成龍和李連杰的御用配音馮雪銳曾誇讚邢金沙「聲音甜美」、「有戲曲功力」、「有韻味」。 張藝謀和鞏俐主演,程小東導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是邢金沙配音的第一部電影。
  • TVB五十年|配音篇:內地觀眾最熟悉的陌生人
    資深的港劇迷肯定也發現,TVB近十年來,越來越青黃不接的不只是鏡頭裡露臉的演員,普通話配音組也呈現每況愈下的趨勢。如今的這批TVB普通話配音演員,音色、塑造力、戲路的寬廣程度都明顯遜色於TVB全盛時期的普通話配音,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作祟,造成了如此窘境?2011年,一班配音演員聚餐。
  • 你不知道的事 | 他是《重案六組》佟林,張嘉譯的同學,姐姐是TVB配音女神
    邢岷山不止是一位演員,還是六小齡童的師弟,崑曲老生。他的姐姐是TVB的國語配音女神,崑曲青衣——邢金沙。你不知道的事 | 她是六小齡童師妹,陳慧珊、朱茵的「代言人」,晚年重拾崑曲夢認得出後面唱《蝸牛與黃鸝》的男生是誰了嗎?在大學,邢岷山就曾幹了件轟動全校的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食堂早已關門,餓著肚子的邢岷山只能和幾個同學翻牆進去找吃的。
  • tvb配音演員都是幕後功臣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是看tvb港劇大的,除了兩廣地區之外,很多地方都是看國語配音版本的,相比起原版,它同樣是經典之作。因為tvb一直以來都是自帶國語配音組,通過這些經驗老道的幕後人員傾力演出,讓劇集完全突破了地域語言和文化的限制。所以說,tvb配音演員絕對是一部港劇能夠紅遍大江南北的幕後功臣。
  • 記憶中的「港劇對白style」——TVB黃金配音天團!
    相信很多廣州的親們都有一樣的經驗,看戲發現是國語配音時,還是習慣性的要切換至粵語發音的模式。但曾經有過那麼一段時間,香港影視文化遍及全國,甚至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的華語影視也得到廣泛的發展;單靠粵語對白打天下那顯然是不行的,於是粵語影視的國語配音團隊應運而生;並且成為了我們記憶中別具一格的「港劇對白style」。
  • 用崑曲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2016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共同逝世400周年,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在莎翁原著的基礎上改編、創作了崑曲《我,哈姆雷特》。開到荼蘼恨春去,蕭蕭落葉惱秋來。憑誰看破春秋事,不過歌臺與泉臺。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 為什麼tvb港劇的國語配音很特別, 沒有臺灣腔也沒有內地腔!
    港劇很多人都喜歡看,尤其是tvb出品的港劇經典的實在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港劇一般都有粵語版和國語版,粵語版一般都是用演員的原聲,而國語版一般都是要配音員來完成,經常看國語版港劇的網友,想必對這些配音員的聲音都非常熟悉了,加上這些配音員的聲音辨識度高,所以,一聽到這些國語配音,大家就能猜到這一定是港劇!
  • 崑曲小鎮陽澄曲敘:「昆蟲」唱響與崑曲的「不了情」
    在江南古鎮巴城,崑曲完成了「崑腔前身-崑山腔-崑曲-崑劇」的華麗演變,近幾年該鎮積極打造「崑曲小鎮」,並運用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形成了「周周有拍曲、月月有講演、半年有曲會」的濃鬱氛圍。與「重陽曲會」相呼應的陽澄曲敘,通過講述、演出、和曲、雅集等形式,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崑曲、喜歡崑曲、學唱崑曲。  一人唱曲,眾人幫合。
  • 《我們來了》上演崑曲大戲 費玉清驚喜空降嗨唱
    眾嘉賓突破自我,挑戰傳統戲劇——崑曲,驚喜演繹「白娘子」、「楊玉環」、「杜麗娘」等經典角色。  眾嘉賓學做蘇州手工藝 謝娜變「熊孩子」徐嬌心靈手巧  節目中,十位嘉賓在內地第一家誠品書店參觀蘇州特色手工藝品,並且分組學習製作蘇燈、蘇扇、玉雕和木板年畫。魔法少女徐嬌心靈手巧,製作的蘇燈精美無比,汪涵贊「你可以留下來傳承手工藝了!」
  • 曾為《半澤直樹》堺雅人配音 TVB配音員陳廷軒病逝終年48歲
    曾為《半澤直樹》堺雅人配音 TVB配音員陳廷軒病逝終年48歲陳振華在1974年《啼笑因緣》中 飾演「樊家樹」,確立其為第一代無線小生的地位。(畫面截圖)(網上圖片 / tvb.com)但不幸地,陳振華的大兒子陳廷軒,早前因腦部有腫瘤而到美國醫治,可惜上月在接受第二次手術後,卻不幸逝世,終年48歲。據知他早於2017前尾就因發現腦部有腫瘤,導致影響視力而需要向公司請假治療,為此,他為無線J2播放的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池石鎮的廣東話配音工作,需由另一位配音員接替。
  • TVB金牌綠葉李國麟談愛國獲贊,觀眾:原來他不是兇神惡煞
    在80、90後心中一定有一部tvb的經典,而tvb的粉絲一定有很多人看到演員想到角色或者作品但是叫不上演員的名字,這樣的現象放在tvb中就很普遍,小編認為這是演員的成功,當觀眾記住了角色記住了作品就是對演員最大的肯定。
  • 人物 | 陳均:「北京大學與崑曲」瑣談
    有唱崑曲的家風。會崑曲極多,生、旦、淨、醜的曲子都能教。他自己吹笛教唱。他大街為俞平伯夫人。俞平伯工昆醜。其二子許承甫(化名沈化中)地下黨員,習笛與二胡。其二女許平甫,唱旦,工「遊園」「掃花」。其四女許豐唱官生。王益友為昆弋武生,擅演《夜奔》,其時來往京津二地授曲,逝世後,由北京大學師生搭臺義演,為其購置棺木,辦理後事。
  • 中國崑曲,太可了!
    通俗地說就是唱曲應做到字面清楚、腔調純正、節奏準確,這就是「依字行腔」,是唱崑曲的基本功。練好基本功之後,方可演繹好「啟口輕圓收音純細;一字之長,延至數息」的一唱三嘆崑曲水磨調。「舞」,一般指的是身段;「表演」,指的是敘事或代言過程中的唱、念、做、打,用以塑造人物性格。這人物性格指的便是角色行當。
  • TVB配音組靚聲代言人——梁偉德,將現身第八屆東莞漫博會!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下面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位香港美男角色最「靚」聲~~~梁偉德,1977年3月2日生於香港,德迷暱稱德仔,香港專業男性配音演員。1994年成為自由身配音演員,1997年加入無線電視配音組,其聲線有「港版綠川光」之稱,梁偉德的聲線比其他男配音演員較為突出,是一把清澈而柔軟的少年聲線,固是tvb配音組靚聲代言人之一。他多數為年輕的帥哥配音,正太角色居多。
  • 王馗:崑曲流派與姑蘇風範
    因此,崑曲流派在遵守傳統唱、演規範的前提下,更多地體現出漸變的特徵,維持著鮮明的聲腔特色。這種經驗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小旦行當的「無雙唱口」,由織造府班吳大有開創,王克昌等傳續;「金德輝唱口」,由洪班金徳輝開創,雙清班喜官等人傳續。清唱「葉廣平唱口」,由葉堂開創,成為影響最大的清唱流派。此外,清唱小喉嚨中的「劉派」,由劉魯瞻開創,在揚州獨樹一幟;大喉嚨中的「蔣派」「沈派」,分別由蔣鉄琴、沈苕湄開創,其傳人戴翔翎、孫務恭均為蘇班中人。甚至在此時期,與崑曲音樂相關的十番鑼鼓也產生了「韋派」「熊派」等藝術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