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光輝歷程嗎?下面由小編帶大家回憶一下:
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出徵太空,並在軌飛行15天,這是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一次進行應用性飛行。
15天的太空生活,刷新了中國載人航天紀錄:
6月13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宮一號。
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演示了失重環境下一些獨特的物理現象,並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
6月23日,在張曉光和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指令長聶海勝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分離並撤離至天宮一號一定距離處,隨後,手動控制神舟十號飛船再次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航天員再次進駐天宮一號。
6月25日,神舟十號飛船自動撤離天宮一號。隨後,開展了飛船繞飛等技術試驗,我國第一次太空飛行器繞飛交會試驗取得成功。
6月26日,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主著陸場預定區域。
與之前的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的試驗性飛行不同的是,神舟十號開創了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的先河。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連戰連捷,為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20年12月20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運抵湘潭韶山---毛主席故居。
12月20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運抵湖南,將被韶山毛主席同志紀念館長期借用並公開展覽。
神十返回艙於12月18日從北京出發,歷經2天的時間,到達湖南。神十返回艙長約2.6米,直徑約2.4米,重量2噸多。想要近距離一睹神十返回艙風採的市民們,屆時可以到韶山毛主席同志紀念館進行參觀。
神舟十號返回艙長啥樣?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首先不得不介紹,返回艙的這個銘牌,看到它似乎一下子又被拉回到7年前的時刻,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位航天員成功著陸,這3位航天員,可以說追逐航天夢的年輕人們的榜樣。
這張銘牌,也將歷史永遠地印在神舟十號返回艙上。
看細節。猜猜這是什麼?返回艙降落時需要的大降落傘,就是從這個埠裡出來。返回艙成功降落可離不開它。
看,這個圓形的白色小窗口。你猜得沒錯,它和日常的窗戶一樣,主要用於觀察。它可是再返回艙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太空人觀察外界情況的一個重要的窗口。返回艙外部,近距離可以看到是由一個個六邊形組成的蜂窩狀表面。
返回艙在返回地球時,要歷經外太空輻射以及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六七千度的高溫灼燒,同時也要保證在氣流千變萬化高速飛行時航天員的安全。
設計靈感來源於大自然,蜂窩狀結構使得表面更穩定。
再整體地看一下,這個「大傢伙」的模樣,外觀是不是很像一個「不倒翁」。
為了保證返回艙降落時可以實現「穩著陸」並減少對返回艙裡航天員的衝擊,科學家將返回艙底部設計成弧形,這樣一來就能保證返回艙無論哪個點著陸,都能擺正好落地的姿態。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放在韶山毛主席同志紀念館陳展,價值巨大。它可將航天精神與偉人故裡的紅色文化深度融合,使『九天攬月』成果與偉人豪情互相烘託,實現紅色文化和航天成就相得益彰。
小編提醒:如果想近距離參觀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傲人風採的小夥伴們,可以趁著最近的幾天晴朗好天氣,趕快去湘潭韶山毛主席同志紀念館一飽眼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