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鎗,一種發射手槍彈的自動武器,從一戰德國的MP-18型「伯格曼」衝鋒鎗大量列裝開始,西方各國開始對這種單兵自動武器開始濃厚的研究,並在一戰之後迅速發展起來,並在二戰的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我們耳熟能詳的衝鋒鎗有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湯姆遜、M3衝鋒鎗、德國的MP38/40衝鋒鎗、英國的司登衝鋒鎗,芬蘭的索米衝鋒鎗、澳大利亞的歐文衝鋒鎗等,但是環顧當時的主要工業國家卻發現一個特例,那就是日本在二戰時期並沒有大量裝備衝鋒鎗,只有在1944年才開始給傘兵部隊少量裝備仿製一戰德國的「百式」衝鋒鎗。那麼為啥作為不喜歡裝備衝鋒鎗呢?
以往在分析日本為什麼不早點研發衝鋒鎗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國土面積小,資源少,所以窮得沒有資源去研發衝鋒鎗。其實這樣的想法也是正確的,具有一定的實際道理,但也不太正確,自1931年開始就侵佔中國東北,並奪取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以及東北豐富的資源,按理來說日本並不窮啊。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各國都是有實際的壓力或者需求之後才會研發衝鋒鎗,沒有實際壓力的時候一般是不會裝備的。而日本自1937年開始對華戰爭,基本上是一邊倒的勝利,拿著三八大蓋也同樣在東南亞暴打英、美軍隊,所以直到1942年之前的日本根本就沒有實際的衝鋒鎗需求壓力。所以也就不怎麼研發衝鋒鎗。
而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蘇聯軍隊,雖然蘇聯後期也要研發PPD衝鋒鎗,但是由於沒有實際的需求和壓力,所以其生產的衝鋒鎗也只是少量裝備而已,而真正讓蘇聯軍隊感到有壓力的是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在整個戰爭中,芬蘭人以傷亡10多萬人的代價擊斃了約20多萬的蘇聯軍隊,受傷的人數更是高達50多萬。其中除了芬蘭的戰術得當以外,踩著雪橇拿著索米衝鋒鎗的芬蘭軍隊簡直就像一輛人型坦克,給予了蘇聯人巨大的打擊,蘇聯人以慘重的代價認識到了衝鋒鎗的優越性。所以,戰爭結束之後蘇聯加快衝鋒槍的研製,所以波波沙-41衝鋒鎗才會在蘇德戰場上大顯神通。
所以在蘇芬戰爭以及幾乎同一時期的日蘇諾門坎戰役,蘇軍的步兵都是和日本人一樣拿著栓動式步槍,班級重火力同樣是一挺輕機槍。而幾乎同樣的裝備在東方暴打日本人,而在山地丘陵、多森林的芬蘭蘇聯人就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流淌著維京人血統的芬蘭人是北方真正的戰鬥民族。善於狩獵的芬蘭人上了戰場之後幾乎個個都是狙擊手,畢竟你人跑得再快也沒有動物跑得快。至今,直到目前世界狙擊史上第1名依然是由芬蘭狙擊手西蒙·海耶創下的紀錄。所以被芬蘭暴打後的蘇聯意識到衝鋒鎗的重要性,所以挨打兩者之後才下決心要研發衝鋒鎗。
而美國的湯姆遜衝鋒鎗揚名之戰也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黑幫手中。由於一戰結束後不被重視,所以這款武器流入市場,而美國警察被這款衝鋒鎗暴打後也採購衝鋒鎗進行壓制,而最終它強大的火力被軍方發現,所以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為湯姆遜衝鋒鎗的第一個軍方買家。而德軍的MP-38最早的設想是給裝甲兵使用的,畢竟在空間有限的坦克內不好拿長槍,所以需要研發一種火力強但長度較短的武器給裝甲兵使用,所以才有了MP38,後來改進的量產型MP40才逐漸派發給步兵,但一個步兵班當中也只有班長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