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第一次看《臥虎藏龍》,只覺得是我看過的電影裡最唯美、最賞心悅目的武俠電影。武戲場景裡章子怡的靈動、楊紫瓊的霸氣、周潤發的氣定神閒都演繹得讓人嘆為觀止。但也不過嘆一聲,李安的江湖夢,太美。
十七年後,重溫《臥虎藏龍》,才發現,李安的江湖遠遠不只是江湖。江湖只是外衣,人性才是內核。臺詞為證:江湖裡臥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裡藏兇,人情裡何嘗不是?
細品李安的江湖,才發現有那麼多的隱喻與伏筆,李安已經生怕觀眾沒看懂,而事實上,確實還是大部分的觀眾都沒看懂。
個人以為:俞秀蓮的「俞」象徵「愚」,李慕白的「李」象徵「禮」,玉嬌龍的「玉」象徵璞玉。青冥寶劍則象徵著「欲望」。
首先談談李俞二人,他們都愛護自己身上的羽毛,遵循江湖規矩,維護道義和禮法,因為俞的未婚夫早逝,李俞儘管情投意合,卻因未婚夫是兩人共同好友,一直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李慕白那段臺詞,當時覺得太過文藝,加上周潤發略顯生澀的國語演繹,忍不住覺得李安是想搞笑嗎?如今聽來,那應該是文藝片中可與《大話西遊》那段經典臺詞相媲美的一段話。他說:「生命已到了盡頭,我只有一息尚存。我已經浪費了這一生。我要用這口氣對你說:我一直深愛著你。 我寧願遊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 ,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 ,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那是對自己一生最痛的領悟。他用最後一口氣換取說這句話的時間,生命的延續已不再重要。
而俞也在李死後才大徹大悟,她對玉嬌龍說:「無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這是她自己一生沒有做到的,此時她的內心是羨慕玉嬌龍的,是認同玉嬌龍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她心中也是悔恨的,為了所謂的道義和禮法,放棄了真我,失去了真愛。
俞秀蓮的徹悟,反而是因為認識了玉嬌龍。劇情有三次漸進式的改變。第一次是她跟玉嬌龍主動談起和李慕白的故事,此時,心中雖有遺憾,但卻是為自己能遵循禮法而感到自豪的,也可以理解為虛榮心,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相愛,但不逾矩,遺憾得心安理得,並以此教導玉嬌龍。第二次,看玉嬌龍逃婚,她並沒有強烈批評和反對,心中已有羨慕,但還是不敢逾越,勸導玉嬌龍,為了父母不要如此過激,希望還有轉寰的餘地。直至最後李慕白已死,她才大徹大悟。她對玉嬌龍的態度也是從「恨鐵不成鋼」到「包容」,直到「完全認同」。
李慕白與俞秀蓮相同,但他比俞秀蓮早一步有所放棄。他交出青冥寶劍,想退出江湖,退出了,便可不再遵循江湖道義,可遵從本心,和俞秀蓮在一起。可惜,他還是沒能徹底放下,反覆多次。就象貝勒爺說的那句話,寶劍想還就還,想取就取,其實不過是未能徹底放下。說青冥寶劍代表欲望,正是此意。李慕白與玉嬌龍竹林打鬥的結尾,李已完勝,玉本應服軟,但卻放不下寶劍,李將劍扔入深潭,玉竟不顧一切去取,說明李已放下欲望,而玉卻不能。
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是從玉嬌龍活成了俞秀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像玉嬌龍一樣天生有悟性,年少成才,又能遇見俞和李,看透紅塵。
無疑,玉嬌龍是李安濃墨重彩,最用心打造的一個角色。她有天才的光環,官家小姐的肉身,但卻是自由的精靈。俞出生江湖,玉出生官宦世家,但兩人的人生態度卻完全相反。所以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首先是由人自身決定的,是否堅守內心最真實的自己,源於天生,不能歸於環境。玉嬌龍代表了所有人都曾有過的青春。年少時,無知但卻一直遵循自己的本心。身邊有善惡環繞,但她一直在做自己。惡有「碧眼狐狸」,善有「武當心經」,最終在善惡之間,她追尋著自己心目中的江湖,不斷的探求,也從未壓抑自己內心的欲望。所以和俞秀蓮那場極盡所有兵器的打鬥,她說翻臉就翻臉,其實不過是對俞秀蓮的不屑,道不同不相為謀。
片中另一個自由的靈魂,就是羅小虎,他和玉嬌龍一樣,少年時遵循自己的本心,走了很遠很遠,去尋找一顆星。最後他找到了,但這顆星卻羈絆住了他自由的靈魂。他以為自己可以把玉嬌龍帶回新疆,以為廣闊的天地就是自由。武當山是悟道的地方,小虎在這裡依然執著,他的心願就是一起回新疆。而龍奔赴武當山與虎匯合,是以為自己還有最後的念想,比如愛情,但卻發現自己心中已沒有任何羈絆,她從山涯跳下,依然是源於她所嚮往的自由。
另外,想理解一下龍虎的意指。龍是神物,不食人間煙火,可肆意飛翔;虎雖勇猛,但卻是地上的生物,飛不起來。這就是玉嬌龍與羅小虎兩個靈魂最根本的區別。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臥虎藏龍,但卻從來沒有隨心肆意奔放。這個世界上,有羅小虎已難能可貴,有玉嬌龍只是傳說。
十七年前,如果我們還是玉嬌龍,但十七年後,已是俞秀蓮無疑了。即便有悔,但卻無法自拔。也許也要和李俞二人一樣,只有到了最後一刻,才能翻然醒悟。
十七年後,重溫《臥虎藏龍》,終於學會寬容,寬容李慕白的執著於江湖,寬容玉嬌龍的不羈青春。也重新認識了李安,溫文儒雅,包容慈悲,從《喜宴》,到《斷背山》,從《少年PI的飄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管是什麼主題,什麼背景,唯一不變的是悲天憫人,既揭示人性,也無限包容。
我的影評總是如此嘮嘮叨叨,生怕別人看不懂,其實能懂的必定能懂,不懂的依然不懂。而我卻如此執著的想讓人懂,無非是未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