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的國產電視劇市場,有兩部職場劇同臺競爭。
一部是由孫儷和羅晉主演的《安家》,另一部則是佟麗婭和黃軒主演的《完美關係》。
關於這兩部劇的討論很多,關注也很多。尤其是《安家》,作為一部房屋中介題材的電視劇,顯然比《完美關係》更能觸及觀眾的真實生活。
但是,這麼一個接地氣的題材,也遺憾地出現了許多毫無生活氣息的情節設計。
《安家》改編自日劇《買房子的女人》,和日劇的結構設計類似,是以主人公職業生活為主線,設立不同的單元劇情,講述不同的房主、買主的生活故事。
這個設定很很適合職場劇發揮。因為職場劇之所以是職場劇,就是說這部劇需要主打職場生活。
一個人在職業生涯中會遇到不同的客戶,自然而然地會看到不同的故事。
單元劇情的模式,能極大地保留劇集的新鮮感。觀眾不知道這個故事結束後,下一個故事會是什麼類型的,劇情失去了預見性,充滿了未知性,會吸引人們追下去。
最近《安家》連番衝上熱搜,就是新鮮感高的最好證明。
許多觀眾認為,《安家》的分線劇情裡,最讓人動容的是江奶奶和宋老師的愛情故事。
這一節單元故事裡,江奶奶為了治宋老師病而賣房,宋老師則是為了江老師以後過得好才同意賣房。
二人都是為了對方著想,私下裡偷偷囑咐房店長。
本來是一件小事,卻在兩個侄子那裡碰了壁。因為老洋房的產權在三家人手裡,所以想賣的話,需要三家人都同意。兩個侄子卻屢次無法達成一致,問題就這麼一拖再拖。
再大的矛盾,說到底還是錢的事兒。兩個侄子覺得此時賣掉老洋房太虧,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
他們千算萬算,每一分錢都要算清楚,就是沒去想,江奶奶賣房子,是為了給宋老師攢救命錢。
身為與這對老夫婦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侄子,竟然可以冷血自私到如此地步,讓人意外,也讓人不意外。
現實生活中,因錢而產生嫌隙的親戚關係屢見不鮮。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不假。對於江奶奶和宋老師,兩個爭奪財產的侄子,真不如房似錦房店長來得親切。這也是為什麼江奶奶會把遺產留給房似錦,因為在他們夫妻二人最艱難的時候,是房似錦陪著他們。
而這個劇情,也是有真實原型的。
原型故事裡,房主去世後,將房子留給了三姐妹。三姐妹關係非常好,但歲月不饒人,大姐、二姐相繼去世後,最小的妹妹也八十多了。
去世的兩個姐姐都有兒子,最小的妹妹則膝下無子。年事已高的老人想將房子賣出去,搬進電梯房住,也想拿一筆錢給老伴治病。
但兩個外甥卻前後阻撓、不配合,甚至想著熬死小姨,順理成章繼承小姨的那一部分產權。
要籤字時,大外甥自稱生病住院。小姨夫婦在中介陪同下去醫院看望,沒想到大外甥卻破口大罵,還投訴中介騷擾病人。
在原型故事裡,沒有說明老洋房的最終歸屬,好在電視劇替觀眾們出了口氣。
江奶奶將洋房的第二層無償捐獻,兩個侄子打算繼承遺產的算盤落空,惱羞成怒大鬧安家天下,結局當然無濟於事。
可惜的是,這對恩愛的老夫妻,從未想過苛待自己的侄子們,總說著「一家人,讓著點。」
卻沒想到兩個侄子根本沒將他們當做親人,相反地,他們比任何人都迫切聽到兩老的死訊。
編劇六六擅長取材於現實。《安家》也好,當年的《蝸居》也是,她筆下的劇情,總是十分貼合社會當下的痛感和普通人關注的議題。
這是六六成功的地方,現實主義題材在她筆下絕不會有大的紕漏。但六六從事的編劇行業,使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職場體驗,職場劇的部分,就顯得十分粗糙。
國產劇中,最失敗的劇中當屬職場劇。
近幾年來,國產劇出現了不少職業題材的現代都市劇,如《翻譯官》、《談判官》、《精英律師》、《外科醫生》,這類劇光聽名字就知道,是聚焦單個職業的電視劇。
《安家》也不例外。取名很討巧,買房、賣房、租房,圖的都是「安家」。劇的開頭也很好,有原版日劇《買房子的女人》打樣,照著示範去拍,絕不會出大錯。
但《安家》還是沒繞過曾經國產職場劇的坑:主人公啥都會,不是職業範圍的事兒也幹,並且男女主一定有感情線。
前兩點尚且可以理解。影視創作需要藝術衝突,否則劇情就像一杯白開水,寡淡無味是絕對不會有好的收視率。
但為什麼國產職場劇總少不了愛情線?
放眼全球,其實大部分職場劇根本不需要愛情線,或者說,愛情線的出現是在給職場劇減分。愛情線加入職場劇敘事中,會消減原本分配給職場劇「專業性」部分的內容,會減輕職場劇「職場」的比重。
這樣的話,職場劇和現代都市言情劇的區分,就變得不那麼明顯了,我們為何還要稱之為「職場劇」?
《安家》的問題還在於,人物塑造方面有些想當然。
和客戶談生意的朱閃閃,被人喊到酒店,就乖乖地去了,沒有警惕性和危機意識,這實在不是一個銷售該有的思維。
其他同事為了救朱閃閃,敲響了消防警報。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可後續觀眾們並沒有看到他們為報假警付出代價。不由得讓人擔心,這樣的劇情是否會誤導觀眾,在生活裡也選擇「虛假火情」的極端求助方式。
為了體現女主的能力,面對10年賣不出去的跑道房,女主竟然敢自掏腰包做裝修,為的就是把房賣出去。
這確實能表現出女主敬業程度一流。但從幾十萬的裝修成本來看,女主財力也是一流的。不僅如此,女主的心理素質也一流,要承受幾十萬裝修可能打水漂的結局。
這樣的人物塑造,實際上和現實是脫節的。
但除此之外,《安家》的劇情設計還是十分成功的。從最近的網際網路討論可以看出,《安家》死死地抓住了觀眾的憤怒點,這說明該劇在劇情矛盾設置上十分精準。
如果後續能持續當前的矛盾設置水平,《安家》成為2-3月的第一都市劇還是極有可能的。
可是《安家》的成功,不能算國產職場劇的成功。什麼時候一部職場劇能靠純粹的職場生活吸引觀眾,而非職場以外的東西吸引觀眾,才算職場劇的成功。
這條通往成功的路,中國職場劇可能還要走很久。
本文由蟪蛄計劃原創首發。關注蟪蛄計劃,每天一個好故事,有觀點、有立場,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