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雖然秦朝二世而亡貌似很短命,但是秦國的崛起之路卻是長達500年之久。秦國是一個真正從無到有的國家,他的發展之路跌宕起伏,簡直就是一個充滿著激情的圓夢之旅,而秦國對於中國歷史的推進確實是有著不世之功的,這一點無需質疑。
秦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大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於外來人才的吸收和良好利用,要說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一個實力更強,這就像關公戰秦瓊,是無法進行比較的,因為他們並不在同一個歷史維度,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不一樣,只能說這三個團隊在秦國的崛起之路上都有各自的貢獻,而且個人認為真正奠定秦國崛起之路基石的秦孝公嬴渠梁,很顯然題目中沒有說他,如果沒有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就真的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言歸正傳,要想回答問題,咱得先把人物關係梳理一下,嬴駟、嬴稷和嬴政到底都是誰呢?
咱們按照時間來排序:
一、嬴駟
嬴駟是秦孝公之子,他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人,他就是秦惠文王。
二、嬴稷
嬴稷是秦惠文王之子,他就是秦昭襄王,同時他也是秦國乃至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他一共在位56年,他在位期間多戰事,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在位時期是秦國走上統一之路的決勝時代。
三、嬴政
嬴政是秦昭襄王的曾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在位期間,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秦惠文王嬴駟雖然除掉了商鞅,但是卻堅持執行其變法制度,使商鞅變法真正的深入人心,滅蜀之戰則奠定了秦國稱霸的物質基礎
如果說秦孝公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崛起之路打下了夯實的基礎,那秦惠文王就是一名優秀的守成之君。
六國變法只有秦國始終堅持了下來,試想當年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楚悼王一去世,馬上就被楚國貴族推翻,於是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確實逐步走上富國強兵之路,但是也同樣得罪了很多的秦國貴族,變法勢必傷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並沒有推翻變法,而是堅持執行,這就是秦惠文王為秦國前進所做出的的第一大貢獻。
秦惠文王第二大貢獻就是聽了司馬錯的話採取先滅蜀的戰略,當年巴國和蜀國發生戰爭,都來找秦國救急,而當時張儀和司馬錯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張儀認為伐蜀不如伐韓,他說蜀國地處偏遠是戎狄之地,打下來也沒啥好處,攻韓就不一樣了,可以直接威脅到周國,藉此機會興兵問罪,讓周君封上九鼎,足以名震天下。
司馬錯則對張儀的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說攻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現在的秦國不需要什麼虛名,雖然秦國較之前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實際上還並沒有達到天下第一,攻韓會因為「挾天子」而惹來六國合圍,是得不償失的,但伐蜀意義就不一樣了,伐蜀能夠達到「富國、強兵、廣地」的三大目的。
秦惠文王最終聽從了司馬錯的意見,秦滅巴蜀之後就將秦嶺以外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而巴蜀之地,秦國不取,楚國必取,這個地方誰拿下誰就會成為天下第一,秦將其拿下,順便也就解決了楚國在側的後顧之憂,所以伐蜀要強於攻韓,而秦惠文王伐蜀實在是英明,自此有了巴蜀這個後花園,源源不斷的物資可以經蜀道至漢中,秦國從此進可攻退可守,真正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
秦惠文王第三大貢獻就是重用張儀採用連橫策略對抗合縱,為秦國穩定發展贏得了時間,同時秦惠文王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引進,開創了六國不以地域為限制任人唯賢的先河,自此,大量的人才開始湧入秦國,獻計獻策。
秦昭襄王嬴稷是遠交近攻的發明家,幾場大戰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格局
秦昭襄王的時代是秦國重要的決勝時代,他在位56年,秦國真正開始走上統一之路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秦昭襄王任用範雎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逐一分化六國,各個將其擊破。
幾場大戰下來,趙國幾近滅國,魏國國都也丟了,楚國國君被囚,齊國也被打的落花流水,連九鼎也運到了鹹陽,從這時候開始,秦國不再懼怕六國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一統天下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同樣,秦昭襄王也非常重視人才,範雎本是魏國大臣須賈的門客,由於一件小事得罪了須賈而被陷害出逃,到了秦國後,他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尊敬,封為應候。同時他重用戰神白起,打殘了六國,使秦國在軍事力量上一家獨大。
始皇帝嬴政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是繼承了先輩們的遺志,他繼位之時秦國早已佔據半邊天下,他繼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相繼滅亡了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同樣,嬴政團隊也非常厲害,文有李斯,武有王翦,但是秦國之事不是一世之功,而是數代君主勵精圖治的積蓄。
尾語:
秦國自立國開始,歷代君主均勵精圖治之明君,數代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秦人重視人才,他們聚天下之智以攻天下,借天下之力以統天下,從上至下萬眾一心,有了人和,才能佔據天時地利,最終成為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而秦之崛起也絕非一世之功,賈誼在《過秦論》中就說過:「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