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駟有多彪悍?繼位後車裂商鞅、向外擴張,奠定大秦基業

2021-02-11 歷史故事

嬴政能夠統一全國建立秦朝,不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的成功,是歷任秦國君主鑄就的。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強國之路,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嬴駟更是雄才大略、治國有道。

作為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在秦國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父親秦孝公相比,他的人生只能用彪悍兩字來形容。
即位第一事:掃清政治障礙,族滅商鞅等人嬴駟十九歲接替秦孝公之位,是秦國的第二十六位國君,剛剛即位就做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車裂商鞅。秦孝公在位時,商鞅極力輔佐,實行改革,正是因為他的變法,才使得秦國國富兵強。可以說,如果沒有商鞅,可能秦國就無法在六國間立足,他到底做了什麼,讓秦惠文王起了殺心?商鞅與秦惠文王的恩怨,可以追溯到變法推行之初。那時的王室貴族根本不拿變法當回事,也包括還是太子的嬴駟在內。為了讓所有人都重視起來,商鞅和秦孝公商議後,決定先拿太子開刀,以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當時的嬴駟仗著自己是太子,帶頭觸犯新的法律條例,被商鞅處以墨刑,雖然最後由太子的師傅代為受過,但還是達到了震懾的效果。變法倒是得到了有效的推廣,但嬴駟覺得羞憤不已,一直在心裡記恨商鞅。
商鞅令太子顏面掃地,自己在秦國贏得了好名聲。等到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為報當年之仇,隨意給商鞅安了一個罪無可恕的罪名,並在將其處決後車裂,同時還滅了他的族人。其實即使商鞅當年沒有得罪嬴駟,後來也難逃一死,他在秦國國內的聲望幾乎要超過太子,有功高蓋主之嫌,嚴重威脅到了剛即位的秦惠文王。商鞅是前朝重臣,在朝中的勢力不容小覷,但是秦惠文王在登上王位的第二年就處死了他,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膽的行為。

在解決了國內政治問題後,秦惠文王開始不斷向周邊國家發起進攻,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秦孝公在位時,一直希望能夠奪回被魏國侵佔的河西之地,但多番討伐都沒能成功。為了實現父親的遺志,同時樹立自己的威信,秦惠文王派公孫衍前去攻打魏國。先是拿下了魏國的河東的四座城池,取得小小的成績後,秦軍並不滿意,因為秦惠文王的目的還未達到。第二年秦國大軍繼續對魏軍窮追不捨,再次佔領一城,迫於秦軍的強大,魏國只好割讓了十五個縣給秦國。秦孝公生前沒能完成的重任,嬴駟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可見其手段不是一般的厲害。秦國如願以償地得到了河西的土地,不僅如此還意外收穫了河東地區,為之後的東進做足了準備。

秦惠文王即位的第十三年,六國合縱集齊大軍攻打秦國,此時的秦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他派了名將前去對抗,暫時抵擋住了來勢洶洶的軍隊,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幾十萬大軍逼近城下,令他寢食難安。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此時義渠來犯,東西受敵的秦國就算再強大,也分身乏術。秦惠文王手下有很多幫助他的軍師,不過大家眾說紛紜,意見不一,糾結許久後他決定採用司馬錯的建議,攻打蜀國。秦惠文王的正確決定,直接解了秦國必死無疑的困局。蜀國國力衰弱,根本無法應對秦國的軍隊,秦軍一鼓作氣滅了蜀國。蜀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惠文王之所以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實證明他的決定非常有遠見。蜀國充足的軍備物資,使秦國佔儘先機。在滅掉蜀國後,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出使楚國,離間六國聯盟。此刻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秦國在趁齊楚兩國交戰時,進攻楚國,結果大敗楚軍。

兩次戰役,不僅解除了楚國和蜀國的威脅,還使得楚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爭奪霸主之位。秦惠文王不僅善於聽取身邊人的建議,還非常有主見,面對眾口不一的情況,他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完全具備一個霸主的全部特質。
在與大臣商議得出戰略決策後,秦惠文王立刻付諸行動,絲毫沒有猶豫。只看這兩次戰役中他的決斷之快,就能夠發現這是一個雷厲風行、不拖泥帶水的人。北伐匈奴義渠部落,為統天下奠定基礎位於中原西部地區的秦國,還面臨著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西部的匈奴時常來犯邊境。其中義渠最難以應對,義渠王經常率領騎兵,在秦國邊境發動小範圍的侵擾,並且多以遊擊戰為主,他們打完就跑,秦軍即使想正面交戰也難。

為了對付義渠部落,秦惠王下令焚燒秦國邊境的牧草。這樣一來,他們的牛羊就無法吃到新鮮的牧草,很快就會被餓死,也就慢慢放棄了在邊境作亂。
不過以秦惠文王的性格,是不會只做到放火燒牧草的,他要的是徹底解決邊境問題,而不是小打小鬧。機會很快到來,義渠內部發生叛亂,秦惠文王立刻派人前去平定叛亂,坐收漁翁之利,掌握了主導權,大大削弱了義渠的力量。四年後秦國在義渠設縣,雖然義渠君俯首稱臣,但反叛之心並未徹底熄滅。秦惠文王在去世前,終於等到時機成熟,直接率領大軍進攻義渠,佔領了二十五城,還將大片的牧場納入版圖。解決了邊境難題後,秦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勢力範圍也越來越大,為之後嬴政統一大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機會。

秦惠文王的一生,似乎沒有停歇過,他登基後所面臨的局勢困難度,遠遠超過前幾任君主。他在位期間正是秦國崛起的重要節點,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就會被六國聯盟大敗。
正是在秦惠文王的帶領下,秦國才能順利地解決面臨的危機,他的所有戰略決策,都是站在長遠的角度來看,雖然看起來是彪悍了一些,但就當時的局勢來看,是十分必要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嬴駟有多彪悍?繼位後車裂商鞅、向外搞侵略擴張,奠定了大秦基業
    認為秦始皇是一位彪悍的霸主。殊不知秦始皇也只是在其秦國以前的幾代君主所奠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君王的業績,才最終統一六國。如果沒有秦始皇前面的幾代君主所做的努力,秦始皇想統一中國還真是千難萬難的。更不要去鼓吹什麼「霸秦」了。這其中,就有以彪悍著稱的秦惠文王秦駟。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大秦基業的奠定才是成功的根本,嬴駟的彪悍擴張不得不提
    秦王掃六合建立秦朝,肯定不能靠一個人的努力,前朝積累下來的力量,才奠定了最後嬴政的成功。比如我們都熟知的秦孝公,推行了商鞅變法,然後就是他的兒子嬴駟,可以說是深謀遠慮,具有雄才大略。他的人生可以用彪悍兩個字來形容,作為秦第一個真正稱王的君主,他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究。
  • 大秦帝國中奠定統一基業的嬴駟、嬴稷和嬴政誰更厲害
    秦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大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於外來人才的吸收和良好利用,要說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一個實力更強,這就像關公戰秦瓊,是無法進行比較的,因為他們並不在同一個歷史維度,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不一樣,只能說這三個團隊在秦國的崛起之路上都有各自的貢獻,而且個人認為真正奠定秦國崛起之路基石的秦孝公嬴渠梁
  • 嬴駟繼位,車裂商鞅,剷除世族,凝聚民心,他是怎麼做到的?
    嬴駟,秦惠文王,大家都不陌生,很有作為的一個君王,可是他繼位之初,處境並不美妙。他在十多歲時,因為觸犯商鞅變法,被秦孝公廢除了太子之位,驅逐到山野裡自生自滅去了,所以,嬴駟無聲無息地在秦國鄉野遊學快二十年,秦孝公快死了,不能沒有接班人,才緊趕慢趕把他從鄉野裡接了回來。
  • 嬴駟親政用了四集,秦始皇親政用了50集,《大秦賦》只剩宮廷戲?
    但是目前從《大秦賦》來看,很多網友都調侃這是「大情婦」「嫪毐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且來看看《大秦帝國》的第二部《縱橫》。那會兒,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經過二十年的奮發圖強,秦國早就不可同日而語。而商鞅的變法也得罪了秦國內的宗室力量。換句話說,秦國的宗室從商鞅入秦後,他們對秦國的影響力如江河之下。不過,秦軍還是掌握在嬴姓手中,宗室只是失去的朝堂之上的話語權。
  • 商鞅犯了何罪,被剛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
    文臣武將濟濟一堂助其東徵西討,嬴駟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嬴駟取得的成績是卓著的,但失誤同樣顯著,那就是他車裂了法家改革人物商鞅,有人說如果嬴駟不處死商鞅,他就可以統一天下,也就沒有之後秦始皇什麼事兒了。
  • 大秦系列史詩劇回眸
    商鞅一展為政主張,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因此秦孝公拜商鞅為相,開始了君臣20年的「大變法」。商鞅拜相後,頒布命令,禁止私鬥,平民有戰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廢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張,讓他在民間贏得信任,在所有秦人的內心深深地烙下了「法」的烙印,變法使得秦國蒸蒸日上。作為法家的大師,商鞅帶領著秦國一步一步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變法持續了20年,秦國的新軍練成,國富民強。
  • 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商鞅為什麼必死不可?嬴駟這麼做是對是錯
    在外漂泊受盡磨難的嬴駟,雖然後來對商鞅之法漸漸認同,但他和嬴虔內心還是仇恨商鞅本人的,作為王室成員的他們,身份高貴,所犯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本來就沒有多大,放到其他的諸侯國甚至都不值一提,卻被商鞅毫不留情的處罰,還如此之重,所以說,殺商鞅有嬴駟和嬴虔洩私憤的因素。
  • 大秦系列史詩劇回眸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商鞅一展為政主張,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因此秦孝公拜商鞅為相,開始了君臣20年的「大變法」。商鞅拜相後,頒布命令,禁止私鬥,平民有戰功可以封爵,取消封地,廢除井田等一系列主張,讓他在民間贏得信任,在所有秦人的內心深深地烙下了「法」的烙印,變法使得秦國蒸蒸日上。作為法家的大師,商鞅帶領著秦國一步一步接近他理想中的大治之世。變法持續了20年,秦國的新軍練成,國富民強。
  • 終於翻到《大秦帝國》第10本,看到嬴政駕崩,再沒勇氣繼續看
    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橫空出世,當時一看到這部劇,就被深深吸引,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看得讓人熱血沸騰,尤其是秦孝公與商鞅之間的信任令人回味無窮。商鞅變法,商鞅與秦孝公的意志如鋼,兩人中但凡有一人不夠硬,變法都會失敗。
  • 嬴駟殺商鞅真是為了「一己之仇」麼,這樣你就小看了這位帝王
    先來了解商鞅之死的原因,你就會覺得商鞅之死並非秦惠王個人主觀意識,而是商鞅自己埋下的伏筆。商鞅被秦惠王(秦孝公之子)實行車裂之刑慘死,很多人以為商鞅之死是秦惠文王主觀意識要致商鞅於死地,實則不然,秦惠文王也是為了穩固自己剛即為的政權,最終再三權衡不得不致商鞅與死地,那麼嬴駟(秦惠文王)為何要殺商鞅呢?原因如下。1、商鞅之死因變法埋下的伏筆。
  • 任正非經常提及的電視劇《大秦帝國》,其實是一部企業發展史!
    最近傳來電視劇《大秦帝國4之天下》即將上映的消息!作為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大家都翹首以盼,迫不及待地坐等播出了。提到《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不僅是廣大歷史劇迷非常鍾愛的作品,就連華為總裁任正非也對其讚賞有加,甚至還曾經組織員工進行觀看和學習。
  • 《大秦帝國》商鞅不是「酷吏」,白起不是「人屠」,範睢不是「小人」
    繼位新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貫徹變法,兵強馬壯,倉廩富庶的秦國得以東出,逐鹿中原。 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對六國一一瓦解,逐個擊破,最終化解了六國的合縱之謀。 秦昭襄王文有範睢,武有白起,一文一武,幾定乾坤。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最近在看《大秦帝國》。第一部講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在位時,重用衛鞅對秦國變法,取得巨大成功的歷史。歷史上有很多變法、利國舉措,但最成功的還是大名鼎鼎的「商鞅變法」。首先,天時讓變法應運而生。以至於贏渠梁繼位20年內,秦國居然沒打過仗,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變法。再說其二。衛鞅就是商鞅,「商君」是秦孝公為表彰其變法大功賜的封號,之後多稱商鞅。當時衛鞅在魏國是中庶子,深得丞相公叔痤賞識。公叔痤知道衛鞅才華橫溢,鋒芒不露,多次向魏王舉薦衛鞅,魏王不以為然,最終衛鞅輾轉到了秦國。公叔痤病重之前告訴魏王,若不用衛鞅,就殺衛鞅。
  • 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他沒有名垂青史的唐太宗婦孺皆知,也沒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家喻戶曉,他低調奢華有內涵,既能帶兵打仗,運籌帷幄,又慧眼識英雄,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只可惜,卻唯獨一件事為後人詬病。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一代梟雄,他霸氣無敵。且說秦惠文王是誰,他便是著名霸主秦孝公之子嬴駟,十九歲便即位,是為秦惠王,文王是後世對他的追封。
  • 大秦趣談|嬴虔:你們都不會玩棟梁拆
    商鞅這個人,我恨他恨的牙痒痒,自從二十年前他流放了嬴駟,割掉了我的鼻子,我就沒有一天不恨他。但是沒辦法,秦國變法他是最大的功臣,小弟離不開他,秦國離不開他。我姓嬴,要替我兄弟,替大秦分憂,而不是添堵。所以這二十年來,我只能坐在這裡,一遍又一遍地玩棟梁拆。嬴渠梁不行了,這麼多年來我一步步看著他從年輕壯實的小夥子熬到兩鬢斑白,在那個我曾經無比眼熱的位置上熬盡了最後一滴心血。
  •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第三篇
    繼位君位,開啟復興大秦之夢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流不幹,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 《大秦帝國之縱橫》| 觀影記錄
    嬴駟和羋月,這對在劇裡甜得要死這部的編劇也把秦惠文王刻畫得非常立體。秦惠文王一即位就是車裂商鞅,但卻遵從商君之法,說明他心裡非常清楚地知道,商君做了替罪羊。張儀和嬴駟,一對好基友這部劇還有一點讓我很觸動的地方,那就是受限於時代,即使是如此勵精圖治的嬴駟+如此擅長外交的張儀,也會有吃癟的時候。
  • 商鞅的結局:外鄉人的犧牲,換來舊貴族的默認,秦國不要人情味
    商鞅,一個外鄉人。對於秦國而言,你是破壞者。原本的秩序已經被你所分解,而保守派唯一能做的是,洩憤。商鞅不是做錯了,而是做對了。死於社稷,為秦國做最後的貢獻變法的核心是重建商鞅為啥要來秦國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在魏國失業還受到領導的打壓。
  • 《大秦賦》結局。《大秦帝國》四部曲已完成,其中哪一部最好看?
    我認為最好看的應該是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不失為一部艱苦創業的大片,給人以激勵。 秦魏少梁之戰,秦獻公受傷,兵退櫟陽城。秦孝公嬴渠梁臨危受命,繼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