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2021-02-13 歷史小趣聞

中華歷史上的賢明君主中,有一位非常低調卻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秦惠文王。他沒有名垂青史的唐太宗婦孺皆知,也沒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家喻戶曉,他低調奢華有內涵,既能帶兵打仗,運籌帷幄,又慧眼識英雄,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只可惜,卻唯獨一件事為後人詬病。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一代梟雄,他霸氣無敵。

且說秦惠文王是誰,他便是著名霸主秦孝公之子嬴駟,十九歲便即位,是為秦惠王,文王是後世對他的追封。

大家都知道在他之前,大秦帝國是沒有王的,即使秦孝公再厲害,也不過還是公而已。而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可想他的魄力之大。

那麼他有哪些過人魄力呢?最閃亮的應該便是他神一般的用人智慧了。

在文當面,他運籌帷幄,任用張儀連橫六國,對各個國家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後來秦王贏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他的霸氣決策可謂是成功史上的一段佳話。

說起武來,他看中的名將人才還真不少。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等皆是一等一的難得人才,於是才有了最為輝煌壯烈的一代梟雄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的故事。

北掃義渠:

義渠位於位於秦國西北部。在當時,義渠可是個大麻煩。這些野蠻人憑藉騎技了得便總是有意無意的騷擾秦國邊境,甚至入侵秦國的洛河流域。只是強大的秦國豈是好惹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公孫衍的積極建議下,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打義渠。當然了,對什麼人就要用什麼招,沒有什麼比對付這些野蠻的遊牧民族燒荒更有效了。

秦國邊境把牧草燒光了,義渠君大批馬牛羊被餓死。供養戰爭的後備力量嚴重短缺而不得不妥協。小樣兒,和我鬥,果然還是嫩了點兒。秦惠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國可不是坐山觀虎鬥的風格,硬是添油加醋點熱了這把火,煽其內部自相殘殺,最終平定了義渠。秦惠王十一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可是義渠可不老實呀,總是來惹事,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這回義渠還真老實了不少。

西平巴蜀:

在公元前318年,不自量力的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便派庶長樗里子與其大戰於修魚,斬對方首級八萬。此次大戰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不老實了。在東西受敵的情況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徹底滅蜀。到這裡,不得不為文王的英明決斷大大點讚。

東出函谷:

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大破魏軍,魏國無奈之中只好把河西地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得河東的汾陽皮氏及焦、曲沃。第二年,秦軍乘勝攻魏,取得了魏的蒲陽。幾經慘痛教訓,最後魏國直接慫了,沒有勇氣再與大秦對抗了,只好割讓上郡15縣給人家。到這時,虎狼之師的大秦帝國在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盤吞併後,仍然不滿意,繼而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而此仗是伏筆,不得不說此仗打得瀟灑,漂亮。

南下商於:

看過《羋月傳》的人,應該還記得張儀假用六裡詐楚國為六百裡使得楚國與齊國斷交的故事。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赴楚,使用了陰招反間計,誘惑楚國與齊國斷交。然後又設計激怒了楚懷王,使得楚國冒貿然出兵攻秦,而早有準備的秦軍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定時炸彈。楚國從此面如死灰,而秦國卻實力大增。

混跡江湖而能常勝的,也就只有他了。而他的這些風光江湖事跡,成就了他一代梟雄的美名。

一代明主,他受之無愧。

卸去帝王的外殼,秦惠文王也是尋常人,他也曾年少輕狂過,只是這一年少輕狂,可給自己帶來了不少麻煩事兒。大名鼎鼎的縱橫家蘇秦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初,曾苦心研究天下形勢,變賣家當,到了秦國想為其效力,可秦惠文王倒好,認為其「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找了一個「今先生儼然不遠千裡而庭教之,願以異日。」的託辭直接讓人家吃了閉門羹。而蘇秦心性也好,沒有立即離開,而且在大秦盤桓月餘,找機會便呈自己的策略,而秦惠文王仍無所表示。而彈盡糧絕的蘇大才子不得不回家,卻遭得了「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下場,蘇大才子如此驕傲,怎能受得如此屈辱,便暗下功夫,最終掌管六國帥印,出「合縱之策」聯合六國對付秦,這讓秦國苦不堪言。

秦惠文王吸取上次教訓,人也內斂沉著了不少,這次來了蘇秦的老同學張儀,他就沒那麼肆然了,他放下身段,親自盛情迎接,以禮相待。終於喜得能與蘇秦抗衡的賢才。

而他最為英明的是,他雖非常信任器重張儀,但在關於是伐韓還是攻蜀地問題上,可是一點兒都不含糊。他並沒有因為張儀的絕對優勢,而一意孤行贊成張儀伐韓,而是採取兩方辯論的方式,最終得出了最優良正確的選擇。

真正的明主,不是不犯錯,而是錯能改之,並能強力補救,這一點,沒有誰比秦惠文王做的更好的了。

這件事讓後人詬病:

按理來說,如此盡善盡美的一位君主,應該很難找出瑕疵了,然而他也有為後人所詬病的地方。

眾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而他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車裂商鞅。而這件事也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世人都說秦惠文王小心眼,公報私仇。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從他做太子時說起了。

大家都知道秦孝公時,重用商鞅進行徹頭徹尾的變法。而商鞅若指定的嚴酷法律,可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否管你是皇家國戚還是貧民百姓,還是一視同仁,不因人而異。

而還是太子時的秦惠文王可就太沒眼色了,是直往槍口上撲啊!還一撲就是兩次。商鞅作為執行長,如果不秉公處理,那麼他所推行的法權威何在,繼而推行?當手下留情是不能的。不過嘛,對未來秦國的接班人下手絕非明智之舉,但法律不得不施行,商鞅是怎麼做的呢,這便拉來了他的老師做替罪羊。

畢竟,「教不嚴,師之惰」嘛!

他第一次犯法的時候,商鞅把他老師的頭髮給割掉了。或許你會認為,不就是頭髮嘛,割了還可以再長,可是,在古人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頭髮可是大逆不道的大事,被割頭髮更是奇恥大辱。更何況,士可殺尚不可辱,而太子師可是士中名士呢!斷此名士之發,可謂誅他的心哪!

太子師不愧是太子師,心府果然極好,換作常人早就自殺了。不過這件事還沒有完,沒多久,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第二次犯法,這次,商鞅依舊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直接割掉了他老師的鼻子。這個刑罰就有點過了啊。沒有頭髮,尚可以安頭假髮。可是在古代的科技下,到哪裡去找一個假鼻肢,就是當真找到了,他老師也是一個廢人了。沒有味覺,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滋味,加之再度受挫,難免出現心理疾病。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接了父親的班,這時候得罪了舊貴族和秦惠文王老師的商鞅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機會來了,越來越多的人合名舉報商鞅謀反,何況痛恨商鞅的秦惠文王老師此刻正是君主的左膀右臂,商鞅就以謀反的罪名被通緝。

商鞅能眼睜睜被捕捉嗎?他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逃回自己的領地,無奈反抗失敗。逃到其他地方,而被人舉報了。還得得意於他自己制定的法律,他哭笑不得得走向了刑場。不知道如果當初他知道自己的結局是被自己指定的法律五馬分屍,滿門被滅,他還會毅然決然地制定嗎?

他死了,而他的法卻推行了下去。那麼秦惠文王殺他當真是因為小心眼報私仇嗎。

或許有。但關係不大。然對於秦惠文王,商鞅確實是留不得的,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因為沒永恆的朋友,但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商鞅非死不可,還是因為他觸犯了秦惠文王的底線,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利用的價值。

他活著的話,他反而會擋住秦惠文王的光,甚至對王位造成威脅。而他死了,反而能讓舊貴族們閉嘴,他的法更能暢通無阻地推行了。所以他非死不可。

因此,對於這個詬病,秦惠文王是無奈且必須承受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對於已死之人,對於一代英明之人的微微瑕疵,我們是不是該多一些寬恕,更何況我們不是經歷過這段風塵的人。鹹陽荒草,青陵光景慘澹,風吹過,他的風光沒了,他的暗然沒了,留下的只不過是後世的瞻仰和唏噓。

相關焦點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秦惠文王為何要處決商鞅?他一生的功績和汙點都有哪些?
    比如在這部劇裡的秦惠文王,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有些文韜武略,但是風流多情的帝王,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秦惠文王是戰國時期的明君,一生南徵北戰,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的君王自然是可圈可點,不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視劇能夠展現出來的,那麼秦惠文王一生中的亮點和敗筆都是哪些呢?
  • 秦惠文王為何一即位便殺掉了功臣商鞅?
    ——《史記.商君列傳》車裂之刑公元前337年,秦孝公病逝,19歲的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即位之初,便以謀反罪誅商鞅。我們知道,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乃是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它奠定了秦朝日後強大的基礎。如此對秦國有大功之臣,為何會被新君採用極端方式處決?後世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道出了真相。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 為何秦國時代,七位傑出大王,秦孝公功勞最大,秦始皇成就最高?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七人中,要說誰的成就最大當屬秦始皇,畢竟天下一統,但他的一統卻又建立在前六位身上,而其中最大的功勞當屬秦孝公,為何這樣講?下面帶大家解析下。
  • 秦惠文王繼續以商鞅之法治國,卻為何一定要殺了商鞅呢?
    秦能一統天下,商鞅變法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或許永遠就是那個躲在西面,風氣不開,國力不強的蠻夷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秦國得以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讓商鞅之法在秦國繼續下去,但是卻為何一定要將商鞅殺掉呢?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有一個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商鞅變法,雖然對秦國來說好事,富國強民,但是卻動了別人的奶酪。這個別人,就是秦國的世族。商鞅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功爵等一系列的制度。
  • 從秦惠文王能力,晁錯的命運角度,分析商鞅之死?國家利益至上
    導語:秦惠文王為何殺死商鞅,商鞅之死的原因和漢文帝誅殺晁錯,如出一轍,從秦惠文王的執政能力,變法被繼續推進等角度分析原因,國家利益至上,君王的無奈之舉商鞅這個人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從一個小小的無名之輩到最終用驚世變法改變戰國時代的格局,從最初的遊歷魏國而不得志,到後來成為了秦國發展的根基,他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 秦惠文王嬴駟為何要殺了商鞅,又沒有廢除商君之法?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在秦國變法圖強的,這一時期的商鞅可以說,大權在握,對秦國各個方面都實行了改革,從經濟到士兵上戰場打仗,無一遺漏。在變革當中商鞅實行的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觸怒了秦國的貴族,秦國的貴族對商鞅恨的是咬牙切齒,若是不是有秦孝公支持商鞅,說不定商鞅早就被大卸八塊了。在這期間商鞅因為執法太過嚴厲,還得罪了當時的秦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贏駟。贏駟作為太子曾經犯過兩次法,被商鞅抓了一個正著,並且受到了處分。
  • 大秦帝國的縱橫——秦惠文王
    前文說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大力推行變法,使秦國發展成一個讓列國忌憚的強國。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依託先烈打下的江山,繼續秦國的東出之路。惠文王當初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法律,正趕上商鞅大刀闊斧變法,為了顯示新法的嚴厲以及威信,太子就被抓了個典型,所以在秦惠文王心裡對商鞅還是有怨氣的。惠文王一繼位,那些之前反對變法的老舊氏族開始陷害商鞅,污衊商鞅謀反,惠文王也順著他們的意思將商鞅處決。老氏族以為自己翻身在望,便上書恢復穆公時期的舊法,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 商鞅犯了何罪,被剛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
    秦國的開國君王名字叫秦非子(贏非子),據說秦非子擅長養馬,因功被周天子周孝王賞賜了一塊地(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到後來逐漸擴張,地盤越來越大就成了一個諸侯國,這就是秦國。從秦建國到秦始皇當政,一共有37位君王,秦始皇是秦國的第38位君王。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清朝時李鴻章曾經說過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國能夠從一個邊陲小國成就如此偉業,確實是歷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結果。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莊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的時間也比較短,最終因為舉鼎時被砸死壽提前掛B,也退出了成就最大評比行列。
  • 都是秦國功臣,商鞅為何慘遭車裂,張儀卻能逃過一劫?
    戰國時期中的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全國,和那些些有才華的文成武將是分不開的,自從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之後,大批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秦國,為秦國富強出謀劃策。而最先來到秦國的就是商鞅,而這時的秦國可謂是國弱民窮。
  • 作為比秦始皇更有作為的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如果不死,天下會如何
    有人說,秦國其實早在始皇之前百年就本該統一天下了,無奈的是,當時的君主卻身患隱疾,在本該大展身手的壯年吐血而亡,這位君主就是秦惠文王。周顯王十三年(前356),秦惠文王生於櫟陽,也就是今天陝西西安的閻良區一帶的王宮內,作為秦孝公的長子,他從小就被作為下一任國君而培養。
  • 《大秦帝國》系列的七代秦國君主,究竟哪一代功績最大?
    《大秦賦》可以算做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有了前幾部播出積累足的粉絲,《大秦賦》開播後也直接達到了8.9分,但隨著張魯一版秦始皇的登場評分有了一些下滑,大部分網友吐槽的點還是集中在這版的秦始皇有些老
  • 秦相魏冉,秦國自商鞅之後的最大功臣,也是自卑的心機男
    內倚太后,外輔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齊撓楚,破魏圍梁。」司馬光說:「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魏冉之功也!」我說:「秦相魏冉,雖然是秦國自商鞅之後的最大功臣,但也是一個自卑到極點的心機男。」
  • 《大秦帝國之縱橫》秦惠文王不敢說是秦國最強的王,但是他是秦國翻身的脊梁。
    這篇古裝還是非常可以的,幾乎可以碾壓現在眾多的古裝篇,喜歡裡面的魏惠王,為這部比較莊嚴的片子添了彩,非常疑惑六國為何寧願慢慢亡國也不變法。個人感覺秦國裡面最強大的就是秦惠文王,別和我說嬴政,你們知道嗎?贏駟是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孝公傳給他的國土非常小,但是秦國在贏駟手裡,領土急劇擴張三倍左右,也別和我說全靠商鞅變法,如果贏駟向權臣妥協廢了新發呢?
  • 商鞅為秦國立下大功,公子虔誣陷他謀反的時候,為何不做辯解?
    公元前338年,這一年對秦國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一年,秦國崛起的核心人物秦孝公病逝,其子秦惠文王繼位。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不久後公叔座病亡,恰巧此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秦孝公繼位時山東六國的戰國六雄的格局已然形成,秦孝公與齊國齊威王、楚國楚宣王、魏國魏惠王、燕國燕文公、韓國韓昭侯、趙國趙成侯並立,諸侯間開始用武力相互徵伐稱雄,而秦國此時地處西北荒涼、貧瘠的雍州,加上此時秦國的地位很低,被眾諸侯國疏遠。
  • 嬴駟有多彪悍?繼位後車裂商鞅、向外擴張,奠定大秦基業
    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強國之路,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嬴駟更是雄才大略、治國有道。作為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在秦國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父親秦孝公相比,他的人生只能用彪悍兩字來形容。即位第一事:掃清政治障礙,族滅商鞅等人嬴駟十九歲接替秦孝公之位,是秦國的第二十六位國君,剛剛即位就做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車裂商鞅。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