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劍俠傳》是還珠樓主的開山之作,無疑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部巨著。書中有名號的腳色數以千計 ,但被作者特別標出「第一」,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個「第一」身份的,卻是一個女孩子——李英瓊。
李英瓊畫像
五百萬字的巨著,以一個少女為頭號人物,這在中國文學史上空前絕後。
中國的長篇小說,發端之時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女性形象——《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名列於「四大奇書」「四大名著」,卻沒有一個重要形象是女性,這不能不說是遺憾的事情。
從《金瓶梅》開始,女性形象開始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我國長篇小說中。其後,《金雲翹》《林蘭香》《紅樓夢》等,都把女性放置到了舞臺的中央地帶。
不過,在英雄傳奇類小說,尤其是武俠類小說中,卻仍然十分罕見(《兒女英雄傳》前半似可,而後半卻「英雄氣短」了)。民國的武俠長篇,《荒江女俠》首開女俠「首席」先河。但該書格局較小,情節較單,人物較少,規模遠不能與《蜀山》相比。
《蜀山劍俠傳》中,峨眉派首領之一妙一夫人初次見到李英瓊,就對她講:「『吾道之興,三英二雲。』長眉真人這句預言,果然應驗。」峨眉的重要盟友青囊仙子也當面對英瓊道:「你應劫運而生,光大峨眉門戶,與別人不同。三英二雲,獨你傑出。雖然殺氣太重,然亦非此不可。不久齊道友回山,自會特許你一人便宜行事。」
《蜀山劍俠之英瓊傳》,還珠樓主著,陳洪導讀批點,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版。
「與別人不同」、「獨你傑出」、「 特許你一人」云云,就更是強調了李英瓊頭號人物的地位。連她的敵人也反覆稱讚:「老怪暗忖:『莫怪峨眉英雲名不虛傳,此女果是天仙一流的根骨人品。』」足見作者對這一形象的重視。
但是,《蜀山劍俠傳》的篇幅實在是太大了,又是在報紙連載,而作者的寫作習慣又喜歡「節外生枝」,以至於李英瓊的故事難免散布於全書,時常被其他人物的故事穿插、割裂,對於這個形象的完整性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即以「蜀山劍俠吧」中網友的反應看,不少讀者因為該書篇幅太長而中輟。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本書把作品中以李英瓊為主的故事段落串聯起來,命名為《蜀山劍俠之英瓊傳》。
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與傳統的《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不同,其中注入了相當多的神魔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可說是《水滸傳》與《封神演義》筆法的混融。
勵力出版社1941年版《蜀山劍俠傳》
當然,他的不同作品中,這兩種成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如《雲海爭奇記》《兵書峽》等,武俠的成分佔到九成以上。而《蜀山劍俠傳》中,則神魔的成分佔多數。因而,李英瓊也是半女仙半女俠。
由此決定,圍繞李英瓊的故事,充滿奇異的想像。這也就使得李英瓊的形象不僅不同於林黛玉、薛寶釵,也不同於十三妹、荒江女俠。
白先勇講:「還珠樓主的巨著《蜀山劍俠傳》,從頭到尾我看過數遍,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設想之奇,氣派之大,文字之美,冠絕武林,沒有一本小說使我那樣迷過。」他把「設想之奇」放到評價的第一位,正是著眼於這種奇特不凡的想像。
本書所選是原書第一回到第二百九十三回中的四十回。順序、回目基本保持原貌,文字也只有極少的微調——為了摘錄後的銜接。這四十回從故事內容看,大體可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為前五回,講的是李英瓊隨同父親李寧避禍進入峨眉山,迭遭險厄;而李寧終於被白眉和尚收歸門下。而李英瓊從此孤身一人面對命運。這一回基本是傳統武俠的路數,特別是與多臂熊的衝突部分。
《蜀山劍俠新傳》,上海百新書局1947年版
第二部分從第六回「李英瓊萬裡走孤身 赤城子中途逢異派」到第十二回 「大發鴻慈 為難女頑童作伐 小完夙願 偕仙禽異獸同歸」,寫李英瓊孤身尋仙的歷險過程,包括鬥殭屍,擒怪龍,斬巨人,誅木魃,殺猛虎,拯救馬熊與猩猩,最後得遇妙一夫人,列入峨眉派門牆。
這部分為本書最為精彩段落,各種妖異接踵而來,而一個孤身少女勇敢面對,逐一戰而勝之。緊張之處,足令讀者屏息扼腕。
第三部分從第十三回「並駕神鵰 逐鹿驚邪火 飢餐朱果 鬥劍遇同門」到第二十二回「兩界等微塵 幻滅死生同泡影 靈嶽多異寶 金精霞彩耀雲衢」,寫李英瓊初到峨眉山的際遇。這一部分,出場的人物漸漸多起來。
峨眉的門下,素質性格也是參差不齊,於是各種小矛盾、小衝突接連發生。雖是神仙洞府,卻也充滿人間小兒女的情味。而李英瓊勇於任事,急公好義,剛直而稍顯粗率的性格也隨之漸漸表現出來。
《蜀山劍俠傳》連環畫
第四部分從第二十三回「指揮若定 靈雲收得七修劍 鼓勇無前 英瓊盜取萬年玉」到第二十八回「斬妖屍 得寶返仙山 逢巨惡 無心留隱患」,集中寫李英瓊為了救治好友餘英男,同窮兇極惡的妖屍鬥智鬥勇,終於成功的經過。
一個事件寫了六回,曲折反覆,是《英瓊傳》最細緻的一段。這一段突出塑造李英瓊對朋友一片赤誠、舍己助友的形象。
第五部分從第二十九回「情重故人 名山訪道侶 喜收神火 奇寶吐靈輝」到第三十六回「有意縱妖娃 寶樹婆娑 隱形擒異士 精虹瀲灩」,寫李英瓊成道之後奉命開府幻波池,與易靜、癩姑領導眾同門與各路妖邪大戰的故事。
這一段,「敵」「我」的法力都升級了,她面對的丌南公、九烈神君等,都是千年以上的道行。道、魔互長互動,寫出了李英瓊小小年紀隱然領袖群論的氣派。
這部分的長處在於「仙陣」「法寶」的描寫,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這一點,出於《封神》而又遠遠超過。其不足是過於熱鬧,人物性格、情感反而被遮蔽了。
正氣書局1948年版《蜀山劍俠後傳 》
最後一部分從第三十七回「燦爛祥霞 雙飛蓮座 莊嚴寶相 自有元珠」到第四十回「苦締心盟 三生尋舊約 宏施佛法 七老悟玄機」,寫李英瓊率領同門,在老前輩暗助之下最終戰勝強敵,維護了幻波池的勝境。
作者通過李英瓊的成長過程,竭力塑造一個美若天仙、福報無窮、勇於擔當的形象。作品通過她的同門師姐的眼中所見來表達自己極力讚頌之意:
癩姑勸她不聽,又看出英瓊面朝陣地,獨立在斜陽影裡靜以觀變,人既美豔,加以仙骨珊珊,一身道氣,吃本山靈景一陪襯,休說常人,便天上神仙也未必能有許多這樣人品。癩姑知其夙根深厚,用功更勤,智慧定力無不超人一等。 儘管膽大包身,對於大敵當前,危機已迫,依然氣定神閒,處之泰然;但非驕矜自滿,一味膽大可比,表面上從容,實則神儀內瑩,星光湛湛。真有心包宇宙,氣罩山川,而又嶽峙淵淳,與天同化之概。將來分明是天仙一流人物無疑,難怪師長垂青,許其領袖英雲,表率群流,獨領女同門,別張一軍,繼承師門法禮,與申屠、諸葛、阮、嶽諸先進男同門旗鼓相當,分庭抗禮。 自己雖得仙佛兩家真傳,入門較久,如論根骨福緣,先就比她不過,何況將來成就。本門竟有這等人物,真乃可喜之事。正暗中讚佩間,竺笙忽然悄聲說道:「師父留意準備,請去主持仙法,以備到時釜底抽薪,老怪物快來了。」還珠樓主書扇面
「神儀內瑩,星光湛湛」「心包宇宙,氣罩山川」「嶽峙淵淳,與天同化」,這些形容詞用到一個十幾歲的少女身上,足以令讀者震驚。
作者別具匠心之處在於,這些評價出於癩姑之口,而癩姑是一個神通廣大、滑稽玩世、向不服人的人物,由她來做出這樣的評價,分量及「信度」就格外不同了。
但是,作者又不是一味高調讚頌,她寫李英瓊勇敢而略帶莽撞,疾惡而稍欠寬容,擔當而過於好勝。
這樣,就使這個人物有血有肉豐滿起來。為了凸顯她的個性,作者還刻意安排幾個映襯的形象與她互動。如裘芷仙,因為身世遭遇而在同門中最為低調。作者便安排她與李英瓊共同留守凝碧崖,其間自然出現性格衝突:
英瓊道:「你幾時也學會這些羅唣?趙世兄又不是外人,適才既認出這位師兄被妖法所傷,就該當時下手才對,偏要挨到這時,白叫人等著心急,一肚皮的話沒法先說。」
若蘭道:「我沒見你這急性子。各異派中妖法千頭萬緒,我的學歷又淺,將才我也沒看出來。後來見烏風草在他身上連拂,聞見一股子邪香,才猜是香霧迷魂砂。對不對,還要救醒轉來才知道呢。你就愛埋怨人,真討厭!」
全套《蜀山劍俠傳》
這樣,一箭雙鵰,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少女一起躍然紙上了。
在著力刻畫李英瓊的同時,還珠樓主還描寫了一群可愛的少年女仙形象。大體來講,這些女孩子的個性還是相當鮮明的。例如秦寒萼,本是天狐的女兒,與秦紫玲是姐妹。姐姐紫玲神通超眾,修養也淵深。寒萼作為妹妹,未免嬌慣。於是在峨眉這個群體裡,總是耍小性,搶風頭。
和她形成對照的,則是這群人的「大姐大」齊靈雲。由於她的特殊身份——妙一夫人的長女,年齡最大,所以總是思慮周全,一板一眼,很有點「少年老成」的感覺。
靈雲與寒萼時不時演出一段「對手戲」,兩個人的性格便在對比中鮮活起來。再如癩姑,形象奇醜,卻身處一群顏值極高的美女中,偏偏不自慚形穢,還經常拿這個話題自嘲,或和別人開玩笑,於是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
這方面還應特別關注一下朱文。朱文和靈雲的幼弟金蟬是前世姻緣,今生又遇到一起。二人的關係十分微妙,而朱文作為女孩子,內熱外冷,幾分嬌羞幾分矜持——作者對此描寫得十分細微:
《天下第一奇書蜀山劍俠傳探秘》
大家忙了一陣,英瓊將粥煮好,切了一盤腊味,又取了一大盤鹹菜捧將出來。金蟬、若蘭最愛吃那腊味,讚不絕口。
朱文笑對金蟬道:「九華雖然清苦,闢邪村玉清大師頗預備許多葷素吃食,我不信這一趟莽蒼山,會把你變成一個饞癆鬼。今天才到李師妹家中第二天,也不怕人家笑話。」說罷,抿著嘴,用兩個指頭在臉上刮。
金蟬見朱文羞著笑他,便也反唇相譏道:「朱姊姊你還不是不住口地吃鹿肉,還說我呢。當心把神鵰的糧食吃完,神鵰不依吧。」朱文正要還言,英瓊見二人鬥口,忙道:「朱姊姊、金哥哥愛吃腊味,我還多著呢。即使吃完,只要叫我金眼師兄出去幾趟,便能捉得好幾個回來。我們都跟親手足一樣,誰還笑話不成?」
朱文冷笑道:「我不過見他吃得野相,好意勸他幾句,他反倒來說我。這類煙火食,我一年也難得吃上兩回,因見李姊姊勸客情殷,又加上頭一次吃鹿肉,覺得新鮮,才拿兩片撕著就稀飯。誰似他狼吞虎咽的,這一大盤倒被他吃了一多半。為好勸他兩句,還反說人吃不停嘴,吃你的嗎?」金蟬見朱文嬌嗔滿面,便低下頭只顧吃,不再言語。
靈雲是一向看他二人拌嘴慣了的,也不去答理。見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便也取了筷子夾一片慢慢咀嚼,那一股燻臘之味竟是越吃越香。笑對金蟬道:「無怪你們爭吃,果然這鹿肉很香。英瓊妹子小小年紀,獨處深山,居然布置得井井有條,什麼飲食設備樣樣俱全。與若蘭妹子一樣,都是那麼能幹,叫人見了又可愛又可敬。要像這種殷勤待客,怕不賓至如歸,把山洞都擠破了嗎?」
若蘭見朱文、金蟬拌嘴,在旁邊也不答言,只顧吃。這會聽靈雲贊她能幹,便笑道:「姊姊怎麼也誇獎起我來?我哪一點比得上諸位姊姊們?不過平日仗著先師疼愛,享享現成的罷了。」
這時朱文停箸不食,坐在那裡幹生氣。金蟬不時用眼看著朱文,想說什麼,又不好說出似的。英瓊惦記著那隻神鵰,匆匆在後面取了兩隻鹿腿,出洞餵雕去了。
芷仙怕他二人鬧僵,看他二人神氣,知道金蟬業已軟化,容易打發,便勸朱文道:「姊姊不要生氣,招呼涼了,不受吃。」還要往下說時,靈雲忙攔道:「我們休要勸他們,他二人是這樣慣了的。」
朱文誤會靈雲偏袒金蟬,本想說兩句,猛想起靈雲患難中相待之德,不便出口,越發遷怒金蟬,假裝看雕,立起身來,獨自行出洞去。金蟬見朱文出洞,知她心中不快,訕訕地立起身來,也跟了出去。
全套《蜀山劍俠傳》
這一段如果移到《紅樓夢》中,背景換成大觀園,和「金釵」們燒烤鹿肉,林黛玉與賈寶玉使性、拌嘴的情景幾無二致。
「金蟬見朱文出洞,知她心中不快,訕訕地立起身來,也跟了出去。」這幾句若換個主語:「寶玉見黛玉出門,知她心中不快,訕訕地立起身來,也跟了出去。」放到《紅樓夢》中,當毫無扞格。
其實這種寫法有點「小兒科」嫌疑,與朱文、金蟬「半仙」的身份並不十分吻合,但卻可以增加讀者的親近感,也使朱文的形象明顯有別於眾人。
說到仙人們的情感問題,易靜更令人意外。她是資歷甚老的「轉世靈童」,已躋身天界的聖姑當年是她的「閨蜜」,但她就是掙不脫情網:
《杜甫傳》
易靜聞言,接口笑道:「玉弟此時當知我的苦心了。如非恩師相助,毀容易貌,那冤孽先就放我不過。遲早仍還你一個白幽女如何?」
陳巖喜道:「當真的麼?不怕洪弟與癲道友見笑,我雖是修煉多年,因是幼童,仍不免於童心和洪弟一樣,言動天真,自覺所附童身尚還靈秀,易姊姊偏毀了芳容。經我多年苦修,早已脫胎換骨,此身又不舍拋棄,正想易姊姊如允雙修,也將容貌毀去,好和她配對呢。」
易靜忍不住伸手朝陳巖頭上指了一下,笑道:「痴子!難為你多年修為,還改不了老脾氣。」癩姑見陳巖看去只十來歲年紀,神情既極天真,語氣又是那等痴法,忍不住笑了起來。
陳巖笑道:「癲姊姊笑我臉老么?」癩姑笑說:「不敢。」陳巖又道:「我歷劫三生,本是為她一人,便笑我也不怕。」隨問:「易姊姊,何時恢復昔年容光?」易靜笑答:「你才說重人而不重貌,如何又對此事關心呢?」
從「仙界邏輯」來說,這好像有點出格,有點「不合理」;而從凡人的「情感邏輯」講,卻又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樣寫,就把玄奧的神仙們拉回到人間,縮小了他們與讀者的心理距離。
全套《蜀山劍俠傳》
本書還有一特色,就是寫了很多動物。最重要的是李英瓊的一隻神鵰和一頭猩猩。這自然讓我們想到金庸筆下的郭家白雕和楊家神鵰,還有袁承志的兩頭猩猩——這是「點珠成金」的一個小顯證。
本書的動物除了這倆主角,還有很多「群眾演員」,如馬熊、猩猿、山魈、木魃等。這些動物大半出於作者的想像,如:
呼的一聲,縱出一個似猴非猴的怪物,身上生著一身黃茸細毛,身長五六尺,兩隻膀臂卻比那怪物身子還長。兩手如同鳥爪一般,又細又長。披著一頭金髮。兩隻綠光閃閃的圓眼,大如銅鈴。翻著朝上一看,比箭還疾地躥了下來,狼嗥般大吼一聲,伸出兩隻鳥爪,縱起有三五丈高下,朝英瓊頭上抓將下來,身法靈活無比,疾如閃電。
如此奇特的動物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說的奇幻色彩。
與《兒女恩仇記》《孽海情天》兩書相比,這本書中法寶、法術的描寫更多、更奇詭。例如幻波池的「五行禁制」,不但是一般的五行生剋,還套入了九宮八卦的生死景杜之類的觀念,甚至還發明了正反五行的「創新」陣法。
還珠樓主《北海屠龍記》,《茶話》1947年第10期
其描寫的筆墨也相當細緻,幾乎可以與儒勒凡爾納那些科幻想像媲美。如法寶想像:
丌南公門下弟子,各有一兩件至寶奇珍。那「大有圈」發時是一環淡悠悠的彩虹,月暈也似。初發光並不強,一經發動,便由小而大往外開展,電也似疾,連轉不休,越長越大,光也越來越強烈,晃眼暴長千百丈。然後化為光雨爆散,光雨所及之處,無論是人是物,當之均無幸理,整座山峰均能炸裂,蕩為平地。
這大約就是氫彈爆炸的景象。法術想像:
洞裡竟是一個怪石叢列,窮極幽暗深窟,寬約百丈。滿地上豎著數十面長幡,俱畫著許多赤身魔鬼。每面幡底下,疊著三個生相猙獰的馬熊、猩猿的頭顱,個個睜著怪眼,磨牙吐舌,仿佛咆哮如生。
當中有一面一尺數寸長小幡,獨豎在一個數尺高的石柱之上。幡腳下有一油燈檠,燈心放出碗大一團綠火,照在妖幡和獸頭上面,越顯得滿洞都是綠森森陰慘慘的,情景恐怖,無殊地獄變相。
讀者至此恐怕不免要寒毛直豎吧。
還珠樓主
還珠樓主寫作有一大癖好,就是洋洋灑灑的景物描寫。這既與其深厚的古代文學修養有關,由於早年四方遊歷的體驗有關。
物理學家何祚庥甚至認為:「(《蜀山》)想像的奇特與豐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寫中國的山水之美,無人能夠超過他。過去柳宗元寫《永州八記》為人稱道,但我覺得《蜀山劍俠傳》超過了柳宗元。」
這種講法當然可以討論(柳宗元山水遊記之美不限於模態,而在於寄託、意味),但指出了還珠寫作這一突出特點,無疑是正確的。這裡不妨舉幾個例子來看:
一面是孤峰插雲,白雲如帶,橫亙峰腰,將峰斷成兩載。雖在夏日,峰頂上面積雪猶未消融,映著餘霞,幻成異彩。白雲以下,卻又是碧樹紅花,滿山如繡。一面是廣崖聳立,寬有數十百丈。
高山上面的積雪受了陽光照射,融化成洪濤駭浪,夾著剩雪殘冰,激蕩起伏,如萬馬奔騰,洶湧而下。中間遇著崖石凸凹之處,不時激起丈許高的白花,隨起隨落。直到崖腳盡處,才幻作一片銀光,籠罩著一團水霧,直往百丈深淵瀉落下去,澎湃呼號,聲如雷轟,滔滔不絕。再往對面一看,正對著這面洞門,也是一片平崖,與這邊一般無二。
平崖當中,現出一座洞府,洞門石壁,有丈許大的朱書「飛雷」二字。
《徵輪俠影》,力勵書店1948年版
寫深澗急湍有聲有色,既壯觀又絢麗。又如:
神鵰飛行迅速,二人穩坐在雕背上。上面是星明鬥朗,若可攀摘;下面是雲煙蒼莽,峰巒起沒,大小群山似奔馬一般,直從二人腳底倒退過去。這時遙矚天邊,東方已微微有了明意。倏地起了一陣烏雲,把天際青光遮成一片漆黑,連下面雲山都在微茫杳靄之中若隱若現。
英瓊剛說得一聲:「怎麼天還不亮,許要變吧?」一言未了,若蘭忙叫:「瓊妹快看奇景!」英瓊側轉頭一看,先是東南方黑雲蹤中閃出兩三絲金影。
一會工夫,又見有數畝方圓的一團紅光忽而上升天半,彩霞四射;忽兒沒入雲層,不見蹤跡。若金丸疾走,上下跳動,滾轉不停,要從天際黑雲中掙扎而出。以後紅光越來越顯,越轉越疾,倏地往下一落,又沒入天際,便不再現,只東南半天現出了魚肚色。頭上的星也隱去了好多。
二人在雕背上迎著天風,憑虛飛行,一路談說,一路看那朝日怎樣升天。倏地瞥見正東方紅影一閃,霎時半輪畝許方圓火也似紅的太陽,已經端端正正地從地平上湧起。那些黑雲也都不知去向,乾乾淨淨的天,只紅日出處有半圈紅影。滿天只剩數十百顆疏星,光彩已暗,搖搖欲墜,越顯天高。
再低頭一看,下面是雲潮如海,咕咕嘟嘟簇擁個不住,把腳下群山全都隱沒,只剩那幾個高山的尖兒如島嶼一般,在雲海中隱現。上面卻是澄空若洗,一碧無際。
《嶽飛傳》
描寫日出的文字很多,寫雲層之上俯瞰日出與雲海者,似未曾有(筆者從歐陸返程,夜航機上曾睹類似奇觀)。還珠當時不可能有乘機夜航的經驗,純為想像而寫得如此搖曳多姿,實在是筆力扛鼎。
還珠樓主的景物描寫有時又能與情節融合到一起,更顯得生動,如李英瓊降龍一節:
英瓊但覺一陣奇寒透體襲來,知道那龍已離身後不遠,不敢怠慢,亡命一般逃向廟前梅林之中。那條龍離她身後約有七八尺光景,緊緊追趕。
英瓊猛一回頭,才看清那條龍長約三丈,頭上生著一個三尺多長的長鼻,渾身紫光,青煙圍繞,看不出鱗爪來。英瓊急於逃命,哪敢細看。因為那龍身體長大,便尋那樹枝較密的所在飛逃。
這時已是三更過去,山高月低,分外顯得光明。廟前這片梅林約有三裡方圓,月光底下,清風陣陣,玉屑朦朧,彩萼交輝,晴雪噴豔。這一條紫龍,一個紅裳少女,就在這水晶宮、香雪海中奔逃飛舞,只驚得翠鳥驚鳴,梅雨亂飛。那龍的紫光過處,梅枝紛紛墜落,咔喳有聲。
《拳王》,武陵書屋1951年版
真是奇麗無儔。
上文說到一個詞語:「點珠成金」,那是筆者多年前的一個「發明」,意在指出一個有趣的事實,就是金庸大量(超出一般人想像的)「偷意」於還珠樓主而諱言。
這其實並不含有褒貶抑揚之意,只是討論文學史一個常見的現象。本書也有若干例證,茲舉其中一個有趣者:
(丌南公)老怪每一出洞,照例要有好些排場做作,未到以前,先使當時風雲變色,山川震撼,有時還有門人和仙音儀仗前導,以顯他的威勢。……
遙天空際,雲旗翻動,時隱時現。隔不一會,又聽鼓樂之聲起自彩雲之中,由天邊出現,迎面飛來,看去似乎不快,一會便已飛近。那彩雲自高向下斜射,大隻畝許。雲中擁著八個道童,各執樂器、拂塵之類,作八字形,兩邊分列。衣著非絲非帛,五光十色,華美異常。相貌卻都一般醜怪,神態猛惡。……
八童分執樂器,仙韶迭奏,此應彼和,並不發話。
《青城十九俠》,正氣書局1948年版
熟悉金庸小說的朋友讀到這裡立刻要會心一笑,想到《天龍八部》中丁春秋的排場,和作者揶揄的敘事態度。
南懷瑾講:「現在寫武俠小說的都是亂寫,很多都是偷還珠的東西。」這話肯定講過頭了。但看到上述類似的例子,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講的有一定道理,也不得不重新認識還珠樓主的文學史地位。